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如果您愿意学习经方,并希望体验志愿者老师更多互动教学,那么,就请您加入本栏目“志愿者”的行列,有意者请将您的联系方式按照“姓名+单位名称+电子邮箱+手机”的格式回复到后台。
尤其我们方才讲的厥阴病,就那么四条。张仲景为什么把治厥阴的方剂一个也不附呢?可见这四条出自于《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对于“厥阴之为病”那个提纲,他(仲景)也不满意。他要满意的话,你像后头“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肯定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虽然治的是厥,但是这个(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证)属厥阴。那么张仲景为什么不(把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证)搁到前面儿呢?就因为与提纲搞不出一致来。所以他(仲景)单独写我们方才讲的这一章,就是“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那么王叔和给(厥阴病和厥利呕哕)搞一块了。这个咱们讲过了,先不谈了。
那么我方才说了,六经,这是规律,即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这是疾病反映的病位;阳性、阴性,这是疾病反映的病情。(太阳病就是表阳证,而不是太阳经络。)那么古人管它叫太阳病,这就成问题了。六个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六经是经络的说法)看着就像挺平常个事儿,(但我认为)这很大个事情。一搞到经络上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对于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
《内经》那个经络,根本就与他(仲景)所说的,不是一致。他(仲景)这个书首先是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再传里,或者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我们讲太阳病,有太阳阳明并病,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即没有先见阳明后见太阳(类型),《伤寒杂病论》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的,《内经》不是(表里相传)了。《内经》上说什么呢?既叫六经,外经络内脏腑嘛。都有经络,经络都是表。你看看这个东西就没法说了。是吗(《内经》上这么说六经正确吗)?我们读完这个书(《伤寒杂病论》),读完了你好好看看是不是?不是的。所以这个经络(即六经的说法)就是不对。你看看他们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没表证的。我们现有遇到这种表证,你说他是哪儿?错误从哪儿来的呢?就从古人这个认识:六个类型给弄个经络(的解释),(与这种六经即经络)这是很有关系很有关系的。
甚至于太阳病,张仲景他也没明白这个地方(的生理病理,限于古时候的科学所限),他没法子明白。这个关系大了(涉及到重大的中医理论对临床指导是否出现偏差)。你像伤寒、中风就是例子,咱们一般对中医的认识,就是说有风邪、有寒邪。在哪儿呢?在表。这就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混淆概念的)一大问题。什么问题?说是有风邪在这儿,(则)是治中风的药都是祛风药。是寒邪在那儿呢,(则)是治太阳伤寒的药,就叫散寒的药。不但把对病的认识搞错了,连药物都搞错呀。
所以咱们现在(知道)桂枝是祛风邪吗?心脏病也用它(桂枝)嘛,当然不是祛风邪。是不是?可是“风邪、寒邪”之说,这就把伤寒给固定了,说这个邪是由表来的,就是真正风在这了、寒跑这儿来了。完了(结束后)就出温病了。要没有这个(风、寒),则温病没有的!温病你不能说是风邪、寒邪了。风邪、寒邪只是在这儿(太阳病),热就得从嘴往里头跑(热不能在太阳表证),这都是主观的随便设想啊。你好好想一想,(概念的这些混乱)就由中风、伤寒这两个字词起的。
所以温病又想出旁的方法儿来了,这是由口鼻吸入的,也是邪在那儿呢!所以咱们治治温病,有暑温,又有秋温,又有春温,把温还分了多少(类型)。那是吴鞠通搞的,所以中医这么样子搞下来了,整个理论就歪曲了。所以这东始终就是不行啊,越搞越离开事实了,这是不对的。
温病是不是《伤寒论》讲的?讲了。开始“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跟太阳病比较。像太阳病中风、伤寒,他都说“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中风他不说病,太阳(六经病、温病)是单独的一种“病”,提到温病,他不说是太阳中温或者是发温,他说温病。温病就是与太阳病对立(对应)的东西。“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像咱们讲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为热利,用白头翁汤。咱们都讲过的东西了。那么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是什么呢?到“阳明病篇”又提了。“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在太阳病篇提了,在阳明病篇就是阳明外证。阳明外证怎么治呢?不就是白虎汤吗!在太阳病篇里提得也很好:发汗不行,发汗就要转成风温;下之不行;用火更不行。那么用什么法子呢?只有清热一个办法!他没明说(用清法),但是他这个书里头全包含了。像后头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这无一不是治热的。那么真要是把它(治热方剂)掌握好了,一样儿治温病啊,有什么不能治温病?!所以我说伤寒、中风这两个字词,(容易引起)看法的错误,这是万要不得的。可是,我们要拿它(伤寒、中风)当个证型,可以的。说太阳病有这么两种证型:一种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类叫做中风;一种发热无汗脉浮紧,这一类叫做伤寒。(伤寒、中风)就是两个证型,没有风邪、寒邪之说。所以这么样子来(分证型,而不是猜测生理、病理),中医发展就绝不是现在这个地步。这是很重要的事儿。
所以我们读这个书(《伤寒杂病论》)也是一样。有些是很对的,在规律方面我们必须要掌握,不然的话,你不会用的。对于这么两个类型的认识,起个名叫中风,起个名叫伤寒。我们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他是个错误认识,他就认为风邪、寒邪,这是根据哪儿来的?就根据伤寒病来的,就是咱们现在说肠伤寒。古人认为伤寒,就是伤于寒。他说,你看看“伤寒例”,成无己本的书上就有,前面有个“伤寒例”,这是王叔和做的。就是寒厉之气,所以“冬伤于寒”嘛,要是春发的叫春温。总而言之,还是寒邪在里头。(上面所述)这东西根本是都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来研究,当然这个书的伤寒不是狭义的,是广义的,凡是热病都叫伤寒。那么如果要拿肠伤寒来看,那你就不能跟西医辩论了,人家说是伤寒杆菌,你还说不是,非得说是寒邪不可?所以(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这个东西不对就是不对呀。这就是我们研究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应持的态度。我认为研究中医的人,也应该有这种正确的态度,不能够说是不对了(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还得非说是对。再不,就是瞎扯,甚至于五脏,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脾,现在不是一个消化系统,咱们说脾是消化系统,咱们说这脾不是那个(解剖学上的)脾。这就是瞎打掩护,你这(中医的)理论老搞不出来。回头我们再研究吧。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