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书本身,爱其幽淡的墨香抑或精美的装帧;也有人因书里丰富的知识、充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对其爱不释手。无论为何爱书,那份热爱是一样的。而对爱书之人来说,书店就是天堂,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隧道尽头的一道亮光。若你也是爱书之人,不如跟随Enjoy雅趣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阅读之旅。
Part1:茫茫书海,读什么?
15世纪印刷机的发明,让普罗大众得以汲取曾经仅限政教权贵精英阶层传播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书籍的数量不断经历指数级的增长,书的作用也从单纯的传播知识变得更为多样。
那么在浩瀚的书海中的,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或偶遇一本好书呢?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精选了四份书单和一份互联网选书攻略,希望能给迷失书海的你一点小小的建议。
岁末年关,Enjoy雅趣推出了这个"2013年度书单",寻找20位商界、科技圈、文化界等领域的知名人士,联合我们的专栏作家,共同列出20本推荐图书。
设计是书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可以不顾内容及其读者的感受。材料用得再好,组合得再漂亮,没有隽永的意境,失却丰美的意韵,充其量只能是色彩线条的“涂鸦”。真正美的设计,必然与书籍的内容相契合,且定然以理念以意象取胜。下面就来一睹看获得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书的真面目吧!
某网站做了一个“历任美国总统最喜欢读的书”专题,让我们看看最近五位、也就是三十年来的美国总统最喜欢读的是哪些书吧,看上去,还挺符合舆论对他们执政风格的想象。
如果身边没有一位钱钟书这样博览群书的朋友,当你想找书看时,该怎么办?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Google一下。的确,无微不至的Google能帮助我们找到很多信息。但每年仅中国出版的书籍就有数十万种,又该如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图书中找到自己想看的那一本呢?
阅读书信的奇妙之处在于:读信的你,自觉角色扮演,以为自己是那收信人,一同收下信里邮寄来的疯狂爱意、痛苦纠缠、吵闹悔恨、委屈冤枉。有段时间我迷上了这样的游戏:我将自己虚拟设定为每一封信的回信者,自动承担起逐一回信的义务,在截然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体验里,试图以提奥的身份与梵高沟通,以荷西的身份与三毛沟通,以Sam的身份与顾城沟通,每每这种时候都欲罢不能。
Part2:走,一起去逛书店!
无论在哪一座大都市,书店都是城市文化地图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们在这里或静静地挑选书籍,度过悠闲而又充实的午后,享受一个人的自在生活和心灵的平和;或参与各类读书会、讲座等文化活动,通过阅读和分享体验思想的冲击与交锋,扩宽生命的间接体验,接触不一样的世界。而不少知名书店,除了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之外,其背后本身也充满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值得爱书之人去探寻发现。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带你走访香港、上海、巴黎和台北的特色书店,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也从书店中感受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
无论在香港还是上海,独立书店这门生意,谢天谢地,总是有若干有心人不计较回本与回报缓慢,默默经营。书店不仅承载了一代文艺青年们的青春记忆,也仍是许多醉心于书的纸香味在嘈杂都市中的一片心灵家园--即便在电子阅读取代纸质大势所趋的今天。
走过香港的繁华街道,仰头望见二楼的那些鲜衣招牌,书店就蜗居在狭窄楼梯通道的某个尽头。这些书店五彩斑斓,组成了香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二楼书店。来香港旅游,如果觉得尖沙咀、铜锣湾的商场都逛腻了,那么,不妨去香港的二楼书店转一转。
“在许多有关巴黎的电影里,曾出现过许多书店的镜头。”这是巴黎文艺气质的所在。书店是左岸一道经典的文化风景,是巴黎灵魂中最敏感柔软的部分,所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名人故事和巴黎旧巷里寻常人家的窃窃私语,到了最后,都沉淀在书的扉页中。
1919年成立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作为世界最大的三大独立书店之一,一直是文人、旅客的倾心之地。它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追捧者,而新店更是因为成为电影《日落之前》男女主角的重逢地点而声名大噪。
台湾的书店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政治经济转型史:80年代经济现代化催生了首家大型连锁店;80年代后期,一方面更多人开始追求更精致的文化艺术,且民主化的开启使得人们渴求更多批判知识,因此有了诚品。在新的世纪,全球都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书店开始空袭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