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起床,小家伙就说:妈妈,今天还要去幼儿园吗?
我说:“去啊,今天还有一天,明天就放假了。”(国庆假期后,周六要补一天)
“可是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
我有点惊讶,因为除了刚开始入园时的两周,近一个月,他还从来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我第一反应很想问他:“幼儿园那么好玩,你为什么不想去啊?”(我立即意识到“幼儿园好玩”是我想要强加给他的,这里面有我担心他不想上幼儿园的焦虑和不接纳。而他这时候更需要的是共情和理解,而不是讲道理。)我压制住这句话没有问出口,只是说道:“噢,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为什么呢?”(不评判,只是重复)
小家伙伸出手让我抱,我抱住他,他把头埋在我怀里,情绪有点低落地说:“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去了。”
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昨晚我跟爸爸看电影,没有陪他玩,他的后续反应。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现象。想到这,我接着共情:“噢,妈妈感觉到了,你现在不想去幼儿园,妈妈小时候也有过,现在也有,突然不想干一件事。”
小家伙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我问:“那你怎么办呢?”
我说:“就像书里的小熊一样,可以告诉姥姥我不想去,或者让姥姥抱抱我。”
小家伙说:“我想跟妈妈多呆一会。”
我搂着他亲了亲他的脸颊,然后说:“妈妈也希望跟你多呆一会,你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很想你,有时想得还有点难过呢。”(告诉他我的情绪,让他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同时引导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具体事件解决上。)
小家伙抬起头问:“那你哭的时候怎么办呢?”
我说:“如果特别难过想哭就哭一会就好了,如果没那么难过,看看你的照片,玩玩你的玩具就好了。”
小家伙突然笑着说:“妈妈,你想我的时候我都没有想你了。”
我假装有点难过的说:“哎呀,你都不想我了,妈妈怎么心里有点失落啊。”
他说:“因为我已经适应了啊。妈妈,我们幼儿园墙上有三张妈妈的照片,还掉了一张呢。”(这时候,他低落的情绪已经过去了。但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我很惊讶他居然还知道有几张照片呢,我装做有点惊讶:“掉了怎么办?要不要拿回来给我看看呢?”
小家伙很坚定地摇头说:“不能拿回来,我想妈妈的时候怎么办呢?拿回来我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不能拿回来。”
我笑着说:“那好吧,你决定。”
又抱了他一会。(这时候他需要我的陪伴,我先选择陪伴他)
小家伙突然说:“妈妈,我们去幼儿园吧,呆会赶不上跳舞了。”
我一看表,快7:40了。
我假装着急地抱着他,冲到卧室拿好衣服,又把他高高举起来,轻轻扔到床上,惹得他大乐。等到穿衣服的时候他突然又跑了,我坐在一边假装生气地数数“1”,接着他就咯咯乐的跑过来。
作者注:
这是应对孩子不合作时的游戏之一,是在之前跟他的游戏中延伸出来的。两岁前后,他特别喜欢玩从沙发背上跳到沙发的游戏,我发出“123,跳”的指令,他就跳下来。后来玩多了,他经常故意不等我数完指令,在数到1或2的时候就跳了下来,我就假装失落地说:“怎么不等我数到3啊?”然后他就咯咯的乐。再之后,就延伸到他穿衣、刷牙等不合作的时候,特别是在最近经常说“不”的阶段。
其实家长们也可以从跟自己孩子互动游戏中发展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应对方式。
穿好衣服,我亲亲他的小脸,又挠他的痒痒,一边嘴里说着:“你真是妈妈的小臭宝。又不等我数到3就来了。”
小家伙一边笑一边躲,嘴里还说着:“不是小臭宝,是小香宝。”
我假装抱着他到处闻:“来让我闻闻,哪里香了,来。”(肢体接触,拥抱、抚摸等也是一种很好的共情方式)
就这样闹玩了几分钟,我感觉差不多了,就说:“宝贝,去穿鞋吧,看我们俩谁快。”
然后他就迅速的把鞋穿好,嘴里还催着我:“妈妈,你快点,呆会赶不上跳舞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很高兴地去幼儿园了,赶上了最后一支舞。
这是假期回来后第三天,其实到最后我也没有搞明白他为什么不去上幼儿园,到底是不是因为昨晚我们没有陪他玩我也不能十分确定。我也没有问他幼儿园发生什么事了吗,我只是选择了共情他,接纳他的情绪,他自己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过了一个长假,是不是也不想回去上班,何况孩子呢。这样的角度可以让家长对孩子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理解。
多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表达共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只有家长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任何育儿经验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多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比如孩子把杯子给摔了,如果孩子是好心想给你拿水喝,那就可以开玩笑地说:
* 杯子摔了,吓一跳吧?…
* 谢谢宝贝的关心,妈妈好高兴…
* 下次拿杯子时小心点就可以了,来,咱们一起把它扫掉吧…
再比如,孩子是发脾气故意把杯子摔了,那就需要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了,也可以先共情,有助于让孩子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
* 妈妈感觉到你有些生气了…
* 你好象有一些原因不太高兴…
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多观察的基础上,如果不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任何育儿的经验可能对自己来说都是无效的。
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时机
共情也不是说无时无刻都需要,孩子一摔跟头就马上跑过去说:“宝贝,疼了吧?”或者:“妈妈知道你很疼。”巴拉巴拉的,其实他一点事都没有,自己爬起来拍拍就完事了。结果你非要说一大堆话,反而弄得孩子不知所措。这时候,就是看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摔疼了需要你的时候,可以适当表达。
共情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定的界限
共情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但并不代表情绪所引发的所有行为也都要接纳。
比如上述故意摔水杯的例子,可以共情他这种不高兴的情绪,但对于他的这种摔水杯的行为是要制止的。比如引导告诉孩子:“摔杯子,会容易伤害到自己和别人。”最后可以进一步引导:“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枕头,也可以告诉别人你的不高兴。”等等
重复、躯体语言是一种很好的共情表达方式
在实在不知道怎么共情时,重复孩子的话,或者用“嗯、哦”等也是很不错的。比如,文章刚开头的例子时,我选择的就是重复孩子的话。
躯体语言当然有很多,比如蹲下来看着孩子,或者关注地倾听孩子说话,眼神的交流,拥抱,亲吻,身体接触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