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1)
第二,能力培养的各小策略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会让孩子感到厌恶。总有家长整天陪伴孩子并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孩子并不领情。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心甚至可能让孩子反感,因为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压制、破坏孩子的成长。任何一件东西要做好就两点,一个是理念,一个是方法。大家知道的理论理念不少,下面我主要分享的是方法和教育状态。最好的教育都是“有心而无痕”的,按照天性,鼓励孩子自成长,试试下面的任何一种做法,并坚持下去,我们都会觉得“小动作,有奇效”。
u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的本能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我校以新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的理念为指导,把十二个主题、十二种习惯、十二种最重要的价值嵌入其中,扎实开展“习惯课程”教学,正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讲,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其实在下面讲的各小策略里面也蕴含着习惯的培养。
u 自尊心。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孩子自信心被破坏,其实源自于自尊心不断受伤害。与自尊相对的,当然是“放弃自尊”或所谓“脸皮厚”。三年级的孩子有一个特点,特别是男孩,妈妈或老师怎么批评也不生气。为什么?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不断犯错误但总记不住改正,不断地被批评训斥甚至打骂。所以有时候家长气得大骂,孩子却嬉皮笑脸、我行我素甚至麻木不仁。但是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足可以使孩子脸红、害羞、乖乖听话甚至力争做好孩子。这说明,孩子的自尊心不断受到伤害,就会放弃自尊。孩子得到尊重,就会自尊、自重。孩子的自尊心每被伤害一次,在潜意识中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一次怀疑,自信心随之受到一次破坏,自卑就会增加一分,进取心就会消减一分,同时逆反的心理也会增加一份。口吃的孩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本来孩子结巴得不十分严重,在课堂上或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如果同学笑话,口吃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一跟生人说话就脸红、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有的甚至逃避上学。成绩差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差?为什么感到自己笨?其根源就是从自尊心受到伤害开始的。其实孩子的智商本来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性格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而已。
培养自尊,要从交流开始。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要热情、耐心地倾听,表示出对孩子的尊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以平等的态度,不要轻意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把话说完。在倾听的过程中分析、判断,正确的热情肯定,不当的给以纠正,有分歧可以讨论,经过讨论取得共识。善于倾听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艺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从善于倾听做起。前不久,我与一位同事的女儿在交谈中发现,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我跟爸爸无话不谈。”女孩自豪地对我说,“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是我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问。“每天我们俩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孩子得意地说。“天天都谈?”我有点不信。“是啊!都习惯了。”孩子认为这件事很平常,我却觉得很不一般。后来她爸爸向我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母)女关系。家长一定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女儿站在同一高度。”接着,他介绍了具体做法:“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柜子上,我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女儿长大一点儿后,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每天中午吃完饭交谈一小时,已经成习惯了。”孩子说:“有时我们俩都站着说话,我就必须扬起头来看爸爸。我觉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我真羡慕这父女俩。“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父女两人,每天平起平坐,谈话(注意:不是训话!)一小时,坚持了11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一年365天,天天一小时,11年就是4015个小时。这一小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从每天的一个小时中,孩子理解了妈妈爸爸,看懂了“妈妈”、“爸爸”这两本书,自愿接受了书中的道理。这一个小时,对繁忙的家长来说,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可以买到的。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如果你实在太忙碌,哪怕临睡前的仅十分钟谈话时间也是最宝贵的,也会是产生神奇的作用。
培养自尊心,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无数的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不当“法官”,学做“律师”、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成人教育永远比成材教育重要,家长把孩子教育得爱家庭,爱父母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不爱父母的孩子,怎么会去爱别人,爱祖国?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相信每一个家长都熟悉:孩子端着一盆洗脚水,微笑着对妈妈说:“妈妈,请洗脚。”孩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母亲,因为他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他看到了母亲给奶奶洗脚。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百分之八十来自母亲,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好多优点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身为人母,尤其是年轻的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母爱是大地,父爱是天空。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父爱给孩子以坚强,母爱给孩子以爱心。父亲支撑着孩子的世界,母亲抚育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跌倒了,母亲说:“孩子,摔疼了吧,以后要小心!”父亲:“孩子,没什么,自己爬起来,这就是生活!”孩子在跑步,母亲说:“孩子,跑累了,就歇歇,饿了吃点东西。”父亲说:“孩子,飞起来,爸爸在天上等你!”孩子要长大不能没有大地慈爱的抚育,也不能没有天空坚强的支撑。说父爱是天,是因为父亲用人格的力量支撑了孩子的天空。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u 搭建“成长三角形”
积极引导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在自信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与快乐,在快乐的基础上获得自信与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获得自信与快乐,这就是著名的“成功三角形”(我把其改成“成长三角形”,因为在我看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三个词汇,一个叫自信,一个叫成功,一个叫快乐,从其中任何一个点出发,都能产生另外两个点,当这三个点都具备的时候,这个孩子他的教育,应该说你的全部教育已经完成了,当你发现你的孩子他既自信、又快乐、又在某一件或某一些事情上有过成功的经历,有了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你的教育工作已经完成一大半了,基本没什么可做了。
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几乎所有的心理教育专家都把培养孩子的自信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的说法不一样,但目的是一致的。当孩子带着陌生好奇的目光来到这个世界,最需要帮助的,是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时候孩子的一切意识为零,没有自信、没有自卑,只有本能。孩子越小,家长越有耐心,随着孩子在妈妈身边时间的减少,独立认识感知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错误的机会也开始增多。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是最恐惧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改正、鼓励,渐渐地找到成功的感觉,自信开始诞生。父母要做的是永远帮助孩子找到他适合的、擅长的事情,从中让他产生自信。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孩子取得小小的成功而得到表扬和认可,自信开始成长,孩子就会在快乐的阳光中成长。所以你要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要在乎那点点滴滴,为他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鼓掌喝彩,给孩子以自信!
现在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不够自信,啊,不够自信,有些孩子呢就缺乏成功的机会,体验不到成就感,有些孩子不够快乐,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大人们强加给他们的东西太多了,做的都不是他想做的,他想做的家长都不让他干,他怎么能够快乐呢?不快乐怎么能成功呢?最后,不曾成功过,又怎么能有自信呢?
所以说要想培养孩子,大家只要记住这个三角形,当你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你都拿这个三角形作为思考问题的取舍标准的时候,你就离家庭教育的成功不远了。比如说,孩子提一个要求,这个时候你不要急于去否定他,就像我刚才说孩子要想要养鸟,你不要说这个东西都脏啊,多不利于健康啊,你不要去否定他,你要想想这个东西究竟会一步步往下走会带来哪些东西,给孩子带来收获,对他的知识上,对他的人格上,对他的情感上,会有多大的变化,但凡你只要看到一点星星之火,你就去鼓励他,你不要限制他,结果你会发现你收获将是非常的巨大的,而且往往是你最初意料不到的、化腐朽为神奇的。
这就是说我们要站在“自信、成功、快乐”的角度去,非常认真地考虑孩子的每一个要求,现在我们说不怕孩子有要求,就怕他没要求,如果这个孩子一天都不跟你说我想要啥,你还真就不好入手,所以说但凡他只要提出一点点要求,我跟你们讲,你们就全身心的去帮助他,去完成它,让他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做到自己的极致,因为他有兴趣嘛,他就在这个问题上能够产生出成就感,也就是成功,他也就能够产生出快乐,他也就能够产生自信,所以这个孩子他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他能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够带着自己这分自信成功与快乐去做好第二件事。假如他成绩不好,但他把鸟养好了,当带着这份“自信、成功、快乐”转移到学习上的时候,学习的提高根本就不是难事。
可以说,家庭教育里这个问题最重要,就是你怎么回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要求,不要轻易张嘴说是和否,而要多考虑考虑我一旦这么回答,或者我表达出的这种选择和态度,是否有助于他增强自信,是否有助于他带来成就感,是否有助于他获得快乐,只要做到了其中的任何一点,你就坚定不移地支持他吧!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吧!
你抓住他的任何兴趣点鼓励他,给他营造大量条件去探索,所以我们现在教育改革,提倡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我们说刚才讲的就是在家庭里形成“自主探究式”的“自学习、自成长”。一旦当他们走向这些领域,你都不知道他到底会什么,你都不知道知识有多深多厚。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加以培养,加以坚持。这对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以后的就业非常重要。
这个成功三角形是谁发现的?当年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叫微软亚洲研究院,这里聚集了大量年轻的知识精英,体现着高科技时代的一个走向,这些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富有创造力。有一个作家叫凌志军就对这批人很想研究研究,他的哥哥叫凌小宁,也在这里工作,借这和机会,他对所有的这些精英分子进行了采访,想看看他们怎么成长为中国的高技术人才的,结果发现这些人在中学时代、小学时代学习其实表现平,而且天赋啊、智商啊也不超群,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怎么顽石变黄金的?怎么点石成金的?发现一般是在初中左右,产生了这种变化。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就是在大约这个时期,一件偶然的事,让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的事,找到自己想钻研的领域,找到自己愿意为之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不停奋斗的这样一个领域,这里足以激发他做学问的兴趣,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收集信息、积累知识的方法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战越勇,在这过程当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快乐,从此走向成功之路。
这说明,你什么时候点亮了孩子心中的火把,让他自己知道在追求什么,想追求什么时候,这个孩子你就不用管他了,他自己就会奋斗,他自己知道想干什么,他自己就明白学习是其中必要一个环节,这个时候你不要给他讲怎样好好学习,怎么能认真听讲,他自己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年经常看见一些孩子,考大学之前或者报志愿的时候,我见到他说报什么专业?他说没想好啊,或者,等老师帮着选,要不就是,我听我爸的。我一听这话,我就接着问,那你对什么感兴趣呀?我天天上学也没看见什么感兴趣的。想想一个孩子高三的时候,还没有想明白,自己的人生想干点什么,你说他生命里有激情吗?会有火焰吗?会有挑战自我的决心斗志吗?会让自己生命焕发独特的光彩吗?反之,他小学时有个追求,初中有个方向,他就足以让这种东西点亮自己的生命,激发自己的潜能,这种东西就是星星之火,这种星星之火就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一旦发现,先培养起来再说,因为所有的兴趣都能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要找到练兵、磨刀的东西来培养自信与快乐,然后把自信与成功快乐,构成成功三角形。你的基本素质形成了,转移到任何一件事上那都会成功,因为人一生当中都会有无穷的事情可以干,人不能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不能说研究植物不能研究别的。一个真正的自己有理想、有追求的,肯奋斗的人来讲,他除了研究植物,还能那个关心生活当中很多东西,但是我们要做的把一点固定好,然后再找新的一点,他尝试多了领域以后,他就会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才。所以说孩子你发现他的兴趣要鼓励他,他就有可能向其它方面迈进。小孩子可以关心、感兴趣的地方很多,不要去压抑、不要去否定,这样的孩子他才能点亮生命之光。
u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孩子的责任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家庭教育要成为点火的钥匙。把火点着了,发动机才会工作。也就是说给孩子注入了责任心,孩子才会有积极进取的动力,才会不断向前。但我们现在的家长恰好相反,不是拧动钥匙点火,而是在后面推车,一个人推不动把辅导老师请来一起推。这样下去,孩子永远没有动力,也断然会不思进取。所以有的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找到我第一句话便是:你这里辅导什么课程?这句话无疑于:你能帮我推车吗?我只想说:我可以帮你修理发动机,因为推车就是得过且过,而不能标本兼治,所以我反对不问青红皂白盲目给孩子补课,而不关注孩子责任心建立的倾向。
培养责任心,父母要起表率作用。“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孩子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要让孩子有责任心,父母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要处处做儿女的表率。
培养责任心,制定好规矩。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们逐渐明白制定规矩的重要意义,教他们慢慢去适应规矩,这比一下子宣布好多规矩,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明白了制定规矩、遵守规矩的道理后,孩子们会很快地接受并自觉去遵守。当他们不遵守规矩的时候,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自律能力。家庭像一个浓缩的社会,也有自己的规范和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会使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散漫。想给孩子真正的自由,那么就要制定适当的规矩。在这一系列规矩中,让孩子自由地生活。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孩子也必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责任心,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是在小事中培养的。有些孩子丢三落四,今天上学忘带了铅笔,回来告诉妈妈;明天上学忘带了书本,回来又告诉妈妈;终于有一天,孩子连书包也忘在了家里。“爱忘记东西”是孩子获得父母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妈妈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和到位”,这么一来,凡是需要妈妈的时候,孩子就必然“忘记”了。这样的事其实就是在促使学生责任心减少,应真正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结果。
培养责任心,教会孩子“我”和“我们”的区别。现在很多时候强调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事实上,强调自我、排斥别人的教育,将会把孩子推向一条不归之路。好吃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从不教育孩子和朋友一起分享;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往往会拉着孩子找到人家不依不饶地“讨公道”,甚至会在别人家里动手打架。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会谦让与关怀别人,在步入社会后,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引发冲突和矛盾的导火索。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呢?关怀别人、给予别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举动。带领孩子们去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做义务劳动当然是关怀别人的体现,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每天都去这样的地方献爱心,所以,关怀别人最基本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加以体现,也是责任感最好的表现行动之一。
培养责任心,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再没有比教会他生活的能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更好的了。我校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事情分给每一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了!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小岗位,让孩子们有了大责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主体意识,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u主动进取。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因为他有了主动进取的精神,反之,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中国人现在有两种病,一种是“辛苦”病,一种是“抱怨”病。当然,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确实很累,心情当然不会好……为数不多的收入还要给孩子准备名目繁多的培训费。物价每天都在上涨,“累、辛苦、生气”几乎快成了她们的口头禅。但是,脱口而出的话对孩子的教育却是致命的。父母的牢骚,会使孩子们以为世界就是一个生活艰辛、劳累、让人充满牢骚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社会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哪里还会有什么主动进取精神?而事实上,抱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止于些,如果孩子以为使妈妈又累又生气的对象还包括爷爷、奶奶、爸爸、甚至自己时,他们就不会认为家庭是一个乐园,而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地方。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和美好。当我们把所有希望压在孩子瘦小的肩膀上,用这沉重的希望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欢乐和幸福是孩子们心灵中重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财富。”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欢乐和幸福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才会有主动进取精神。所以,我们只有让孩子每一天都心情舒畅地学习、生活、成长,并以我们的乐观、向上、快乐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启迪他们,才能够培养出他们强烈的主动进取意识。
u学习兴趣。兴趣是当人们在做某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的一种能力。如果孩子在大脑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兴趣就产生了。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一个能说清楚自己兴趣、说清楚自己努力领域所在的孩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孩子,而且,在一个领域里积累的毅力、方法和素养,会移植到将来任何一个领域,会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个话题后面还要谈。
u 注重效率。当今这个时代,是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很多小孩体现出一种特征,做事情慢手慢脚,我们要想到,慢手慢脚这个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人慢手慢脚,一定是不受人喜欢的。所以慢手慢脚已经违背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违背了这个社会看待人的标准,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有速度、有标准,这样告诉孩子们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我们很多小孩子马马虎虎,有些事情表面上做完了,但是又会返工,这样也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教孩子掌握好时间管理技巧,如果这些东西到长大了才去培养,就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好的方法、好的习惯、品性、体质、素质,从小就培养好的话,那么他上了初中,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事情都会一帆风顺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在我们看社会上很多青年人不成熟、不好用,就是因为这些问题他什么也没有解决好,一个单位很可能招聘来一些年轻人,用上了就发现做事手脚太慢,他做事马马虎虎交一个半成品,得有人给他改,改完之后还得再改,那么往回推断他的少年时期,他从小就没有一个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以我说,要培养一个孩子将来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有用的人才、要获得别人认可的人才,那么就一直从小学开始抓起。比如到学校了打来电话,爸爸我什么什么落家了,赶快给我送过来,作为家长出于救急的角度你要帮助他。回到家里要分析这些问题,你说这种行为,实际是一种很不理性的东西,对大家的效率造成损失,爸爸也有工作,时间也很紧张,为了你来回折腾这一趟,还不如你早上出门前就把它想好,所以你给别人增加很多麻烦,这也是一种效率的损失,帮他分析几次他自然而然就认识到位了。
u 在求知创新这方面。父母要满足孩子求知欲,鼓励和支持孩子的种种探索。如果一个孩子提出对某件事很有兴趣,很想去研究研究,很想去琢磨琢磨,很想去尝试尝试,家长说不行,我没时间帮你整这个,或者说你课那么多那么忙,你那有那么多辅导班,你也不能学这个,或者说你这个事和你成绩有什么关系啊?能帮助你语文加分、数学加分啊?从这三点考虑或者为更多因素考虑的话,说你别整了,那么会浇灭孩子的心中之火,断送了他成为人才的机会!举个例子,有一个小孩喜欢养鸟,那么父母就出现了两种态度,母亲就说鸟很脏哦,我还得天天伺候你,然后这个鸟还掉毛,掉一地,可能还有病菌,不利于呼吸,如此等等,理由多多,这是母亲的想法。父亲就说,只要他喜欢就让他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他会得到很多快乐,他还会收获一些他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于是就开始实践,结果养了虎皮鹦鹉,先开始死了几只,后来又买新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到应该科学养鸟,激发他求知欲,于是他就上网,在百度里有各种各样的“吧”,其中就有“虎皮鹦鹉吧”,他就进入这个吧,在这个吧里吸收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这个吧里排名,排到全国前5000多名,就是说他已经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虎皮鹦鹉的养育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自信心、自豪感,他又围绕这个鹦鹉写出了很多好的作文,过了不长时间,其他同学受了受了他的影响也想养鸟,就来找他求教,主动和他交朋友,他又收获了尊严感和幸福感,所以说养鸟这件事,第一培养了他科学探索能力,第二丰富了他知识面,第三增加他的阅读量,第四增加了他交往的一个基础,第五赋予了他自信、快乐和成功,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达到成功的,做别的事也就不在话下,这就包括我们说的课业等等。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所以说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对于孩子提出的愿望、希望,我们究竟是应该满足他还是否定他。这也带出了家长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人在沙漠里看到了荒凉,有的人从沙漠里看到了漫天的星光闪耀。我们说,要善于从孩子的要求出发,识别这里面的机遇和有利因素,让一点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不要兜头就一盆冷水,家长说话要慎重啊!有时候,你想,我的孩子怎么就不那么有创造力?那么请你回头想想过去你是如何回应孩子每一个要求的。
u 有秩序。有秩序一共是按照时间段,我们分成这样几段,放学以后怎么能够实现有秩序,入睡前做事情有什么顺序;起床后有什么顺序;就餐时、上学时。为什么提出这些内容呢?因为现在普遍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没有秩序,很可能说早上起来,忙着写作业,然后到班级迟到了,到了班级还没写完,为什么?因为头一天没好好写作业,这就说明他作事没秩序,可能是贪玩,或者是有别的事情了,或者是妈妈领他去看病了,或者是领他看亲戚、串门了等等。把这个写作业的时间给耽误了,没弄成,回头那怎么解决呢?比如说你到亲戚家了,你仍然还是让他坚持这个秩序,放下书包,先写作业,你不能说大人唠嗑,你也在旁边看电视,大人唠嗑你在旁边玩,作业给扔一边去了,那就不是秩序了,所以这些问题你要有秩序,如果说总是因为一些意外事情的干扰,把自己的作业都不能够完成的话,那么你这个孩子也是令人感觉很不靠谱,所以说应该提倡秩序。如果一个孩子,他是一个自己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那么别人也能管理好他,他也能管理好别人。他懂得了秩序、效率,他将来到了一个地方去打工,他也能被别人所管理,能够成为一个可以自立的劳动者;将来当了一个团队的首领,他当了一个部门的领导,他当了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他也能够管理好别人,从而带领团队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远景回望今天,从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秩序方面,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回到家里以后,有的时候孩子早晨起来起比较着急,比如说:“妈,我衣服找不着了,妈妈你赶紧给我找学校发的校服。”为什么呢?因为他平时就没有管理好自己,而且他把这个责任推卸给了妈妈,实际他应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外衣放在房间指定位置,内衣放在衣柜的指定位置,需要换洗的衣物需要放在卫生间的指定位置,需要第二天准备的校服、统一着装的,需要头天和家长讲清楚,不能第二天早上一要开开门了、要往外走了才想起来、才说,妈妈你赶紧给我换那衣服。而是要提前和家长就讲清楚,以便于家长准备,不能现准备,弄得人仰马翻、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
整理书包也是,有的孩子写完作业没事了,桌面扔一堆,书包不整理,等到第二天现整理,那就可能就会丢三落四,所以这些东西都需要把他放在秩序里,促进培养成习惯。二十一天形成一个良好习惯,如果我们坚持和孩子共同做这些事情,你陪他一起做,你帮他一起做,做几天他慢慢形成习惯了,他就会腾出很多的时间,玩也好,探索也好,交朋友也好,都可以。我们不能说把孩子的时间浪费在无秩序、无效率的事情上,天天他也手忙脚乱,你也跟着闹心,然后天天相互指责,弄得大家都不开心。所以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就想办法去解决它,一点点地做,把它形成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善用检查的方法管理试卷、书包、桌膛、还有义务分担区,有效地对治马虎问题。
培养从小用记事本管理。如果一个小孩他要做的事情很多,怎么办呢?那么就要培养从小用记事本管理,可能现在有些大人还没有习惯用这种方法,但是你如果用记事本记好老师让办的事,做完一件勾掉一件,做完一件勾掉一件,最后呢,每一件都有根,这个人就很靠谱。家长也知道哪件事完成了,哪件事没完成,可以使得他们不会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速睡,比如睡觉之前,一方面提倡早睡,国际惯例讲,孩子有八到十个小时的睡觉时间,那理想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样可以实现九个小时,还有一点就是家长不要用电视、麻将和聚会来打扰孩子入睡,可能到孩子入睡的时间家长自己还有些事没忙完,弄的孩子可能入睡的环境不好。可能还有的孩子白天有了什么错误,家长有点控制不住情绪,不停地责罚,越说越来气,越说越来气,情绪激昂,嗓门很大,弄的孩子有点心情紧张,有点郁闷,这个时候就睡觉,对健康不利。所以要注意,你要是有火,你要搂着点、压着点,挑个合适的时机,寻找合适的时机,你可以找个小本记下来,但你不要当时谈,我们当家长得要有点抻头。
u激发思考。家长要有意识地、随时随地提出一些挑战性的话题,激发他的思考、征求孩子的意见,听他的见解。这是个和他一道分析问题的过程。比如说你开车带着孩子,路过一座老桥,前面有个公告栏,此桥建于 1939几年,现已是危桥。请注意安全。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来了,生活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机会,这个机会来了。你说孩子来吧!假如孩子你现在是威海的市长,上级给你一笔专款,让你建一个新桥,请问你打算怎么做?然后他就会说:“我呀!准备在这个桥的边上,离远点的地方建一个新桥,把这个道绕过去。”那你就问他为什么不把桥拆了呢!走直线多省钱,你干嘛要绕道呢!这个时候他就会答:这个桥是侵华日军的罪证,不能拆,你就会说,恭喜你!好呀!这个问题你答对了。这就是这样看他思考问题是不是能从多个角度出发。
比如说我们有时出差或旅游,看见长江大桥,长江大桥是宽阔的大桥,桥下面又粗又壮的桥墩扎在江水里。江水非常的急,你就会想到,这桥墩是怎么扎到水里的?是当时把水拦住了吗?这江水不可能被你拦住呀!那工地是怎么施工的?这就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上网上百度可以搜索答案,然后你就会发现用一种结构,用一种方法局部阻拦水流,这个时候搞清方法,你就可以把问题拿出来和孩子探讨,比如说走到穆棱河旁边,问他,这桥墩当时是怎么施工的呢!水不能停,当时水拦上了,你说冬天冻上了,南边朝阳也不冻呀!他就会想一二三各种各样的办法,不管答得对不对,对不对不重要。至少你培养了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了他多个方向找答案的思路,那么你最后可以把方案拿出来和他分享呀!原来是这么回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孩子练习思考呢?当一个团队组成的时候,需要3种能力:第一是思考力,第二是行动力,第三,连接这两者的是沟通力。一个团队具备这3种能力,就是一个合格的团队。否则一个团队没有能力思考的话,那么这个团队就会盲目行动,团队就不能取得成功,或者一个团队它只有思考力没有行动力,那就是一个花架子团队。孩子长大了,总要进入社会,总要进入团队,说以你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团队人,要么你得有行动力,要么你得有沟通力,要么你就要有决策力和思考力,如果三种能力你都具备,你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人。这样你在团队当中,有能力去扮演任何一个角色,当骏马也可以,当领袖也可以。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来培养孩子。
思考力这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培养。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干工作,其实就是处理三件事,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分析问题,第三解决问题。能提出问题,依靠的是思考力,没有思考力的人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分析问题,需要思考力,没有思考力,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比如说,工作当中某件事,你做得好了,或者有了成功,你可以讲讲你是怎么干的,为什么这么干,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如果某件事弄得很不好,你自己感觉到懊悔,没有发挥好,你也要给他拿出来分析分析,我这是怎么干的,差在什么地方,原因在什么地方,我打算怎么改,或者你让他帮你分析。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得到了成长,孩子也得到了成长,所以说在生活当中,一件事让你很有心得,你要及时和孩子分享,因为时过境迁,你可能以后就把他给忘了。甚至你是个有心人,你就会把记录打字下来,过了1-2年或者2-3个月你再给他分享一次。可能他会有更深的认识。你在生活当中经历了很多事,把它提炼成若干个小故事,和他一起分享,他的思维丰富了,亲子关系也更加密切了,因为你在给他注入资源。
u野蛮其体魄。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二是'吃饭的习惯';三是'作息习惯'尤其'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想办法: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在性格和身体之间,身体是本原。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勇敢的习惯,他的身材会逐步退缩、萎缩、佝偻,长成核桃的样子。运动可以健身、健脑、健全人格。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让大脑为生活做好准备,可以让孩子从中受益。为了锻造孩子的身体,父母最好引导孩子拥有自己最喜欢的某项运动,以运动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奔跑、跳跃、呼喊、征服的力量。西方人的办法是'用体育培养精英'。除了运动,最好让孩子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足够的劳动量。运动和劳动两者一起负责塑造孩子的身体。“身体好”是根本啊。此外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是使他能独立生活的必修课,让孩子平安、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三,把应试踩在脚底下。
我也是一位孩子开学就上初三的妈妈,在当今社会,我个人感觉是应重视成绩的,但一定不能只看重考试分数!适应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让孩子适应中国的传统教育,同时用家庭教育补充西方教育中的精髓。只是重视成绩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必不可少,恰恰是这一部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不到的,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去给予,只有尽力适应它,既要平衡这种教育,又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好奇心和创造性,仔细体味现在的教育,只有认真遵循了当前的教育体制,才能从中找出它的缺点,才能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它,才有可能改变它,不要一味地反驳与抗衡。
学校教育一直在努力改变,努力地既为孩子当下考虑,又为孩子的未来服务。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这样认为,孩子的考试分数低了,一定是有原因的!从很大意义上讲,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只要孩子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要怪他,而是要从多角度帮孩子查找一下原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可能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孩子当他的成绩在考试成绩下来后,因为自己没能拿到满意的分数,感觉到不振作和产生心理压力,我们要把问题看得开明点,要想一想重要的不在于他的分数,当你这个人真正能力上去、习惯非常好后,这分数是手到擒来的。只要孩子不是智商有问题,如果有了这些能力,他的成绩至少不会差。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客观地分析试卷,这个题是马虎而不是我不会,这个是你少算一个步,那个是你多写了一点,那个是你标点符号不对。经过努力,这些事你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解决之后,你95分就能变成99分,所以你总体分数是被认同的,那么接下来你就把这些问题想办法克服。孩子一听呀!明白了。其实人的起落波动是正常的,关键你要和他清晰、理智、冷静客观的把问题解决好,给他指明信心,指明方法,他就很快乐。一点也不懂得适应中国考试制度的人,将来也很难适应工作,就光剩抱怨和仇视社会了。
此外要让孩子从自己内心能够找到分数也是关乎孩子在一个群体中自信和正常社交的必要之物。孩子的学习成绩,靠的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仅靠做习题是形不成的,必须要有自学的习惯与能力。而自学,是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是快乐,只有用远大志向作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而当孩子尝到自学的成功感后,也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远大的志向。
学习需要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天赋,如果你的孩子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不如让他成为一名快乐的蓝领,或许他的就业前景更为可观,生活更幸福。
同时提醒大家的,还是要问问你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可以本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习惯决定未来”的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更加重视习惯、能力和情商发展,虽然相对放松对其学科成绩的要求,但是他的后劲会非常足。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绩必须保持第一状态,那么除非他有很好的天赋和自学能力,其素质不会太全面;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只坚持保持前列或学习不差,那他可能素质就会很全面,越到高年级越有可持续发展。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智能组合,多数孩子能在一、两种智能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但没有一个孩子能在所有智能上都表现出色。明智的我们要学会鼓励和帮助孩子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他们的弱势领域也得到最大化发展。志向与自学连在一起,就更能显示其魅力。我深信,只要孩子有志向,会自学,后劲就会足。因为远大志向,孩子会一直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因为尝试自学,孩子的能力会逐步得到培养并显示出来,他们在学习上就越来越具有优势。
第四,家长要读一点心理学。
我们成年人最可悲的一点,便是,我们曾经是孩子,但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知道孩子的逻辑,童年的逻辑,你就会明白孩子何以会有这样的表现。要读一点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明白孩子在想什么,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学会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例如,“轻视”焦虑,鼓励孩子适应环境、了解情况,而不是回避和惧怕。经历是对抗恐惧的最佳办法。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干涉或帮他们做决定,后者会立即引起焦虑,还会妨碍儿童内在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导致更大的焦虑。
学点心理学,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我们看一个消极解释的常见案例: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会怎么评说(解释)呢?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拴豆腐提不起呀!”
显然,父母这样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性解释。
塞利格曼认为,因为解释有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永远成绩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应当承认,许多人不是数学天才,要做到数学成绩拔尖是困难的。但是,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至少可以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让我们还是以数学为例,来看看什么是积极解释:
当孩子因为数学考试成绩糟糕而情绪沮丧时,父母开导说:“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把孩子碰到的困境解释为暂时性的、特殊性的等原因,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孩子听到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更有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解释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与评价,因为“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父母读点心理学,会引导孩子从“习得性无助”转向“习得性乐观”,导向那个正能量的方向,形成乐观的积极思想,经历成功的体验。了解到孩子的心理机制,知道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为知道童年每个年龄段其细微而重要的精神成长。另一个则是操作上的,你可以控制事态发展,而不与孩子起严重的冲突。同样一个事情,说的方式不一样,孩子听不听你,就不一样,所以有一本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还有一本书,叫做《如何听,孩子才肯说》。我校一些家长在读,很受益。
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或者说,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保持开明心态,做一个平和的新父母。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父母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保持忍耐克制。因为我发现有些家长确实在生活中,看见孩子就火冒三丈,见了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嗓门还高,看了还不顺眼,其实孩子本身就是孩子,大人也要很多缺点,你也不能要求过高,你不能够使他情绪上和你对立,一旦产生对立就很难沟通,一定要在容忍的情况下,来有计划、有步骤、一点点的沟通,所以说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努力观察,一点点的进步,还不要一会晴、一会阴。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要冷静与智慧地表达心声,要就事论事找对策,更不能把以前的老账都翻出来,不要用侮辱的态度来对孩子。更不要说你怎么这么差劲,这种话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造成伤害。你批评的话说多了,就会使他内心压抑,要学会从高处看,从远处看,从长处看,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养成一种处理人际关系、掌控自己情绪的智商即情商。情商训练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共情,这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二是分清是非界限,这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指南。
孩子是一粒种子。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花期,迟开早开的花朵,同样美丽。要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不用催生素。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教育需要静待花开。家庭教育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技巧可施的。家长要抽出时间,善于学习借鉴,从网上学、从书上学、从身边的人学,特别是有智慧地学。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梭罗所著《种子的信仰》一书中一段最著名的话:“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