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兼文学家 我是文学家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_我是文学家

[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体育方面就不说了,天生男性体质就比女性强了。

而智力方面,我发现世界著名文学家,著名科学家,著名音乐家,著名大画家,这些领域的人们叫得出名字的几乎都是男性。再直观一点,高智商运动,如围棋,桥牌,高手也都是男性。

那么是否可以说,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来说,男性都比女性更优秀?/>下面就看看www.aIhUaU.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Nemo船长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首先感谢知乎团队帮我找回丢失的草稿,这答案写了2遍丢了2遍。知乎答案只能3万字符。期间很多人又给了非常给力的证据和观点,最终我这个又成了个无聊的Meta答案。

@记载答案的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看看其本质上如何偷换概念,生造概念,胡扯一通.

一,把待遇等同于绩效,再进一步混同于生理特性劣势; 把生理差异等同于职业生理特性劣势又进一步混同于绩效;把历史混同于规范性事实;把择业意愿与就业机会混淆。

1.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其实是一个“待遇”(头衔称号)而不完全是绩效结果,(因为被人知晓,被认为杰出是一个他者给出的评价待遇,所以很难与社会主观因素分离)。更不是性别整体绩效结果(看下面"六"有关均值和极值差异的讨论)。至于总统/议员/法官 著名文学家等等其实更都是“待遇”,(实际上少数女性政治家的平均绩效比男性同行好很多,但她们却很少当上,这本身就说明了男权社会歧视因素的问题了)。 @记载的答案里反复把这类待遇差异等同于绩效差异然后又从结果反推出她们有生理劣势。实质上是循环论证(得不到这些职位的原因=〉等同于绩效差异=〉反推为生理劣势=〉所以不该追求得不到的那些职位,总之“得不到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男性更多得到这些职位,并不等于男性适合这种职位,更不等于男性在这些职位上总体干得更好,或者会干得更好。

2.接下来其指出男女有生理差异,然后就直接把这等同于"差异会导致某个特定领域的绩效劣势",他用来说明职业劣势的证据又是用现有的待遇(他的注1,而且已由吴泽泳的答案指出是断章取义的歪曲引证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实际上男女生理,心理结构性差异,即便在某领域给定的评价标准下,是否会最终导致男女绩效差异,都很难说!更别说大多数绩效评价标准本身就受到社会意识和历史因素影响。(看下面“三“部分讨论,另一个高票答案有更多研究数据关于男女大脑的结构差异 - 没处答的一些话 - 知乎专栏但这些历史的结果本身又进一步被拿来当做其生理成因的证据。

3.把历史混同于规范性事实。“因为历史上很多时候一直是这样,所以必然是有生理进化因素导致可以稳定这么久,所以这类传统还是应该指导今天的现实"。(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更长时间内不是这样,看下面“十"部分讨论)所谓“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更多“其实是个含有历史因素的结论。女性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根本不被允许参加这些活动。举个简单例子:在男女总人数比例大体相近的情况下,各代名妓与AV明星中女性更多,各代嫖客与A片观看者中男性比例更高。这是不是能说明女性更适合从事性服务职业,男性更倾向作性服务采购者呢?但事实上同一个数据本身完全可以由其它因素更好解释。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女人更堕落或者男人更淫荡,而是因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付给年轻女性的工资太低了,而年轻男性大多却又挣不到足够让2个人(养活一个全职太太)过上体面日子的工资,所以不足以结婚。如果有完整统计,相信从数量上来说,穷男人相对富男人会采购更多数量的性服务。另外还涉及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历史上有评价话语权的人多是男性(看下面“七”部分讨论)

4. 女权主张平等的就业机会,同工同酬(同等绩效同等报酬)与女性个人的择业意愿完全不冲突。而且择业意愿本身就是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社会认知影响的。不实现平等公平的就业机会,就无法完整测度真实的个体择业意愿。如果某行业对某性别的评价标准是不公平的,某个性别需要花比异性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相同的待遇,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其他人的白眼,这当然会影响那个性别的其它成员对该行业的从业意愿。也就是说,择业意愿的性别倾向是个自我实现,自我暗示的结果。对从业性别的偏见越多,就越容易在统计中得到择业意愿的性别倾向。下面就用@记载 答案中的注7来说明这个观点
注7:费力西亚.普拉图及其同事(Pratto and others,1997),报告说,总体而言,男性总是被那些增强性别之间不同等的工作吸引(公诉律师、广告策划者);女性则被那些减少性别之间不平等的工作所吸引。对64万的工作偏好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看中报酬,提升机会、挑战、和权利,女性则更看中合理的时间安排,私人关系,帮助他人的机会(Konrad and others,2000)
这无法说明“女性擅长的领域不被社会接纳”( @记载的观点),这只说明了这些行业内的性别偏见和对女性的不接纳,让女性以为她们自己不擅长,或者因为相同绩效得不到相同的评价,同时缺乏机会证明她们在这些领域的能力,所以她们不得不趋利避害。你瞧,天晓得,男性当然会在男权社会中被“增强性别之间不同等的工作"吸引,因为那些行业里他们付出收益比相对女性回报率高得多。因为这本来就是(费力西亚.普拉图Pratto et al,1997)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即那些男性聚集的行业更多倾向于应用维护原有的职业性别等级结构的评价指标(高层中男性多,所以用有利男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一定用有利整体绩效的方法)她这篇论文应用的SDT-SDO方法本来就是在说群体间的歧视与不公是通过制度歧视,整体化的个人歧视,非对称行为来实现的,而各种社会文化理念又为群体间行为提供了道德或者智商评估上的借口。有两类社会文化理念在起作用,一类是强化各群体间等级制度的,一类是削弱各群体间等级制度的,很大程度上前者有助于群体间的不公,后者有助于群体间的平等。而个人则通过ta们各自心理偏好的社群支配性倾向(SDO)和ta们各自对不公的社群关系的欲求来选择不同的社会文化理念。那些社群支配性倾向强的人(一般认为男性比较高)倾向于支持强化群体等级制度的理念,反之则支持后者,两者间的消长使群体间不公平程度的状况相对稳定。Social dominance theory
我们进一步来看看Felicia Pratto的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些啥,论文名字The gender gap in occupational role attainment: A social dominance approach. 我们进一步来看看Felicia Pratto的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些啥,论文名字The gender gap in occupational role attainment: A social dominance approach. 用社群支配理论来分析职业角色中的性别差距是如何维持的。论文摘要apa.org 的页面The gender gap in occupational role attainment: a social dominance approach.全文researchgate.net 的页面
该文指出,该文指出,男性超比例的倾向于获得强化“性别”群体不公的职业角色(不同于@记载 说的,不是他们喜欢,是更容易获得),女性则相反。这个模式是通过3类过程实现的:a.基于对群体间不公状况的性别偏好差异(也即该情形下的社群支配性倾向)做出的自我选择。b.基于将申请者所属(性别)群体的有关平等的价值观与工作岗位对维护等级观的职能要求进行匹配的雇佣偏见。(比如传统上女性更容易获得人事公关经理这类倾向消除群体间不平等的职位,男性倾向获得生产销售经理等维护等级观与加大群体间不平等的职位)c.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雇佣偏见。所以该文就是在说,女性在某些职场领域人数少,完全是社会认知因素,根本没说任何与生理特性影响绩效有关的内容。所以女性当然被“减少性别之间不平等的工作"吸引,因为她们更支持男女平等。

更搞笑是,他看都不看就把这篇文章与(Konrad at el,2000)项目放在一起,可实际上这2文会在一处出现并不是因为它们都说明了女性有职业生理劣势,而是因为Felicia Pratto的文章就是为了反驳Alison M Konrad观点的。因为Konrad主要认为男女在行业分布中的不同,主要源于学生(求职者)中对职业性别特性的刻板印象。而Pratto认为更多是源于行业现有性别层级与雇主的偏见和歧视。这本书Google的203~205页很好的解释了2人观点差别(这2页里还有不少支持职业性别分布差异是社会因素导致的论据)

但不管2位学者观点差异如何,她们都没说过职业性别分布差异是因为性别生理因素,或实际绩效因素。她们都一致同意主要是社会认知因素。下面我们看看Konrad到底说了点啥。Alison M. Konrad在2000年发了2篇相似的文章,盏时不清楚@记载指的是哪个
Sex Differences in Job Attribute Preferences among Managers and Business Students6月论文摘要 引用68次
部分全文看这 (谁注册进去看下P值?) 部分全文看这 (谁注册进去看下P值?) Sex Differences in Job Attribute Preferences among Managers and Business Students

7月论文apa.org 的页面摘要Sex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job attribute preferences: a meta-analysis.,引用278次
6月论文仅仅以商学院学生和从业经理为样本做的Meta,样本较小。7月论文也是Meta但扩大了样本。2者相似的发现是即便在那些男女有差异的职业特性偏好上,男女间差异度也都很小,6月的结果中有差异的偏好上,差异度只有不到0.1的标准差。7月也只有不到0.2的标准差。同时2项目都发现在好几项有差异(女性低于男性)的职业特性偏好上,随着时间流逝(70~98年),女性的偏好逐渐增加接近男性。在7月的文章中作者结论认为这意味着随着就业机会上性别障碍的消失,女性追求更好职业特性的意向在增加。 6月文章的结论则认为:对职业特性偏好的性别差异不是导致女性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比例低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有关男女职业特性偏好的具体项目上:7月文摘要并未具体提及,只说大多是和社会性别角色认知与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的(显然Felicia Pratto驳的就是这观点) 。6月文摘要比较详细的谈及,其内容和@记载所引述的出入较大。男性更偏好报酬和职责(并未用权力一词),女性更偏好声誉,职业保障,好的同事上司,具体工作环境,工作多样性,工作内容的重要性,挑战性和职业成长(提升)(这2项被 @记载归到男性偏好下了,当然不排除7月项目中有差异结果,但总之所有差异度都很小) 另外,Konrad本人绝对支持女性更多进入各行业,看她的书:Handbook of Workplace Diversity: Alison M Konrad, Pushkala Prasad, Judith K Pringle: 9780761944225: Amazon.com: Books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所有引用了Konrad 7月论文的文章中又被引用最多(1412次)的论文正好是篇用同样的Meta方法重做了该项目的论文,结果得出了一个男女在绝大多数领域没有偏好差异和心理差异的观点。并且认为现在人们观念中的男女差异被夸大了,这在职场与人际关系上带来了很大的额外成本。该文摘要apa.org 的页面"The 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 by Janet Shibley Hyde
全文careerpioneernetwork.org 的页面apa.org 的页面在有其他学者争鸣后An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该作者UW-Madison Experts Guide: Janet Shibley Hyde又写了进一步的回应论文。注意争鸣那些并没有说她的结论错了,而说她的模型可能低估了差异性。但没有一个严肃学者会直接把心理差异性等同于绩效影响。所以虽然该观点仍有争议。但先天心理差异性对绩效的影响总体上仍然被认为远远小于社会因素。

在引用Konrad7月的论文中再被引用第2多的是哈佛的一位作者写的论文,后来又出书了。全文看这里harvard.edu 的页面,书看这里Google基本也是支持男女差异被夸大,社会认知因素是绩效差别主因。

怎么样,你有何感觉?你是不是觉得@记载“错误”的引用了一个不但完全无法支持而且实质上是反对他观点的论据?如果你看下去会发现本答案里以及这问题下很多答案都不停的指出他的这类“疏忽”,(几乎每个都是有问题的引证,大多都是颠倒结论的引证,让我们相信这只是疏忽吧)。@记载需要提高引证搜索技巧么?是的,但他可能更需要心理援助。

这类堆砌论据的方式,我一抓就有一把(我堆的至少是和我要说明的观点一致的)
Achieving relational authenticity in leadership: Does gender matter?领导力素质和性别无关,
The female leadership advantage: An 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很多证据显示女性更适合担任大型公司领导人,所以建议它们更多任命女性高管。这2篇正好是被@记载反复引用的学者伊格利(Eagly-Alice Eagly)的论文.实际上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方面的专家一直支持更多女性担任CEO.fiskelab.org 的页面另一篇通过SDO方法分析机构中隐性群体歧视的论文(包括性别歧视)
Dame Rebecca West Dame Rebecca West
二,如何从结果来倒推原因?这不是啥大学统计的问题,而是某人初中文凭水分的问题。打个比方:天上下雨地上会湿,然后一块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湿的。你得出原因:这里天天都在下雨? @记载说“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块地大多数时候是湿的,只是因为有男人天天来洒一圈水。于是他反驳道:你们忽略了天上下雨地上也会湿这个事实啊!可问题是这反驳是在打不存在的稻草人,在混淆视听。女权主义者从没有否认客观差异,她们说的是性别导致的生理差异不是现在绩效差异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甚至也不是有最终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用上面的例子,如果真的有人天天来洒水,而我们又无法观察天气的话,你根本就无法确定地上湿是2者的共同作用,还是天气主因。在社会学领域,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必然处于某种既定的文化历史传统中。所以,你几乎很难分离先天与后天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比如女生答智商测试题时很可能受到此前她所接受的各种社会认知信息的心理暗示影响。所以社会意识对女性能力的错误认知会对女性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并且进而自我实现这种认知判断的偏见。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ender这篇论文就用方法测度了这种偏见的自我实现程度。用先期34个基于国别的抽样人群对男女数学和科学能力差异的认知偏见的问卷数据预测此后的数学科学测试成绩国别男女差异度,同时用受试者的智商数状况也预测数学和科学成绩国别男女差异度。然后再和实际的测试成绩比较,结果由认知偏见所得的预测准确度相当高,远好于由智商数进行的预测,越认为女性数学不行的国家,其国女性数学成绩就越比男性差。而一旦破除了这种自我暗示的偏见后女性在智商测试中频频获得好于男性的结果IQ tests: women score higher than men过去100年内人类在IQ测试上整体提高不小,其中女性提升快于男性,正好对应于百年来女权运动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也可能是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女性越多参与社会生活,越多进入复杂领域工作,她们就会变得越聪明。IQ数字本身也不完全是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影响IQ近12~18个点. 文化因素又可以有5~6个点.上面每日邮报所报道的那篇论文摘要apa.org 的页面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和全文cmu.edu 的页面另一篇文章langtoninfo.com 的页面。也就是说如果那个洒水男人是存在的话,他很可能是开着高速飞机从云层上往下洒水的,有时他与雨水一起洒,有时天气本没下雨。所以,除非有人开着飞机守住云层之上,开着汽车守住通往那块地的各条道路,否则我们根本无法有效评估天上下雨这个因素对这块地湿了这结果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也就是说对结果的衡量,必须是排除了历史文化因素之后才能讨论的。@记载 你所列举的结果例子中哪个排除了历史文化的影响呢? 你有何证据证明男权不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呢?比如你说女性总统问题,你怎么不说说女性何时才拿到普选权的呢?美国女性拿到普选权比黑人还要晚50多年。黑人花了多久才有一个总统?他们甚至信任女性能够判断谁更适合做总统都花了这么久。就算你能证明先天差异确实是因素之一,如何证明这种因素的影响大于男权压迫呢,如何证明是主要因素?

三,我甚至可以说先天差异有影响,但在绝大多数领域的影响上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你看我没否认“天上下雨地上会湿“吧)即便男女有客观生理差异,你如何能确定在某个特定领域,这些差异足以引起男女之间绩效差别呢?比如女性也许在某个特定领域有个明显的生理弱项,但可能她们同时有另外几十个统计意义和直观上都不明显的生理强项足以弥补对最终绩效的影响呢?任何一个特定领域的成就都是诸多生理因素的综合结果。而@记载甚至连是不是有明显生理特性弱项的数据都没有拿出几个(拿出的基本都被揭出颠倒黑白,把指出社会歧视是主因的说成是证明有先天因素),遑论其他。

四,更糟糕的是:“地上湿“是件应该归咎于女人的“坏“事,及怎样算“地上湿“了,这些标准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都主要是由男人制定并且判断的。就比如体质的问题,生理数据相当多,毫无疑问就统计意义的平均水准而言,女性在力量,爆发性,速度,弱于男性。但另一方面女性在灵巧性,平衡性,柔韧性,某些情况下的耐受性要好于男性。对持续痛苦的忍耐力实际好于男性(女性有灵敏减压手段,比如哭泣)。同等生活水平下,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更重要,很可能,女性的运动效率要高于男性。比如举重,女性可能举起的重量上限极值确实不如男性。但女性可能在自身体重与所举重量比的均值要好于男性(也就是说同等体重的举重运动员,经过同样训练,同样时长休息之后女性比男性同行能举起更重的平均重量,但男性因爆发力好,能举起的重量极值永远高于女性。而由于我们的竞技体育评价标准大多是男性构建的,所以只关注某个时点极值,而非长期平均水准,所以常忽略这类优长)请看本题下这个答案 @王凌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五,问题还不在于有这些差异。而在于为何前者这些素质被更广泛的定义为优秀,而后者往往被忽略?也就是说“优秀”这个观念本身是如何通过(男权的)历史和文化被建构出来的?差异这个事实判断本身是如何与优劣这个价值判断联系起来的?从这角度,以差异直接推出优劣,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谬误。有关性别角色和评价指标是被文化建构的,而非生物特性导致的,请看这个答案 @unicar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她提到的那本书,她提到那本1935年的书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豆瓣)Sex and Temperament该书部分手稿Papua New Guinea: Sex and Temperament以及【转载】李银河:女性性别的社会建构论 - acelrovsion - 知乎专栏

六,除了评价标准建构的问题,题主根本没搞清离散性指标和集中度指标的差异,“优秀人士”这类极值概念与平均水准是2码事。女性很可能在某领域平均绩效高于男性,而顶尖人士少,但我们只关注顶尖人士。(当然这就很难说有没有社会因素影响了,比如家庭,生育之类负担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更进一步有无可能由于这种对平均统计水平的差异的认知而导致偏见(审美的偏见,社会角色的偏见,把总体平均水平的差异或者统计曲线双尾极值里的比例这类认知直接代入到具体的个体评价中?) 通过社会评价与机会分配把差异导致的绩效差距进一步放大了?而现在的结果恰是一个被偏见放大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便最终在某个领域证明存在一定的与性别特质相关的适应性优势,这种优势是不是真的如现在结果显示的那么显著?还是受偏见影响而自我实现的?)而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放大效应.很多男女个体.从事不符社会性别角色认知的职业机会是不是被剥夺了?对他们的评价是不是被预设偏见降低了?优秀人士男女比是1:9某领域,未必比一个优秀人士男女比是4:6的领域更适合女性从事。评价时的预设偏见很难简单统计出来。即便某个领域女性成为顶尖人士的可能性小于男性,但她仍然有更大可能性比大多数男性在该领域表现更好。(极值少而平均值高)

七,现在评价体系不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男权文化建构的,其执行也主要为男性所把控和判断。一个对女性不利的评价体系本身,也许还能通过女性自身努力或者适应调整来弥补,但如果这评价体系的执行也由男性完成,偏见可能就更大了。在艺术领域就是如此,你可千万不要告诉我“审美这类主观概念是与文化和性别无关的”。更糟的是,大多数艺术评价领域长期把握话语权的都是男性。一个画家.作家,诗人是否好,是不是会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男性决定,而非女性。所以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传播,从而变得更著名。最典型的可以看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男女性别比与评委中男女性别比的变化状况。开始的90年内只有6位女性获奖,其中3位又是在18个评委中有唯一女性评委(即首个女得主Selma Lagerl?f)的年份被评上的。40年其死后50年间只有2个女性得奖,其中66年得主Nelly Sachs是由Selma从集中营里救出来推荐给学院知晓的.而45年Gabriela Mistral获奖恰好对应另一个唯一女性评委44~49年在位的Elin W?gner.然后92/93年连续2位女性评委入选学院后,93年当年就由女性获奖。最近20年内女性得奖人数也达到6位。其中3位又是在女性评委增加到4人的2006年后获得的.13年又增加一女性评委后.13年也颁给了女性得主。(你看,只要18人中有4~5位女评委,女性得主就在7年内占了3席)。毫无疑问女性得主比例未来会进一步增加。List of members of the Swedish Academy另外,即便在@记载 认为女性有优势的服装领域,好像著名设计师仍以男性居多,这如何用生物特性来解释?

八,在相对更客观的自然科学领域。不能忽略由于社会历史的影响,男女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的。比如女性高中毕业率低?更大可能原因是女性最初的毛入学率就低,所以女性高中生这个样本本身的代表性就低。实际上尽管自然科学领域评估有很多量化标准,可各领域最顶尖的那些成就的重要性本身是很难量化的。而男性的成就容易更快更及时更广泛的受到肯定。在那些难以量化的地方女性仍然受到男性把持的评价体系的困扰,甚至排挤,最显著的例子羅莎琳·富蘭克林/罗莎林德·艾尔希·富兰克林的公案,中文翻译还颇为圣人讳呢。

九,@记载 接下来提出其所谓的一套理论和验证思路.这除了证明他是糊涂蛋外,只证明他是懒鬼,懒到去Google Scholar里验证一下自己的引证都不肯。你以为社会学,认知科学建立百多年来,你这点根本不值一驳的胡思乱想没人做过相应的统计或试验?如果我现在就明确告诉你,认知科学届目下最广泛的共识就是男女整体智力水平在去除了社会经济影响之后没有明显差异。你能找哪怕10篇资料反驳我么,你知道上哪儿去找么?(相应我可以仍给你几千篇证明我观点的论文,你大可以继续当鸵鸟坚持你毫无数据支撑的偏见) 科研能力,两性先天有差异?科学松鼠会现在能比较确定的是女性智商分布的方差一般比男性小(也就是说纯智商而言,男性中SB和天才的比例占所有男性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个很难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不过智商不代表研究能力.也不怎么代表智力“IQ tests do not measure intelligence but rather a correlate with a weak causal link to intelligence“ apa.org 的页面acdlaonline.com 的页面。霍金在04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并不清楚自己智商,以及“那些夸耀自己智商的都是废物”,有足够的统计证据表明某个人类群体可以达到远远超出其智商均值的成就apa.org 的页面全文iapsych.com 的页面),在统计曲线高尾方面的数量,有研究发现10岁前女性和男性随年龄变化差异明显(忽而女性高忽而男性高)。另女性可能在空间记忆上更强,男性可能在心理旋转上更强。还有不少研究表明男女是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完成相同智力任务的,而且最终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男女可能通过不同的思路解决相同的问题。男性阅读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不过爱因斯坦也有这病)Sex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记忆力方面男性在反应时间方面更好一些,女性在短期记忆上更好一些(所以@记载用测试应激能力来区别男女智能的建议本身就是个性别歧视的建议)。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去掉社会角色和文化影响因素之后(不告诉受试者究竟测试的是哪类内容),女性在同理心方面的优势就会基本消失(所以@记载还是可能在胡扯)。只不过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让她们显得更有同理心(但这结果还没想出办法消除社会角色认知的影响)。请看 @绿袖子 的答案 正好可以做引证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我其它几点大致来自以下Gender roleSex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ySex differences in memory同理心在想办法去除了社会影响之后性别差异趋于消失的研究Fine, Cordelia(2010). Delusions of Gender: How Our Minds, Society, and Neurosexism Create Difference. W. W. Norton. ISBN0-393-06838-2
Ickes, W. (1997). Empathic accuracy.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Gender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nd Empathic Accuracy: When it Pay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Log
Made for a Woman?: “The Sex Difference Evangelists”

十,即便我们退回到工具理性的角度。退回到原初男权社会建立的时候,早期男性在体力方面的优势是不是那样一种社会角色任务分配确立的一个合理理由?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此前有个近3万年的母系社会,那个社会的存在显然说明(按@记载那种无逻辑论证法足以显然了)即便在当时最为蛮荒的时代,女性在收集食物方面都比男性更可靠更高效(除了这个还可能有其他理由么)。我没有证据表明各个文明最先想到农业或者畜牧业的是个男性还是女性。不过你只要想象一下,会想到把一个果核埋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然后定期去看看发生了啥,如果看到幼苗,还会定期去浇一下水。或者想到不要把抓回来的小羊小鸡立即杀死吃掉,养起来,每天喂食,配种,将来挤奶下蛋吃。这一切听起来更像是个女人会做的事呢?还是个男人会做的事?(在这里@记载倒不用他的直觉主义了) 我们现在都倾向把各文明最早出现的有关农业和畜牧神邸多为女性形象这点解释为生殖崇拜,这实在有点简单化,这就好像看到基督教象征是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认为基督教是"死亡崇拜"的宗教一样可笑。
看上去,似乎在看上去,似乎在女性主导两性关系的时代并没有形成一个如@记载开始担心的“只是换了压迫方向的性别压迫社会“(现在他删了这段),性别关系还是挺平等的。相反好像男权社会开始,反倒开始有人把另一部分人变成奴隶了,武器开始成为重要的陪葬品。我不想讨论到底是母系社会平等但落后,还是男权社会高效而暴力。不妨退一步讲,即便当时从母系社会中建立男权社会确实有其生理性必要,毕竟当时更多依靠体力而不是大脑。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到了,重新衡量这种分工和角色定位的时候了?为何到更多依靠沟通,人际关系,脑力劳动来生存的今天,这类角色定位仍然是适用的?男女两性双方都对这种缺乏个体尊重和灵活性的定位满意么?好像连@记载自己都不太满意。为了更好的重新衡量,我们确实需要检视生理特性对绩效的影响,但反复说了这必须是在排除了历史社会影响之后才能做的,所以我们需要首先主张男女平等和女权。能自我反省,有社会群体性变革的能力,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和其它动物的差别么?

如果说男权社会的存在是符合(或者至少曾经符合过)人类生物进化规律的,那么母系社会的存在是不是也意味着女性主导也在某个时段内是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那现在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目下究竟仍然是男性主导2性关系更适应生物进化规律的时代,或者又轮到了适合女性主导2性关系更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时代。还是到了足以让两性各自以全新的方式,突破生物性限制,真正机会平等的,自主进化的时代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难道不是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克服或超越生物性限制有关的么?

让更多女性通过公平的机会,进入各领域,难道不是检视比较她们在这些领域绩效与能力的最好方法么?同时男性去尝试下,过去由于各种社会偏见,干扰了他们自我心态而很少进入得领域。你如何确定在去除了社会意识的影响下这些尝试不会带来帕累托改进?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难道我们不是将错失相当多提高效率的机会么?歧视女性不利于经济增长——世行报告告诉你提倡性别平等的新理由(8:55)

======以下是对@记载答案中注释的总吐槽=======
注1:在工业化国家中,女性的平均年薪是男性的77%。这样大的工资差异,仅有1/5可以被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工作特性等因素加以解释。 (世界银行2003)对不起,这不叫引证。书籍上二手引证时应该注明书名/版次/作者/出版单位和页码。为何排除这些因素以后,剩下就只有先天性因素了?雇佣晋升评价时对女性的主观偏见因素为何就如此肯定不是导致另4/5差异的主要因素?这种待遇差别,只有1/5可以用某些绩效因素给予解释,剩下的绩效因素中多少是主观偏见多少是先天因素根本没提(并没有说是因为先天因素导致了4/5的绩效差异,然后导致待遇差别,甚至根本都没有提及先天因素)。吴泽泳的答案指出是断章取义的歪曲引证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看世行原报告第10页原文到底如何描述得?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GENDER/Publications/20169280/gendermdg.pdf
另外世界经济论坛也有说明目前份国别性别不平等状况的报告 weforum.org 的页面
注2: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结构中的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女性平均比男性矮5英寸。女性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女性更容易焦虑失调和沮丧。
对不起,没出处的不叫引证。书籍上二手引证时也该给出原始出处。女性只是对气味和声音的记忆更好一些。女性确实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影响,但同时她们也更容易受到积极情绪影响,也就是说她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强于男性。至于身体生理结构的差异是否必然会导致运动机能的绩效劣势。请看本题目下这个答案@王凌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Ellis, Lee, Sex differences: summarizing more than a centu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RC Press, 2008, ISBN 0-8058-5959-4, ISBN 978-0-8058-5959-1
Halpern, Diane F.,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Psychology Press, 2000, ISBN 0-8058-2792-7, ISBN 978-0-8058-2792-7
Niedenthal, P.M., Kruth-Gruber, S., & Ric, F. (2006). Psychology and emotion. (Principles of Social Psychology series).ISBN 1-84169-402-9.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注3:当面临压力的时候,男性倾向于以搏斗回应,通常以反抗来应对威胁。谢丽.泰勒(Shelley Taylor)指出,几乎所有的研究中,遭遇压力的女人更多的是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帮助。她们想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
又是一个断章取义的引证,apa.org 的页面apa.org 的页面Bio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tress in females : Tend-and-befriend, not fight-or-flight他再次“错误翻译“。(让我们相信这又是“无心疏忽“),让我们来看看实际上谢丽.泰勒到底说了啥?
翻译:人类的压力回应机制,无论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可以被归类为 “对抗或回避“,尽管这种处理机制的分类同时适用于男性和女性在应对压力时的主要处理方式。我们认为,翻译:人类的压力回应机制,无论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可以被归类为 “对抗或回避“,尽管这种处理机制的分类同时适用于男性和女性在应对压力时的主要处理方式。我们认为,从行为角度说,女性对(压力的反应)更多的可以被归类为"照料和亲善“模式。“照料“涉及那些能够增强安全感和减少沮丧情绪的旨在保护自身和后代的哺育行为。“亲善“是指创建并维护那些能在其经受压力过程中给予援助的社交关系网络。(注意这里原论文作者是如何只涉及行为反应,并没有深入心理因素,显然该结论是无法排除后天社会心理认知影响的)而且不是女性要别人照顾,而是她们以照顾后代来缓解压力。谁被他引证谁喊冤!全文harvard.edu 的页面

注6:2002年,在全世界所有的立法者中,女性只占14%;在所有的首相和总统中,女性只占5%(CIA,2002;IPC,2002)。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女性仅占1%(Eagly,2003)。
又是一个企图用结果反推原因的逻辑。这个不但无法证明女性不适合这些工作。相反,如果女性相对有更多担任现代社会领导人的特质,而现实结果中她们却没有获得足够机会,那更说明现今政坛受男权偏见影响严重。(我先不谈那么多穆斯林国家,和那些选民中还有相当比例相信“女人是男人一根肋骨做的”,包括不少女性在内的原教旨人群的国度)女性从政者从业绩效相当不错,女性拥有很多更适合担任现代社会领导人的特质。比如研究表明女性更多道德感,更少马雅基维利主义(当然这些研究是对大学生取样,所以无法排除社会意识,性别认知的后天影响)
Christie, R. & Geis, F. (1970) "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 NY: Academic Press)。
Using the Machiavellianism instrument to predict trustworthiness in a bargaining game
实际上,我上面说的观点就是@记载在这里引述的Eagly 2003年论文里的观点。摘要看这apa.org 的页面Transformational, transactional, and laissez-faire leadership styles: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全文这里sozialpsychologie.uni-frankfurt.de 的页面结论是女性的管理风格能更好的适应变革,并且更具参与性,能更好的做出临机权变性的激励举措。而男性更倾向自由放任型管理风格。女性领导的前景喜人,因为在管理风格中所有女性比男性更强的方面都促进管理绩效,而在管理风格中男性比女性更强的方面都无助或降低管理绩效。 他为何老是引用根本反对自己的论据呢?

根据伊格利(Eagly,1995)的研究报告,80至90年代,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与心理学领域其他重要行为的差异一样大。这些发现支持对原有女性的印象———更少攻击型,更多关心他人,更加敏感(Prentice and Carranza,2002;Swim,1994)。这个特质能说明女性不适合从事哪类工作呢?能说明女性不适合从事军人职业么?恰恰相反,这只证明,高科技化的现代战争中如果有更多女性当兵的话,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残酷性。为什么军队会招收女兵,有哪些国家没有女兵么?另外男性更多攻击性的结果也很可能更多是由后天性别教育导致的,而非先天因素主导。Boys to men: emotional miseducation;Why do men die earlier?。好极了! 吴泽泳的答案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再次揭出他引用的Prentice and Carranza 2002完全是断章取义,颠倒原文结论的歪曲。

即便在当代的北美双职工家庭中,也是男性做大多数家务修理工作,而女性负责照看孩子。(Bianchi and others,2000;Biernat and Wortman,1991)
不知所云,堆砌论据。我们没在谈家中如何分工家务,我们在谈公共领域内工作机会的问题,在家中只要协商得当,各类家务夫妻间都有均等机会尝试的。我们在谈的是如何在有均等机会的前提下让每个女性个体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禀赋选择职业机会。顺便,又发现他一个胡扯:Biernat and Wortman,1991摘要apa.org 的页面Sharing of home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professionally employed women and their husbands.全文oise.utoronto.ca 的页面根本不是他说的那个意思,我就引一下摘要,大家自己看
如戴维.迈尔斯曾说:“所有文化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生物因素,如果文化本身能够影响我们,那也是我们生物的程序的设计。"最后他反复申明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大多也是断章取义。请看这个答案@中华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指出了他是如何对他反复引用的戴维.迈尔斯写的这本《社会心理学·第8版 (美)戴维·迈尔斯着.pdf_免费高速下载》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的,所以不是这本书作者在歪曲原始出处。戴维.迈尔斯滚着钉板也要喊冤。

=======以下逐段批驳@记载 的答案,你没兴趣可以不看===========

醒来的女性 - 豆丁网genderwatch.cn 的页面


=〉


十二,歇歇吧,低段男权分子。

@记载的观点是啥新货色么?“我尊重女性的价值,我赞美女性的贡献,可因为女性的生理弱点,这使她们更适合发挥特长,贡献力量的地方在家里,在厨房里,在摇篮边,或者最多在服装厂,幼儿园,人事部门。“ 其实这不过是19世纪男权分子回应女权要求时早就用过的托词罢了。对应古人Herbert Spencer,对应打脸著作Cordelia FineFORA.tv - Cordelia Fine: Delusions of GenderDelusions of Gender而@unicar 答案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很清楚的指出这就是早已不值一驳的Gender essentialism。另几个不错的介绍链接unh.edu 的页面wordpress.com 的页面而@记载,你不是个"先行人",也没发现“独属于你的思维财富“,你只是在咀嚼古人呕吐物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发现了人参果。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本质上他的观点和前年的何光顺事件,一步之差蓝调共和的广播。差别仅在于这次这类观点批了一件靠胡乱断章引证组成的马甲而已(我都不好意思叫他伪科学,因为所有引证都歪曲了原意)。

网友等等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伍尔芙曾在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设想过莎士比亚有一个和他一样才华横溢的妹妹。刚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假如莎士比亚有一个天资聪颖的妹妹,比如叫朱迪丝,情况会是怎样的。……他的妹妹,尽管很有天分,却留在家中。她像莎士比亚一样不安分,爱幻想,渴望出外见见世面。然而,父母不让她上学。她没有机会学习文法和逻辑,更不要说研读贺拉斯和维吉尔。她间或抓起一本书,可能是哥哥丢下的,读上几页。但父母走近房来,让她要么做点针线,要么去照看灶上煮的饭食,别尽顾捧了书本或纸片,平白耽误功夫。他们出语尖刻,心思却慈悲,因为他们是本分人家儿,知道女人的生活状态,也爱他们的女儿——其实,父亲倒是把她当心肝宝贝一般看待。她也许会躲到阁楼上偷偷写几页纸,小心收藏好,或者举火烧掉。不久,她还不过十几岁年纪,父母就把她许配给邻近羊毛商的儿子。她讨厌这桩婚事,又哭又闹,为此遭父亲痛打。后来,父亲不再责骂她,转过头来求女儿不要惹他伤心,不要在婚姻大事上让他丢脸。……却总是天生的一点风流格调,让她欲罢不能。她将自己的衣物收拾成一个包裹,夏夜里从窗上缒下,直奔伦敦。……她也迷恋戏剧,她来到剧院边门,她说,我想演戏。男人们听罢讪笑起来。……她找不到地方接受职业训练。莫非让她去小酒馆就餐,或者夜深了还在街头闲荡?不过,她的天分在于小说。她渴望观察男男女女的生活,研究他们的心性,从中汲取丰富的素材……最后,演员经理尼克 格林心生怜悯,收留了她;她发现自己怀了这位绅士的孩子。因此——诗人的心禁锢在女人的身体内,谁又能说清它的焦灼和暴烈——一个冬日夜晚,她自杀了,死后葬在某个十字街头……”

网友萧星寒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不准她们学习,不准她们工作,不准她们创作,然后,对她们说:她们不够优秀。

补充一句:男女有别,但并无直接以性别来划分的优劣。

网友Yiqin Fu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J.K.罗琳出版《哈利波特》的时候没有用她的本名Joanne,因为出版商担心男青年不会看一个“女性作家”写的奇幻小说。——21世纪史上第一个入选科幻及幻想小说名人堂的女作家Andre Norton本名叫Alice Mary Norton,也是因为害怕男孩子不看女人写的科幻小说,使用了男名Andre(安德烈)。——20世纪分别写过《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斯?格雷》的勃朗特三姐妹曾用Ellis、Acton、Currer Bell三个男性名字发表作品,因为想被读者和出版界“认真对待”。——19世纪名著Middlemarch的作者George Eliot真名叫Mary Ann Evans,用男性名字也是想别人能”认真看待“她的作品。——19世纪

为什么大作家很多都是男性?我的答案是:这不是女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或者换言之男性的问题。

理由如下:

你要问我19世纪有什么女性作家,我会说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但19世纪之前的呢?我肯定想很久也说不出来——那时候女性连认字的机会都没有啊!

可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参加工作,我们读到了越来越多优秀女作家的作品,而且题材也远比简?奥斯汀时代丰富:女性不仅写家庭生活,也写宗教(Flannery O'Conor)、哲学(Simone de Beauvoir),还开始写战争(Virginia Woolf)、科幻(Ursula K. Le Guin)等等。

仅看当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既有像Alice Munro这样写乡村小镇生活的,也有像Toni Morrison这样写美国奴隶的,还有像波兰的Wis?awa Szymborska这样用简单语言写生活哲理的诗人。

如果女性真的在智力、创意上不如男性,为什么在女性接受教育、参加工作之后,优秀的女性作家就不断涌现,数量大幅上升呢?

我对音乐、绘画、科学界了解不多,但我可以确定,它们和写作一样,只是在最近几个世纪才向女性敞开了大门(并且大门还没完全打开)。随着教育的普及、工作上性别歧视的减少,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女科学家、女画家、女作家。

作为一个想一辈子做创意工作的女人,我的理想社会不是男性女性在所有工作中1:1,而是不论性别,每个人都有同等机会上好学校、做喜欢的工作、得到他人赏识。就像Woolf说的,in order to write, a woman must have a room of her own.

引用资料:BBC News | e-cyclopedia,Masterpiece Theatre。

网友吴泽泳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因为实在不太喜欢 @天天记载的答案,整个逻辑让人感觉非常奇怪,所以我发挥了一贯的认真答题的精神,做了一件没什么人做的苦差事。

我去认认真真的搜索他的Citation(引用)的出处了。
而搜索完以后我发现,竟然有人会用如此奇怪的方法,去刷新我的底线。


(对了,评论区里面有大量天天记载的奇怪解释,各位看官可以自行观看。评论区保持开放,欢迎大家提供你们的观点。顺带一提的是,我怀疑天天记载的不少的引用其实是出自《社会心理学》同一本书,所以如果有人看过这本书,不妨自行用类似的方法去筛选)

看原文之前,我希望大家知道一件事,引用一位知友的回复:
Murry C.B 回复 天天记载
如果一篇paper发表了但是引用时故意曲解甚至篡改了引文内容然后被人发现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学术生涯就此结束了,不论写了什么都不会有人相信了.你的状况同理

因为天天记载正在试图在知乎上用学术的手法去遮盖大家的眼睛,所以我只好写出这篇东西,因为我特别反感伪学术的人。

--------------------------------------------------------------------------------------------------------------------------


(原文)注1:在工业化国家中,女性的平均年薪是男性的77%。这样大的工资差异,仅有1/5可以被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工作特性等因素加以解释。(世界银行,2003)


看起来很高端对不对?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呢,还有年份2003年,非常符合美国essay的MLA格式哦。而实际上呢,作者本人在评论区里面自己承认,他的引用是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翻译版本,而不是世界银行的原文——典型的胡乱引用混淆视听。

我最初找到的原文的出处在这里,这是2000年版本的,世界银行出版,中国官方翻译: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GENDER/Resources/chinesesumm.pdf

下面内容是原文:
(在原文的第7页,可以自行ctrl+F搜索77%)

谢谢知友 @斑比寻找到的2003年的原文:(更多详细内容请大家移步评论区查看)
?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women in the wage sector earn an average of 77 percent of what men ear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earn 73 percent. Only about one-fifth of the wage gap can be explained by gender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work experience, or job characteristics.
(加粗部分大概是天天记载使用的原出处,但和原文翻译有极大差异)

这段话的实际翻译是这样的:
只有五分之一的薪水差异可以通过教育,工作经验或者工作性质中的社会性别差异解释。
(注:我特意加粗的部分正好是天天记载在引用的过程中所忽视的部分,而这个忽视正好给大家造成一个假象,“原来只有1/5是可以通过教育,工作经验和工作特性来解释的。那么剩下的4/5除了男女间的不同还有什么?你猜猜看?”)

而这个巨大的差异,直接造成了这段原本和他的理论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成为了他的“引用证据”。
(更加细节的部分,以及如果有知友疑惑为什么这个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可以查看评论区当中, @唐知Tata 小姐, @斑比 ,@楊晗 与@小明之间的讨论)


多么巧妙地一个手法,修改他的引用,然后让论据变得符合他自己的想法和逻辑。当然,也不排除有可能是作者他本人对引用资料没有认真筛选,被其他杂七杂八的网站的“其他引用”给误导了,不过这大概变相说明他本人找到资料其实不是第一手资料,引用的也是别人的翻译。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道德的引用手法哦。

必须要说的是,对于这部分数据,还有另外一个误解的版本,(并且被更广泛的流传)我在搜索的过程中也看到了,顺带一起分享给大家。

“women are paid 77 cents on the dollar for doing the same work as men” (简单翻译是:“女人在做同样工作的时候,男人每收获1美金,她们只能获得77美分。这是因为典型的性别歧视。这是其中一个77%的出处哦。)

而实际上,原文是: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U.S. Census Bureau inSeptember 2009, the median incomesof full-time female workers in 2008 were35,745 U.S. dollars, 77 percent of those of corresponding men whose medianearningswere 46,367 U.S. dollars,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78 percent in 2007(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1, 2009; Census.gov, September 10,2009).

(网址:Full Text of Human Rights Record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9)


上面简单的翻译就是:中等收入的女性(有知友说适合翻译为收入中位数),和中等收入的男性比较(同理,此处加粗部分也是翻译为收入中位数),她们的收益仅仅只有男性的77%(这和平均值没有任何关系哦,仅仅是median income而已)

(附上一篇辟谣报道:Gender pay gap: The familiar line that “women make 77 cents to every man’s dollar” simply isn’t accurate.)

-------------------------------------------------------------------------------------------------------------------------


(原文)注2: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结构中的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女性平均比男性矮5英寸。女性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女性更容易焦虑失调和沮丧。


根据伊格利(Eagly,1995)的研究报告,80至90年代,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与心理学领域其他重要行为的差异一样大。这些发现支持对原有女性的印象———更少攻击型,更多关心他人,更加敏感(Prentice and Carranza,2002;Swim,1994)。

女性在共情(empathy)方面比男性好”(Hunt,1900),且女性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群体生活中,他们倾向于给分享各自的生活,给他人提供支持(Dindia and Allen,1992;Eagly,1987),整体而言,女性的社交能力占据优势。


来,让我们一条一条的来拆分。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结构中的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女性平均比男性矮5英

寸。女性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女性更容易焦虑失调和沮丧。


这段内容大概是出自《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由于看到了非常多的摘抄,所以我想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然,要注意的是,作者用这个观点所引出的内容,逻辑上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我们继续看下一条:

根据伊格利(Eagly,1995)的研究报告,80至90年代,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与心理学领域其他重要行为的差异一样大。这些发现支持对原有女性的印象———更少攻击型,更多关心他人,更加敏感(Prentice and Carranza,2002;Swim,1994)。

首先,这段引用是非常的混乱的,因为他在一段引用里面同时提到了Eagly, Prentice, Carranza, Swim 4个作家,而又同时具有三个不同的年份,而仅仅只有一句话,我们其实可以默认他是在“胡乱引用”。当然,秉承我一贯认真的性格,我真的去搜了这几个作家(swim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实在搜不到了。但Alice H. Eagly,Prentice and Carranza我都凑巧搜到了)

大家猜猜看,我又搜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了?

(以下内容来自水木社区,大家可以细心研读该文章)


加粗部分是那本书(或者研究报告)的引用:Prentice, D. & Carranza, E. (2002). What women and men should be, shouldn’t be, are allowed to be, and don’t have to be: The contents of prescriptive gender stereotyp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翻译过来中文就是:女人和男人应该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什么样,被允许怎么样,和不需要怎么样:那些被规定的性别陈规旧习。


还记得天天记载回答的第一句话吗?

(原文)目前有一种趋势,即认为女性在上面提到的领域的贡献低完全是因为社会规范的压抑、对女性受教育情况的剥夺和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是呼啦呼啦一巴掌又一巴掌的打在他的脸上呢。


哦对了,我们还有Alice H. Eagly,他/她的文献可以在这里找到:Alice H. Eagl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看的出来这很可能是一个学术界的大牛,原因是因为她的作品被引用的次数非常之多,作品的产出量也非常之大。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见解。)

1995年的文献一共有两篇,分别是: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comparing women and men.

Gender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ders: a meta-analysis.


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没有继续去看full-text(全文),但猜猜看,我在abstract(摘录)里面看到了什么东西?

在第二篇中,摘要的第二句话是这么写的:

Aggregated over the organizational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sample, male and female leaders were equally effective


翻译:总结了那些实验室以及组织性的实验性研究样本之后,发现男人和女人的领袖(leader)是相同的有效率的。

不好意思,你的引用又一次打你的脸,我都觉得肿的不行了。

还没完呢;
女性在共情(empathy)方面比男性好”(Hunt,1900),且女性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群体生活中,他们倾向于给分享各自的生活,给他人提供支持(Dindia and Allen,1992;Eagly,1987),整体而言,女性的社交能力占据优势。


关于这一段,我觉得最厉害的一点在于,他居然拿出了一个1900年的引用出来(真不知道是怎么办到的),然后后面一段话居然又出来两个人,两个时间的引用。我不禁感叹,你知道这个引用说明什么吗。说明这一句话,一模一样的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年代,两个不同的作者的书当中——但你却连个起码的页码都没有。我只想说,这有点连最基本的引用格式都不了解的感觉。



-------------------------------------------------------------------------------------------------------------------------

着重感谢知友@绿袖子提供的关于上面这段Empathy方面的内容,这是答案链接: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


@绿袖子选择的文献是:Sex differences in self-disclosure: A meta-analysis.

K Dindia, M Alle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http://psycnet.apa.org


作者:K Dindia, M Allen

摘取其中一部分内容供大家观看:(以下所有内容由知友@绿袖子提供,不是本人撰写,如果认为内容正确并且有帮助的话请大家移步赞同一下原作者的付出。)


首先,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男女的“自我流露”(self-disclosure)。通篇没看到任何关于“女性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群体生活中,他们倾向于给分享各自的生活,给他人提供支持”这个内容。 更无法导出所谓“整体而言,女性的社交能力占据优势”。
这篇文章结论是:女性在“自我流露”上轻微多于男性。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自我流露”中的性别差异并没有理论家和研究者所提议的那么大。是时候来停止这种男人女人在“自我流露”中差异很大的观点了。可见男女在“自我流露”上实在是差不太多,也不清楚这到底对男人女人有什么影响。以上4条,无一条可以支持 @天天记载 的论点,也无一条和 @天天记载 的结论有半毛钱关系。而且内容全被歪曲。明明在讲自我流露,你非要扯到给他人支持社交有优势。。神逻辑。所以,您自省罢。

-------------------------------------------------------------------------------------------------------------------------



此外,额外感谢楊晗在评论区内提供的《社会心理学》原文内容以及关于天天记载的引用部分。得出结论是恰好无法支持天天记载的所有论据。本来准备贴出评论内容,但由于遭到审核,请大家使用ctrl+F观看楊晗在评论区里面的讨论。
如果需要下载书籍,为了避免广告,请大家自行搜索评论区。

--------------------------------------------------------------------------------------------------------------------------


最后,和各位给这个不太友好的答案点了赞的朋友们聊聊,你们不要觉得难过,也不要觉得自己智商或者三观有问题,我写完这篇东西以后,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鄙视你们。

因为他的那一长串的引用,和数据的罗列,让第一次看到这个答案的我,尽管产生了少量的怀疑,却没有任何反驳的空间和机会——因为他的引用如果是对的,他的推断我没法质疑啊!所以,对于整个答案,我只能默默地观察,我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喜好去无端的反驳和反对。


所以其实本质上,我和你们都一样,只是出于谨慎和不喜欢,我没有点“赞同”。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回答的问题恰好出在“引用如果是对的”上面。竟然有人用如此断章取义的手法,去曲解自己的引用曲解到这么一个地步。这样的做法,比“写手”“段子手”还要来的过分。因为你在用一个“虚假的认真”,去欺骗了很多善良的人。也用一个“虚假的认真”,让很多女性受到了平白无故的伤害。


但是,我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筛选成本实在太高了。因为这篇回答,我从凌晨1点开始,一直到凌晨4点,花了整整3个小时才找出了3个注解的错误。我相信很多朋友单纯是因为内心善良,误以为对方是认真的查找资料,才会一时被这种“假认真”所欺骗。所以如果你看完了我的这篇回答,看完我所给出来的出处。你们又觉得这些出处都可以被认可的话,不妨给我点个赞,然后取消掉现在 @天天记载的那些赞同。

科学家兼文学家 我是文学家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_我是文学家

让正确的“认真”保留在知乎上面,也让正确的“三观”保留在知乎的平台之上。



--------------------------------------------------------------------------------------------------------------------------

到了文章的最后,我没有任何“女权”的想法,因为在我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真的没有男人女人的性别之分。当然,我知道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也太过于“理想主义”,所以适度的女权和加强女性的权益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也确确实实不喜欢天天记载的这么一个答案,不喜欢到凌晨一点开始睡不着觉,去认真的找出处——因为他在用“仿佛很认真“的方法,在欺骗着一大堆人,而很多人因为验证真假的时间成本非常之高,所以就选择相信他。这样做,对知乎,对所有人,都很不好。这是我在知乎第一次认真的反驳一个人的答案,因为他难得让我感觉到“整个人都不好了”。


有件很有趣的事,看完那么多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以后,我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文献,发表出来的论点都是认为“女性深受不平等约束”或“女性遭受大量不平等待遇”的。而从基因,身体的角度来说女性不如男性的观点,几乎都被默认是“经验学说”,我本也完完全全的认同这个观点。


最后的最后,我很真心的在这里求赞,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回答,以后也可以学习类似的方法,去试着简单的验证文章的引用的真假。最好也可以通过观看文章的引用资料,去学习到更多有意思的知识


祝好。


-------------------------------------------------------------------------------------------------------------------------


6月28日修改:将注解1的内容更加完善,并且把部分不友善内容删除。同时感谢各位知友的认真查找资料,谢谢!

网友谢苇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天天记载 知友的答案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两句话:
1)女人在一些领域不错,在另外一些领域是不行的。
2)你们女人应该为那些"女性领域"而骄傲,就不要老惦记"男性领域"了。

关于"女性领域"和"男性领域",讲个自己的笑话吧。

我小学的时候成绩蛮好。这个"蛮好"指数学,写作文是我最恐惧的。
因为数学比班上的男孩子都要好,免不了收获一些老师的惊讶和夸奖。听得多了,便有些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了,觉得自己这样的女孩子,如果托生在古代(那个时候还没有穿越的概念),一定能去女扮男装中个状元啥的,那得多传奇!

YY得久了,憋不住跑去分享给我爸爸听,我爸听完了以后很淡定地回了一句话。

"古时候中状元是要考写作文的。"

我幼小的玻璃心顿时碎了一地。
~~~~~~~~
再后来,因为写作文实在便秘,老师们纷纷坐不住了,挨个过来谈心:女同学文科有优势,写作文应该是长项呀!你怎么......
我心里十分委屈:骗人!古时候男孩子读书考试,考的明明是文科,难道他们专门拣女人擅长的东西考?
~~~~~~~~
在这里对不住各位男知友,吐槽你们两句:以前玩文学历史的比较NB,你们说男人擅长这个,女人擅长针线活;后来搞科学技术的比较NB,你们又说文科都是女人搞的,男人擅长理科;最近几年金融火起来了,第一名答案又说女人不擅长金融。

聪明的第一性们,能不能明确告诉我,你们擅长的领域到底是什么呢?是你们不停地换花样,玩腻了一个领域就封给女人接手玩呢?还是女人一路抢占你们的特长,害得你们四处找新的增长点呢?或者也许,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古时候擅长写文章的男人,和如今搞科研搞金融的男人,从基因上就已经不是一个物种了吧?细思恐极,细思恐极呀!!
~~~~~~~~~~~~~~~~~~
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
从回答中可见,很多人,包括 天天记载同学在内,都把女权理解为妇女待遇的提升。只不过有些是物质待遇,有些是精神待遇。天天记载同学所批判的,大抵是"男人干啥我也要干啥,男人有啥我也要有啥"--精神可嘉,但......男人的penis这个真没有!而 天天记载同学所提倡的,则是高度赞扬女性已有的和擅长做的,以此表达对妇女同志们的爱护和赞美。
作为一个女性,这番好意倘若不心领,那就是白眼狼了。

我们赞扬"女性特质",拔高家庭主妇的地位,为的是什么?是用赞美抚慰女人,进而请她们全体安于待在一个事先划定好的"女性领域"里吗?

女权主义要求承认大多数女性所从事的领域的价值,其最终目的是让这个社会的女人和男人都不以"女性领域"或"男性领域"来制约自己的人生选择,在决定自己的领域的时候,更多地挖掘自身的特质,找到和自己最合拍的人生。

性别和性别之间有差异,同一个性别中的个体之间,有更大的差异。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假如女性中有60%擅长文学艺术,40%擅长科学技术,男性比例相反。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女性全部导向文学艺术,男性全部导向科学技术吗?

如果比例是80% vs 20%呢?99% vs 1%呢?--你倒是给我举出一个99% vs 1%的例子。

用性别来决定工种是再简单不过的,正如用九品中正制选官比科举简单,军户子弟全当兵,乐户世代做乐户一样简单。--然而为什么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取代?因为我们承担不起放弃那么多人才的代价。因为士族里能用的人不够了,必须挖掘更多的资源。

为什么会废止缠足?因为承担不起一半人口丧失劳动力的代价。吃了那么多年人口红利才走到今天,削减一半劳动人口你试试?

醒醒吧,真的以为鼓励女性进入科研领域是为了政治正确?真的以为Google斥资鼓励女性学习coding是为了给死宅码农们找对象?资本家早就把帐算在大家前头了--在社会高度发达,分工高度细化,智能而非体力成为重要资源的今天,社会承担不起放弃那50%人口中潜在的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的代价。(也承担不起另外50%人口中明明不擅长不喜欢这些的人硬着头皮坚持的代价了)。

我不知道一切条件(包括社会认同,生育成本等)拉平的基础上,科学家里女性会占到百分之多少(这本来也是无法论证的),我只想问,这个比例要低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你们觉得"失去她们无所谓"?才能让你们放大了胆子,在所有女孩子面前说--你们是做不成那些事的,不要费心了!

我只觉得奇怪,在那么多国家都觉得各行业的潜在人才越多越好的时候,竟然有国家觉得浪费掉一半无所谓,并且公开说,我们觉得只要在50%的人口里挖掘某些领域的人才就够用了!--大概人口多就是这点底气足吧。

把女权形容成"抹平性别差异,让所有女人都去干男人的活"已经是很落伍的招数了,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在这里明白地说:我们追求的,是这50%的人口中那些擅长物理的,擅长空间几何的,擅长机械设计的,擅长金融数学的,擅长政治的......不至于被这个蠢哭了的community浪费掉。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女生喜欢这些,擅长这些,她们追求实现的是她们自己,不是为了觊觎你那条penis,不要那么惊慌好么?

有的女人去管家,是因为她喜欢,不是因为她"就该去";有的女人去读物理博士,也是因为她喜欢,不是因为她憋着去挑战男性领域,说到底,"男性领域"究竟是哪些领域来着?

哦对了,那些给伪科学点赞的:下次要证明男人科学天赋比女人好,可千万别再用这种自打脸的方式,看着怪心酸的。
——————————————————————
628补充:给各位轻松一下, @吴泽泳 答案里总计了一下某个答案的文献引用,非常欢乐多~

不是要追杀那位答主的意思,只是想与各位平时需要读写paper的同学共勉,引用前一定要看人家全文啊!!知乎里搞搞就算了,万一在conference上被问个现行,这辈子就是业内吉祥物的命了……
————
那个,我补充一下,吴泽泳 的答案第一遍看我笑得不行,看第二遍的时候觉得很敬佩。引用我很喜欢的他的一句话:让正确的认真留在知乎上。

网友蒙面大侠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二. 关于智商

如上图,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确实相差很多,男性大脑灰质更多,女性大脑白质更多。一般来说,灰质好比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单元,白质则是联系这些信息处理单元的网络。尽管男人和女人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活动中心和神经通道,但男人和女人在认知能力的广泛测量中表现得旗鼓相当。而对应于题目中提及的艺术家、科学家等,研究表明,音乐家的大脑白质多余常人,数学家的大脑灰质多于常人。

三. 题目中提及的杰出艺术家大多是男性,这同样是有待商榷的
我的国外历史功底很差,在此仅以中国为例,中国古代的杰出女性艺术家并不比男性少。只不过大家在想起艺术家这个词汇时,往往想到的是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家,唐伯虎这样的画家,嵇康这样的古琴家,诸如此类少数几个文人艺术领域,因为文人掌握着话语权。而在古代这些文人艺术领域是对女性几乎关闭大门的,在尊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只有极少数的女性可以和文人艺术沾上边,《红楼梦》中,甚至连王熙凤这样的豪富闺秀也是不识字的。而单纯考虑比例的话,我们很难说接触文人艺术领域的女性中优秀者的比例小于接触文人艺术领域的男性中优秀者的比例,毕竟在极少数女性才识字学文的背景下,文人艺术领域仍旧不乏留名于史的女性,譬如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烁、书法绘画皆有很高成就的管道升,曹寅的《栋亭集》里接连三次为之题诗的马湘兰等等。反过来,同样也有女性基数远大于男性基数的艺术领域,譬如刺绣艺术,我们同样不能武断地说接触刺绣艺术的男性中杰出者比例少于女性一样。我们来看下其他一些男女基数相差不大的领域,女性并不输于男性:首先来看歌唱,在女性几乎被当做财产、歌者身份极其低微的的春秋战国,有一位歌唱家被写入了《列子》,她就是韩娥,我们中文中形容声音美妙至极的成语,余音绕梁,就是对她天籁般歌声的赞美,后世数千年里,留名史书的歌唱家里恐怕只有盛唐的许合子可以勉强与韩娥相提并论,仍旧是女性,当然留名史书的男性歌唱家也是有的,例如那位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再譬如,舞蹈,历史上杰出女性舞蹈家数不胜数,尽管由于连年战乱,她们创造的那些舞蹈及技巧,譬如《响屐舞》、《霓裳羽衣舞》、《西河剑器》等等,虽然绝大多数都已失传,但今天中国的民族舞里,仍旧深深刻着她们的痕迹,最后,依照前面的格式,在此依旧补充一位伟大的男性舞蹈家,盛唐三绝之裴旻。

四. 文学家、数学家大多是男性,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同理于第三点,这这种差异主要是基于在漫长的历史中,接触文学、数学的女性人数远远少于男性,基数就是天差地别的。这就好比说:纵观历史,识字的男人远远多于女人,是不是可以说明,男人比女人更擅长识字?或许男女间确实存在识字擅长程度的差异,但造成自古以来识字的男性总人数远远多于女性的主要原因显然不在于此。识字本身况且如此,更遑论基于识字之上的文学和数学了。

五. 对应于问题本身,我并不想总结出男性更强还是女性更强的结论,事实上人类目前远没有达到可以给出该问题一个答案的科技水准。在此引用一个例子,尽管我深知当今社会仍旧是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但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经济参考网牛津大学专为女生开设“自信”课),仍旧大受震动,原来发达如英国,顶尖如牛津大学,女性同样深深刻着环境的烙印,仿佛戴着镣铐在跳舞,这才是最大的现实,其他那些大家在这里争论的,究竟如何如何,随着科技进步,总归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且看之,足矣。


-------------------------------------------以------------下-----------长----------文------------------------------------------------
-----------------------------------------------------------------------------------------------------------------------------------------


一. 身体素质: 女性身体素质真的比男性差吗?答案似乎是基于环境而言的。

1. 田径是人类的长项,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猿人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远古年代,跑步的能力对猿人得以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选取田径作为切入点。

以下是发表在专业跑步杂志《Northwest Runner》上的一篇文章,讨论男性和女性在耐力方面的不同表现,文中有大量相关引用,感兴趣的话可以不妨一同阅读: Gender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我英语不是很好,翻译比较简陋,见谅)
Some people may think it rather obvious that, on average, men have an advantage over women when it comes to distance running.However, a 1992 analysis of track and field records (Whipp & Ward, Nature 355: 25, 1992)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fastest women in the world might catch up to the fastest men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 Such a scenario would imply that women have the same athletic potential as men. Such a scenario would imply that women have the same athletic potential as men. So, is that really true? Or, alternatively, do men have certain biological advantages that they are unlikely to relinquish within the next century?
根据研究,不远的未来,跑步最快的女性可能会追上跑步最快的男性。真的如此吗?

I'm not going to attempt a comparison of male and female sprinters. For distance runners, however, we can compare men and women using the endurance performance model described in my February column. You may recall that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components -- 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VO2max), the lactate threshold, and running economy -- each of which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uccess in races ranging from 3 to 30 miles.作者在此前的专栏中曾经引入了一个“耐力性能模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最大耗氧量 (VO2max)、 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每一种都被认为是在 3 至 30 英里的比赛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A natural question to ask is: do men and women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se three traits? For VO2max, the answer is yes. The average VO2max is about 33 milliliters of oxygen per kilogram of body mass per minute for sedentary young women and around 42 ml/kg/min for sedentary young men (Bouchard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 252-8, 1998). Elite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can sometimes reach VO2max readings of 70+ ml/kg/min (Pate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8 (Suppl.): 91-5, 1987), whereas elite men can attain values in the 80s (Polloc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01: 310-22, 1977).对于最大耗氧量,年轻女性在久坐不动时最大耗氧量约为33毫升/公斤(体重)/分钟,男性则为42毫升/公斤(体重)/分钟 优秀女长跑者可以达到 70+毫升/公斤(体重)/分钟,优秀男长跑者可以达到 80.
The lactate threshold -- the percentage of VO2max at which lactic acid begins to accumulate in the blood --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female runners. Nonetheless, the available data indicate that elite women can run marathons at about 75-85% of VO2max,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for elite men (Davies & Thompson,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41: 233-45, 1979; Iwaoka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9: 306-9, 1988).对于乳酸阈,优秀女长跑者和优秀男长跑者达到的值基本相同
Whether men and women differ in their running economy -- a measure of how effectively the body converts oxygen consumption into forward motion -- is controversial. Of the 17 studies I have seen on this topic, six found men to be significantly more economical than women (Howley & Glover,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6: 235-7, 1974; Bransford & Howle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9: 41-4, 1977; Bhambhani & Sing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7: 131-7, 1985; Helgerud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1: 433-9, 1990; Bergh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3: 205-11, 1991; Daniels & Daniel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4: 483-9, 1992); the other eleven did not (Davies & Thompson,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41: 233-45, 1979;Mayhew et 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 39-44, 1979;Hagan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49: 571-5, 1980;Cureton & Sparl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2: 288-94, 1980;Maughan & Leiper,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2: 80-7, 1983; Sparling & Curet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5: 218-23, 1983; Bunc & Heller,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9: 178-83, 1989; Ramsbottom et 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7: 9-20, 1989; Padilla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5: 561-6, 1992;Ramsbottom et 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0: 119-29, 1992; Ariens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6: 214-20, 1997). Among the studies on elite runners, the two largest ones (Bergh et al., 1991; Daniels & Daniels, 1992) reported that men have a better running economy than women, but the other three (Davies & Thompson, 1979; Bunc & Heller, 1989; Padilla et al., 1992) fou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Thus, if men do hold an edge in running economy, it must be a subtle one.对于跑步经济性,学界存在争议,在作者读过的17篇论文中,有6篇发现男性比女性更经济,其他11篇不这样认为,对于优秀长跑运动员的研究则有2篇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其他3篇则认为男女没有差异。
In summary,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is that males tend to have larger VO2maxes even when the values are expressed relative to body size. This difference is due at least in part to the fact that women generally have (a) more body fat, which consumes virtually no oxygen (Drinkwater,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2: 21-51, 1984); (b) less hemoglobin, an oxygen delivery protein in the blood (Cureton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4: 656-60, 1986); and (c) smaller hearts which can't pump as much blood per unit time (Mitchell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4: S258-65, 1992; George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7: 1362-70, 1995; Rowland et al., Chest 117: 629-35, 2000).总的来说,男性和女性长跑者的生理差异主要在于最大耗氧量,这种差异中至少一部分是由于女性有更多的脂肪、更少的血红蛋白和更小的心脏。
The above analysis is most relevant to race distances of roughly 3 to 30 miles. When considering events toward the upper end of this range and beyond, however, some biological factors that favor women may also come into play. First, women should tolerate hot and humid racing conditions better than men due to their smaller body size (Dennis & Noake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9: 280-4, 1999; Marino et al., Pflugers Archiv 441: 359-67, 2000). The issue here is whether heat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body as quickly as it is produced. The rate of heat removal depends on the body's surface area (how much skin you have, more or less), while heat production is approximately proportional to the body's volume or weight. People with a high ratio of surface area to volume are therefore better able to get rid of the heat they generate. Because of the way in which various bodily dimensions scale relative to one other, it turns out that small people have higher surface-area-to-volume ratios than large people; therefore, women may be less susceptible than men to overheating during a long race in oppressive weather.以上的分析是大致基于3到30英里跑步的,当范围高于这个区间时,一些女性的生理因素将会发挥积极作用。女性更小的身体使得她们对于湿、热有更好的忍受能力。散热率取决于表面积,而产热则与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几乎成正比,因此身体越小的人越容易散发掉热量。(补充一句题外话,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整体上比远古时代小了一号,同样与表面积高度相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关资料,也很有趣)。
Another interesting male-female difference is the fact that women appear to burn more fat and less carbohydrate than men during endurance exercise (Tate & Holtz,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3: 570-82, 1998; Carter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80: E898-907, 2001). This offers women the possibility that, in events taking two hours or more to complete, their supply of liver and muscle glycogen (a storage form of carbohydrate) will outlast that of men. The reasons for this greater reliance on fat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but may relate to estrogen's effects on metabolism, since male rats given estrogen burn less glycogen than male control rats during prolonged treadmill exercise (Kendrick & Elli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1: 1694-9, 1991; Rooney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5: 1502-6, 1993), although similar studies in humans have yielded mixed results (Tarnopolsky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2: 175-80, 2001;Carter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0: 139-46, 2001). As a side note, estrogen may also protect muscles from exercise-induced damag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Tiidu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5: 274-87, 2000).另一项有趣的差别是,女性在耐力运动时比男性消耗更多的脂肪及更少的碳水化合物,这导致对于超过两个小时的项目来说,女性的糖原供应比男性更充足,这一现象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雌激素代谢相关,雌激素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保护肌肉免于受损。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previous two paragraphs leads to the prediction that women might compete against men most successfully in events lasting several hours, where overheating and glycogen depletion are particularly common. The limited data we have so far provide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this idea. It has been shown that women can sometimes finish ultramarathons in times similar to those of men who can beat them in "short" (26.2-mile) marathons (Bam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 244-7, 1997). And when men and women with equivalent marathon times are pitted against each other in ultras, the women tend to win (Speechly et a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 359-65, 1996).

女性更适合太空? 发现号女宇航员首次出任队长

巧的是,这篇文章中恰好有一段是对应于本题的,转载于下



3. 我们现在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数百年后,或许会有颠覆性的差别,今天,只要不突破天际,身材匀称,高大是个优势,但如果是在机械骨骼发达,航天旅行普及的未来呢?从我国航天员选拔要求身高不超过1.72米,NASA下一代载人航天器驾驶舱变小,1.70米是最佳身高,就可见一斑了。



-----------------------------------------------------------------------------------------------------------------------------------------
-----------------------------------------------------------------------------------------------------------------------------------------

二. 大脑结构:女性和男性的大脑结构差距很大,其中最显著的是灰质和白质的差别,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有更多的灰质,而女性大脑比男性有更多的白质。

1. 首先我们来整体看下男性和女性大脑结构在白质和灰质方面的差异:Intelligence In Men And Women Is A Gray And White Matter -- ScienceDaily
如上图,男性和女性的白质与灰质可谓天差地别,这简直就是两种不同架构的大脑嘛,连大脑这么复杂的东西都能有不同的架构,冯诺依曼结构之外的电脑出现也是指日可待的呀,话说貌似扯远了如上图,男性和女性的白质与灰质可谓天差地别,这简直就是两种不同架构的大脑嘛,连大脑这么复杂的东西都能有不同的架构,冯诺依曼结构之外的电脑出现也是指日可待的呀,话说貌似扯远了
matter related to intellectual skill, revealing that no single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e determines general intelligence an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brain designs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equivalent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uman evolution has created two different types of brains designed for equally intelligent behavior,” said Richard Haier,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nd longtime human intelligence researcher, who led the study with colleagues at UCI and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In addition, by pinpointing these gender-based intelligence areas, the study has the potential to aid research on dementia and other cognitive-impairment diseases in the brain.”
Study results appear on the online version of NeuroImage.
In general, men have approximately 6.5 times the amount of gray matter related to general intelligence than women, and women have nearly 10 times the amount of white matter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than men. Gray matter represen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enters in the brain, and white matter represents the networking of – or connections between – these processing centers.研究表明,人类的进化创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大脑,男性大脑中决定智力的灰质总量是女性大脑的6.5倍,而女性大脑中决定智力的白质总量是男性的10倍,一般来说,灰质好比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单元,而白质则是联系这些信息处理单元的网络。
This, according to Rex Jung, a UNM neuropsychologist and co-author of the study, may help to explain why men tend to excel in tasks requiring more local processing (like mathematics), while women tend to excel at integrating and assimilating information from distributed gray-matter regions in the brain, such as required for language facility. These two very different neurological pathways and activity centers, however, result in equivalent overall performance on broad measures of cognitive ability, such as those found on intelligence tests.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容易在集中处理信息的领域(如数学等)取得成就,而女性更适合分布式处理信息的领域,比如语言(复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能力等。科学家发现一个现象很有趣,即男人和女人用两种非常不同的活动中心和神经通道,男人和女人在认知能力的广泛测量中表现得旗鼓相当。



2. 对应于题目,男性和女性在这些项目上的天赋有所不同,艺术家的脑白质多于常人,数学家的脑灰质多于常人,如下:


数学家顶叶灰质密度的增加(英文)
注 : 标题虽然是数学家,文章中其实有提到,音乐家大脑白质增多。

-----------------------------------------------------------------------------------------------------------------------------------------
-----------------------------------------------------------------------------------------------------------------------------------------

最后,对应于问题本身,我并不想总结出男性更强还是女性更强的结论,在此仍旧引用一个例子,尽管我深知当今社会仍旧是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但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仍旧大受震动,原来发达如英国,顶尖如牛津大学,女性同样深深刻着环境的烙印,仿佛戴着镣铐在跳舞,这才是最大的现实,其他那些大家在这里争论的,究竟如何如何,随着科技进步,总归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且看之,足矣。

网友匿名用户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今年我们学校(某全国非知名但有实力高校)招聘机关管理人员,进入终面的27人中,5人男生,22人女生,最终留下了4个男生,1个女生。重点是,最后仍有6个职位从缺。

原因是之前机关岗位太多女生,要严格控制女生比例。校领导投票前商议的结果是女生不能超过2人。

投票老师说,面试中女生素质普遍比男生素质高很多,但是没办法,机关不能年年一堆人怀孕请假。

利益相关,匿。
—————————————————————————————————————
评论有人质疑真实性,我可以保证,我上文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第一轮面试时我在现场,有个姑娘被某男老师问,如何看待女研究生就业后马上面临的结婚生子影响工作问题,姑娘回答的不错,但我特别心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歧视,甚至为这样畸形的面试题准备了流利冠冕的答案。

还有人说,面试机关岗位的女生普遍比男生素质高,这是有原因的。确实是有原因的,理工科毕业的,工厂工地外派出差多的自然男生优先;文科毕业的,报社电视台也是男生优先诸位知道么?就连播音系的,都是男主持珍贵而女主持烂大街。那女生能选的,以为自己优先的,不就是高校老师、没特殊要求的公务员之类的么?男生选择那么多,谁要留在高校做薪资微薄的教辅岗位啊?结果呢,连自己的母校都这样赤裸裸的歧视,其他地方的嘴脸,都好像没那么残酷了。

数量并不少的女孩子,在学校里勤奋努力,拿着奖学金,做学生干部,搞社团活动,碾压大多数平凡的男生,但是毕业的时候,却连跟他们在同一个工作平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什么杰出不杰出。这还是在,所谓中国女人地位很高的现在。就是此刻,在你我身边,就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这不是我危言耸听,只有找过工作的女生,才会明白在求职中受到的歧视根本不会因为你有多优秀而减少哪怕一分一毫。

网友我桃桃渡河而来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你出生了。

你是带着前世的记忆和满肚子的学问再次投胎的。你在温暖的羊水中憋着一股劲儿狠狠地想:这次我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一道亮光透了进来,你发现很多人都看着你,不禁十分得意,大叫一声:「快来迎接征服者吧!颤抖吧,骚年!」

当然,你的豪言壮语只能化为响亮的:「哇——哇哇哇哇——」

然后你听到有人的声音说:「哭得这么大声,看来肯定是……咦?」那人看着你的小丁丁,不满地说:「又是个带把儿的?」

「怎么又是个男孩啊?」四周响起一片失望的声音。

甚至妈妈也说:「我已经生了八个男孩了,怎么又是个男孩?就不能赐我一个女孩吗?」

「男孩怎么了?男孩才好啊!传宗接代呀!国家栋梁啊!我会成为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的!」你蹬动小腿,拼命地叫。

「哭起来吵死人了。」你立刻就被放到一边,没人再看你一眼。

甫出娘胎,你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

然后你发现,原来这刚刚才只是一个开始。

※※※

作为一个男孩,你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是应该强身健体,四处跑着踢球玩耍泥坑里打滚什么的。但是你周围的人是这么告诉你的:

「啊哟,你怎么能这么粗鲁呢,一点也不文雅~」
「啧啧,你还是男孩子吗?看把身上的裙子弄这么脏!嫌弃死了!」
「身为一个男孩,就应该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绣绣花,看看书~」
「千万不要打架啊,万一伤到小丁丁怎么办?那你一辈子可就完了!永远找不到肯娶你的老婆!」
「不许乱跑,笑不露齿,坐有坐相,不能分开腿,把小丁丁保护好!」

你逐渐意识到,原来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你的小丁丁,所以,很多事情你都不可以干。

而如果你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时空里,还和上辈子一样,想做一个随心所欲的男生,就立刻变成大家眼里的异类。

「看,那个男孩居然说话那么粗声粗气~一点也不温柔,一点不像男生~」许多男生掩着嘴笑你。
「啧啧,居然有像女生的男生,简直是怪胎。」父母,亲戚,朋友,还有许许多多人都这么说。

而在这里,女生是什么样子呢?

她们人高马大,声高气壮,个个都比男生高,比男生强壮得多。

她们自信,强势,优秀,高谈阔论,充满优越感。

在这里,女性的地位非常高,非常受重视,因为,只有女性才会生育。

家中出生的女孩子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吃最有营养的食品,被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
她们在培养的过程中,接受了许多体能训练,因为要为以后的生育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她们越来越高大、强壮;
她们接受的是高等英才教育,因为这个世界有个普遍的认知——女性由于有着男性不具备的生育天赋,所以她们的智商水平更高;
而且,社会上普遍认为,只有会孕育下一代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能繁衍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由于有了强壮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教育,女性中英才辈出,在这个世界里,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全都是女性,连法律也都是女性制定的。
在国家机构中,担任要职的全都是女性。
运动会场上驰骋着的也全都是女性。

那么,男性们是怎么个情况呢?

男性因为要保护小丁丁,所以,从小就这也不能,那也不许,身体瘦小,弱不禁风,死亡率很高——很多家庭一看生下来的是男孩,干脆丢弃了,尤其是在某个因人口太多限制生育的国家,他们被迫做出无奈的选择,很多人一看怀的是男孩就引产,直到发现是个女孩;
男孩被遗弃、被死亡、被虐待的比例居高不下,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
也没有人关心男孩接受教育的程度,哪怕有少数几个男性学者不断奔走呼吁,但男性的教育程度仍然普遍不及女性。
没人在乎男性是否聪明、理性、睿智,而且,社会主流反感聪明过头的男性,因为这种男性经常不安守(保护小丁丁的)本分,妄图与女性争夺话语权,这种行为完全不值得提倡,必须严厉斥责、狠狠批判、打压这种歪风邪气。
所以,逐渐地,一代一代的男性打从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别的需要,没别的追求。他们只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小丁丁,然后就是等女性生育之后,在家里带小宝宝,煮饭,扫地,洗衣服,等妻子回来,温柔地善解人意地安抚她们。
而必要的时候,男性也不得不出去工作,当然,上面的那些仍然一样不能落下,全都要照做。
女性可以不温柔,多情而敏感的是男性,女性会嫌弃你们唧唧歪歪忒矫情,眼界不开阔,跟不上她们的思路、思维和逻辑。她们经常说的话是:「你就不能像个女人一样吗?爷爷爸爸的,真烦人!」

更可怕的是,科学家(当然也是女的)出台论证,在繁衍的过程中,男性的精子对于下一代的质量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精子的替代品,好自主繁衍,换言之,男性将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这个社会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到达了这一步。

※※※

满怀野心的你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懵懂无知地,带着另外那个世界的记忆,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拼命地要争取自己男性的权利。

你想肆无忌惮地大笑、跑、跳、玩耍——不可以;
你想在义务教育之后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不可以;
你想在找工作的时候,找一些更体面的工作——不可以;
你好不容易进了心仪的企业,但是想升职,没门儿,你只能给女性打下手。

在你三十年的成长过程中,你饱受白眼、质疑,你处处碰钉子,你所见的全都是柔弱的驯服的男性、优秀的强势的女性,终于,你对于前世的记忆开始产生怀疑——那可能就是一个幻觉。

你开始认识到,男性也许真的不如女性聪明、智商高,为什么呢?因为她们会生育,你不会啊~
你开始认识到,男性就应该瘦瘦弱弱的,弱不禁风,谨小慎微,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听从女性吩咐~
你开始认识到,我干嘛拼命呢,我干嘛这么辛苦呢,让女人去赚钱养活我不就行了,我只要在家带孩子就好了嘛~
你开始认识到,如果我有了孩子,女孩子是值得好好培养的,至于男孩子,就告诉他保护小丁丁,听女人的话,安守本分,那就行了。

你慢慢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认定,逐渐地,你融入了社会主流,你突然发现,这种生活挺好的嘛,以前自己为什么要反抗呢?为什么要这么吃力不讨好,和大家对着干呢?真奇怪。

你放下了前世的记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某天,妻子出门上班去了,你在家干完家务活,把女儿哄睡,然后在网上和其他几位爸爸聊了聊育儿经,然后,你打开了一个叫「者也」的网站。

这里的优秀女性非常的多,由于你还保留着前世一点点记忆,所以在这里看她们探讨一些高深、专业的问题还是很愉悦的,虽然你自己怕露怯很少发言。

然后,你突然看到有一个问题,是这么说的: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女性,可以说明女性比男性优秀吗?」

许多女性纷纷回答了这个问题,从社会普世价值、基本道德层面、科学进化论、心理学、生理学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证明这个观点是无比正确的。

然而,里面有少数有幸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在那发出微弱的声音,表示男性其实和女性一样优秀。

你气坏了:靠,怎么还有这种【哔——】!

你回头望望甜甜熟睡着的女儿,心里涌起说不清的自豪感,你觉得自己必须从事实出发,以理性探讨、论证,捍卫真理!你卷起袖子,开始打字:

「毫无疑问,女性因为生理上的独特性,造就了她们高于男性的智力水平,在此我奉劝各位男性,不要再试图推翻真理,为男性争取不必要的地位,请大家安守本分。抚育好下一代,做好女性坚实的后盾,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为强大而优秀的女性颤抖吧,骚年!」

咦,最后一句听上去怎么这么耳熟?

————————————
谨以此篇,感谢 @安雨宁 、 @臧昊翔 两位mm~ (> 3 <)

网友蒙面大侠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看到了现在排在第二名的 天天记载 的答案,他的答案中对科学的运用想起来的1920年代美国报纸上风行的一些科学结论:颅骨的结构表示爱尔兰移民与比盎格鲁撒克逊人相比,不仅仅智力较低,而且不能管理自己.....
很多人说我国和美国镀金年代差不多,的确以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来看,的确差不多。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三段论:
1. 女性和男性有遗传上和生物上的不同
2. 不同可以导致差异
3. 这个题目中的差异是这种不同导致的
这个三段论明显是缺失的:可以导致差异并不代表能够导致任何差异。一个正常的论证至少需要证据将这种不同和最后题目中的差异联合起来。
这也是伪科学中的医学偏方的常用手法,食物A中含有B,B可能对治疗癌症有帮助,所以抗癌的话抱着一大堆A啃就可以了。


必须承认的是,女性和男性在遗传和生物方面区别,但是这个区别是导致题目情况的主要原因么?
很难有真实的证据如此证明,因为我们在谈论著名人物的时候,即使仅仅考虑生物音因素,我们不是谈论典型情况,不是谈论平均值,而是谈论outlier,而是谈论统计分布尾巴上的情况(懒得画图解释,如果统计看不懂的话不可能有办法谈论关于outlier的话题)

况且真的只用考虑生物因素么?一个具有正常历史只是的人应该想想什么时候女性开始获得参政的权利的,什么时候女性终于开始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的,什么时候开始.......以为女性平等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在深泉学院能够拒绝女性申请者的现代,可能仅仅是想当然的幻觉而已。

并且很多时候,在大众流行中被关注的内容,或者在我国大众流行中被关注的内容,总是狭窄的。

网友匿名用户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按照题主和 @天天记载的逻辑,我走一遍推理:




题主拿相关性当因果,属于没有逻辑天天记载拿不出任何具体的、可以标明出处的资料、数据、理论作为论点的支撑,属于不具备理性思维。

那么,假设题主这种拿现象直接概括得结论的逻辑是对的,那我是否也可以根据这种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

男性是没有逻辑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的生物。


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有许多其他的男性朋友并不支持他们,并视之为愚蠢。




那么,现在:
题主的逻辑错了男性是没有逻辑不具备理性思维的生物不是男性愚蠢,只是题主这个个体愚蠢

这三条,题主你选一条吧。

总有一条适合你,对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多说两句,天天记载的写作手法真是相当高明,他引用了深入人心的理论,身体构造方面正确的生物知识,直接得出了毫无因果关系的结论。


接着,用所谓的思考,代替证据、论证过程,没有样本的支撑,没有横向纵向的对比,没有变量的控制,直接肯定了自己的结论。


最后,来一个先抑后扬,将女性所受的苦难奉为美德,加以颂扬,立了道德牌坊占足了道德高地。答案火了,一点也不出乎意料






我有一个语文老师,Rev 的时候下乡改造,他特别深情的说:“劳动妇女你知道有多么伟大吗?跟男人干一样多的活,男人回家往炕上一躺,等着吃饭,女人还要做饭。农村妇女是农村的脊梁!”




我问他:“当时您也往炕上一躺来着? ”


老师说是




我直接说:“那您说这个就是不要脸!您为什么不起来搭把手!说这个便宜话有个屁用!”

网友匿名用户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看来 @天天记载 已经检查过我的修改记录了。
2014 年 6 月 27 日再次转匿名。

@天天记载的答案用经过歪曲的「科学」强调莫须有的「基因和生物因素」对男女社会成就的影响不可忽略,这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和性别歧视。
这条答案获得众多支持,让我们看到对女权主义的曲解和敌视非常普遍,对女性的歧视还根深蒂固。
知乎已经是一个正常的大众社交网站,体现的是社会的普遍看法,而知乎也不能左右社会的价值观。
评论区永远开放,欢迎有建设性的讨论。

@记载 最新的修改中加入了《对本问题的综览》一节,其中无视大家这两天的解释辨析,继续歪曲女权的观点为「否认男女差异」。
这里重申一下:女权主义不否认男女差异,但是请 @记载 好好论证,为何「在社会成就的差异上,基因因素与社会因素相比不可忽略」

======

我是一位男性女权主义者。

并不是女权主义者「忽略了基因和遗传因素」,而是现在的生物和认知科学,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可以从基因和遗传角度,证明男性在智力、注意力、创造力等方面远超女性。请持有这个观点的,拿出证据来。特别注意,「脑容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清楚;「智商」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并不等于智力。何况,相关不等于因果,这些并不能用来说明你们的观点。

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女「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不是少,而是几乎完全没有。
在那个时代,女性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因此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参与科学研究或者艺术创作。
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数学家,比如 Emmy Noether,Maria Gaetana Agnesi,都冲破了很大的阻力。
以此为论据,试图证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就好像是拿 1984 年前的奥运会数据,说中国人种不行。

如果要用数据的相关性来说明「基因和遗传因素」不可忽略,甚至超过社会因素,那么就应该找男女平权做的比较好的地区为样本,尽量排除社会偏见的影响。
可惜现在就算欧洲,男女平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到,男女平权做的越好,女性在科学、艺术、政治等领域的比例越高。
如果这么有目共睹的事情都看不见,请自己搜索调查一下。比如参考 http://www.aIhUaU.comFile.aspx?id=27096。很多评论确实还在说女性比例过少,但早已不是「几乎没有」了。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之前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把「社会压制」作为主要因素,完全合理。

在极端理想的公平环境下比较,性别之间是否还有这样的明显的差异,我表示怀疑。因为很有可能是社会偏见将群体差异强加到每个个体身上,人为扩大了群体差异,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网友蒙面大侠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居然还有人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可笑。别说历史上了,到今天中国女性也没有获得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

如果有人觉得我在胡说,请关注新浪微博账号@我遭遇了性别歧视。

对,我是女权主义者(理直气壮地)。

网友Hasuran Li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补充:

跟风一句话评一下(貌似)客观排名第一的 @天天记载 的答案好了。
这是一个建立在“还没有讨论是不是就先说了为什么”上的答案
你们体会一下。

------------------------------------------------------------充完的分割线------------------------------------------------------------

赞多了就显示出卤煮汉语水平越发退步这个惨痛的事实!

回复的一些盆友没看懂卤煮下面回答的意思,卤煮只是用下面的渣推理,告诉广大在这个问题下回复和评论的伪·理性派们一个你们遮遮掩掩不想承认的事实:
没有理论支持的模型只是数据之间的逗比罢了
连个模型都没有拿一组数据就敢嚷嚷自己理性,是不是太不把理性当干粮了很多这类社会问题的paradox就在于,有时候你知道理论,但很难建立同样程度准确的模型验证,又或者根本不可能收集数据你们和题主还连理论都没弄清……这时候谈不上理性的思考(或者说意识到上述问题才是真正的理性思考),这个问题下面多数嚷嚷着女权主义者看不得理性思考的“死理性派”,不过是披着理性外衣表达高人一等想法的人罢了。并且他们似乎还试图让大众接受“男性就是比较优秀这是客观事实不要强撑着不承认科学验证品质保障”——女主火大不应该吗?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政治正确这回事。
---------------------------------------------------黑体加粗注意看和原文的下划线-------------------------------------------


为一众声称自己是死理性派和“女权主义者就是听不得理性的声音”的人感到捉急,破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来告诉你们真正的理性派应该怎么分析这类社会性问题,不是比一比数据“大xx家男性比较多啦”、“我目测xx行业/学科中大家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很少啦”、“男性IQ分布方差较大均值略高啦”等等——说出这样话的“理性派”们,你们不怕统计学老师半夜拿面条把你吊死在教室吊灯上么?


题主的假设大概是这样的:
∵世界著名文学家,著名科学家,著名音乐家,著名大画家,这些领域的人们叫得出名字的几乎都是男性。再直观一点,高智商运动,如围棋,桥牌,高手也都是男性
∴男性都比女性更优秀
现在我们谈到理性分析了。众所周知,理性分析当中模型是很重要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找好Dependent Variable & Independent Variables——然后,很重要的,你要有一个理论。

——什么叫理论呢?就是你能说明,这些Independent Variables,确实能够影响Dependent Variable;Dependent Variable,也足够被这些Independent Variables说明。(以下简称DV & IVs)

在题主的假设中,“优秀”指数,毫无疑问,就是本论文中的DV。我们把它设为MI(Master Index)。

那么IVs都有什么呢?性别,毫无疑问应该是其中一个变量。为了简化模型和方便起见,一般我们都把性别设为Dummy Variable.数据处理中通常设为1和0——形象起见,男的就是1,女的就是0吧。

对于本问题中很多很多“理性派”们,这个模型就到此为止了……说真的,你的统计学老师会到你梦中找你去的……


可是哪里不对……肯定还有别的变量的吧!

比如说——教育水平?恩,把它设为EDU。

说到教育水平,这个变量很可能与性别变量自相关啊,友情提示理性派们记得检验和处理一下自相关的问题。


肯定还有别的变量吧!

比如说——升迁机会?恩,虽然看起来不好量化(但是这只是个逗比回答又不是论文所以),我们就把它设为Prom。

友情提示啊,这个变量好像也会跟性别自相关噢~~~记得检验和处理。


肯定还有别的变量吧!

比如说——家人/社会对优秀分子们曾经的期待?我猜家人的期盼一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期待值想必是不同的。我们就把它设为WE(Weirdo Expectation)。

友情……又提示了,这个变量好像似乎也许……也跟性别自相关哦~你看,你七大姑八大姨对26岁没有男朋友还居然胆敢读博士的女孩子非常担忧啊,但是对于26对还在读博且没有女朋友的男孩子……只需送你一罐护手霜。

记得检验和处理。


肯定还有别的变量吧!

比说如——(“理性派”们念念不忘的)IQ?我们就把它设为IQ。


肯定还有别的变量吧!
……
……
……

对于模型变量的选取问题,卤煮只能帮你们到这儿了,剩下的你们补充。

模型……还没完。这个公式,它肿么办呢?

方便起见,我们就假设公式是线性的:





接下来,就是数据的问题了。

想做时间序列,还是截面数据呢?我建议“理性派”们都做一做嘛~

当然方便起见,我们就做截面数据吧。

鉴于MI可能人数有点多,设定值域(-5000, 5000)——在特定的年代,以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大小,按比例分配,确定MI中每个变量的取值——不禁要有XX家们,还要有他们身边一事无成的伙伴哟(不然你让负值怎么办)~~~

至于这些人选怎么选,这是题主和“理性派”们的事,你们有那么多例子,肯定心中有数……吧?(没谱你哔哔什么)。

教育水平什么的……麻烦自己找下?

升迁机会什么……麻烦自己做下case analysis?

期待值什么的……麻烦自己做一下社会调研?

IQ什么的……自己去查一下?

男女1 0什么的……麻烦自己看一眼?


好了,大概几年后……你终于整理好了数据(咦真的能收集齐数据?)!SPSS等着你唷!先看一看模型的F值?

我猜可能超不过30%……模型木有说服力肿么办!

增加变量吧……

不过鉴于这是一个逗比答案,我们就勉强忍受这个残破的模型吧。。。


假设在你减少了自相关之后,性别因素居然还坚挺的显!著!了!正相关哟~~~男性在刨除所有因素的影响下,还是增加一枚男性,对社会的优秀指数就 +OOXX 呦~

但是你们没听过那句话嘛: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

你的统计学老师在你枕边碎碎念哟~


请去做因果性检验。

据说因果检验一般都要时间序列模型。

建议你再收集数据30年。

友情……又提示:
你的数据和模型可能遭受质疑哟~
比如IQ数据可信否?IQ试卷测试方式科学否?
一个线性模型好像总归不够高大上?


你们是理性派,不如你们自己好好解决一下这些细节,给题主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卤煮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要不就——


AND——

网友中华羊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前言

最险恶的回答,不是半真半假,而是九句真一句假。

我非得针对目前排名第一的“基因学”理论先驳斥到里嫩外焦为止。 @天天记载,先生,我很赞同你答题的态度与认真的精神,但我不同意你的逻辑,你错误的逻辑让你的回答变成险恶的,虽然你是一个不错的人。

以下专职打脸!


==========================

同学们好,今天的讲座开始前,我们先要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巧妙的利用逻辑转变,让一篇报道、文章成为相反的观点。

==========================
1、
引用部分——来自【天天记载】先生的答案
显然不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女权主义者忽视了,遗传和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过程,甚至如戴维.迈尔斯所说:“所有文化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生物因素,如果文化本身能够影响我们,那也是我们生物的程序的设计。”分析部分
答主提及了David G. Myers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的描述。
仔细往下看,答主引用了大量书中的例证,却得出一个让我疑惑的结论。
所以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心的断章取义
于是我去翻阅书中第五章——《Genes, Culture, and Gender》
结果让我感到这个世界的满满恶意

既然答主提及了《social psychology》一书,我想用原书的原文反驳是最佳的
David G.Myers的原文

================================================================

2、
以下《social psychology》相关片段原文
我只有英文版的pdf,所以小部分手译,大部分参录自实体书,不妥之处见谅
为了大家理解准确,我将英文版原文附于本章最后面。
并且在我认为重要的结论中加粗字体。

第五章,基因、文化与性别
第二节,性别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Harris(1998)提到:“人类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45条与性别无关。”。因此在很多身体特征上,男性和女性没有什么差异,比如开始坐立、长牙和行走的年龄。同样,男女在很多心理特征上也极其相似,包括词汇量、创造性、智力、自尊心、幸福感等。女人和男人都有相同的情感和渴望,都喜欢小孩,都有相似的大脑结构(尽管男性有更多的神经元.女性有更多的神经连接)。事实上异性与你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男人和女人除了生理解剖特征以外,其本质完全相同?事实上,男女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而非相似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相关研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差异总是会引发人们的兴趣。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脂肪含量多70%,肌肉含量少40%,女性平均比男性矮5 inches。女性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女性更容易焦虑失调和沮丧。而与女性相比,男性进人青春期较晚(晚2年)。但是死亡时间较早(早5年)。男性的自X率笼女性的3倍.服用利ta林以洽疗多动症的男性高出女性4倍。男性酒精成瘾者是女性的5倍。死于电击(btw,原文是lightning,应该闪电)的男性是女性的6倍。而且男性比女性会转动自己的耳朵。
在20世纪为年代,很多学者担心这样考察性别差异会增加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差异是否可以解释成女性的缺陷呢?社会学家Bernard(1976,P.13)警告说,对性别差异的关注很可能为攻击女性者提供武器。确实,对差异的解释往往会聚焦在被认为有所不同的那个类别。例如,探讨选举中的两性差异时,与男性经常选择保守党相比,学者们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女性常常支持民主党。人们会问为什么亚洲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胜过其他种族,而不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种族群体没有如此优秀。在每种情况下,人们总会报据某一个群体制定标准,而惊奇于其他群体是如此不同。人人常常会奇怪同性恋的存在,而不去思考异性恋的原因或性取向的决定因素。
人们以某个群体为标准,同时奇怪为什么其他群体是“如此不同”,而“不同”,“不正常”、“低水平”只有毫厘之差。

甚至在身体特征方面,男性与女性各自的个体差异也远远超过了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斯科兰德1964年创下的男于40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4分12秒,如果放到2000年的奥运会上,也不过是女子比赛的第7名.比那年的冠军慢了7秒。===========================

3、

那么
我饶有兴致的粘贴来天天先生的相关论述,给大家看一下
为什么同样的例子,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种巧妙的手法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以下引用
女性的大脑结构与男性相比,拥有更多的神经连接,男性则有更多的神经元。身体结构与男性相比(注2),脂肪含量更高,肌肉含量少。这决定了女性在从事体力劳动方面与男性没有竞争优势。女性的思维更容易产生共情,与人的关系更多以感情沟通为主,在面临困境时,她们更期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注3)。这决定了女性在抗压性的对抗中没有男性持久。特别是一些高强度的劳作中,女性是不占有优势的。

那么我们思考,为何大文学家、音乐家甚至是科学家中女性的人数显著少于男性?因为任何一个职业,特别是艺术和科学类职业,往往需要高强度的精神专注,如果要取得辉煌的成就,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在这些领域中,女性是很难与男性抗争的。这也是为何这些领域出现女性就容易被人们关注的原因。多巧妙啊!

课后作业:使用新闻《弃儿获捐500万遭争抢亲属称决不乱用善款》中的新闻报道,得出“亲人才是弃儿最佳的依靠”这个结论。

Chapter 5 ,
genes,culture,and gender


How Are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plained?

“Of the 46 chromosomes in the human genome, 45 are unisex,” notes Judith Rich
Harris (1998). Females and males are therefore similar in many physical traits and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such as the age of sitting up, teething, and walking.
They also are alike in many psyc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overall vocabulary,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Women and men feel the same emotions
and longings, both dote on their children, and they have similar- appearing
brains (although, on average, men have more neurons and women have more neural
connections). Indeed, notes Janet Shibley Hyde (2005) from her review of 46
meta-analyses (each a statistical digest of dozens of studies), the common result
for most variables studied is gender similarity. Your “opposite sex” is actually your
nearly identical sex.
So shall we conclud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except for a
few anatomical oddities that hardly matter apart from special occasions? Actuall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nd it is these differences, not the many similarities, that
capture attention and make news. In both science and everyday life, differences
excite interest. Compared with males, the average female
? has 70 percent more fat, has 40 percent less muscle, is 5 inches shorter, and
weighs 40 pounds less.
? is more sensitive to smells and sounds.
? is doubly vulnerable to anxiety disorders and depression.
Compared with females, the average male is
? slower to enter puberty (by about two years) but quicker to die (by four
years, worldwide).
?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diagnosed with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o commit suicide, and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killed by lightning.
? more capable of wiggling the ears.
During the 1970s, many scholars worried that studies of such gender differences
might reinforce stereotypes. Would gender differences be construed as women’s
deficits? Although the findings confirm some stereotypes of women—as less physically
aggressive, more nurturant, and more socially sensitive—those traits are not
only celebrated by many feminists but also preferred by most people, whether male
or female (Prentice & Carranza, 2002; Swim, 1994). Small wonder, then, that most
people rate their beliefs and feelings regarding women as more favorable than their
feelings regarding men (Eagly, 1994; Haddock & Zanna, 1994).
Let’s compare men’s and women’s social connections, dominance, aggressiveness,
and sexuality. Once we have described these few differences, we can then
consider how the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might explain them. Do
gender differences reflect natural selection? Are they culturally constructed—a
reflection of the roles that men and women often play and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ct? Or do genes and culture both bend the genders?

=============================

慢慢写

===================

对了,拉一下团队增强战斗力
得团结一致把那个充满恶意的答案盖住才是。

我正是看到你们的答案被掩盖在茫茫的答案堆里,才决定厚着脸想让大家帮着一起点赞。
虽然你们就事论事在批判天天先生,但是我觉得呢,还是直接打脸爽!
你们说的都对,但是没太多人听。
最干脆利落的方法就是直接找到那本他花10块钱从地摊上买到的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晋玄@杨松子@邓妍@unicar@Hasuran Li@Alanryan

===================

留着干正事

================

顺便说一下

对进化论、基因理论最常见的误解
误解1、人的行为是遗传决定的
实际是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决定,即适应器+激活条件
误解2、如果是进化而来,就无法改变
适应器能控制,但是激活条件可控。比如男性经常误会女性的微笑,但是可以去改变想法行为。
误解3、我们的大脑是最佳机制(引申到某类人是最佳的)
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设计师是在远古时代设计了我们。
任何优点都是有代价的,比如“我们为什么没有壳?”

网友菠菜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这题目是怎么扯到男权女权的呢。。。

这不是简单的一个逻辑推论是否严密的判断么,就类似于小明在北京工作获得优秀员工,小红在上海逛街每天去图书馆,现在请答题,是不是小明比小红更富有?

抛开变量下结论这不是耍流氓么,既不能说男人比女人更优秀,也不能说女人比男人更优秀,因为无法忽略的变量太多,并且对优秀的定义无法量化,如果真的说有些领域的成就只有性别差异,。。。那这推理依据在哪里,这个推理过程中,是如果确保除了性别以外,其他的变量都可以大致相当的?

为什么说一句变量太多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女权了?难道希望有一个严密点的推理方式再下结论就是女权了嘛?看见一个现象,就粗暴的得出普遍结论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啊。

有个笑话,当然本来是吐槽数学家的,就是说当几个人来到了一个星球,看见了一头黑色的羊侧面对着他们在吃草,于是有人就说哎哟喂,这个星球的羊都是黑色的。数学家说,这只能说明,这星球存在起码一头有一面是黑色的羊。

虽然是个笑话,但前者是普通的下结论方式,后者是受过一定科学训练的下结论方式。我们有些人,只是希望了解点科学素养的皮毛,在某些下定论的时候交流严密些而已,在说理的时候谈感情,这到底是谁的思维方式比较感性啊?“我只是希望用正常的方式说话,而你们就说我是女权”。。我忘记了这话是谁说的但有时候也还真有点同感啊。

网友唐知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本答案删改多次,看到越来越多的好答案更清楚地说了我想说的意思,不愿意自己长篇幅占着位置,但是大家可任意翻阅删改记录。

天天记载的答案有几个重大问题:
引用一堆文献,而文献本身根本就没有得到跟答主相同的结论。结论是答主脑补。比如“女性抗压能力低”等基于此的其他结论。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作者找资料不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是:先有结论再来忽悠。也参考 @吴泽泳 对他引用文献的断章取义方式的批驳。试图用所谓“灵魂人格”平等的模糊字眼装点自己宣扬男女差异的观点,什么叫灵魂人格平等?平等的表现就是要平权,让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歪曲女权主义,把生活现象男性吃亏的原因现象扣到女权主义头上。不理解男性在某些方面吃亏恰恰是男权社会才有的特征。还试图以此来批驳女权主义。这种做法,就是先诬陷人偷东西再骂对方是小偷。如果是存心的,那可真是用心险恶。天天记载之前把女权主义四个字眼在文中反反复复批驳,后来又解释说他说的只是激进女权主义,如下:
第二,我批评的是女权主义者过度归因社会因素,并且我最开始批评的人的答案已经下去了,文章开始时对激进女权主义的矫枉过正,所以本身也是激进的。大多数反对女权主义的人,从来没有任何关于女权主义的常识。天天记载 口口声声的“激进女权主义不认为男女有差异,全都归咎到社会因素上”。

给你科普一下,女权主义的流派中,激进女权主义是非常非常强调男女生理差异的!从目前看来,我在知乎没遇到过观点跟激进女权主义完全一致的女权主义者。

他说我屏蔽他不给他反驳机会。从 @吴泽泳 和其他答案看来,他在评论中都毫无他在写答案表现出来的“风度”,在你自己答案里反驳不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吗?现在应你要求开放评论区。大家任意探讨。我的时间有限,也意识到有的人怎么说都说不通,认为本答案对“能否断定男女表现的重要原因是生物因素”以及“对男女可能存在的生理差异造成的思维差异该采取何种态度”两个问题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还要对这两个问题过多纠缠的,请先恕我不一定会给予答复了。


另外请不要叫冤好么,我们没说你“完全否定社会因素”,我们也没有否定生理差异存在甚至可能导致男女思维方式不同这个命题。我们否定的就是你没有科学态度打着科学幌子,论证狗屁不同直接得出“生理差异是重要因素”这个结论……嗯其实你还有好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污蔑陈浩删改答案啦,在答案里故作风度翩翩在评论区立马变成“引用出错不过就是老子懒了一点而已”啦……哎这些就不说了咳咳。。
====
本文有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实在我吐槽那个答案出现之前写的,当然后来有所补充,但是基本没什么情绪,不要看到有情绪就说没理性。情绪不是理性的最大敌人,先入为主才是理性最大的敌人:
答案部分。所谓的因果关系到底有哪些漏洞?“科学调查”是否科学?女权你们反女权时,反的是什么?女权与“男女差异”。对待可能存在的男女差异的态度。吐槽部分:专门吐槽天天记载的狗屁逻辑偷换概念因果颠倒前后矛盾---------------答案部分。所谓的因果关系到底有哪些漏洞?“科学调查”是否科学?-----------------

我们先不说女权。
回答问题:
是否可以说,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来说,男性都比女性更优秀?
答案:

如果优秀的定义是“对问题中的这些领域中的直接贡献度”,那答案是:是。或者“成为这些领域的佼佼者在男女中所占的比例”。那答案也为:是。

但我想题主想要的不是这个答案,题主想知道的是:对于所有人而言,是不是因为男性整体体力和智商都高于女性整体,才导致了“世界著名文学家,著名科学家,著名音乐家,著名大画家,这些领域的人们叫得出名字的几乎都是男性”这样的结果。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恐怕要失望了。

不,我不是要否认男女差异。对于从所有人中随机抽取的人分成两个群体,差异可以被统计抹平,而男人和女人是如此不同,如果存在差异,应该是不能被磨平的。

可是,差异在哪里?是什么?我不知道,很多声称知道的人恐怕也不知道。别拿生活经验来说事,生活经验是表象,表象背后的原因谁也不能肯定就是生理差异,生理差异作为“重要”原因根本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研究可以证明,更无法说明女性差于男性。网络材料我也可以找来一篇:
Why Women Finally Have Higher IQs than Men

这是在TIme网站上的一则调查报告。文中说女性在智商测试中很长一段时间落后男性(大概五点,这大概就是小明同学口口声声的“女性智商比男性低5%”?),但是现在却高于男性了。

该相信什么?相信历史上的伟人数目,还是相信更近一点的智商测试报告?
我都不相信。因为,数据背后的因素其实太复杂,但人们总是企图建立最简单地模型,抓住最要害的因果。但往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都不止一个。

譬如我说:题主的题目中的统计方法不对。如果我们要研究物理领域是否女生比男生优秀,我们应该看该领域中佼佼者中女生人数/从事该领域的总人数。这样比下来,我其实很有把握女生会获胜。

那这个比法是不是就公平了呢?不是。因为也许正是因为女生物理思维不如男生,从事物理研究的女生才更少,而这个比法把这个因素滤掉了。

那题主的比法滤掉了什么?滤掉了太多东西:女性长期在教育中的不平等地位,舆论对女性的束缚,女性同时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对女性的职业生涯的限制……这些都被其他答案提到了。

再来看我找到的那个链接,说女生比男生的智商高。这个测试包含两个信息,一个纵向,一个横向。
横向信息的主要结论就是:现在,女性智商比男性智商高。纵向信息就是:女性智商一直在上升过程,上升速度超过男性。

那我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足够长的时间后,女性智商会远超男性呢?
从数据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粗略地说,女性的智商不仅在上升,智商增加的加速度也在上升(以前一直是落后5点,如果以男性为基准,速度和加速度为零。)但,有可能,如某些男生所说,女性更适合考试(咦,难道考试不是压力环境的典型例子?为何男生抗压能力强,女性反而更会考试呢?)

数据——>结论这个过程在科学研究中本来应当慎之又慎。但为了媚俗,为了抢眼,这个过程常常被粗暴化。是不是说明问题不要紧,只要第一眼看上去make sense就行。因为很多人只喜欢那些让他们爽的结论,过程不重要,事实不重要。rev时也有科学研究证明亩产万斤呢。。。

---------------------------------你们反女权时,反的是什么?-------------------------------------
那我现在开始谈女权。

先说一段偏题话。

我知道很多男生现在已经对女权嗤之以鼻。以为女性说女权就是为了自己获利而非希望人人平等。有个思维误区先纠正一下,只是单纯希望获利的人,跟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可能不是同一群人。

看这个例子:男友不想另买房,结婚后要和他父母住一起,而我不想没有自己的小家,怎么办?
@李嫑嫑 老师批判了的那个答案,最开始被大家赞得最快。意思就是:天天闹平等,怎么现在就不平等了?

问题是:天天闹平等的不是提这个问题的题主,而无论是该题题主还是她的男朋友和她男朋友的家庭,都默认了一个不平等体系。女生迁就到了男方的地方(这个迁就有时候意味着很多牺牲,不要说成“吃人家的住人家的”),大家都有个共识:女生是“嫁到”男方家的。既然这段婚姻的前提就是不平等,为何在买房子的事情上要求女方平等?这不是双重标准吗?

你们根本就不是反女权主义,你们反的是:哎我们要买房子,我们要养家,我们讨不起老婆,什么?你们女权主义还在闹平等?我们承担的还不够吗?

我告诉你,你真正反的是男权。只有男权社会,男人才有必须承担养家,买房子的义务,女生才可以以嫁个好人家为终极目标的理由。
------------------------------女权与“男女差异”。--------------------------------------------------

来说你们认为女权主义试图抹平男女差异这一点吧。

女权主义的重点在于“权”,而且是男人和女人都拥有同等的生存权、自由选择权等。并非要女性凌驾在男性之上。意思是:我们有权做某些事,不是我们非要做某些事。不是要求社会各个职业男女比例相同,而是给男女自由选择的机会。因为看起来只适合男性的工作,很多女性也能胜任(甚至包括很多军事领域),只适合女性的工作,男性或许更有优势(男护士能做一些女护士做不到的事情)。选择权利的平等,人人没有舆论束缚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更高地增加社会运作效率。而灌输男性适合什么,女性适合什么的思想绝对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为什么你们就是get不到这个重点这才是重点啊)

而且,权利伴随着义务,我们有权利选择去接受这个权利,承担这个义务。譬如受教育权利,我们跟男生平等的权利选择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了教育,钻研学问的辛苦寂寞,都要自己承担。

而你们说的男女差异是什么呢?体力,我比较认同。整体智力,我不知道。
某些学科上思维的差异,我承认可能存在,但是绝对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

就在上学期我当助教带的两个班里面,其中一个班上女生大概1/3,平均成绩比男生高,一共四次考试,几乎每次第一第二都是两个女生包揽。

说明什么问题,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别急。

我学了几年理科,渐渐有个感觉,读理科,相信自己是天才有时候比自己是天才更重要。一个人被反复告知他没有天赋,那他就真的很难走下去。

马太效应这个概念在知乎已经被说烂了。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反馈效益。那么最开始的强弱之分来源于什么?可能就是一个小问题是否被解决。如果一个人周围充斥着“她解决不了,她学着学着就不行了”,那么她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一定小于一个常常听到“等他智力一开发,学起来快得很”的人。

所以不要成天把差异差异挂在嘴边,大家都是人,差异恐怕没你想得那么大。造成差异的原因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那些天天说着男女就是有差异并且自以为对这个差异和差异的原因很了然的人,多半持一个观点:男生学数学物理更厉害,女生学语文英语更厉害。先天差异决定了成就高低。

那么我想你们是同意下面这个假设的了:设想完全平等的社会里,女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应该优于男性。题目中出现的现象,是因为女性的确受到了各种阻碍。既然你们那么推崇先天差异对成就高低影响那么大,那我想目前为止你们都同意。
问题来了:那在你们说的女性不擅长的领域里,女性受到的阻碍相比其擅长领域则更大(因为有人老是在耳边说你不行啊你天生就不适合做这个),既然这样,如果这些阻碍都消失,女性不是更应该超越男性?

这个模型很简单粗暴,就是两个同样的弹簧(代表女性在两个不同领域的成就),被压到同样长度,一个受到的力更大,一个受到的力更小。当撤去这个力之后,受力更大的那个弹簧回恢复到原长应该比受力小的弹簧恢复到的原长要长。

当然这个模型有很多问题,比如这两个被压着的弹簧是不是一样长,“同样”弹簧的假设成不成立,两个弹簧弹性系数不一样怎么办。

我提出这个模型,不是为了证明男女间没有差异,或者男女平等了女生就要比男生厉害(在知乎上用归谬法常常被误会= =所以一定要澄清)。而是说,对于男女差异的命题,希望大家用科学保留的态度,很多社会因素的作用难以衡量。

更重要的是,你们常常扯的“男女差异”并不能解释造成从事某项事业明显的表现差异。
你要说女生逻辑思维不好,所以不能学物理,女性应该去从事形象思维强的专业。那作为一个学物理学了这么久的人,我觉得,学到现在,逻辑都是用的最基本的逻辑,物理学里面,形象思维也很重要。我不敢想象一个做物理的人脑子里只有公式和因果,没有物理图像,还能把物理学好。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大学里面数学系的女生比例很多时候高于物理系的女生比例。数学才是一门纯逻辑的学科,图像当然也有,但是纯逻辑角度大概都可以讲得通。为何女生逻辑思维这么差,在物理和数学之间,选择数学的却更多呢?我的看法是,这就是舆论的作用。说女生不能学数学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少于说女生不能学物理的人。起码稍微明事理的父母不会这样讲,因为物理是一门可以在高考中规避的学科,比如你读了文科就可以不学物理,而数学不能。所以人们说“女生不能学数学”这句话总是要谨慎一点的。。物理真的是大家宣传男女思维差异的重灾区啊!!

所以,成天叫嚷尊重男女差异,女生最后不要从事某职业的人,一听到女性智商不比男性低就怒不可遏觉得我们反人类反科学的,真的有点too simple了呢。

------------------------------对待可能存在的男女差异的态度。----------------------------------
当然,前面就说了,男女差异可能是存在的。下面想表达的意思是:即使存在,也不要把群体的统计性差异加到个人头上。

如果存在男女差异,即使这个差异在统计效果上看上去那么明显,也不要assume 认为某个女生就哪里比你强,或者哪里比你弱。因为差异是统计结果,很多女生的思维方式跟男生相似,也有很多男生的思维方式跟女生相似。如果你的标签,你的assumption,会伤害到人的自信,自尊,请不要贴。更不要贴了还说人玻璃心。

除了对个人不要贴标签,也不希望大家成天营造一种:女生就是读不得理科不能从事某些职业的舆论环境。某个答案不仅在不能实证的基础上大肆宣扬性别差异,还搞出一个“人格与灵魂平等”来把平等两字模糊化。好一个至高无上“人格与灵魂的平等“!我来告诉你自由平等的社会是什么,不是你觉得某个现象是事实你就应该大肆宣扬,而是,人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从事的事业,不会因为性别,种族而在选择中感受到压力。是否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有天赋是靠自己去寻找探索的,不是靠周遭去灌输的。

大肆宣扬特定人群与特定人群之间差异的人,我只能说,不是无知就是用心险恶。

往严重了说,你怎么知道你一句话不会毁掉一个吴健雄呢。(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不严重,当然无从求证,自然就会被有的人说成耸人听闻)
---------------------------------------
世界上有很多人,把人归为一类一类,然后说一类人比另一类人优秀(通常优秀的那个集合都包含自己),我的拙见,不过就是为了给自己找自信。知乎有三牛人:我朋友我亲戚我老师,各校学生每年为自己的学校排名争得不可开交,中国人急于显示自己数学甩美国人几条街……其实就是想说,我这个群体很厉害,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其实,你的同类优秀,跟你优秀这两个命题,还差了很远。切不要为了这点虚荣去伤害别人。(转述评论者王法的话:都需要用性别来找优越感了,可见已经low得毫无优越感可寻了)

我最希望的事情,其实是女性不放弃自己的权利。而现在的事实是,很多女性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放弃教育的权利,因为要冥思苦想,忍受孤独;放弃工作的权利,因为要伺候上司周旋同事;放弃婚姻中平等关系,因为那意味着买房要共同承担……当然,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有男人伺候你养你,你情我愿,真没什么。只是对方如果只是把你当个附庸,那也没有权利说你跟他要男女平等了。

================我是专为吐槽天天记载答案开出的一大块========
======================逐段吐槽开始======================
目前这个问题有一种趋势,即认为女性在上面提到的领域的贡献低完全是因为社会规范的压抑、对女性受教育情况的剥夺和刻板印象的束缚。错了。下面的大部分答案没有说“完全是因为”。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剔除这些因素才能进行比较,这叫控制变量法,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回去把初中课本读一遍再来。
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高举着父权社会是罪恶的集散地的大旗,大肆伸张。后面跟着一群不知所以,纯属凑数的乌合之众的蒙昧之徒,“究竟这么说对不对我不具体清楚,但对我有利,而且听上去是这么样子的。”笑话,父权社会难道不罪恶?“父权”的意思并不是男人拥有权利,女权主义从来没有要求女人权利大于男人权利或者男人不应该有权利,父权本来就是男女各项权利不平等。“大肆伸张”什么意思?正义不该得到伸张?男女平等的观点应该藏着掖着?为何给你点赞的就聪明睿智,给我们点赞的就是“蒙昧之徒”,这还不叫人身攻击?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社会规范对于女性的压迫,使得女性在展现自我才能中受挫,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也众人皆知。

但这一定是女性在每个领域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所有原因么?

显然不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女权主义者想当然的忽视掉了——遗传和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过程。戴维.迈尔斯曾说:“所有文化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生物因素,如果文化本身能够影响我们,那也是我们生物的程序的设计。”“另一个重要原因”的“重要”二字从何得来?

曾经有一篇很火的帖子,说强势母亲的儿子都软弱,女儿都强悍。(我恨厌恶强势母亲这个词,因为社会上更多的是强势父亲,大男子主义父亲。所以重点不是强势母亲,而是不论男女,都有性格好强的人)

这篇帖子很多人表示赞同,大家为何没有由此思考一下,如果社会上大部分家庭组成中,女性都比较强势,那强势的女孩子,软弱的男孩子就不再会被大家津津乐道,大家会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敢做敢当,男孩子就应该温柔娴淑。

而这篇文章提出的社会现象的确存在,否则也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它的存在表达了什么,不正是说明即便是男女身体结构有异,人的性格形成也与环境密切相关么?何来社会束缚不如生理构造因素重要一说?

戴维.迈尔斯的话应该这样理解:从前人类文明落后,体力在生存中更加重要,因此男性的体力优势才会显得重要。因此渐渐形成了男权社会。这才生物因素决定文化的意思。别胡乱曲解。
目前这个问题前面几个答案,将一切女性目前面临的问题完全归咎与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不过是她们不愿意承认女性与男性相比,存在一些先天的差异(注1)。

在上百万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中,女性的大脑结构与男性相比,拥有更多的神经连接,男性则有更多的神经元;身体结构与男性相比,脂肪含量更高,肌肉含量少(注2)。这决定了女性在从事体力劳动方面与男性没有竞争优势。女性思维更容易产生共情,与人的关系更多以感情沟通为主,在面临困境时,她们更期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注3)。这决定了女性在抗压性的强对抗中没有男性持久。特别是在一些高强对抗的竞争领域,女性是不占有优势的。

那么我们思考,为何目前在各行各业,男性的表现要显著优于女性?因为任何一个职业,要取得辉煌的成就,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社会里,高强度、超负荷的劳作是常态;在科学领域,对于精神专注程度、刻苦的研究的要求;在艺术领域,对于技巧和精神的层面的淬炼,都是必然的要求。在极化条件下的,男性可能比女性存在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我来教教你推理该怎么推:“女性容易产生共情”能够直接推导的结论是:女性在他人遭遇苦难时更具有同情心。而不是自己遭遇苦难是更期望得到支持。更不能推出女性抗压能力差,实际上,如果女性的共情能够推出与她们倾向得到朋友家人的支持,那么更合理的推断是,女性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能够找到合适的出口宣泄,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女性抗压能力差这句话也没有在你提供的资料里,完全是这位答主主观臆想。我给出一个链接,不保证正确,但是总比你一个人信口胡诌来得好:
研究称女性抗压能力超过男性 雌激素是关键

你们猜我搜索到这个链接用的什么关键词?我只用了“女性抗压”四个字,没用“女性抗压超过男性”。不信的人可以用任意搜索引擎随便搜。

所以“女性抗压不如男性”这个命题完全站不住脚,更不论由此推出的后面的结论了。我不知道答主如何得来这个命题,如果只是你的主观臆想,那么只能证明你的回答包含你的主观倾向实在太多。
客观的讲,在社会进化的大潮下,男性争斗的淘汰率和男性为了取得女性欢心而面临的竞争压力、责任,要比女性多(注4),个体间的争斗也更加直接。是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男女还不平等。权利跟责任息息相关。女性的权利得不到伸张,因此女性的社会责任也比男性轻。这是不健康的社会状态。
这也是为何父权社会能够建立的根源之一,女性面临的竞争压力小于男性很多,所以自然社会建立后,对于女性的定义遵循了进化条件下的角色定位。可以说,这也是付出与回报的必然结果。因果颠倒,是因为父权社会状态已然形成,因此现代社会男生承受的压力大。而不是男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女生在家中休息,于是产生了父权社会。
但是随着这一规则内化为社会道德,对于女性的压迫就变得很严苛了。所以在本世纪女性崛起后,女权主义者便大肆抨击社会道德对女性的压抑。随着女权主义者对社会道德约束、性别角色期待、女性刻板印象的愈演愈烈,她们便产生了一种对社会发展背后的必然性的忽视,即人类进化过程中两性天然的差异导致了地位的不同等。已经说了,体力导致了男女在古代社会的不同,渐渐建立了现在的社会秩序。但这不代表当体力不再与原始社会一样重要时,男性还应当占据社会的主要位置,维持男权社会状态。

你对女权主义的抨击毫无道理,给女性刻板印象的不是女权主义,是男权社会。

而这也是这个问题呈现的出的状况,对于社会因素批评的一边倒,对于生物因素的漠然。她们的口号是,如果给女性同样的教育,给女性同样的社会期许,女性解放的时间还不长等等。

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们认为时间可以改变女性的地位?时间究竟是改进了社会因素,还是让女性在文明的作用力下重新调整进化的方向?亦或,两者皆有?
对生理因素的肯定才是一边倒,看看你的赞同就知道。有的男人只有靠“我先天就比你优秀”来找自信了。因为先天还真是没法改变。这跟古代君主反复强调自己是“天子”一个道理。真是天命难违呐。

为什么时间不能改变女性地位?历史证明了,当文明推进,女性觉醒,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女性在职业上也更能大展身手。这明明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你认为社会的进步不能改变女性的地位从何而来?当然,如果人都一直像你这样,女性地位确实无法提高,不过,社会也不会进步。时间在社会进步这个方向上是停止了。

另外,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经历女权运动的思想唤醒,直接被法律赋予平等地位。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女性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已经和男性平等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和支柱仍然是男性,男性对于女性平等的地位却不以为然。但是由于法律和意识形态下的文明约束,面对某些女权主义者的宣扬和女性要求的平等,就形成男性对女性的纵容。而且,我觉得女性在中国的男权社会,预感到自己地位的存在着名有无实的泡影,她们潜意识的寻找一些能够带给她们安全感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利、虚荣感(注5)。这也能够解释一些目前中国女性群体里存在的问题。看来非要女性流血牺牲,社会再来赏赐我们一点可怜的平等才是正确的做法。既然如此,你为何对女权如此反感?如果中国社会即将发生一场女权革命,从你答案的态度,我断定你不是支持者。
“女性在中国的男权社会,预感到自己地位的存在着名有无实的泡影,她们潜意识的寻找一些能够带给她们安全感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利、虚荣感(注5)”
金钱虚荣安全感,难道不是男生也在寻找的?你说出了现象,也说出了部分原因,但这不是女性群体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男性反复强调自己在工作时表现出色,那接下来的逻辑难道不是“那男人就去工作,女人就在家带孩子,在家带孩子自然要找个好的带孩子的环境了。所以女人嫁得好就是女人的价值体现了”。

所以叫嚣男权,男女差异的,你们醒醒好了,这根本给你们带不来任何好处。否则几百年后还是男人一边抱怨女人虚荣一边辛苦赚钱买房子,女人职业上得不到肯定,为了争取更好地生活条件只能傍大款。不要为了一时的虚荣和自我膨胀遗祸千年,女性权利得到伸张,男女共同分担社会责任才是双赢的作法好么?
而题主的这个问题,一方面,面对着女权主义者的宣扬,一些专业人士不愿去指出她们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女权主义者的横行和自我意识的彰显使得这个问题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并且我觉得,很多回答都是追随女权主义口号的乌合之众,她们并不具体清楚女权主义,只是简单的解释为追求男女平等,一些极端者,甚至解释为女性至上。而对于男女平等后应当建立怎样的社会规范,男女之间应当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她们没有清晰的认知。如同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口号喊得响亮,却对于未来的认识一片模糊。“女权主义者的横行和自我意识的彰显使得这个问题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在一个尚未公平的社会,让社会更公平的想法当然应该得到传播和彰显。有什么问题吗?“她们没有清晰的认知……”我们认知的时候,你却在说“极端女权主义者高举着父权社会是罪恶的集散地的大旗,大肆伸张。后面跟着一群不知所以,纯属凑数的乌合之众的蒙昧之徒”

这就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权主义者总是强调自己的权利,却没有认清自己的责任。而这种权利与责任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一起吃饭,倘若男女平等,那么就不要期望每一次都是男性买单。想想如果你和一个人出去吃饭总是你付账,那么自然会看轻对方。而这种中国社会的这种男女差异,是被道德所填补的,“女性就应该被请。”但是,面对女权主义者所宣扬的男女平等思想的扩散,一方面女性享受着道德提供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处处要求平等的权利。这种矛盾,使得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信徒往往带有自私的成分。而这种责权的不平衡,也毕将使得女性的地位退回原有的位置去。一大段空话。吃饭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女权主义宣扬的问题。女权主义有几个在宣扬吃饭应该男生请女生。你把一般的社会观念全加到女权主义头上,女权主义当然显得自我矛盾。

作者从来没有对真正的女权主义进行过研究,全是从社会经验现象靠脑补臆想来发表结论,可笑至极。

批评完之后,我想说一点儿为女性正名的东西。你的“证明”都是伪科学混逻辑,你的“正名”更是不痛不痒。男生看了是要爽死了:哎看来还是我们男性能做大事。女性嘛就把孩子带好就行了。

而真正的平等,是你我灵魂和人格的平等。太恶心了太恶心了。你来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灵魂和人格”的平等。别用这种话来装点门面。

真正文明平等的社会,绝不会有人在没有科学盖棺定论的情况下脑补各种人群差异。这跟种族歧视,地域歧视没有任何分别。

这不单单是一个是非问题,这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运作效率。宣传人种人群差异的后果是社会巨大的不平等,而被归为“劣等人”的人群中会有大量的人才浪费,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这在文明的社会是绝对不可以存在的。 这点@谢苇 论述得较好。

而按照你表现出的粗暴逻辑,我是否可以说:黑人体能表现优越,但是脑力职业方面表现不如白人,证明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规律是存在的。而男性相对女性四肢更发达,所以头脑更简单。

~~~~~~~~~~~~~~~~~~~~~~~~~~~~~~~~~~~~~~~~~~~~~~~~~~~~~~~~~~~~~~~~~~

如果你还不累的话,我想和你谈谈平等这个话题。
在最初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用了这一句话做结尾:真正的平等,是你我灵魂和人格的平等。
许多朋友说,你不说我也知道是灵魂的平等呀,很简单嘛。
老子说:明道若费。
“真理只有在发现之后才会变得简单和显而易见”。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味追求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灌输,会影响通过实践真实感知的欲望和能力。这也许是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呀总是笨手笨脚的原因吧。
其实,这就是无形中的一种平等。
任何获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哪怕仅仅是获取知识本身,虽然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而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本身:男女平等吗?平等,而且是无可置疑的平等。
虽然,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平等表现在哪里。
我觉得:
哪怕,人类的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分割,已然繁衍了上百万年;哪怕两性的差异已经铭刻在基因里,它也是平等的。
虽然,似乎我的论述支持男女差别,支持在某一个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下,男女注定有高下之分。
但平等的规则却始终存在着——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所以我称之为人格和灵魂的平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直觉归纳,而不是认真的推导。
而这也是我最后要说的。自己都承认你的论述有高下之分,而没有高下之分的平等你又说看不到。
看不到的平等叫平等?还人道主义。
意思就是“我有20块,你有10块,没关系,冥冥之中我们的金钱是一样的,看不到而已”
老子的“明道若昧”是阐述了老子的矛盾观,倒被你用来证明自相矛盾的合理性,他老人家知道了要气活过来。

网友匿名用户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不能

因为
1,过去几千年里女性在教育上没有获得过和男性一样的资源跟权利,在事业上也如此
2,女性有妊娠期,客观上因为生理特征阻碍了其在商业学术政治和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发展

也就是说女性不是天分不好智力不如男性优秀,而是不容易获得可以锻炼跟发挥天赋和才能的机会跟舞台,否则真的作比较,胜负未可知

我说胜负未可知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阶段成绩好的女孩子还是占大多数的,小时候我们也都是被同龄的女孩子欺负的哇哇大哭,我个人印象就有五六次了,根本打不过她们,但是大学毕业后女性有成就的可能性小了不少,除了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因素,现代社会里妊娠期是主要原因,这点很讽刺,全人类的存亡和延续都指望女性呢,但是我们国家上到法律法规下到公司政策对女性和母亲可以说是极度的不友好,赤裸裸的反人类反人性,更别提什么潜规则了

如果不是有妊娠期,现代社会男性总体成绩还真未必比得上女性

不是女性不如我们优秀,而是她们没正经出过招,不能这么瞎说话的立刻下定论的

----------------------------------------------------------------------------------------------------------------------
我以为男性因为先天的生理特征和后天得到了优势,有可以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舞台,已经占了这么多便宜了,对女性应该是充满了感激而不是生理和智力上的优越感的,毕竟几乎每一个人男性都是因为女性或多或少的牺牲才得到生命的机会,对待异性的首要态度难道不是尊重爱护和感激么?

如果真的把女性看作inferior的物种,会把不到妹的,你所得意的占据智力优势的物种基因也就断绝了

当然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说,这类人灭绝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另外,如果说成为体育健将,文学家,科学家之类的男性是优秀
那么养育出了这些人的女性是不是可以称得上伟大?
所以我们大家这么忘本,是不是太过分了。。。

网友蒙面大侠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天天记载 童鞋在他高票答案里面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声明:

所有的论据皆是一种浅显的经验性描述,在研究领域目前仍旧存在巨大分歧,比如男女究竟在思维上有本质差异没有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在共情方面比男性好,且女性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男性的,就不说了。
这条声明好像在说,男女差异在学界里面仍然存在nature-nurture debate,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们都难以有个定论,但是没关系啦,我可以跟你打包票(凭我浅显的经验性描述),女性就是在共情方面比男性好。这种自信还真是……挺棒的呢。

后来他又说中国社会呀,很难存在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并不具体清楚女权主义,但是自己的落脚点却是早已被女权主义学者批驳到千疮百孔的性别本质主义(gender essentialism)(关于什么是性别本质主义及其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可以看这里,佟新:超越本质主义和本质主义)。这里面提到的人类学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就恰恰是对男女两性所谓与生俱来的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有力反证。还有一篇09年的报道也刚好说到神经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研究男女两性的大脑结构,跟共情能力相关的一片区域the straight gyrus (SG)没有跟生理性别产生直接关联,但是跟心理性别有一定关系。Girl Brain, Boy Brain?
文中所说的psychological gender大概就可以视作女权主义理论里面的一个核心要素社会性别(Gender),也就是说,在父权制下,社会对男女两性有一系列性别化的社会要求,而人们需要让自身去遵守这样的gender norms, gender roles, gender divisions来迎合社会期待。可问题是,父权制下的性别观念其实是加固了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因为它同时植入了男优女劣、男高女低、男外女内的价值评判。比方说谈到医生和护士,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医生是男性,而护士是女性,老板和秘书亦然,人们习惯于接受女性在职场上在工作中担任次要的、从属的、配合的角色,而本身就需要领导才能的政坛职务更是打上了女性不宜的标签。大众也经常以女性太情绪化、不够冷静、缺乏理性等等“先天”性格特点来支撑这样的论断,对于此,大家都喜欢的囧司徒是这样吐槽的:

司徒每日秀叔怒喷职场男女不平等
(视频贴不上,直接给这个链接好了,墙裂推荐没看的童鞋看看!)

所以女政客哭鼻子叫太软弱,男政客流眼泪叫真性情;女政客大发脾气叫不够冷静克制,男政客公开骂娘叫男人中的男人。这不是double standard摆在这,你做什么都是错,而嘴巴长在我身上,我想怎样就怎样嘛。而父权社会底下,怎么说都是男人的嘴要多一些吧。关于这点也是我想在这个问题底下引入的一个新思路,上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公共舆论》里提出一个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他大意是说大多数人都是依赖着新闻媒体机构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媒介本身传递的信息与真实之间仍然是有非常大差异的,这些信息其实都是经过加工以后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产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但却是一种“主观现实”。而其中,到底是谁的主观性在起作用呢?上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学者就开始研究社会性别和媒介的关系。塔奇曼在1978年编著的《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中提出媒介对女性的“象征性歼灭”(symbolic annihilation),因为大众传媒常常只是反映主流的社会价值,所以女性在新闻中的形象经常是边缘的、琐碎的、负面的甚至干脆就不予呈现。而在商业广告和男性杂志上,女性就经常直接作为性对象而出现了。

也许在历史上,女性因为受教育条件十分有限,无法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而无缘取得非常高的个人成就,那么在当代,很有可能是那些非常优秀的女性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影响力,获得足够多的正面报道,因为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并没有变更,因为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并没有随之更新。看看今年两会上媒体对待社会地位完全等同的男女委员的态度吧。
(来自(来自两会女性参政 媒体都报道了什么?)

另一方面,这对于后来的女性们来说,就是“you can’t be what you can’t see”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完全不鼓励女性的成就欲,不仅不鼓励,你的家长、周围的长辈、同辈,大多数电视剧、电影、杂志、广告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关于性别的陈词滥调,到最后你可能自己都会觉得他们说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然后大概就don’t bother with even trying了。

成就从来不会直接等同于智力高或者体能好,陈词滥调里面成就之路怎么也得混合着天赋、努力和运气,所以来看为什么只有很少女性能取得非常高的个人成就,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权制底下媒体营造的对女性个体发展非常不友好的舆论坏境,让大多数女性还没上路就放弃了。

网友螺旋真理对[我是文学家]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给出的答复:
显然不能,这和“优秀”一词的标准有关系。
“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都是社会成就,但是人不仅仅有社会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等其他生活,要站在“人性”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以社会的角度来考察、衡量才更全面。不过,反面来说,社会成就高的人,必然具备一些优秀的人性,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塑造,往往过于突出其优点而忽视其缺点,这也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异化。
总之,全面评价一个人很难,不过切不可以社会成就为单一标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7451/275943624949.html

更多阅读

ANSYS入门教程,我是如何ANSYS的。 ansys如何入门

ANSYS入门教程,我是如何ANSYS的。——简介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是一个多用途的有限元法软件,可以用来求解结构、流体、电力、电磁场及碰撞等问题,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生物医学、桥梁、建筑、电子产品、

DNF我是传奇称号 地下城加11概率

DNF我是传奇称号——简介天后王菲的一首《传奇》,唱红了大江南北。现实中,敢于堪称传奇的人不多,也不是很现实,但是在DNF里,我是传奇,实现起来却是比较简单。因为那只是一个游戏称号而已。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获得此称号的简单可靠的

转载 影评《我是山姆》 我是山姆下载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原文地址:影评《我是山姆》作者:小小稻米片子有点长,适合充满阳光的下午,带点点辛酸,却又浓浓的温馨,感觉是那么真实。130多分钟的电影,赚足了我100多分钟的眼泪Lucy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爸爸会每天

《别问我是谁》王馨平演唱 王馨平演唱会完整版

出身演艺世家的王馨平算是香港和台湾歌坛同步出发的偶像兼实力派女歌手,嗓音清丽、形象甜美的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和汤宝如、黎瑞恩、刘小慧并称为“宝丽金四小花”。1993年,深获香港宝丽金公司赏识的王馨平以她的英文名“LINDA

《我是特种兵》中小影之死并不“冤” 关于特种兵的电影

小影之死并不“冤”水兵/作时下,有许多观众看完《我是特种兵》后,都为小影之死而鸣不平。的确,小影的死就好似在演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时,跌宕起伏的音符嘎然而止,习惯性的思维被打破了。为什么导演和编剧要这样刻画这个可爱的人物

声明:《科学家兼文学家 我是文学家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说明男性比女性优秀吗?_我是文学家》为网友陌上柳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