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明先生在论述孙禄堂先生武学之义时写过这样一段话:“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①。”即借后天之能返归先天,其术虽借于后天之法,但归于先天后,其能则超越后天之极限,而臻至真、至妙,具有感而遂通、不闻不见应敌制胜之效。所谓先后天相合与道合真。此为孙禄堂先生武学之义。孙门第二代达此境界者先后有十数人之多,如孙存周、裘德元、齐公博、孙振岱、曹秃领、崔老玉等先生。孙剑云老师说:“驼五爷打人不用睁眼。”并讲述了驼五爷在风急雨夜里瞬间毙杀两名暗算者的事迹。可知我辈中驼五爷之造诣也到此境界。
如何练就?即从无极式、三体式入手,按照孙氏三拳的规矩练习,由明师引领逐步体悟,大概可臻此境。为何是大概?因有自身缘分、条件与悟性等因素。人与人性体不同,有的完全不在同一世界,故大同之说乃是伪学。话回到拳术上,拳若近道需讲缘分。
孙门前辈中多隐修者,大多谦逊非常,我初研究孙门前辈时,受自身见识和世俗偏见影响,所见不透,不知孙门诸多前辈境界之高、造诣之深达到何种境界,虽然手头上收集了他们不少惊人事迹,但评价时就低不就高。后经深入研究史料及各人学术,才知先后天相合者,必为极谦逊之人,否则难以复先天也。此时再研究同类资料,所见已不同于前,此时方知孙门诸多前辈其艺之深实非我先前之所见,不可以他们的自谦之言作为评价他们武学造诣的依据。
修先后天相合,多以隐修为上,故孙门第二代高人中隐修者甚多,如任彦之、陈守礼、曹秃领、崔老玉、李老丹、张玉山、张洛瑞、支燮堂、周仲英及孙门第三代牟八爷、胡六爷、驼五爷等莫不如是。孙存周先生在修成不闻不见而感而遂通的功夫前,隐修数年,每日练拳8小时以上,终练就出于不闻不见中能感应制敌、无时不然的功夫。
孙氏拳之规矩,于生理改造、优化而言无所不至其极,同时于心意而言,乃自虚无而始又至虚无而终,所修者极还虚,内有丹家炼神还虚之法。不还虚不能复先天。还虚当从虚心入手,虚其心方能实其腹,进而近于道。故孙氏拳有成就者,技击功夫无不神乎其艺。
虚心实腹者,无大腹便便之态,而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腹如饿状者。所谓大腹便便不是道,大腹便便乃是勉强积气于腹之徵状。
隐修不是不与人比试,只是不求闻达而已。如周仲英先生,伸出一只胳膊,无人能撼动分毫,他意一动,对方踉跄而出。如此高明的功夫,在武术界知其名甚少。我辈中高手何回子,至今不知其名字,但其事迹多为惊人之举,他与其师周仲英先生一样,为孙门武学之隐修者。
反观今日我辈中的某些人,唯以自己出风头为其习武之目的,甚至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有控制同门参加武术界活动的权利。把出风头作为习武之目的,其境界之低,怎配得上孙门传人之谓。如此之辈,绝无修成先后天相合之可能,其功夫与孙氏拳早已是南辕北撤。
注①《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24)┊ 评论 (0)┊收藏(0)┊转载(0)┊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前一篇:八卦拳转掌浅说(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