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精妙的苗服,佩戴叮当作响的苗银,多面鼓一字排开,苗家鼓手们挥动鼓棒,时而鼓前翻飞,时而转身击鼓,时而轻盈欢欣,苗鼓的声音在山间回荡,苗家姑娘们灵动的腰身和繁密的银饰交相辉映定格成最美的画面,而每个双休,位于湖南凤凰古城的南华山中都上演着鼓乐相迎的欢乐,一年又一年,鼓王麻金社带着她的徒弟们始终如一地敲打和舞动。
麻金社娘家所在的杜田村,家家户户都爱打鼓,以她家技艺最好。小时候,她住在古朴的土房中,两只鼓端放于堂前。说着苗语长大、听着鼓声成长,她的鼓技越发精湛,村民们都尊崇她为“鼓王”。记忆中最深的是堂前的两个坑印,因家人和乡亲每日都来敲练,久而久之,泥土地上渐渐显现出两个坑印,那是时光陷于大地的印记,是她儿时最深最美好的记忆。后来修建水泥新房,坑印被填平,她为此不舍与可惜。
“有时我觉得,这千年的花鼓,就好像如今人们聚在一起跳的广场舞。”每个时代都有表达其欢乐喜悦的方式,打鼓是她最割舍不下的心头之爱。只是家家户户学鼓打鼓的时代已不再,她为之可惜,于是麻金社开始收徒弟,老师、医生、干部、村民……看似简单的花鼓,其中的力度并不易把握。手上的节奏、脚尖的跳跃、腰间的扭动,各种配合都要恰到好处,职业各异的人们在鼓点和跳跃中感知生活、表达喜悦。
婚后的麻金社搬进县城,县城不似乡村那样无所拘束,她担心练鼓之声会叨扰邻里,于是拿一个大纸箱,用棉絮填充,用胶带缠绕,就这样每日练鼓。自从收了徒弟,她将排练鼓舞场地选择在南华山,无论冬夏,从山脚出发需走过40多分钟的蜿蜒山路,换上苗服,摆好鼓,鼓手们开始进入了训练时间。
“也许只是在村子里晒谷子的道场中表演,也许是被邀请去县城舞台,但无论是什么平台,能展现苗鼓风采就是我们的心愿。”如今,在各节日和庆典中,麻金社和徒弟很愿意用苗鼓来表示祝福和喜庆。而她还希望自创一套鸳鸯舞,以期一对相爱之人能够通过鼓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沈从文、赶尸、凤凰,很多人对湘西的印象即是如此。殊不知,苗族人的发展史也是一段悲壮的迁徙史,而苗鼓在战争、迁徙、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用激昂的鼓点和跃动的舞步书写苗家的历史。梳头、打桩、砍树这些农时的活动自古以来被融入苗鼓中,而麻金社喜欢去各地采风,在传统之上她增添了苗家姑娘纺线织布、耕种劳作等生产生活习俗,表现外人不熟知的湘西生活。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融合,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催化激发的是精神的力量。在这片神秘的湘西大地上,小小的鼓点击打着荒山峡谷,灵动的舞步跳出苗家人的风情。是土地,滋养了这一方人,他们将苗鼓的鼓点和舞姿深深融入历史和血液中,用热情感染和融化每一个闻鼓之人,也传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