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顶天死后,明教众人立马开始找领导,结果怎么找也找不着。领导一声不吭地消失,教内事务就大受影响,人事出现混乱。又折腾了几年,这领导看来是找不回来了,大家就开始争夺掌门之位,明教就此分裂。直到张无忌横空出世,执掌明教,这段长达三十多年的混乱期才算结束。
那么,在这段混乱期内,明教存在哪些派系呢?
我的看法是分四派:杨逍、殷天正、韦一笑与五散人、五行旗。
相比杨逍和殷天正,韦一笑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显然有所欠缺,自身实力也是最弱的一个,但这恰恰也是五散人选择与他结盟的理由(虽然书中提到周颠与韦一笑之间无甚好感,但周颠此人一向胡搅蛮缠,看谁也不顺眼,他的意见做不得准,不能代表五散人的根本态度)。锦上添花注定比不上雪中送炭,扶植最弱的一派与强者抗衡,以求利益最大化,其实也是权谋之道。五散人论个人实力,可谓毫无竞争力,五人合一后,武力不可小觑,但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也不见得能高到哪里去。说不得和彭莹玉都颇有谋略,关键时刻也知道以大局为重,但要让他们领袖群雄,显然力有不逮。冷谦不善言辞,周颠话却太多,铁冠道人张中更显平庸,他们更适合做领导背后的人。
所以,周颠曾说“咱们五散人谁也不想当教主”,也绝非虚言。
至于五行旗,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杨逍与韦一笑、五散人争吵,周颠曾质问杨逍“你调得动五行旗么”,可见五行旗并非杨逍一派。五行旗与六大派狠斗时,天鹰教袖手旁观并出言讥讽,双方此前还无视危急局面,因旧怨而内斗一场,可见五行旗也非殷天正一派。此外,张无忌为救锐金旗众人挺身而出,随后说不得用布袋擒了张无忌,带上光明顶,把这事儿一说,表示“五行旗还不死心塌地地服了这个小子么”,铁冠道人张中问他:“你把他装在袋中,奇货可居,想收服五行旗么?”说不得则表示只是想以张无忌来促成本教各路人马联手。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五行旗与五散人也非一派,自然也非韦一笑一派。所以,五行旗是自成一派。
而谢逊、范遥和黛绮丝三个重要人物则不构成任何派系,谢逊经历惨变,神志失常,范遥无心教主之位,黛绮丝志不在此,且早早叛离,都未参与到夺位大战中。
明教的这种派系之争在所谓的名门正派眼中绝对是大好事,灭绝师太就说了:“也是正大门派合当兴旺,妖邪数该覆灭,倘若魔数不起内哄,要想挑了这批妖孽,倒是大大的不易呢。”
内讧给明教带来的是惨痛,比如天鹰教因为与五行旗不睦,在危急关头仍袖手旁观,导致锐金旗差点全军覆没;又如杨逍跟韦一笑、五散人从吵架到打架,斗得正欢时被成昆偷袭,七大高手悉数失去战斗力,不但使得六大派轻松攻上光明顶,而且面对决战时也有心无力。
但内讧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向心力?其实未必。内讧是各种政治组织中的常见形态,即使是再稳定再和谐的政治组织,也多少存在着内部矛盾,因为人总是自私的,总有自身的种种诉求难以被满足,要是制度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够,矛盾就极易被激化,演变为内讧。但内讧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可大可小,大到政治路线不同,小到吃东西的口味不一样,都有可能从矛盾演化为内讧。具体到明教,内讧的原因很简单:教主失踪了,而且有一定年头了,到了失踪人口转死亡人口的年限,咱明教不能群龙无首,得找个新的带头人,但没有哪个人能众望所归,而且还有几个人都想干,这就闹上了。换言之,明教此时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向心力,而是无“心”可向。
当一个组织遭遇强大的外力冲击时,才是真正考验向心力的时刻,此时往往会演变为两种情况:一是内讧的一方主动转向,投奔外来力量;二是内讧双方迅速达成一致,放下成见,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明教属于哪一种?
尽管出现了天鹰教和五行旗的纷争,尽管出现了杨逍等七大高手的大打出手,但在得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消息后,明教中的知名人物纷纷赶往光明顶驰援。在光明顶上,当殷天正也失去战斗力时,“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气数已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明教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之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伕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
这不是向心力是什么?天鹰教固然隔岸观火,可若是五行旗伤亡殆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杨逍与韦一笑等六人固然为了权力、为了自身利益大打出手,但他们从来没有背叛明教的意思。虽然大家齐赴光明顶,心中很可能会有“我力挽狂澜,消灭六大派,大家拥护我做教主”的名利念头,但到最后关头,他们都会与明教共存亡。
明教不缺信仰、不缺理念,也不缺组织目标(驱逐鞑子)。他们所缺的,只是一个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