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 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提出, 以及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这一方法的 指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实践, 也曾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 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些资本主 义国家中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是一种鼓舞。 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的发展受到 了它的影响, 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受到它的影响,我们新中国的电影创作的思 想和方法, 同样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还有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在 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不容 忽视的电影思想和电影文化现象。它成为有声电影以后,世界电影趋向于现实主 义美学追求的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和声音进入苏联电影 1929 年 4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这曾 是苏联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刻。从 1930 年一 1934 年,苏共党在农村的政策,消 灭了最后一个为数众多的剥削阶级——富农,并在‘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爆发一 场革命,走上了一条集体化运动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也在铁路、工厂、发 电站等方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文化 变革。 1931 年,苏联文学界在对自身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首先由高尔 基倡导并与文艺界人士和党政领导同志一起,探讨和确定了苏联文学的创作方 法,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一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 出) 。1932 年,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开展了对于 所谓的激进派 “拉普” 的错误倾向的批判, 解散了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等组织,其中包括受“拉普派”思想影响的“革命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这便导 致了一场使文艺作品从题材、样式到创作方法上全面的变革。在这一时期,苏联 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致拉萨尔的关于悲剧《弗朗茨·封·济金根》的一 封信,以及恩格斯写给朋娜·考茨基和哈克纳斯的有关论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性格”的那封信。从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导,使苏联的文艺工作者 得以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道路向前迈进。1933 年,高尔基发表了“论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1934 年 4 月,在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苏联 文学界,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此 被明确在作家协会章程中。在章程中曾这样写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 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 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 的精神, 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 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 和体裁” 。这个首先由文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便成为 苏联其它艺术创作的普遍的指导原则。 苏联电影在这一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中,自身也经历着一场美学形式的 革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提出与声音进入苏联电影几乎同时到来。 而苏联人最初对待声音发明的态度,仍然和他们所采取的其它的经济策略一样, 他们宁愿等待着自己工艺的完成,而不情愿花钱去购买别人的专利。实际上,据 有关资料证明,苏联人对于电影声音工艺的研制,比美国人要早得多。但是,这
种器械制造完成并开始投入影片的创作中,却是 1931 年的事了。在苏联电影中, 首先运用声音的是“电影眼睛派”的吉加·维尔托夫,他在一些纪录片中开始了 对于苏联有声电影的最初尝试。 然而,在有声电影理论研究方面,苏联人却并不落后。1928 年,由爱森斯 坦、 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这三位蒙太奇大师所发表的那篇著名的《有声电影 声明》 ,则是对于电影声音理论作出最早贡献的一篇文章。我们在前面“声音进 入电影”的那一节中,曾有意避开了这篇《声明》 ,其目的就是要放在这一章中, 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应该给予肯定的是,三位大师仅在声音出现的第二 年,便能够在《声明》中,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声音出现,并同时又能够以不同寻 常的思考表明了他们对于电影声音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观念, 这的确是十分难能可 贵的。对此,劳逊曾深刻地指出: “俄罗斯艺术家比许多其它国家的电影工作者 更加意识到声音的潜力, 因为他们对于安排银幕形象的指导原则进行过更系统的 研究” 。在《声明》中,三位大师认识到:声音“会给电影带来强大的新的表现 手段, 会有助于阐明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而这在过去只依靠视觉形象的无声电影 的不完善的手段,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如此正视和欢迎声音的出现,的 确表现出了作为电影艺术家的敏于感受的能力。然而,对于这些在默片时代有过 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们来说, 要他们完全超越自己 的默片体系和美学观念, 的确又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了。 正如他们在 《声明》 中, 同时表露出的那种茫然一样。而那茫然正是来自于他们对默片“蒙太奇”形式的 表现手段所作出的判断。他们肯定地说:蒙太奇“是电影文化所依据的一个不容 争辩的原理” 。他们所创建的“蒙太奇理论,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电影 的剪辑方法。 这种剪辑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要把更为深层的含义通 过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们强调单镜头的表现力,强调镜头与镜头之间所 产生的对比和冲突的效果。然而,声音的出现,对话的出现,特别是最初同期录 音的使用等, 却十分明显地构成了对于蒙太奇理论的极大威胁。大师们由茫然变 得担忧,他们担心这样拍下去的电影很可能会成为“戏剧演出” ,会被语言所控 制而去讲故事。从而改变“不连贯性”的剪辑,成为“连贯性”的剪辑。这在当 时虽然有其默片蒙太奇理论的局限,但同时也非常富有预见性,三、四十年代的 电影发展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声音的出现几乎改变了默片时期的蒙太奇理论和 风格。甚至,电影再次被戏剧、文学的观念所控制。 大师们的担忧是有他们的道理的。 因此, 他们在 《声明》 中便开始提出了 “声 画对位”的主张, 《声明》中这样写到: “只有按照对位去运用声音来配合蒙太奇 镜头,才能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蒙太奇” 。也就是说,要设法使“声音和视 觉形象显著地不相吻合” ,形成一种类似交响乐的效果,不同的乐器在一个整体 上统一起来。 “对位法”在当时被明确地提出来是很了不起的。但事物还需要辩 证地看, “对位法”的实质目的是要将声音挛为大师们的默片蒙太奇理论的一部 分,是要在画面冲突之外增强另一个冲突因素,使声音仍旧服从于视觉画面,服 从于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就“声画对位”这一观念本身是无可置疑的,而且 它对于有声电影的声音系统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如果说, “对位法” 是塑造声画形象的结构手段之一,那是正确的。相反,把“声画对位”看成是普 遍的原则,并以此来反对同期声画的配合和声画同步的处理,那便错了。 《声明》 中我们是不难看出三位大师的鲜明的立场和态度的。 当蒙太奇学派的大师们,还沉浸在用思维进行电影声音的创作时,苏联《真 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走上布尔什维克的轨道”的社论,社论指出: “苏联电
影不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的发展仍然大大地 落后于广大的工人和集体农庄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速 度” 。社论向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跟上社会主义建设的 步伐,要求他们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 苏联电影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的首要问题, 是蒙太奇学派的大 师们的转向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苏联电影工作者,特别是 蒙太奇学派的大师们,更真实、更具体地去描写苏联的社会现实。要去创造一种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所主张的“为大众的艺术” ,而不是具有抽象 意念的知识分子的艺术; 要去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而不是强调形式主 义的外在冲突;要去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仅限于即兴的人物速写等等。 这些要求恰恰与声音进入电影所提出来的关键问题,即真实性的问题相互吻合。 而有声电影的新形式的确更有益于“思想的直接再现” 。这一切都迫使蒙太奇学 派的大师们去重新思考。在当时,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被提到艺 术家所持的立场的高度来认识,高尔基所说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就 是人民的眼睛、耳朵和声音,是人民情感的表达者”的这段名言,就说明了这个 问题。而在爱森斯坦的作品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早在《罢工》中的 那段, 将屠杀工人的镜头与屠杀牲畜的镜头相组接所造成的结果,竟把农民吓跑 了,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从反面加以理解连看几遍,拍手叫好。爱森斯坦为所 服务的那个阶级拍摄的影片,而他们却理解不了。的确,蒙太奇学派的大师们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下, 面临着如何拍出为人民大众所能够接受的影片问 题。而在这一时期的最初阶段,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不在国内。爱森斯坦经 由法国去了美国,在好莱坞他曾做过许多努力,比如:他想把威尔斯的小说《宇 宙间的战争队桑德拉尔斯的小说《黄金》 ,以及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等, 一些作品搬上银幕 l 他甚至还想找一些材料,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主题体现 在银幕上。但是,均由于题材的选择不合乎好莱坞制片商的口味,而最终一部也 没能拍成。 爱森斯坦毅然撇开了好莱坞,他同亚历山大洛夫和基赛一起去了墨西 哥,拍摄了那部著名的影片《墨西哥万岁》 (1931 年) 。然而,当爱森斯坦准备 回好莱坞制作后期的时候, 却由于美国人禁止他再次入境,而胶片则控制在一家 好莱坞公司的手中, 爱森斯坦只得听命于别人的宰割。普多夫金此时曾以一个演 员的身份去了德国。 而在回国后, 他为尝试 “声画对位” 的方法, 前后拍摄了 《普 通事件》 (1932 年)和《逃兵》 (1933 年) ,但两部影片都不成功。杜甫仁科拍摄 的《伊凡》 (1932 年) ,也遭到了失败,他本想做到“简单明了” ,结果却很难使 人看懂。只有维尔托夫的纪录片《顿巴斯交响乐》 (1931 年)和《关于列宁的三 支歌》 (1934 年)等作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 在 30 年代初,一直被四位大师的名声所埋没下的一些电影制作者们,却经 过他们的努力,拍摄出了一些优秀的影片: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拍摄的,描 写一个城市女教师在农村与富农进行斗争的《一个女性》 (1930 年) ;尤特凯维 奇拍摄的, 以彼得为代表的农民的觉醒和最终参加到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的行列 中来的《金山》 (1931 年) ;莱兹曼拍摄的,表现共青团员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 如何同富农的破坏进行斗争的《大地在渴望》 (1931 年) ;尼古拉斯·艾克拍摄 的,叙述了一群流浪儿如何被教育成长为真正的公民的《生路》 (1931 年) ;马 契列夫拍摄的,反映在工业生产中努力学习先进技术的(4 事业与人们》 (1933 年) )以及艾尔姆列尔与尤特凯维奇合作拍摄的,在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开展劳动
竞赛的《迎展计划》 (1932 年)等等。这些影片,配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突出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 想和小人物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而,将苏联电影创作带人了一个 新的高潮。电影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变化,也形成了观众层次的变化。过去的 电影观众, 大都是一些城市文化界人士,而这时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都加入到电 影观众的行列中来。为满足这一需求,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在苏维埃政府的支 持下,苏联电影院的数量也得到了迅速地增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 已从原有的 9800 家(1928 年)增至到 29,200 家。苏联电影院的这个数字,在 当时竟超过了美国。 1934 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问世。 这部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在苏联十月革命的第十七个纪念日时上映, 它在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 影片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观 众,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苏联《真理报》为此发表了一篇题为“全国在看《夏伯阳》 ”的社论。社论 称赞《夏伯阳》是“高超的艺术品”“是苏联艺术史中的一件大事”《夏伯阳》 , 。 的成功, 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 以及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地走向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 影片《夏伯阳》 ,根据富尔曼诺夫于 1923 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曾获 得读者的广泛好评, 卢那察尔斯基也曾给予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小说为影片的主 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影片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 ,在改编 上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瓦西里耶夫兄弟,这两个经由列宁格勒电影学院培养、 训练出来的, 具有理论素养和创作经验的电影导演,在接受了由已故富尔曼诺夫 的妻子富尔曼诺娃和特里凡诺夫合作改编的剧本之后, 又根据自己对于原著的理 解和对于电影艺术特性的思考, 亲自动手重新编剧。他们决定在影片中抛弃原作 中的史诗性,也就是那种具有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般的风格。实际上,小说在风 格、样式上是不够明确的;在富尔曼诺夫的一篇札记中曾谈到,这篇小说可以举 出七种样式的名称,即中篇小说、回忆录、历史记事、艺术历史记事、历史传说、 历史画幅、历史速写等等。作品的结构比较松散,对人物的描写(如夏伯阳师的 政委富尔曼诺夫) 也不够突出。 而在瓦西里耶夫兄弟的改编中, 重新组织了情节, 增添了一些人物,并加强了人物刻画,着重揭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冲突。这便使影 片明显地区别于原作, 而同时也明显地区别于蒙太奇学派大师们的前作。从那种 具有史诗般的、富于激情的表现,转向了具体的、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影片具有 了现实意义。 《夏伯阳》 一片塑造了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夏伯阳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 雄人物,在影片中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军事天才,一个英勇善战钠指挥官,一个勇 于克服缺点的人, 最终成长为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的红军将领。而富尔曼诺 夫的政委形象,则是从一个具有冷静的思考、果敢的判断、坚强的性格和高度原 则性的一面,突出了党的工作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影片特定的环境中, 经过多次的作战成败、思想交锋、性格冲突等,钥期如生地被展示出来。影片还 塑造了一些象女机枪手、卫兵、通讯员等红军战士的形象,以及农民、白军军官 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同样各具不同的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典型意义,他们 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影片在突出这一系列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时,对于情节的表现,往 往是进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处理,影片不一定去顾及情节的严谨性和完整性。那
个表现夏伯阳用土豆布置作战方案的段落,人们在看到那些土豆被挪来挪去时, 似乎谁也不会去追究夏伯阳和他的部下,以及我们观众是否弄清夏伯阳在讲什 么,而是令人更多地去享受着夏伯阳的那种指挥官的风度和富有腿力的人物性 格。同样,在影片动作的表现上也是夸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 夏伯阳骑着白色的战马从土丘后面冲杀过来, 他那黑色的披篷在摄影机前如 同飞翼一闪而过。用杖甫仁科的话来说:就“连爱森斯坦也来不及去注意夏伯阳 到底是在全景中, 还是在中景或特写镜头中砍杀敌人的。人们根本不管马蹄究竟 是否同期录音, 也不去理会那些可憎的白匪军究竟是消灭在画面深处,还是在半 路上就被消灭了” 。银幕造型赋于夏伯阳以超人的气概,从而感染着观众。 为了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对语言的设计,也有其独到之处。 当一个狡滑的农民问夏伯阳“你是相信共产党。还是相信布尔什维克?”的 时候,夏伯阳呆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回答说“我信共产国际” ,老百姓接着一阵 欢呼。幽默、准确的语言使人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作为有声片初期的作品,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注意了声音的造型感、距离感等,尽管工艺和技术还不够 完善,但影片在声音上所做的努力还是比较成功的。当时苏联人民称《夏伯阳》 是民族的、俄罗斯的影片。他们认为:影片中有俄罗斯的勇敢,讥讽、痛苦、安 宁、理想和热情。 《夏伯阳》的成功,成为“苏联电影史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既是最初 15 年即苏联革命形成时期的总结和顶峰,同时又为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高潮期 在《夏伯阳》影片成功的鼓舞下,30 年代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曲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柯静采夫和塔拉 乌别尔格用了 6 年时间拍摄的, 描写马克辛怎样从一个乐观幼稚、孤陋寡闻的年 轻人,成长为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者和宣传者的’ 《马克辛三部曲》 (1935 年、 1937 年、1940 年) ;吉甘根据维什涅夫斯基改编的剧本拍摄的,反映 1919 年在 波罗的海舰队, 以阿尔青为代表的苏联海军英勇地保卫彼得格勒的《我们来自喀 琅施塔得》 (1936 年) ;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背景拍摄的,表 现他们忠于科学、正直无私和为人民事业献身的《波罗的海代表》 (1937 年) ; 爱森斯坦面对法西斯希特勒的猖獗和对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而拍摄的,描写 13 世纪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如何战胜日耳曼人的入侵,保卫祖国的 英雄业绩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938 年) ;敏肯和拉巴波尔特采用了德国 作家弗里德里希· 沃尔夫的杰出剧本拍摄的,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恐怖生活的 《马门教授》 (1938 年) ;格拉西莫夫被火热的现实生活所吸引拍摄的,真实地 再现 30 年代年轻的拓荒者们,在渺无人烟的阿穆尔河流原始森林建造一座城市 的《共青城》 (1938 年) ;尤特凯维奇拍摄的表现夏特林成长过程的,有着复杂 的思想斗争的《带枪的人》 (1938 年) ;杜甫仁科拍摄的以乌克兰内战为背景, 刻画青年游击队长形象的《肖尔斯》 (1939 年) ;以及顿斯阔依根据高尔基的文 学作品《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改编而拍摄的《高尔基三部曲》 、 (1938 年、1939 年、1940 年) ,等等。 在此期间,还有罗姆拍摄的,以列宁的革命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列宁的 伟人形象的《列宁在十月》 (1937 年)和《列宁在 1918》 (19i9 年) 。这两部影片 的创作,对于罗姆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影片拍摄完成,并获得了极大 的成功。然而,—这两部影片作为当时苏联政治斗争所需要的代表作品,其中却
部分地歪曲了党的历史,比如: 《列宁在 1918》中,影片把 1918 年社会革命左 派企图在莫斯科暴动,攻占克里姆林宫,杀害列宁等事件,统统描述成是布哈林 在帝国主义外交使团的命令下直接指挥的院谋活动‘随着布哈林问题的平反昭 雪,1988 年 6 月,苏联文化部便明确禁止《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 1918》等 十几部歪曲苏联历史的影片继续公开上映。 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突出了现代题材、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方面的 创作。其中,反映现代题材影片,占据了 30 年代后半期,苏联艺术影片的大约 百分之七十, 有着更为显著的地位。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 作方法的指引下, 深入现实生活, 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沤歌新事物、 新思想、 新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 另一部分作为这一时期重要标志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的创作。 这之中有一些描写普通小人物的作品,但更为成功的则是对人民所敬仰 的列宁(史楚金饰)形象的塑造和一些英雄人物塑造。特别是有关列宁的影片, 在刻画列宁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紧张的革命斗争的伟人形象的同时, 还更 为生动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风趣和富有人情味的, 深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 象。 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繁荣在创作上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就是将大量的 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 契河夫, 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维埃作家的作品等, 大量地被改编为电影作品。 与此同时,奠定和确立了苏联电影的电影剧作的地位。高尔基就曾指出:作家比 导演视野更为广泛,也更富有经验,如果作家和导演力量汇集起来,那将必然更 有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 在影片形式技巧的表现上,30 年代后半期的作品,也曾有一些非常杰出的 探索。爱森斯坦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一片,就曾体现了这位大师在创作上 的又一个飞跃。影片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以及对于听觉与视觉的结构观念,在 “对位法”上的体现,使影片独具风格,创作出了一幅庄严雄伟的历史画卷。杜 甫仁科则在《肖尔斯》中,继续了他的“银幕的诗”的进一步探索,赋予影片浓 郁的风土人情和心理特征。吉甘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 ,从编剧到导演对于 声音的重视, 对于自然音响的充分运用等等,这些都为苏联电影的美学发展作出 了贡献。然而,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创作,更多的作品则是不过于追求形式技巧 的表现,正像《夏伯阳》中的人物完全压倒了蒙太奇和画面构图的表现力一样。 大多数电影制作者的目的,是要使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他们的作品。他们往 往用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段去拍摄影片。 这与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好莱坞的梦幻的现 实不同, 与我们讲到的法国的诗意的现实也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是追求华 美的形式,而是寻求着一种最为朴实的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这也并不简单地 意味着艺术上的倒退,普多夫金曾说: “这种目的是要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 作方法与艺术家和现实密切地结合起来。而且,使艺术家直接参加到整个国家的 建设工作中去” 。比较同时代的世界电影,比较其他的创作方法,苏联电影无论 在叙事内容,还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更为贴近社会现实,更为吸引观众的, 因而也就更具审美价值和更具社会意义。 但是,在 30 年代后半期的苏联电影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也是必 须要指出来的,这就是从《夏伯阳》影片开始的那种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写,其结 果导致了苏联电影出现了一种致力于歌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歌颂“伟大的 事件” 、歌颂“伟大的人物”的倾向。伴随着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的泛滥,这 种倾向便成为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
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当然,苏联电影在 30 年代后半期,仍旧是处于蓬勃 发展的高期。这时期共拍摄了近 300 部影片,观众达 9 亿人次。 1941 年—1945 年间, 处于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电影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制片厂、胶片库被炮火炸毁。苏联电影不得不改变了原来正常的生产秩序,一部 分电影制片厂迁到后方,而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则投身于卫国战争的洪流 中,普多夫金、杜甫仁科、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莱兹曼和柯静采夫等等, 分别组成了战地摄影队,定期出品专集片和杂志片,被统称为《战时影片集》 。 其中,较著名的影片有: 《战斗中的列宁格勒》 (1941 年)《莫斯科城下大 、 败德军》 (1942 年)和《战斗的一天》 (1942 年,由十几个摄影师在全国各战场 分别拍下的 6 月 13 日同一天的战况组成)等。故事片的创作也配合卫国战争, 拍摄了如: 《区委书记》 (1942 年)《玛申卡》 、 (1942 年)《她在保卫祖国》 、 (1943 年)《卓姬》 、 (1943 年)等一些优秀的影片。战时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克服了物资 不足、设备奇缺的种种困难,面对严峻的现实,拍摄出了反映苏联人民奋起反抗 德国法西斯入侵者的一部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主义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中 心位置,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同时在另一方面,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 电影创作本来应该预示着的光明前景, 却因为斯大林的 “个 人崇拜”的加剧,以及他对苏联电影的直接干预,而使电影走向了创作低潮。 1946 年—1948 年,苏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问题的决议,苏联《真 理报》还针对爱森斯坦拍摄的《伊万雷帝》 (1945 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海军 上将纳希莫夫》 (1946 年)等影片,特别是对于列昂尼德,鲁柯夫所描写的乌克 兰矿工的《伟大的生活》 (1946 年)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一切对于苏联电影创 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苏联电影创作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于是出现了 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上的两种倾向:一是,个人迷信在影片中逐渐地发展起来,颂 扬斯大林,为突出其个人作用,把胜利归功于斯大林。这在《宣誓》 (1946 年) 、 《攻克柏林》 (1949 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1949 年)等影片中突出地反 映出来。二是,为了避免挨批评,一些粉饰现实,美化生活,无冲突的作品出现。 莱兹曼拍摄的《金星英雄》 (1951 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收获》 (1953 年) ,就 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电影创作者不敢面对现实问题, 而是去表现出一派歌舞升平。 还有一些人则转向了人物传记的影片创作。甚至,有些人索性离开了电影界转向 了其他的艺术创作。 50 年代初,由于斯大林亲自审查影片,并时常提出具体意见,电影创作者 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抑制和挫伤,苏联电影的年产量便急剧下降,以至 于每年只剩下几部影片,这就是所谓的“影片歉收”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苏 联电影在技术上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了彩色片的拍摄和立体电影(使用 伊凡诺夫设计的特制银幕)的放映。在电影工艺和技术上,对世界电影产生极大 的影响。1953 年,斯大林去世。此后,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苏联电影创作也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1954 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隔整整 20 年。会上总结了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在这 20 年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苏共二十大对于文艺创作 所进行的批评, 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 落后现实; 反对公式化、 概念化; 反对 “个 人迷信”的文艺创作。同时,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也逐渐放宽了与西方文 化的交流, 西方各种流派、 思潮涌入苏联, 文艺创作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活跃时期。 文学界以奥维奇金的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和爱伦堡的《解冻》为标志,开
始了“解冻”时期的创作。并就有关“写真实” (典型环境)和“正面人物” (典 型人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电影界也迅速地作出了反映,在继承着革命电影 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一改过去银幕形象单一,正面人物完美无缺,反面人物脸谱 化等弊病, 创作出了符合这一时期苏联文化艺术表现特征的优秀的影片,并在创 作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如邦达尔丘克、丘赫拉依和塔尔柯夫斯 基等等。他们在罗姆、格位西莫夫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支持下,对于苏联电影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 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产生了这一时期电 影创作的新变化。 苏联电影在创作上的突出变化,首先反映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卫国战争, 苏联人民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牺牲了 2000 万人,约 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个数给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精神创伤。文 艺工作者也同样,他们从自身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 泪没有干” ,而冷战的状态又随时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他们极为自然地将视线 集中在卫国战争的题材,并承担起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重任。一大批反映卫国 战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卡拉托佐夫拍摄了《雁南飞》 (1957 年) 邦达尔丘克拍摄了 ; 《一个人的遭遇》 (1950 年) 丘赫拉依拍摄了 ; 《士 兵之歌》 (1959 年) ;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了《伊凡的童年》 (1962 年) 。这是这一 时期这类电影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这些影片与过去的 《卓姬》 《青年近卫军》 和 等那些表现真人真事、 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是表现爱国主义 和英雄主义的影片,但却是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 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 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 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于人性的践踏。他们的 战争片。不是把战争作为“胜利”的过程来表现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揭露战争 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所有人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 英雄,他们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也胆怯,在战争中 他们也有个人的思考,也有情感的变化。他们尽管也建立了功勋,也保持了做人 的尊严,但是,他们是普通人、是诚实的人。 战争题材的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雁南飞》获得了法国第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搁奖”和“最佳 女演员奖”《士兵之歌》曾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送选影片奖”和在国内 ; 获得了“列宁文艺奖金”等。继默片时期的蒙太奇学派之后,苏联电影又一次为 自身的民族电影赢得了荣誉。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 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 在追求拓展主题、内容的表现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电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 《雁南飞》中,那段表现鲍里斯临死时的主观镜头的运用,那场疯狂的空袭与狂 乱的钢琴弹奏,在视听声画上的结合; 《一个人的遭遇》中,巴布洛夫从战俘营 里逃跑和驾车冲破敌人的防线,回到苏军阵地等,大量的移动摄影的使用,那段 德国民歌唱片与巴布洛夫的强烈的情绪冲突,以及从唱片到炸弹的剪辑手法运 用, 等等。 这些在形式、 技巧上, 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 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的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水平也与三、四 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苏联 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戒律 的束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体现了 艺术家们不同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这时期的重要的 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 ;反官僚主义的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
友》 ;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 ;刻画人物心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第四十 一》 ;此外,还有儿童片、惊险片和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等等。形成了这一时 期丰富多彩的电影创作的繁荣局面。同战争题材的表现一样,这些影片也是去描 写普通人,表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 各种各样的问题。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 (1962 年)《记者》 、 (19;7 年) 和《湖畔》 (1970 年) ,作为他在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更是以普 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创作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与对环境、 对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50 年代以后的苏联电影的创作特点,突出了苏联电影工作者,对于 认识苏联社会的发展规律、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等方面的兴趣。并在作品的表现上,无论是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 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随着创作思想的空前活跃,在创作 者的头脑中也出现了某种混乱, 他们对一些基本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际的看法时 有分歧,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文艺创作的活跃和混乱, 实际上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反映,而这时期的 政策本身也是很不稳定的。 1962 年,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 议,指出了电影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 ,并提出了“要对破坏社会主义准则 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1963 年,赫鲁晓夫接见文艺工作者,发表了 “文学艺术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讲话,开始大抓创作自由他的苗头。 一些原来受到过赞扬的作品,这时却遭到了批判。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在他那“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进行着调整和改革, 文艺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的实施,使 电影进一步纳入了党的政策的轨道。1965 年,苏联第一次电影代表大会召开, 仍旧强调遵循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指导原则。 这时苏联电影机构也有所改变, 成立了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 电影直属苏共中央领导。此后电影再次走入创作低 潮。1972 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并颁布了“关于进一 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因而出现了 70 年代中期的电影四大题材 的创作热潮。 四大题材: (一)战争题材: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电影工作者不尽的创 作源泉。以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 年) 、培柯夫拍摄的 《只有老兵去作战》 (1973 年)和邦达尔丘克拍摄的《他们为祖国而战》 (1974 年) 等影片, 标志着苏联电影理论界曾称之为的 “第三代” 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 这些战争片同 40 年代和 50 年代的创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 唱英雄主义赞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有规模 空前的“形象战争史”的《解放》和《围困》等;还有把“孩子和战争”联系起 来的,揭示那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的《受伤的小鸟》等等。使战争片更具有深度 和广度,更具有现代特征。 (二)政治题材:从 70 年代初开始,这类题材配合苏 联对内对外政策, 有表现拉美人民革命斗争的 《黑暗笼罩着智利》 、 《谁也不想死》 等;有宣传本国政策的《礼节性的访问》《目标的选择》等;80 年代以后,还 、 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四三年德黑兰》《岸》《列宁在巴黎》《红钟》等;以及揭 、 、 、 露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海上的人们》等影片。这些影片的特点常常是政治议论式 的,追求纪实性风格的表现。尽管这类影片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真实的纪录镜
头的插入和剪辑按真实事件时间顺序上的编排等等, 但这类影片一般不受观众欢 迎。 (三)生产题材: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经成为发达的社会主 义社会,进入了科技革命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生产题材的影片较之四、五十 年代又有所不同,突出了“实干的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的“科技时代的 , 主人公形象。这类作品有《金奖》《反馈》《希望与支柱》《干线》和《第二梯 、 、 、 队开始行动》等。作为直接贯彻党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难免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 觉。 (四)道德题材:这是四大题材中为数较多的,也是电影艺术家们深感兴趣 的一类影片。这类影片的创作与当时苏联社会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那些“市侩 主义”“物质病”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 、 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关注。 电影艺术家开始从各种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 现,这时有塑造正面形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等;有揭 、 露社会问题的《辩护词》《审讯》和《没有证人》等;有通过剖析人来剖析社会 、 的《红莓》和《白比姆黑耳朵》等;有对人物个性和行为进行思考的《古怪的女 人》和《个人问题》等;还有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恋人曲》和《野孩子》等 等。事实上,对于道德主题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道德题材的影片中,在其他三 种题材的影片中也具有道德因素方面的表现。 在七、八十年代,四大题材的创作,在苏联电影发展史中仍是一个非常的重 要阶段,也同样引起了世界电影的瞩目,它曾被西方人称之为是一个独特的“苏 联电影学派” 。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艺术创 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在这一章中,我们改变了按照电 影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而集中地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全 部过程。分别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
那些值得怀念的岁月—苏联电影盘点(电影介绍)
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国家来说,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在俄罗斯,电影后 来不仅使俄罗斯艺术得到另一种弘扬, 它还为苏联革命和卫国战争的宣传作出了 巨大贡献! 记得在苏联影片《莫斯科保卫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德国军队已经兵 临城下, 很多人都被围困在城中, 饥不果腹, 这时, 城市上空突然响起了交响乐, 这声音飞越炮火硝烟, 使得每一个莫斯科的战士和市民忍不住驻足聆听,激发起 为保卫伟大的俄罗斯而战斗的信心! 这是幸存下来的音乐家在炮火中的歌剧院奏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乐。 它大大鼓舞了城内的士兵和市民的士气。它也昭示了一个 不可战胜的俄罗斯!相信这个镜头曾让很多人难忘-----自电影诞生起, 电影在苏联的传播速度就非常快。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 1896 年举行了首场放映。 但是俄国的电影工业的兴起却花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俄 国的首批电影公司是 1908 年出现的。电影在俄罗斯发展中起到了杰出作用,这 是因为电影被意识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被加以利用。电影在重视艺 术的俄罗斯所受到的青睐可想而知。 在俄罗斯首批出现的电影艺术片都是为民歌 和俄国经典著作配画用的。1911 年至 1913 年,俄国摄制了头一批篇幅较长的动 画片。导演弗拉基米尔.加尔金拍摄了电影《贵族之家》 (1915 年) 。他还同雅 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一起执导了影片《娜塔莎.罗斯托娃》 (1915 年) 。普罗塔 扎诺夫则执导了由著名演员伊万.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后》 (1916 年)和《谢
尔盖神父》 (1918 年) 。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娅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 《人世戏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电影传入后, 俄罗斯人意识到了电影的宣传作用。早期的私人摄影室拍摄了 根据弗拉基米尔. 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改编并由其参与制作的电影 《小姐和流氓》 (1918 年) 以及由伊万. 莫斯克温主演的列夫. 托尔斯泰的 《波利库什卡》 (1919 年) 。从 1922 年起电影业由国家电影局主管。国家组建了电影制片厂,为电影工 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俄罗斯开始发挥震撼世界的作用。谢尔盖.爱森斯泰在 《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和《十月》 、 (1925 年,1927 年) ,弗谢沃罗德.普 多夫金在 《母亲》 (1926 年根据马. 高尔基的作品拍摄) 、 《圣彼得堡的末日》 (1927 年)和《成吉思汗的后裔》 (1929 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艺 术形象。形成了以描绘生活的各个侧面而见长的电影艺术学派。 20 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摄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罗塔扎诺夫的《第 四十一》 (1927 年) 、弗里德里希.埃尔姆列尔的《帝国的废墟》 (1929 年) 、尼 古拉.艾克的《生路》 (1931 年)和鲍里斯.巴尔涅特的《边区》 (1933 年) 。 斯大林时期拍摄的影片急剧减少,国家对电影的监督严格化,每拍一部电影 都需动员大量资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这种气氛下,出现了瓦西里耶夫弟 兄的《夏伯阳》 (1934 年) 、亚历山大.扎尔希和约瑟夫.海菲茨的《波罗的海 代表》 (1937 年)和米哈伊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 (1937 年)等影片。音乐 剧成为电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门类,它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一种大众文化。音乐剧 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夫导演的《快乐的人们》 (1934 年)《大马戏 、 团》 (1936 年)和《伏尔加啊,伏尔加》 (1938 年) ,伊万.佩里耶夫导演的《拖 拉机手》 (1939 年)和《养猪女和牧羊郎》 (1941 年) 。当时还拍摄了历史史诗影 片:爱森斯泰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 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战争成了电影艺术的主题,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 伊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 (1957 年) 、格里戈里.丘赫莱伊的《关于一个 士兵的叙事诗б а л л а д а о с о л д а т е 》 (1959 年) 、安德烈.塔尔 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 (1962 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 黎明静悄悄》 (1972 年) 。 20 世纪 60 年代的问题反映在米哈伊尔.什韦采尔的《陌生的亲戚》 (1956 年) 、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 (1962 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这么一个青 年》等影片中。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我阔步在莫斯科》 (1964 年)和埃利达 尔.梁赞诺夫的《小心汽车》 (1966 年)等喜剧片反映的都是生活问题。这一时 期,许多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如科津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 (1964 年)和谢 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与和平》 (1966 至 1967 年) 。 20 世纪 70 年代是导演-哲学家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安德烈?鲁布廖夫》 ( 、 《镜子》和《思乡》 )和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创作高峰期。马克.扎哈罗夫和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拍摄的大多数影片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和随后的 10 年。费奥 多尔.希特鲁克和尤里.诺尔施泰因在这一时期则创作了动画片的精品。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的经济动荡摧毁了原有的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但是 对电影的需求并没有下降。 列昂尼德. 盖达伊、 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 埃利达尔. 梁 赞诺夫、格奥尔吉.达涅利亚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导演在困难的条件下继 续进行创作探索。 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新人。导演索库罗夫、巴拉巴诺夫、罗戈日金和托多罗夫 斯基等人拍摄的影片在俄罗斯国内外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下面将前苏联部分电影介绍如下: 部分苏联电影列表 片名:一个人的遭遇 英文名:Sudba cheloveka 导演:Sergei Bondarchuk 主演:Anatoli Chemodurov Kirill Alekseyev N. Aparin Yuri Averin V. Beryozko 类型:剧情 战争 1959 年 01 月 23 日 剧情介绍: 苏联电影艺术家谢?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拍摄的《一个人的 遭遇》 (1959)获 1959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并获 1960 年的列宁奖金。影 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影片的故事内容已被它的片名所概括了, 它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卫国战争 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战争刚爆发,木工索阔洛夫就上了前线,在战 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浮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 工; 又机智地驾车回到了苏军阵地, 还俘获了一个德冠少校, 带来了重要的情报。 战争使索阔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情, 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 破碎的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 影片结尾索阔洛夫把 同样在战争中失去一切亲人、 露宿街头的小男孩凡尼亚认作儿子这场戏充分地阐 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 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索 阔洛夫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支柱就是人道主义的力量。索阔洛夫是 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的。他在抚慰这颗幼小的心灵的过程 中,忘却了自己的伤痕。影片作者自始至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创作原则就是真实, 这真实是严峻而残酷的。 本片的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是 出色而大胆的,并具有革新精神。片中有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有前所未有 的仰俯拍镜头,影片拍摄时还动用了直升飞机。摄影师弗?莫纳霍夫有自己独特 的风格。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是谢?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 对话极为简约而洗练, 影片以卓越的造型处理丰富了原小说的内涵。邦达尔丘克 后来拍摄了《战争与和平》 《他们为祖国而战》 ,他曾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1956 年他曾来我国参加过“苏联电影周"期间的活动。 片名:给初生者以和平 英文名:Mir vkhodyashchemu 导演:阿?阿洛夫 弗?纳乌莫夫 主演:Viktor Avdyushko V. Bokadoro Aleksandr Demyanenko Andrei Fajt 尼古 莱?格陵柯 类型:剧情 1962 年 01 月 23 日 剧情介绍: 曾经合作拍摄过《保尔?柯察金》 《风》 ,后来在 1981 年又拍摄了《德黑兰 43》的两位导演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于 1961 年拍摄了一部呼吁人与人之间 友好和谐的影片《给初生者以和平》 。该片于 1961 年第 2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获“新颖影片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和平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德国某地,年轻 的苏军少尉伊夫列夫接受了一项任务: 把一个因受震伤而聋哑的战士亚姆士奇科 夫护送到德国境内已由苏军占领的克威考市的野战医院去, 顺便把德国难民中的 一个孕妇也带去, 那个孕妇的老家就在克威考市。他们乘坐战士鲁卡维契驾驶的 军用卡车向目的地驶去。 德国孕妇对这三个苏联官兵很不友好, 她还故意指错路, 致使卡车途经苏军尚未控制局面、有德寇负隅顽抗的一些地方。在交战中,司机 鲁卡维契牺牲, 卡车被打烂, 亚姆士奇科夫再次受伤。 最后, 路遇一辆美军汽车, 美军战士推迟了自己的任务, 专程把伊夫列夫、亚姆士奇科夫和德国孕妇送到了 目的地。影片结尾,德国孕妇的婴儿出生了,护士把新生儿高高举起,婴儿的尿 撒在被缴获的武器上,象征着和平的到来。 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一种意见认为:影片表现出一种虚伪的 宽恕一切的思想, 编导似乎要告诉观众: 请看我们的士兵多么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影片中那个聋哑士兵宁愿自己淋着雨,还为德国孕妇撑着伞。事实上,司机鲁卡 维契的死和战士亚姆士奇科夫的再度受伤都是德国孕妇造成的。 苏联士兵的这种 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一切的思想是没有原则的,虚假的。但即使持批评意见的人 也认为影片中有独创的手法, 有些场面的构思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一些细节 富有表现力,令人难忘。 肯定这部影片的人赞赏苏联士兵能把德国法西斯和普通德国人民、 尤其是妇 女儿童区分开来。影片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法西斯分子是多 么凶恶。影片成功地反映了苏联军队的真正面貌:机智勇敢;对义务和无产阶级 国际主义精神无限忠诚; 具有民主精神并能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富有温暖的人 性、崇高的道德意识及坦率的胸怀。 片名:一年中的九天 英文名:9 dnej odnogo goda 导演:Mikhail Romm 主演:Aleksei Batalov N. Batyryova Valentina Belyayeva Sergei Blinnikov Igor Dobrolyubov 类型:剧情 1962 年 剧情介绍: 本片获 1962 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及 1966 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本片的情节是在一年中的九天内展开的: 青年物理学家古谢夫在进行科学实 验的过程中两次受到中子幅射。 一心只顾工作的古谢夫冷落了与他相爱六年的女 物理学家廖莉娅。廖莉娅曾打算离开古谢夫,去与古谢夫的好友、懂得生活情趣 的物理学家库里科夫结婚。 但当她得知古谢夫已第二次受到中子幅谢时,为了陪 伴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她毅然与古谢夫结了婚。 古谢夫明知自己的时日已不多,仍继续进行热核反应实验,结果,又中了幅 射。廖莉娅、库里科夫和古谢夫的两个助手继续进行着实验,但实验失败,一切 都要从头开始。故事的第九天,古谢夫决定冒险去医院做手术,这手术还从未在 人身上做过试验,但古谢夫为了人类的未来,决定作一次尝试?? 在罗姆 30 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不断发展的剧情是他的影片的动力,而在本 片中,不断发展的思想成了影片的动力。正因为要表现思想,罗姆设法在影片中 破坏事件进展的外在逻辑,削弱人为的情节连结。
影片的新的剧作结构要求探索新的导演处理。 罗姆过去的影片常常运用平稳 的、逻辑性很强的蒙太奇手法。但这部影片为了表现思想,就必须运用急剧转换 的蒙太奇手法了。这是内容的创新所要求的形式的创新。 本片的主要思想是关于每一个人在人类面前所负有的义务。 片中大胆地运用 了思想的对话,这些话涉及对生活、科学、过去和未来的种种议论。影片几乎从 头至尾不停止地响彻着对话。 结果证明:直接的对话也是银幕上的一个强有力的 表现手法。 以往的影片中的科学实验往往都是以成功告终, 但这部影片却强调科学家在 失败中不折不挠地进行探索,为造福人类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 有人批评影片的基调过于低沉,但也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严酷的真实。 古谢夫由《雁南飞》的男主角阿?巴塔洛夫扮演;库里科夫由《未寄出的信》 中演队长萨比宁的演员英?斯莫克图诺夫斯基扮演; 廖莉娅的扮演者塔?拉芙洛娃 是一位新演员。 片名:安娜?卡列尼娜 英文名:Anna Karenina 导演:Aleksandr Zarkhy 主演: Vera Burlakova Boris Goldayev Nikolai Gritsenko Aleksandr Kajdanovsky Aleksandr Kostomolotsky 类型:剧情 爱情 1968 年 01 月 04 日 剧情介绍: 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但卡列 宁为了名誉和地位不愿离婚, 使安娜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轻视和攻击。这时沃伦 斯基也背弃了安娜,安娜愤然自杀。 片名:第二个月亮 英文名:Girasoli, I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主演:菲亚?罗兰 Marcello Mastroianni Galina Andreyeva Giorgio Basso Gianni Bortolotti 类型:剧情 上映:1970 年 01 月 14 日 地区:法国 意大利 苏联 对白:意大利语 剧情介绍: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意大利男子应征入伍,从此音讯全无,他的爱人 一直等待着他的归来。战争结束后,他的爱人不远千里到苏联去找他,当她经过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他的时候, 发现他已经和一名苏联女子同居了。这是导演维托 里奥.德.西卡的从俗之作,在内容上流于一般言情片的老套,不过在叙事手法 上仍维持相当高雅的格调。此片部分外景在莫斯科实地拍摄。 片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英文名:A zori zdes tikhiye 导演:Stanislav Rostotsky 主演: Boris Tokarev Viktor Avdyushko Aleksei Chernov Irina Dolganova Yelena Drapeko 类型:动作 战争
1973 年 01 月 06 日 剧情介绍: 作家鲍?瓦西里耶夫于 60 年代发表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小说 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 年,导演斯?罗 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共同编剧。 影片 1973 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 年又获列宁 奖金。 1942 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 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 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 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 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 柯夫去找她儿子, 随即开枪自杀。 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 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 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 已白发苍苍、 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 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 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 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 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是: 战争本来不该是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 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但是,可诅咒的法西斯逼着一些柔嫩的姑娘在战争中 失去了青春和生命。 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 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 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 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 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 略战争, 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 画面的汇合, 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 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 罗斯托茨基、 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 1992 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 曾说: 像他这样 1922 年出生的人, 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 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 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 《临风而立》 《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 2 届(1995) 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 3 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通过本片, 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 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 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 师的启发帮助下, 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 的形象。 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是前苏联著 名演员。 片名:德苏乌札拉 英文名:Dersu Uzala 导演:黑泽明
主演:Mikhail Bychkov Suimenkul Chokmorov Svetlana Danilchenko Sovetbek Dzhumadylov Dima Kortitschew 类型:剧情 冒险 1975 年 01 月 02 日 剧情介绍: 故事情节是从亚森尼耶夫率领测量队到大兴安岭, 巧遇一位蒙古猎人德苏乌 札拉,他对自然相当了解与尊重,藉由他的示范与见解,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伟 大与残酷,人是可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但当大自然被破坏时,人们将是第一个 遭殃。 关于影片 1971 年冬,日本大导演黑泽明处于创作低潮差点自杀了,却奇迹地活了下 来。本片是他漫长休养后复出的首部作品,由苏联资助,以史诗的宏度去描写荒 郊老猎人与探险军人九年来至死不渝的交情, 尤其猎人被文明进步所吞噬的束手 无策。赤裸的西伯利亚冰封大自然,风格上却精雕细琢。猎人年老体衰,教人感 慨生命循环的瞬息流逝,可谓黑泽明人文精神的另一高峰。奇怪的,七七年在港 基于破坏香港与邻近地区关系的理由,遭电检处禁映,至七九年由「第一映室」 再度呈交电检处覆核,才得以获准在该会放映。 片名:失声琴 英文名:Neokonchennaya pyesa dlya mekhanicheskogo pianino 导演:Nikita Mikhalkov 主演:S. Bachkyrova Yuri Bogatyryov Yevgeniya Glushenko Sergei Guryev Gennadi Ivanov 类型:剧情 1978 年 01 月 24 日 剧情介绍: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family and friends gather at the country estate of a general's widow, Anna Petrovna. Sofia, the new wife of Anna's step-son, recognizes Misha, the brother-in-law of one of the widow's admirers: a few years before, they had been idealistic lovers and now she can't believe he has settled for a dim wife and a job as a teacher. Amidst parlor games and idle talk of women's rights and peasants' capabilities, Sofia and Misha rekindle their love. Will they flaunt convention, abandon families, and run away to pursue lost dreams? Rescue comes from an unexpected place. 女政委 Komissar (1967) 导 演: Aleksandr Askoldov 主 演: Marta Bratkova Rolan Bykov Vasili Shukshin Igor Fishman 类 型: 剧情 剧情介绍: 1967 年,阿?阿斯柯尔道夫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 改编并导演了影片《女政委》 。 在国内战争的严峻年代, 一支红军部队击溃了白匪军,来到南方边陲的小城 镇别尔季切夫。女团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曾把一个未 经许可顺便回家住一夜的士兵叶海林当作逃兵处决了。目前,瓦维洛娃怀孕已临 近分娩, 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这个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叶菲姆是
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家里人口多,有老母及 6 个孩子。叶菲姆对于镇长把瓦维 洛娃安置在他家不表欢迎。 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他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会给他这 个犹太人带来好处,上次白匪来犯,还残忍地处死了他的哥哥。 瓦维洛娃与这个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也格格不入。但叶菲姆的妻子、善良勤 劳的玛丽娅对她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改变了她的看法。 她以普通女人的眼光看到了 这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 但却温馨而和谐。 瓦维洛娃分娩时, 玛丽娅为她接生, 并让她同意按基督教的仪式为孩子祝福。瓦维洛娃成了一个会哼摇篮曲的妈妈 了,并觉得自己也是叶菲姆家中的一员,常常帮着玛丽娅做家务事。 团长来看她,通知她:白匪开始进攻,红军即将转移,但一个月后会回来。 团长希望她和野战医院一起乘马车撤退,她没有表态。团长派人给她送来了一些 食品,同意她留下。但当红军开始撤退时,瓦维洛娃心情矛盾地思考再三,哭泣 着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把他留放在叶菲姆家的床上,大踏步地走出院子,去 追赶离去不久的红军队伍了。 1967 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 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 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编导阿?阿斯柯尔道夫受到了迫害, 他被扣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帽子,并以不适合从事电影工作为由把他从电影 厂除了名,甚至还企图以挥霍资金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1969 年,阿?阿斯 柯尔道夫被开除出党,并离开了电影界。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申诉,1972 年, 他恢复了党籍,但仍被禁止从事电影工作。 1986 年,前苏联所有遭禁映的影片都开禁了。于是,阿?阿斯柯尔道夫也 想让他的影片《女政委》登上银幕,但本片已无完整的拷贝,后来在国家电影资 料馆找到一个被偷偷保存下来的拷贝。阿?阿斯柯尔道夫花了半年时间修复了拷 贝, 《女政委》才于 1987 年正式上映。离开电影界达 20 年之久的阿斯柯尔道夫 重新归队,本片是他从影以来惟一的作品。 影片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 10 来个国际电影节。 《女政委》获 1987 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 1990 年四项列宁奖金。 无论在国内外, 很多人都不理解本片何罪之有?或许是因为人性在女政委身 上的苏醒受到了谴责, 或许是因为叶菲姆一家使瓦维洛娃变得有人情味了,而不 是瓦维洛娃从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和这家不信马列主义,只信上帝的人划清界 线。反正本片不符合那些经典教条,这就是它的罪名。 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对女人、对 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 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 瓦维洛娃由诺娜?莫尔久阔娃扮演,她曾在《青年近卫军》中塑造了乌丽娅 的感人形象,并主演过《不称心的女婿》 《主席》 。 片名:石榴的颜色 英文名:Sayat Nova 导演:Sergei Parajanov 主演:Melkon Aleksanyan Yuri Amiryan Spartak Bagashvili Medea Bibileishvili Sofiko Chiaureli 1984 年 01 月 17 日 剧情介绍:
莎耶特. 诺瓦是十八世纪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年轻时曾受到格鲁吉亚 的国王赏识,被召入宫,成为宫廷诗人,晚年则笃信宗教,成为僧侣,避世于修 道院。 帕拉杰诺夫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不要在影片中寻找诺瓦的一生。"他借电影 方法将诗影象化,只是打算呈现抒情诗人 VALEIR BRIOUSSOV 所说:"中世纪 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 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 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 俗、特立独行的品质。本片是一部伟大的诗化电影。 片名:秋天的马拉松 英文名:Osennij marafon 导演:Georgi Daneliya 主演:Oleg Basilashvili Olga Bogdanova Borislav Brondukov Vladimir Firsov Vladimir Grammatikov 类型:喜剧 1979 年 剧情介绍: 安德列是列宁格勒某研究所颇有成就的翻译, 是个善良怯懦优柔寡断的中年 知识分子。他不愿得罪任人和拒绝任何人对他的要求。平时,他既忙于工作,又 周于妻子和情人之间,生活成了一场跑不完的马拉松。 这是一部艺术格调高雅,百看不厌的喜剧作品。 片名:草原 英文名:Step 导演:Sergei Bondarchuk 主 演 : Natalya Andrejchenko Sergei Bondarchuk Georgi Burkov Mikhail Gluzsky Mikhail Kokshenov 类型:剧情 1979 年 01 月 05 日 改编自安东?契诃夫的同名小说。 描写一位男孩子随着舅父和神甫到城里读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在穿过大草 原时,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神秘宽广的大草原而惊讶。影片把契诃夫的 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草原风光沁人心脾,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人物,虽一 闪而过,却笼罩着俄罗斯式的忧郁。几处梦幻般的场景处理简直可称经典。突兀 而起的歌声、肉体和灵魂的拷问,令人深省。一个孩子,就这样哭哭啼啼地穿过 了大草原,见到了他永生难忘的人和事、情和景。 影片的改编虽显亦步亦趋, 但风光和人物真是形神俱在,让人仿若真的随着 小主人公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一样。 片名:谢尔盖神父 英文名:Otyets Sergei 导演:Igor Talankin 主演:Olga Anokhina Aleksandr Belyavsky Sergei Bondarchuk Georgi Burkov Yekaterina Bystrova 类型:剧情 1979 年 01 月 02 日
剧情介绍: 本片为纪念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诞辰 150 周年,根据作家的同 各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记述谢尔盖神父面对信抑和人世间喜怒衰乐的灵与肉的挣 扎。 片名:忏悔 英文名:Monanieba 导演:Tengiz Abuladze 主演:Ketevan Abuladze Amiran Amiranashvili Veriko Andjaparidze Levan Antadze R. Baramidze 类型:剧情 1987 年 01 月 14 日 剧情介绍: The day after the fumeral of Varlam Aravidze, the mayor of a small Georgian town, his corpse turns up in his son's garden and is secretly reburied. But the corpse keeps returning, and the police eventually capture a local woman accusing her of digging it up. She says that Varlam should never be laid to rest, as when he was alive he was responsible for a Stalin-like reign of terror that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many of her friends... 片名:德黑兰四三年/德黑兰 43 年 英文名:Tegeran-43 导演:阿?阿洛夫 弗?纳乌莫夫 主演: 阿兰?德隆 Ashot Akopyan Vladimir Basov Nartai Begalin 娜塔雅?贝洛 柯瓦斯蒂柯娃 类型:犯罪 剧情 爱情 惊怵 动作 1981 年 07 月 08 日 剧情介绍: 《德黑兰 43 年》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1980 年由俄法瑞(士)三国合拍, 片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电影语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1981 年获莫斯科国际电 影节金奖。 导演是前苏联的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法国影星阿兰德隆领衔主 演。1988 年由央视译制并播放过该片。 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以跨时空的手法记述 1943 年罗斯福、邱吉尔和斯 大林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期间, 德国特工策划的暗杀计划被以安德列为首的苏联 情报人员及时发现而遭失败,然而协助安德列粉碎暗杀阴谋的玛莉却在 35 年后 在法国被神秘杀害... 影片题材宏大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 苏德特工斗智斗勇的主线始终是淡淡地 展开, 没有美国好莱乌大片的矫柔造作和哗众取宠。但同时导演却运用各种手法 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剧性爱情,使影片透着一股凝重的伤感,给人强烈的压迫感。 影片的主题歌 Une vie D'amour 是当时法国歌坛鼎极人物 Charles Aznavour 的作品,歌声悠扬而有充满了伤感,而这也正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刘欢也曾唱过 该主题曲,它的中文歌名是“让爱情长留人间” 。 片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英文名:Moskva slezam ne verit 导演:符拉季米尔?门少夫 主演:Liya Akhedzhakova Vera Alentova Larisa Barabanova Garry Bardin
Vladimir Basov 类型:剧情 喜剧 爱情 1980 年 01 月 26 日 剧情介绍: 编剧切尔内赫、导演缅绍夫,由阿莲托娃、巴塔洛夫等主演。影片叙述了五 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莫斯科一个普通女工的生活、爱情和命运。 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因天真幼稚和充满幻想而冒充教授的女儿, 并爱上了 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进而怀了孕。不久,鲁道夫发现真相并抛弃了卡捷琳娜。 但卡并未就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读书,终于在十六年后成为莫斯 科一家大厂的厂长。此后,卡捷琳娜又结识了电焊工果沙,并一直隐瞒自己的身 份。真相再一次暴露后,卡捷琳娜在女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和果沙 获得美满的结合。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在前苏联上映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于次年获得前 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该片还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合法婚姻 导演: Albert S. Mkrtchyan 主演: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 Igor Kostolevsky 1985 剧情简介 卫国战争时期, 青年演员伊戈尔随同剧院撤退到乌兹别克。在那他遇见了奥 丽迦,奥丽迦战前是莫斯科的音乐教师,她不适应乌兹的气候,自己认为只要能 回到莫斯科,她的病就立即会好。莫斯科的保卫战传来捷报,剧院先得到批准返 回莫斯科。 善良的伊戈尔为了帮助奥丽迦回莫斯科, 劝说奥丽迦与他输结婚手续, 这样就可以以丈夫的身份带着这位“合法”妻子回到莫斯科去。一回到莫斯科, 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可以解除。到了莫斯科,奥丽迦的家已被炸毁。伊戈尔天天去 为自己申请上前线的要求奔走, 把输离婚手续的事一再拖延了下来。伊戈尔终于 获得批准上前线了。即将离别之际,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了。他们决定不去办离婚 手续了。 当伊戈尔朝着驶来的电车走去时,画面外响起了坦克的履带声和大炮的 轰鸣声。 奥丽迦的那张泪痕斑斑的脸尚未完全从银幕上消失时,一张死亡通知书 赫然映入了观众的眼帘:伊戈尔于 1944 年在明斯克附近阵亡。 战地浪漫曲 导演: 彼?托道罗夫斯基 编剧: Pyotr Todorovsky 主演: 尼?布尔里亚耶夫 Nikolai Burlyayev / 涅图日琳娜?安德烈?依岑柯 Natalya Andrejchenko 剧情简介影片 1984 年获全苏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5 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提名。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年轻的红军士兵萨沙暗恋着卫生员、 被称为 “战地皇后” 的柳芭。柳芭美丽的容貌和清脆的笑声使他异常着迷。但柳芭正与营长热恋,知 道自己无望的萨沙向柳芭献了一束鲜花,然后毅然投入了新的战斗。 几年后,战争结束,萨沙当了电影放映员,和女教师薇拉结了婚。一天,当 他走在大街上,忽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竟然是柳芭!可是眼前的柳芭已与 过去判若两人,是个粗俗不堪、玩世不恭的卖油炸包子的女人。萨沙一次次地找 她买包子,送给她鲜花,终于使她回忆起了以前的美好时光。她告诉萨沙,营长
在战争中牺牲了,给她留下了一个女儿。萨沙希望她振作起来,她则为赢得了萨 沙的爱而沾沾自喜。可是当她发现薇拉为此而十分痛苦时,她深感内疚。善良的 薇拉决定成全他俩, 而柳芭此时也做出了决定:和一直在追求她的区委副主席结 婚。两个女人彼此理解和同情,心一下子贴得近了。 柳芭结婚了,萨沙非常失望。他和薇拉的婚姻面临着一个困难的时刻?? 命运的捉弄 导演: 艾利达尔 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编剧: 艾利达尔 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 Emil Braginsky 主演: Andrei Myagkov / Barbara Brylska / Yuri Yakovlev 1975 剧情简介除夕之夜,家住莫斯科的外科医生叶夫盖尼?卢卡申在结婚前夜与 几个好友喝得酩酊大醉, 迷糊中卢卡申 错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飞机。飞机抵达, 出租车司机将他送到了本城与莫斯科同一街名且同门牌的大楼前。卢 卡申走上 楼梯,找到了相同的门号,打开门锁便一头栽在床上酣睡起来。房主娜嘉回来时 不禁大吃一惊,经过 一场争执总算弄清了误会,但娜嘉的男友与卢卡申的女友 终因这件事愤然离去。于是这一阴差阳错而碰到一起 的男女主人公便有情人终 成眷属了。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导演: 塔吉扬娜?利奥兹诺娃 (Tatyana Lioznova) 编剧: Yulian Semyonov 主演: 瓦?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 1973 年 剧情简介《春天的 17 个瞬间》描写了 1945 年的春天,潜伏在德国帝国保安 局第 6 处 20 年之久的苏军侦察员施季里茨突然接到总部指示,要他设法查清德 国党卫军高级军官与美、 英单独媾和的情况, 并查清与西方谈判的神秘人物是谁。 在联络电台遭破坏、报务员被炸身亡、无法与上级再次联系的情况下,施季里茨 冒着被敌人怀疑、监视的危险,经过 17 天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终于得到了德 国党卫队参谋长沃尔夫与美、 英司令部代表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使苏 联政府及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就在他即将凯旋与分别 20 年的妻子团聚时,上 级却希望他继续潜伏?? 《春天的 17 个瞬间》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 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 ”编导出色地把 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 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 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 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 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施季里茨是全剧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富有斗争经验、充满智慧,有着坚 定的信仰和不畏艰险、 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能在敌营中一次次完 成总部交给的任务。著名演员吉洪诺夫在该片中的表演沉稳、干练、富有内在的 激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导演还运用闪回、内心独白和细微 的动作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片中施季里茨与分别 10 年之久的妻子在咖啡 馆里秘密会面时,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他们佯装成陌生人,隔桌遥相对视,在 20 分钟里一言不发,完全靠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将人物内心强忍的离别痛 苦和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由于《春天的 17 个瞬间》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该片编剧、导演、摄 影、美术以及主要演员吉洪诺夫、波罗涅沃依集体荣获 1974 年俄罗斯联邦国家 奖金。 机组乘务员 导演: 亚?米塔 主演: F?日安诺夫 / A ?瓦西里耶夫 / JI ?菲拖拉夫 剧情简介 民航某机组接受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的 Ty--154 飞机要载着大量药品飞往苏 联专家工作的南非某国,那里发生了地震,必须立即撤出妇女、儿童和病号。这 个机组接受了严重的考验。飞机在熊熊烈火的城市中降落,山洪汹涌而来,房屋 倒塌,石油库爆炸,飞机跑道被震裂。机长根据灾情,强行起飞,在飞行中遇到 种种障碍,机尾出现裂痕,升降架发生故障... 片名:两个人的车站 英文名:Vokzal dlya dvoikh 导演:Eldar Ryazanov 主演:Zhanna Aleksandrova I. Bargi Oleg Basilashvili Viktor Bortsov Alla Budnitskaya 类型:爱情 1983 年 剧情介绍: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 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 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 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的距离缩短了?? 本片获第 16 届全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演员奖。 乡愁 Nostalghia (1983) 导 演: Andrei Tarkovsky 主 演: Delia Boccardo Alberto Canepa Laura De Marchi Raffaele Di Mario 类 型: 剧情 地 区: 法国 意大利 剧情介绍: 如果说维多里奥.德.西卡和费多里格.费里尼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探索了个人 原始心灵的经验主义本质,那么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就是精神心灵的诗意表 达。一位俄罗斯作家 Andrei Gortchakov(Oleg Yankovsky) ,与他美丽的女翻译 Eugenia〔Domiziana Giordano〕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 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 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 Domenico〔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人在一次 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 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 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 Andrei 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 Andrei 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 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 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 话中。 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 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 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乡愁》高度思想化,美仑美奂,充满晦涩的象征,是精神渴求者的电影化
抽象。实际上,Andrei 意义模糊的旅程,教堂的祈求者,Domenico 最后不可思 议的行动,都传达了这一天生的渴念。在最后一幕,Andrei 掀起外套,护住飘摇 的烛火。这是灵魂的象征性揭示,与熄灭精神之火的斗争最终成全了他。但结尾 却是不吉的, 喑哑的色彩充满了意大利的街道,用那耗尽他的相同的忧郁思念感 染了那里的人。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 作为对母亲的怀念。这是痛悼不可挽回的过去和不可预知的将来的哀歌式电影。 死亡与复活 导 演: Vitali Kanevsky 主 演: Vyacheslav Bambushek V. Biserova M. Bityukova A. Drukarov 剧情介绍: 苏联解体以后拍摄的,以 1947 年西伯利亚两个小孩为线索,揭露斯大林时 期的丑恶。 蓝色计程车 Taksi-Blyuz (1990) 导 演: Pavel Lungin 主 演: Konstantin Afonsky Aleksandr Buyanov Sergei Galkin Sergei Gazarov 类 型: 剧情 剧情介绍: 这晚两男两女搭著计程车在莫斯科街头到处找伏特加酒和一个痛饮的地方, 史利可夫,计程车司机,替他们找到一瓶不过要 25 卢布,李奥加,萨克斯风手, 到计程车司机藏酒处拿酒。 李奥加告诉司机他下马上就回来,结果却让可利可夫 空等了一晚,还有 70 卢布的车资没人付。史利可夫回家后被隔壁老邻居狼狼耻 笑一顿。史利可夫找遍了莫斯科,终于在文化听找到了李奥加。 “揍我好了<,李 奥加告诉史利可夫,一个被逮到的小偷是该被撒的,这是一项神圣的任务。史利 可夫拿走了萨克斯风找了家当铺,不过发现他竟然没人要,史利可夫怒极了。震 怒之余抓住李奥加,拿走他的证件逼他当奴隶,可怜的李奥加替他洗车子、提行 李、搬家、做事。终于时机运转,一个西方的乐园来到莫斯科,给了李奥加去美 国的巡回演出机会。 李奥加由美国回来后马上被国人视为明星,当史利可夫在电 视上看到李奥加在萤光幕前大鸣大放,他永远不了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更不 能认受萤幕上的这位小偷, 这位醉鬼的胡言乱语, 居然利用电视 「神圣」 的工具, 他快被这不公平的事实窒息死了,他疯得敢做一切......。 被遗忘的笛声 Zabytaya melodiya dlya flejty (1988) 导 演: Eldar Ryazanov 主 演: Tatyana Agafonova Nina Agapova Yelena Antonova Sergei Artsybashev 类 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剧情介绍: 这是强调公开性和自由的年代,报纸上天天都在谈“改革",号召“为大胆 的改革做好准备"。 “业余时间管理局"局长雅罗斯拉夫对现状很不满意:人们用 严肃的文学著作和政治书籍去换取畅销小说。 局长很想制订一个文件制止这种 , 却又无能为力。 副局长菲里莫诺夫和他的助手伊克沙诺夫在审查医疗卫生系统排 练的果戈理名剧《钦差大臣》时看到:这出戏的演出中增加了许多现代生活中内 容。 医务室的护士幅丽达也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角争。伊克沙诺夫对这不伦不类的 演出很不满意,菲里莫诺夫则表示在今天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允许,还鼓励演 出集体“大胆地去干"。但他私下却对伊克沙诺夫说: “我希望永远不要看到这样 的作品。"
一天,菲里莫诺夫在办公室听完唐波夫合唱团的演唱,正在发表意见时,突 然心脏病发作,躺倒在沙发上。医务室的护士凡达对他采取了急救措施。菲里莫 诺夫认出她曾参加《钦差大臣》的排演,他夸奖她演得很令人发笑。随后,丽达 到菲里莫诺夫家里去为他打针。她看到这位副局长的住宅既宽敝,又富丽堂皇。 菲里莫诺夫留丽达吃午饭,丽达告诉菲里莫诺夫: 《钦差大臣》已被禁止排演了。 菲里莫诺夫立即打电话询问伊克沙诺夫,这位助手说是局长下令禁演的。 菲里莫诺对丽达发生了兴趣,他到矾达的住所去找她。丽在与人合住一个单 元,她只有一间屋子。与她内 柳霞是管理局的门警,她一开门就认出了菲里莫 诺夫,菲里莫诺夫却不认识她。丽达事先告诉过柳霞,如有人来找她,就说她屋 里有客人在。柳霞照丽达的话说了。菲里莫诺夫留下了一束花,遗憾地走了。 菲里莫诺夫的妻子叶莲娜是建筑学副博士,菲里莫诺夫犯病这几天,她正在 列宁格勒参加学术研讨会。 叶莲娜的父亲是个有权势的显赫人物。菲里莫诺夫之 所以和叶莲娜结婚, 就是为了想依靠岳父获得名利地位。局长遇事也得求菲里莫 诺夫去向上级周旋。例如,局里的大楼建筑项目被停了下来,局长让他打电话向 他岳父求救。岳父在电话里告诉他,正准备让他取代雅罗斯拉夫的局长职位,把 新大楼的建筑项目停下来,与这一人事安排有关。 菲里莫诺夫已病愈上班,但为了想与丽达单独相见,他不到医务室去,还让 丽达登门来为他打针。丽达说他滥用职权,并说他在装病。打完针,菲里莫诺夫 驾车送丽达去排练剧目,并一直在车上等候她排练结束,向她献上一束鲜花,又 驱车一起来到丽达的寓所。丽达与他刚上了床,柳霞就来敲门,借餐具,并坚持 要进屋,她瞧见初子下面蒙着一个人,就什么都明白了。 第二天一下班,丽达又上了菲里莫诺夫的汽车。途中,菲里莫诺夫为她买了 一否鲜花,让她到他家里去庆祝他们“两天的家情"。菲里莫诺夫取出搁置已久 的长笛,为丽达吹响了悠扬略带感伤的曲调。丽达这才知道,原来菲里莫诺夫是 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的是长笛。丽达随着乐曲翩然起舞,舞兴正浓时,突然,菲 里莫诺夫的妻子叶莲娜出差回来了。菲里百般解释,说丽达是来给他打针的,还 是医生让他多运动。叶莲娜嘲讽地说; “护士也运动?"为讨好妻子,菲里莫诺夫 告诉她,家里的餐具洗得很干净,是他花 5 个卢布请丽达帮他洗的。叶莲娜随即 羞辱丽达,说自己要准备写博士论文,想雇丽达来帮佣,丽达也不示弱,利地对 叶莲娜反唇相讥。 菲里莫诺夫经常与丽达外出幽会。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他们驾车到树林里 去,雨下大了,他们只好在车子里作家。两个带红袖章、手持交通指挥捧的小伙 子,向他们罚款 20 卢布。菲里莫诺夫经常身上油满泥浆地回家,每一次,他都 得编造理由向叶莲娜解释。 管理局局长雅罗斯拦夫想在一个星期天带领局里一班人到集市去进行突然 袭击,因为一些画家那里出售自己的画。丽达和叶莲娜分别向菲里莫诺夫表示: 她们也要到集市去, 都说到了那里与菲里莫诺夫保持一定距离, 不妨碍他的工作, 最后在汽车附近与他相见。菲里莫诺夫劝阻不住,只好由她们去了。 整个集市像是一个独特的露天美术作品博览会,在雅罗斯拉夫看来,多半作 品是抽象派的油画,他对这些画很不满意,可又没有办法对付这些画家。叶莲娜 在集市上发现了丽达,她约丽达走到一边去谈话。看样子,她们谈得很平静,随 后, 叶莲娜从菲里莫诺夫那里收走了汽车钥匙,丽达也让菲里莫诺夫再也不要给 她打电话,也别到她家里去。菲里莫诺夫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发现门外放着两只 皮箱,妻子把他逐出家门了。他去找丽达,丽达也不理他。他找了几次,总算让
他进了屋。于是,菲里莫诺夫就成了丽达屋里的“房客"。 管理局里对菲里莫诺夫和丽达的关系议论纷纷,连局长也奚落他。原定他的 奥地利之行被别人取代了。 一个星期日, 女同事苏洛娃带着外甥基里勒到丽达家向菲里莫诺夫求救。原 来,基里勒冒充纠察队员在树林里敲诈汽车里的“野鸳鸯"的事情败露,被学校 开除了。他和他的同伴就是勒索了菲里莫诺夫 20 卢布罚款的那两个年轻人。苏 洛娃知道菲里莫诺夫认识基里勒就读的那个学校的校长,恳求他去为基里勒说 情。 一个傍晚, 菲里莫诺夫下班时和苏洛娃一起走出管理局,凑巧在街上遇到了 叶莲娜。叶莲娜主动把汽车、房门和信箱的钥匙都交还给了菲里莫诺夫,并问菲 里莫诺夫不要把他们分开的事告诉她父亲,菲里莫诺夫说他没有向岳父说过,叶 莲娜表示她也暂且不说。 菲里莫诺夫的助手克沙诺夫告诉他,上面已经决定让雅罗斯拉夫退休了,他 建议菲里莫诺夫快回到家里去,否则,他的局长职位就完了。 菲里莫诺夫回到了妻子身边,并被任命管理局局长。他一上班,岳父就打来 电话,说可以恢 复被停建的管理局新大楼的建设工程。 丽达向医务室负责人递交了离职申请书, 菲里莫诺夫正在局长办公室的会上 发言的时候,在窗前看到丽达在街上走过去,他眼前出现了幻觉:他为丽达离开 了工作岗位。他很快就从幻觉中清醒过来,继续女言说了几句,突然,他手按心 脏,倒了下去。医务人员忙乱地对他进行抢救。朦胧中,他见到了死去的父母, 母亲说他忘记了他们,两年没到过他人的坟地,并错过了他的生日、忌日。 丽达在街上见到急救车朝管理局驶去, 就知道菲里莫诺夫出了问题。 她立即, 冲进局长办公室, 让抢救未见成效的医生护士都出去。她哭泣着狂吻菲里莫诺夫 的面颊和嘴唇,大声地呼喊他的名字,终于把他从死神那里唤回来了。她让医生 护士进来救他。医生发现菲里莫诺夫的心跳声和脉搏又有了,也开始能呼吸了, 丽达望了菲里莫诺夫一眼,没等他苏醒,就悄然离去。 受命前 100 天 Sto dnej do prikaza (1990) 导 演: Hussein Erkenov 主 演: Sergei Bystritsky Aleksandr Chislov 阿?吉加 尔哈尼 扬 Roman Grekov 类 型: 剧情 剧情介绍: 这是前苏联政府解体前,对苏联红军最后岁月的一次无情的展示。齐林、贝 利克夫和艾林是三个新兵,他们想在成为真正的战士前幸存于这最后的一百天。 但是一些通过考验的战士却未能被获释。 为了避免形式上的单调感, 这部电影中的一个个小插曲慢慢地汇成一个充满 曲折与绝望的故事, 就跟整个苏联政府在那段日子所面临的那样。年轻的士兵每 天完成日常事务,比如相互帮忙冲凉,一起用餐,一起懒懒散散的训练。由于心 情太压抑,他们彷徨地穿越了他们令人担忧、不得不接受的、孤立的公开的同性 恋世界。 极光下 Pod severnym siyaniyem (1990) 导 演:Petras Abukiavicus Toshio Goto 主 演: Andrei Boltnev Olegar Fedoro Aleksandr Filippenko Mikhail Golubovich 类 型:冒险
剧情介绍: 在寒冷的东西伯利亚, 孤独的猎人原藏凭借一身好身手打猎谋生。他从日本 来到这里是为了挣钱回去赎回心上人,她的妈妈将她卖做艺妓。 但是当他回到本土时,她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回到极地,他和流放在这里 的俄国人阿尔塞米成了至交。 阿尔塞米救下的狼狗布朗是当年阿廖沙的白狗与狼 杂交的,它保留了许多狼的习性,凶猛残忍,阿尔塞米将它训练成拉雪橇的领头 犬。在极地狼群出没的恶劣环境下,布朗可以帮助他们与狼群较量,并得以从狼 的追逐中逃生。 当瘟疫和饥饿袭击这里时,原藏又靠它将阿尔塞米生前保存的粮 食和药品运到人们身边。 本片导演后藤俊夫的名字紧紧地与“黑熊特异电影"一词联系在一起。他与 那些以猫狗为主人公的动物电影作家不同,没有修饰与编造,而是真实记录人与 动物严酷的生存状态及内在的情感交流。因而浩瀚而惊心动魄、爱之深沉有如将 自己与自然、动物融为一体,高屋建瓴地俯视人与自然的世界。这部作品正是导 演艺术追求的最高杰作。 影片 《极光下》 在原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实地外景拍摄, 历经三年才拍摄完成, 本片名星云集,既可以看到 21 世纪日本影坛巨星役所广司( 《失乐园》《鳗鱼》 、 、 《我们来跳舞》等)初涉影坛时的英姿,以融化零下 50 度严寒的热情演技,为 我们谱写的冰与火的旋律, 冷与热碰撞的天籁之音,又可以感受到可与高仓健齐 名的硬派演技派明星丹波哲郎潇洒、开朗、奔放的不凡气质,更有与山口百惠同 时代的“女高三朵花"樱田淳子献给大自然的清纯一笑,引领我们踏进影幕神驰。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Nikita Mikhalkov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1971 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罗姆工作室。他 1945 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艺术家庭。 父母亲都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而他的哥哥则是享誉当代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 1995 年,米哈尔科夫编剧、导演《毒太阳》获得奥斯卡奖,在世界刮起了俄罗斯 电影飓风。给俄罗斯电影带来了复兴的希望..。1998 他拍摄的《西伯尼亚的理发 师》更是引起反响! 蒙古精神 Urga (1991) 导 演: Nikita Mikhalkov 主 演: Babouchka Badema Jinsheng Bao Yongyan Bao 类 型: 剧情 剧情介绍: 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像奖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 哈尔科夫执导。 由法国公司出资在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描写一名苏俄的货车司 机因长途开车打瞌睡,几乎连人带车掉进湖中,幸获蒙古青年救回家里疗养。后 来蒙古青年送走司机, 自己入城里买保险套却难以启齿。全片洋溢着清新的大自 然气息, 也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的风土民情。片中有部分片段以超现实笔触探讨西 方现代文明对蒙古传统文化的冲击, 就算是成吉斯汗一般的蒙古勇士在面对电视 机中的蓝波时也徒呼奈何。 影片有很多镜头都是在中国内蒙古海拉尔市郊区一带 拍摄,中国观众看了一定很熟悉和亲切。 惊爆核子心 Chernobyl: The Final Warning (1991) 导 演:Anthony Page 主 演:乔恩?沃伊特 伊恩?迈克蒂安米德 贾森?罗巴兹 类 型:剧情 剧情介绍:
一九八六年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灾变,核子反应炉被烧毁,附近完全 被烧毁,有毒气体充满大气层。已不再是苏联的问题,全世界立即反应,美国专 家肯尼士盖尔博士〈强沃特饰〉志愿协助受害者。只有一个人有力量化解美国和 苏联的歧见:阿曼汉墨博士〈杰生罗拔饰〉 。由于汉墨的影响,盖尔才能突破障 碍帮助受难者。一个苏联妇女,要救严重灼伤的丈夫,第一个到达灾变现场的救 火员,而且辐射影响到未出世的婴儿。他们的恶梦是对我们的警告。 另外还有: 片名:自由是天堂 英文名:S.E.R. - Svoboda eto rai 导演:谢尔盖?柏德洛夫 主演:Aleksandr Bureyev Svetlana Gajtan Vladimir Kosyrev Vitautas Tomkus 类型:剧情 1990 年 01 月 15 日 片名:撒旦英文名:Satan 导演:Viktor Aristov 主演:Maria Averbach Svetlana Bragarnik Sergei Kupriyanov 类型:惊怵 上映:1991 年 01 月 06 日
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 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 世界影坛上, 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 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 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 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几十年的交流中,对中国电影美 学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电 影艺术走向市场之际,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认真思考研究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 系和影响, 探讨电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审美适应性,这将会对我们认识电影发展 的本质规律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 “20 世纪的俄 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 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 族精神, 这就是我们考察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 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 伸, 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 切, 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 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 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 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 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 特色, 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 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 展, 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 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 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 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 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
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 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 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 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 巨大艺术表现力, 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 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 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 功能。 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 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 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 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 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 “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 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 耍蒙太奇’ ,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 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 ”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 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 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 《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 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 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 :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 ,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 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 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 不懈探索。 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政权告发了富农 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 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 当时的政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 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 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 片名的影片, 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 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 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 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 ,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 照明、 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 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 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 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 由自在的。 在永恒、 回声隆隆的苍穹下, 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 ” 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 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 、 、 、 、 等影片。 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 譬喻、 寓意、 象征、 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 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 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 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 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 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 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
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 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 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 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 、 ; 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 ,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 、 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 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 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 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 。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 、舍皮奇科的《升华》和 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 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 “姑娘 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 但是他们在牵 制了敌人、 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 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 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 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 ”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 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 传来的鸟的叫声, 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 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 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 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 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 主题表现的需要, 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 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 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 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 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 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 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 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 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 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 综上所述, 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 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 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 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 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 然而这 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 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 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 是电影的思想内容,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 的思想内容。 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看到 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 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 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 、 给了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 也对年轻的新中 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 “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
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影片。 ”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 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 、 、 、 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 、 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 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革命性与思想性的同时, 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 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 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 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 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 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 。象《雁南飞》《海之歌》 、 、 《士兵之歌》 、 《七面风》 、 《伊万的童年》 、 《恋人曲》 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 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 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 度很是令人费解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放映, 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 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 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 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 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 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 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 新性, 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 “我 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 ‘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 、 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 ,殊不知爱森斯坦、杜 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 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 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 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 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 ”接着在谈 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 “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史诗的因 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 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 ”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 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 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 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 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 术、向文学靠拢是在“文革”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 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 进一步确立,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 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 《都市里的村庄》 、 、 《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 、 、 、 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 《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 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 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 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 意义。 《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 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 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 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 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 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
象征意味, 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 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 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 这是由一 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 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 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 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 从电影本体论出发, 向文学靠拢, 大胆实践, 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 红高粱》 《 、 《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 、 、 、 、 继获得大奖, 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 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 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 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 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 图、 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 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 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 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 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 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 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 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 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 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 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 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 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 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 、 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 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 《黄土地》结尾处,憨 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 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 富有意义的, 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 描述为“散文诗” ,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 ,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 《我的 父亲母亲》 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 物和故事, 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 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 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种心灵的抚 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在这类影片中都 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 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 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 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独立的意义, 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 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 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 相一致的。 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 学的哲理化、 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
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 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 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 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 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 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 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 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 身生存的价值。 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 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 的前提下, 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 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 现了新的转型, 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 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 、 、 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 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 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 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 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 会更有前途。 收稿日期:2002-02-06 参考文献 符-维-阿格诺索夫, 世纪俄罗斯文学.北京: 2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米,罗姆.重提“杂耍蒙太奇”.世界电影,1983. 奥-科瓦洛夫.时代的象征.世界电影,1988. A-卡拉干诺夫.苏联电影-问题与探索.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夏衍.电影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