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目录
第十八部分 陕西省
01、西安市长安县
02、蓝田县临潼县
03、高陵县户县周至县
04、铜川市耀县
05、宝鸡市宝鸡县凤翔县陇县
06、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
07、咸阳市礼泉县彬县
08、长武县句邑县淳化县泾阳县
09、三原县兴平县乾县武功县
10、榆林县神木县府谷县
11、佳县米脂县绥德县
12、延安市安塞县子长县黄陵县
13、渭南市蒲城县白水县
14、澄城县合阳县大荔县韩城市
15、潼关县华阴县华县富平县
16、洛南县丹凤县山阳县
17、汉中市留坝县城固县
18、洋县南郑县勉县略阳县
01、西安市长安县
【大明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北1公里的龙首原上。初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大明官遗址未完,李渊死后改名大明宫。尔后两次易名,神龙三年(707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宫殿区范围,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共三十三门,正门(南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其北为宣政殿,左右为中书、门下两省及弘文、史两馆,此外有别殿、亭、观等三十余处。唐未为朱温所破坏,又经韩建缩小长安城时拆毁,已成废墟。今遗址内含元殿、麟德殿、翔鸾和栖风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向可辨识。1957—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四座城门和含元、麟德两殿遗址。
【大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寺为唐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本名慈恩寺塔,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初建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七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年间又改建为十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七层,明代塔又残坏,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书者为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秀丽,为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塔的门楣、门框,以阴线雕刻唐代建筑图案,画面严谨,线条遒劲,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大兴善寺】
在陕西安市南2.5公里。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时住此。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翻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为当时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日本僧人也有来此学习的。其后在一行和尚住持时,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作出重大贡献。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就是一行计算出来的。唐时建筑早已毁损,仅遗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的佛殿、禅堂、配房、钟鼓楼等,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1956年全面修葺。
【广仁寺】
在陕西西安市西北角。原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喇嘛进北京路过陕西时的住宿地,故又称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西安地区唯一的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寺前有六角攒尖顶御碑亭。寺内排列着大殿、藏经殿、讲经堂三座宏伟的殿宇,东西两侧的配殿、厢房、跨院互相对称。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两日,举行纪念黄教祖宗喀已大师成道日灯会,游人很多。平时西藏僧众来内地,多去寺内禅礼。
【小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南约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初名献福寺,小雁塔是为唐高宗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塔修建于景龙年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十五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坍,塔身破裂,现余十三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底层每面长11.83米,通高43米。型体秀丽美观。
【长乐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内。秦时系兴乐官,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重加扩建,改为长乐宫。由前殿、临华、长信、宣德、温室等十四个宫殿组成,周长十余公里。汉高祖七年由栎阳迁部长安居此。自惠帝以后,皇帝移往来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或东朝,现仅存遗址。
【未央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门里。汉长安城内的主要官殿之一。建于汉高祖在位时,由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周长11公里。宏伟壮丽。为西汉及以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至未央宫遗址隋初等八个朝代的行政中枢。现在遗留在地面上的有未央官前殿以及相传为石渠阁、天禄阁等高台遗址,其中未央宫前殿台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多米,北端最高处10余米。这里常出土“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瓦当以及汉空心砖、水道等文物。
【东岳庙】
在陕西西安市东门内北边。东岳即指泰山,历代统治者认为山高有灵,修庙祭把,因之东岳庙遍及全国。此庙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弘治年间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后重修。庙院由大殿、后殿、东西两底及三门组成,院内有石牌坊一座。大殿建筑宏伟,东西墙面满布大幅彩色壁画,内容为楼阎仕女,超出了宗教题材范围,颇具元、明时代气韵。院内保存有明、清重修庙宇的碑记。
【白鹿原】
在陕西西安市东南约10公里。原上有霸陵(汉文帝墓)、薄太后墓、滕公了(灌婴墓)。据《关中胜迹图志》载,“自蓝田界,至沪水川,尽东西一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霸川,尽南北四十里。”《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迂,有白鹿游于此,以是得名。”白鹿原又称霸陵、霸上、霸头。《史记》载:王翦伐荆,秦始皇送至霸上;刘邦西入咸阳,还军霸上。均指此。
【半坡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东郊沪河东岸半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1953—1957年,经过五次发掘出房屋遗迹四十五座,圈栏两座,储藏窖穴二百多个,陶窑遗址六座,墓葬二百五十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钧,陶制的有刮削器和陶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以几何纹最多,兼有动、植物形象。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有些陶器还刻划着笔划简单的符号,共有二十二种一百一十三个,可能为记事记数的文字。房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早晚时间的不同而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架木修筑之分;门向南开,中间有烧火坑,房体用木材和草泥上筑成。墓葬都是土矿葬,无葬具,葬式为仰身直肢、俯身葬、二次葬、二人或四人同坑合葬,也有个别屈肢葬。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小孩多用瓮棺埋葬在住房附近,一般无随葬品,1958年在原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
【汉长安城通址】
在陕西西安市西北5公里处。为西汉首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长乐宫,由栋阳迁都于此。高租七年建成未央官,惠帝无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版筑上墙,高8米,下宽16米左右,东墙长5,940米,南墙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5.950米,每面三个城门,每门三个门洞,与城内三条大街相通。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兴建了北官、明光官和建章官,并在城西修广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等。各宫之间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连接,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至此。长安城的规模,历经九十多年始告齐备。现残存东、西城墙及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遗址。1957—1959年对汉城进行了勘测并对直城门、西安门、霸城门和宣平门进行了发掘,取得了研究古代城市建筑和有关的历史资料。
【西渭桥】
在陕西西安市三桥镇西北淬河入渭处。建于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又名便桥或便门桥,唐代称咸阳桥。西渭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即指此桥。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颌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侨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乱,玄宗奔蜀,桥被杨国忠放火烧毁,唐未废弃。
【西安城墙】
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为我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用黄土分层夯筑,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4米,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又称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994个,内沿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个,上建墩楼,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每门门楼有三重:阙楼、箭楼、正楼。阙楼在外,四周围墙;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是为瓮城,每楼下设拱形门侗(南门瓮城箭楼下无门洞),洞高与洞宽均约6米,洞深约27米。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城墙的构筑、布局,全为便于防守。为研究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城市防御战争提供了实物资料。近年大加整理,建为环城公园。
【西安碑林】
在陕西西安市三学街。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历代都有增添,现有七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自汉迄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是我国一座书法艺术宝库。真草隶篆,琳琅满目,特别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史维则等人的手笔刻石,最为珍贵。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如米芾、蔡京、赵喆、苏轼、赵孟颖,董其昌、林则徐等也为人们所注意。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的各种花纹,成为美术工作者借鉴的蓝本。碑文内容保存了各种史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中尼合文的陀罗尼经幛,是研究中外关系的重要实物。一百一十四石的《开成石经》,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此外,昭陵六骏浮雕石刻等亦移入碑林。
【西安事变旧址】
在陕西省西安市,包括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止园等建筑。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本结构西式楼房。外有围墙。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居室(在三楼)。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来西安,住在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亲到止园,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82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曲江池】
在陕西西安市南约5公里之低凹地带。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凿屈曲的湖泊而得名。唐代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状,每逢上已(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来此游赏,博壶酒浆,笙歌画船,宴乐于曲江水上。每当新进士及第,常到这里聚会庆贺。四方居民都来观赏,唐皇帝也携带嫔妃前来取乐。因之唐代诗人,在此地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便是诗人杜甫对这里自然景色的描绘。天宝未年安史之乱,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杜甫又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的悲怨歌声。现在的曲江池,一片平凹。禾苗青翠,绿茵被野,当年彩霞亭和紫云楼两座建筑遗址,犹清晰可见。
【兴庆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和平门外咸宁路北之兴庆公园。原是唐玄宗在藩邸时,与其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以隆庆旧宅改建为离宫,因避玄宗讳,称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合并周围的邱宅和寺院,重加扩建,谓之南内,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主要建筑。当时兴庆宫与大明官、太极宫之间,有夹墙阁道相通,唐玄宗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者,多在这里。唐未朱全忠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兴庆宫遭受很大破坏。宋代这里已变成了人们游赏凭吊的地方。解放后,曾对花萼相辉楼进行了部分发掘,证明该楼为火所焚。1958年在该遗址范围内,修起了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辟作公园。1979年为纪念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留唐一千二百周年,在这里建造了仲麻吕的纪念碑和纪念堂。
【阿房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西郊约7.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咸阳官城规模狭小,驱使七十万人在渭河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将宫殿付之一炬。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个大土台基,周长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群众称为始皇上天台,村西南还有一个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群众称为郿坞岭。这两处是阿房宫最显著的建筑遗址。
【青龙寺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北高地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的东南隅。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毁。青龙寺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寺院之一。寺内的高僧,如道世、道氤、法朗、释光仪、昙壁、义操等人,在佛学著述、持咒、修禅观等方面著称于佛教史。先后在寺内求法的日本留学僧有空海、圆行、圆仁、圆珍、慧远、圆载、宗睿等人,1979年开始发掘寺院遗址。1981年日本佛教界在遗址上修建了纪念塔。
【宝庆寺华塔】
在陕西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据《咸宁县志》、《关中胜迹图志》载:隋文帝仁寿初年于大兴城安仁坊内建宝庆寺,五代初年迁塔于寺内。塔始建于唐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筑成。后寺毁塔存。明清屡经重修。塔为六角十层,初层檐下有龙、凤等雕饰,第二、三、六层砖龛内嵌有石造象,从其造型风格、衣纹和雕造手法分析,与龙门北魏石刻相近。现塔东侧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碑石一通。
【建章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西。汉太初无年(公元前104年)修建,由三十六个宫殿组成,周围十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建章官与未央官隔衢相望,两宫之间有飞阁相连。正门曰阊阖门,因椽首饰以壁玉,故亦称壁门。主要建筑有凤阙、神明台、圆阙、嶕峣阙、井杆楼、鼓簧宫、枌诣宫、■娑宫、天粱宫、函德殿、凉风台、避风台、曝衣阁虎圈、太液池等。现保存在地面上的有前殿、太液池以及许多高大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
【终南山】
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在陕西西安市南40多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峭壁秀丽的山峰。如锦绣的画屏,屹立在古长安之南,为西安市郊游览胜地之一。
【南五台】
终南山中段的一座主峰,以有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即五座小峰)而得名。《关中通志》:“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有硷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如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莽莽苍苍,壮丽河山,尽入眼底。这里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大小庙宇四十多处,布局别致,建造精巧,引人入胜。塔寺沟圣寿寺内有隋建五级实心砖塔。大台顶端隋建的圆光寺,虽仅留废墟,但登临其上,“一览众山小”,别具风趣,山腰清泉翠竹,苍松荫郁。
【翠华山】
终南山的一个支峰。汉武帝曾在这里祭过太乙神,故又名太乙山,山间有太乙谷,谷水流入潏水。谷口有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造的太乙官遗址。自入山约5公里,便到达名胜集中点的大正峪村。村前怪石林立,盘旋而上,俗称十八盘;村居峰顶,三面翠峰环列,只有西南方较开旷;村旁有太乙池,传说是唐天宝年间,山峰崩裂,山水堵塞,汇集成池,池水碧青,面积约7公顷,山影倒映池中,令人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之感。池中盛产鲤鱼,游人可憩息垂钓。村东南有龙涎窝,瀑布汹涌,吼声如雷。村东北有老君庵、金胜堂。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垂凌;又有风洞,经常风声呼呼。村东金华祠、玉案峰等峭壁耸立。风和日丽,游人如织。
【城隍庙】
在陕西西安市西大街路北。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庙内原有建筑,大部不存,仅有清雍正元年(1723年)建造的大殿一座。斗栱出檐,雄伟壮观,屋顶覆盖碧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雕工极其巧丽。庙院除大殿外,均改作市场。庙内原有明嘉靖年间铸造的铜狮一对,已移至陕西省博物馆大门外。
【钟楼】
在陕西西安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故名。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用青砖砌筑。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每层均施斗洪装饰,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
【轵道】
在陕西西安市东北灞水西岸的一条大道上。秦时为一亭名,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纽,封皇帝玺、符、节,在此投降。刘邦遂西入咸阳,结束了秦朝的暴政。
【铜人原】
在陕西西安市东南10公里。《关中记》,“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徒诣洛阳,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通志》:“即蓟子训摩挲铜狄处。”铜狄即铜人,因此而名。铜人原在汉长安城东门外偏南处,是西汉时的墓葬区。成帝曾在这里营造吕陵,因费工太大,经刘向等谏阻中止,今遗址尚存,农民称八角琉璃井。
【清真寺】
一名化觉寺,俗称东大寺。在陕西西安市内西北隅化觉巷。
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共五进院落,有讲经堂、大殿等十四间。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合称五凤朝阳殿。大殿可容千人礼拜。根据梁、枋、檐、柱、斗栱及细部构件看,系明代风格,藻井和神龛两侧则采用伊斯兰教习用的花草纹作装饰。另有石牌坊一座,亦系明代建筑,寺内有自明以来的各种石碑多通。
【鼓楼】
在陕西西安市西大街北,东与钟楼对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及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重修,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通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面设施回廊,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各层檐下均施斗洪,层次更为分明。楼座为长方形,全用青砖砌筑,座高7.7米,长52.6米,宽38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门洞内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条,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结构得体。
【灞桥】
一作霸桥。在西安市东10公里,横跨在灞水上。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早在春秋初奏穆公时,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就修了桥梁。《史记·王翦列传》载,王翦伐荆,“始皇自送至灞上。”《汉书·高帝纪》汉元年“沛公至霸上。”灞桥就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在秦汉侨南里许修了南桥,后经历代重修,就是现在的灞桥。唐人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销魂桥。每当春夏之交,翠柳低垂,水花飞溅,冬则雪季风寒,沙明石露,故有“灞柳风雪”之称,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杜陵】
在陕西长安县的东伍村北。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原为秦代设置的杜县。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春,在杜原上营建陵墓,遂改杜县为杜陵。墓形如覆斗,顶部平整,四棱角斜线分明,高约30米,每边长约120米。其南侧有清代祭祀碑石十余块,多因风雨剥蚀,字迹不清,唯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汉宣帝杜陵”一碑尚清晰。唐李白《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比流光灭远山。”即描述此陵。
【少陵】
在陕西长安县司马村东。是汉宣帝许后的墓地。北距宣帝杜陵约9公里,因为规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自唐以来,被称为少陵(古代少、小二字同义)。许后死于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封土堆现高25米,东西90米,南北85米。唐代诗人杜甫就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他的远祖杜预是长安人,所以他便取号少陵、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等。
【杜公祠】
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西,北距西安市12公里。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纪念杜甫而建,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两度修葺。明、清文人学士到此凭吊和题咏,在其诗文中可看出杜祠的变化情况。如明屈大均《杜曲谒子美先生祠》诗:“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写弄音。稷契平生空自诩,准知词客有经纶。”清乾隆年间,祁琳《游杜工部祠》诗:“城南工部祠,唯有野花存,冷落烟迷径,萧条鸟傍门。”说明祠已破败不堪。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修建,嗣后又两度重修,略具规模。解放后全面整修,1978年建立了纪念馆。
【周镐京遗址】
西周都城遗址。在陕西长安县淬河以东、阿房官遗址以南、斗门镇以北普渡村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在沣河以东建立镐京。与周文王时的丰京隔河相对。近年经考古调查发掘,发现有房屋、窖穴、青铜器物、墓葬、车马坑等许多遗物,对研究西周社会有重要价值。
【华严寺】
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平坡,北距西安市约15公里。寺居高临下,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视终南山玉案、雾岩诸峰,自然环境十分幽美。寺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仅有砖塔两座,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方形七层,高13米,上层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为华严宗四代祖清凉国师塔,六角五层,高7米,塔上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两塔下层各有砖筑龛堂,内有石刻影像及像赞,石的下半部刻重修记,为清末宋伯鲁、宋联奎等书。这里原有唐大中六年(852年)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已移至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内。
【兴教寺】
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为迁葬唐高僧玄奘遗骨而修建。玄奘圆寂后,原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葬现址,并修寺建塔以资纪念,因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现除玄奘、窥基、圆侧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间悉被兵火焚毁。1922年和1939年曾两度重修。今正殿、藏经楼及长方形敞亭兴教寺玄奘墓塔等都是近代建筑。寺西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左右是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新罗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
【沣西车马坑】
在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附近。是西周京城丰京遗址范围内奴隶主墓葬的殉葬坑。1957年发掘,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戍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戍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为饰,轺车驾马大部缀用海贝作马饰。两车与殉葬者的骸骨,现在仍按原样保护。
【香积寺】
在陕西长安县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在其墓塔旁建造的寺院。院内有一座高十三级、周围二百步的砖塔。唐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诗有”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之句。寺院现已毁废殆尽,仅有清建三间佛殿和唐建仿木结构密檐式砖塔尚存。大殿内有善导大师像,为1980年中日两国佛教徒为纪念善导圆寂一千三百周年时,日佛教徒所赠。塔已残裂为十一级,高33米。其东侧有小型砖塔一座,据传即善导的墓塔。
02、蓝田县临潼县
【上下悟真寺】
在陕西蓝田县城东约10公里的王顺山。分上下两院,相距1.5公里。上寺在悟真峪内西边的山崖上,竹林葱翠,俗称竹林寺。下寺在悟真峪口外的蓝水南岸,背负山林,面对蓝水,环境清幽。据《蓝田县志》载:“为隋建古刹,唐代重修扩建,规模很大。唐诗人白居易在这里连游五昼夜,犹不忍离去,在《游悟真寺》诗中有“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佛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殿宇内的陈设则是“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钢,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因历代破坏,范围大为缩小,殿宇都是近代建筑,只有青山绿水仍是诗人描写的“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的意境。
【水陆庵】
在陕西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就此建庵。这里青山耸立,柯水环流,是关中名胜古迹之一,故称水陆庵。本是古悟真寺的水陆殿。庵内大殿,系明代建筑,特别迅殿内彩色泥质壁塑,是有名的古代雕塑艺术品。泥塑均采用连环塑的形式,上下迭层列塑佛本生故事,有山水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物,有人物、鸟鲁、诸佛菩萨、飞天、供养人,有飞龙舞凤、狮子、麒麟、象、牛等。布局严整,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各尽其妙;刻画人物各具自然美态,面部表情,表现了各种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实为想象力极高的艺术珍品。
【蓝田猿人遗址】
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1963—1966年在当地发现猿人下颌骨与头盖骨化石,两地化石统一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蓝田直立人,或简称为蓝田人。蓝田公王岭猿人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很类似,其嘴巴隆起,脑壳较厚,眉骨发达,额骨低平,经古地磁测定,公王岭猿人距今约98—100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约50万年左右。蓝田猿人使用的石器,有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石球等,种类不多,大都是一件石器多种用途,形制很不规则,原料大部是用石英、脉石英打制的。1979年在公王岭已建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供学者研究和游人参观。
【华清池】
在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是陕西有名的温泉之一。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触怒神女,被唾一脸,后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好,因而又名神女汤。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建汤泉官,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年)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携杨贵妃华清池到此过冬,常在此沐浴。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肤凝脂”,即指此。华清池水温为43°C,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适宜沐浴疗养。1956年按原唐华清官的名称进行扩建,有莲花汤、海棠汤、龙吟榭、日华门、月华门、九龙汤、石舫、飞霞阁、杨妃池、飞虹桥、棋亭、望河亭等。园林景色,极为幽美。
【坑儒谷】
在陕西临潼县城西南10公里之洪庆村。秦始皇坑杀儒生之处。《太平寰宇记》:“唐天宝年间玄宗诏为旌儒乡,立庙,命贾至为碑文。”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今唐刻旌儒庙碑已毁,仅存残破的唐刻儒生石像。
【秦始皇陵】
在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秦始皇赢政的陵墓。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1974—1978年调查钻探,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在东侧1,500米处,现发现三个兵马俑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0年,在陵西约500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每坑二至四人,大都屈肢埋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说明陵内建筑非常宏伟。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在秦始皇陵东测。是一组陶塑艺术作品,仿秦宿卫军制作。近万个陶质卫士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面向东方,均装置在地下坑道中。据钻探得知丛葬坑有三个,以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中置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六千多个,排成方阵。二号坑是由四个兵种混编的阵列。三号坑则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现已在一号坑上建起长200多米,跨度70多米的拱形展览厅。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鸿门】
在陕西临潼县城东约5公里鸿门堡村。东接戏水,南靠高原,北临渭河。在两千年前这里是通往古新丰的大道,由于雨水冲刷,形似鸿沟,在北端出口处,形似门道,故称鸿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钜鹿(河北平乡县)歼灭了秦的主力军,率军入关后,在此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
【骊山】
在陕西临潼县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海拔800余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一个支峰。山上有两峰,称东绣岭和西绣岭,均满披青松翠柏,郁郁苍苍。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景色绮丽,“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西绣岭上的老君殿,便是唐华清官的长生殿所在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山顶有土台,相传是周幽玉为博取褒姒一笑而举烽火戏诸侯的地方。山腰有捉蒋亭,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西绣岭山麓的温泉名华清池,是杨贵妃沐浴处,今已建成游览区和疗养所。
03、高陵县户县周至县
【三阳寺塔】
在陕西高陵县城东南约1.5公里高陵中学校内。按塔的造型结构看,当是宋、辽时建筑。据塔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碑石载,塔原建于昭慧院内,因昭慧院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之间,故亦称三阳寺,塔亦名三阳寺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圆形宝瓶式塔顶,通高53米。每层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其他四面无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至第八砖后作出假飞椽挑檐,即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结构精巧坚固,经千年时间,几度地震,塔身毫无倾斜下沉或裂缝等现象,屹立高耸,气势磅礴。登塔远眺,渭北原野风光,尽收眼底。
【东渭桥遗址】
在陕西高陵县白家咀。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便利长安和栎阳的交通而修建。开始以木为柱,称木柱桥。在唐代,东渭桥是通往东方的交通要冲。1967年发现了东渭桥遗址,出土有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大修此桥的碑记一座,系六面柱形,详细记载着修桥的经过,并出土有铁、石、木桩等文物多件。
【李晟墓】
在陕西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唐未朱泚作乱。唐将李晟自定州率兵驰援,大军驻扎今东渭桥畔,经激战后,收复京城,迎回唐德宗。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中书令,死后葬在当日驻军的地方,即今墓冢所在地。冢为圆锥形夯土堆,高5米,直径15米,由于渭水自唐迄今,已北移达4公里许,故李民墓现距渭水畔仅有25米,部分墓道已陷落渭水中。墓前原有石碑一通,裴度撰文,柳公仅书字,俗称三绝碑。明代为防止碑身掉入渭水。已迁碑于冢西北约200米处,迄今完整。墓前尚有明清时修墓碑三通,另有明刻石狮一对。
【石泓寺】
在陕西户县西约65公里的川子河畔。《鄜州志》:“石泓寺在州西一百三十里,石山如砌,凿门而入为佛殿,大佛三尊,四面小佛尺许者不知几百千,凡龛楹之间,无处非佛,皆连山为一块石,工巧之极。”共有大小不同的七个石窟,主窟呈长方形,平顶,深10.7米、宽10.3米、高5.4米。中有石基坛,坛四角有四根拔地而起的方形抹角石柱,直抵窟顶。窟四壁和石柱身,满布佛、菩萨和罗汉等浮雕造像。根据七个窟记判断,石刻是自初唐迄明、清,陆续雕凿而成,各式造像,显示着各个时代风格和特点,保存较完好,是研究北魏后期至清代我国石刻造像艺术的文物瑰宝。
【草堂寺】
在陕西户县城东南约20公里之圭峰山下。规模不大,且系近代建筑,唯其中“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舍利塔”极为特殊。塔身通高2.33米,八面十二层,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及灰色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并而成,故俗称八宝玉石塔。塔下层有浮雕的须弥山座,三层云台,刻蔓草花纹,中间八角形龛上,雕出屋脊椽飞,作为顶盖,盖下又阴刻线条流畅的佛像多尊,整个塔身的工艺技巧,极为纯熟精湛。从佛像衣着、仰莲、覆莲及其他雕造作风看,似为唐代作品。又有《定慧禅师传法碑》一通,立于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为当时书法家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寺内廊房内的壁面上还镶嵌了二十多块石碑,记述了寺院的盛衰历史和古人游寺的诗词。1953—1978年曾对寺内玉塔、碑亭、大殿、庑房、山门等作了全面的修葺,并建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对外开放。
【重阳宫】
在陕西户县城西10公里祖庵镇北。据传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户县遇仙人吕洞宾化身,遂通仙术。后去山东传教,死后归葬咸阳。门人在王户县故居建成道官,马丹阳手书“祖庭”二字悬于宫内。自此道教门徒称之为祖庵,后改称灵虚观。元时改称重阳官,中统四年(1263年)又改为重阳万寿宫,增建殿阁楼台,遂成关中西部的道教大观。原来建筑倾妃,仅余一座四合院为清代重修。解放后修建了十余间房屋陈列室,展出了赵盂頫手书的《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七真人图像、万寿宫图石刻及八思巴文碑等共三十余通。
【八云塔】
在陕西周至县城外西南角。因其底层四面各有两块显著的阴湿痕迹,形似浮云,虽大旱亦不干,故称八云塔。其形制结构,与西安小雁塔相同,为唐代所建。系楼阁式砖塔,共十一层,高42米,层与层之间有砖砌的出檐斗栱。底层较其他各层约高一倍,北面正中辟有券门,东、西、南三面,各有假券门,二层以上则为每层南北两孔券门。塔内原有木梯可攀登。清代塔内楼板、扶梯全被焚毁。解放后进行修复,供人游览。
【楼观台】
在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山麓。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曾在此结草为楼,观看天体,初称草楼观、紫云楼。后老子入关,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故又称说经台。自秦迄清,历代均有扩建或修葺,尤以唐代为最盛。筑有台、殿、阁、宫、亭、塔、洞、池、泉等五十余处。现存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宗圣宫、栖真亭、衣钵塔、化女泉、仰天池、老子系牛柏和银杏树,并有石牛、石狮、碑、碣以及文人学士题咏碑刻等。
04、铜川市耀县
【玉华宫遗址】
在陕西铜川市玉华村北2公里的玉华山。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建仁智官,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扩建,改名玉华官。宫址包括玉华山的凤凰谷、珊瑚谷、兰芝谷三个山谷的广大地区。原建有五座高大的宫门、九座巍峨的宫殿,正宫端门叫南风门,殿名玉华殿。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在此宫制玉华官铭,六月召见玄奘,八月在此殿命上官仪宣读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永徽二年(651年)废官为寺,改名玉华寺。显庆四年(659年),敕玄奘于玉华寺翻译佛经。天宝之乱后废毁。诗人杜甫咏《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崖下。”现只存飞雨、水帘、北泉三处遗迹,即传说的东宫、正宫、西官:为窟崖建筑形式。出土文物有玄奘礼佛石座、唐代莲瓣花纹的砖瓦残块和宋代治平、元丰和元祐年间游人的刻石题字多件。
【铜川塔】
在陕西铜川市西北印台山麓,依山而建,因地势较高,显得雄峻壮观。塔身高约15米,六边七级,为仿木结构的密檐式砖塔,每边宽3米许,雕饰富丽,造型精美。塔顶有仰覆莲座、覆钵和相轮、宝珠等组成的铁刹。塔内有梯,攀登其巅,可俯瞰市区景色。据塔外檐斗栱及塔身建造形制判断,当是宋代建筑。
【金锁关】
在陕西铜川市北约20公里的神水峡。是关中北路著名的古关,具有军事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价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东下,梆延经略使王庶,命刘延亮屯兵神水峡,阻遏金兵的归路,即此。关城遗址雄踞三关口以南,神水峡以北,两旁山形突削,道路崎岖险阻,形势险要,向有“金锁天堑,鹰鹞难飞”之称。关城有南北二门,在南门外同川水东岸山崖上刻有多尊唐来年间的摩崖造像。
【药王山石刻】
在陕西耀县城东1.5公里。药王山唐名磐玉山,宋、金、元、明各代均称五台山。海拔约1.100米。由五个小峰联聚而成,高而不险,卑而不夷,翠柏葱蔚,庙宇鳞比。据现存金大定九年(1169年)重刻《耀州华原五台山孙真人祠记》及明乔世宁编《五台山志》载,”东曰瑞应台,南曰起云台,西曰升仙台,北曰显化台,中曰齐天台,五山对药王山峙,预平如台”。五台山之称药王山,与唐医学家孙思逸有关。孙京兆华原(今耀县)人。曾撰《千金要方》等书多种。明隆庆六年(1572年)把他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置于山上,自此通称为药王山。山上共有历代碑石一百余通,绝大部分都与孙思邈有关,其中张僧妙、姚伯多二碑,最为珍贵。另有隋,唐时石窟七龛以及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碑石已整理展览。山上有元代的建筑庙宇,屋内墙壁尚有当时的壁画。
【柳公权墓】
在陕西耀县西北20公里的阿子乡马吉村。墓高1.60米,周长17.6米,墓前有“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石碑一通,为清乾隆间毕沅隶书。柳公权(778—865年)字悬诚,唐华原(令耀县)人,名书法家,骨力劲健,自成一家,对后来影响很大。
【香山】
在陕西耀县城西北约45公里。三峰突起,形似笔架,松柏成林,周围群山环抱,形势挺秀险要。山顶为花岗石岩,上覆卵石层。峰腰有天然洞穴,俗称奇峰洞,为佛教胜地。香山建造寺院,始于苻秦。北宋熙宁年间敕修中峰崎峰洞,建圣果院白雀寺,壮丽辉煌。现中峰云岩寺尚有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造像碑。寺院于1920年遭火,焚毁殆尽,现有建筑,均系后来重修。西峰有龙泉寺,寺内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镌刻龙泉寺碑一通。寺后有悬崖高约百米,瀑布由高处倾泻而下,极为壮观。
05、宝鸡市宝鸡县凤翔县陇县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陕西宝鸡市龙泉巷第四中学内。为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博物馆。1959年建立,有三个陈列室。一是墓葬陈列室,陈列瓮棺葬、二次葬、合葬、仰身葬共三十多具,以及随葬品。二是房屋遗迹陈列室,陈列房子遗迹一座,房为正方形,门向南,房内有火灶,灶后置一保存火种的陶罐,东北角有一方形小坑,内置圆形石棒和长方形石磨盘工具。三是遗物陈列室,展出石器、陶器和骨器等三百多件。
【金台观】
在陕西宝鸡市车站北约0.5公里处之半源上。为明代辽东道人张三丰修道处。有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建于明初。朱楹雕栏,极为壮丽。地处市区北面高源,登台可俯视全市。现已在观内建立博物馆,展出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神农祠】
在陕西宝鸡市渭河南岸之峪家村,北距宝鸡市5公里。相传炎帝神农生于■峪,产后其母姜氏抱至九龙泉内沐浴,在瓦峪抚养长大,后人遂于此地修祠纪念。祠内有正殿、东西庑殿、钟亭及魁星亭等建筑。祠外有一清泉,名九龙泉。此地南依秦岭,西临渭水,风景幽美。
【大散关】
在陕西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会,扼南北交通要道,为秦、蜀往来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时金兵南下,侵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此固守,打败金兵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吴氏弟兄与金兵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金兀术仅以身免。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祠内有吴氏弟兄像。关下竖有“古人散关”碑石一通。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都从此穿过。
【钓鱼台】
在陕西宝鸡县磻溪河畔的伐鱼堡南,北距县城约15公里。台处两山之间,为磻溪水旁一巨大岩石,石上有双膝脆坐痕迹,传为姜太公钓鱼处。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名云雾潭。石西有太公庙,石南有毋忌洞,传说毋忌为磻溪樵夫,荐太公于文王。其北又有一巨石高约3米,上刻“孕璜遗璞”四字,顶高大平坦,底小而尖,立于沙石之上,名曰大鹫石。北行1.5公里许,为磻水入渭之口,有文王庙一座,相传文王请太公,太公坐车上,文王拉车至此。庙今已毁。
【东湖】
在陕西凤翔县东门外。分内外二湖,内湖是宋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重疏,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开凿,统名曰东湖。面积约14公顷,湖水从城外西北角凤头泉引来。泉水东西分流,如凤凰展翅飞翔,城以此得名。由宋迄今,屡毁屡修。现内湖有不系舟、洗砚亭、来雨轩、一览亭、八卦楼、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惠景堂等建筑,外湖有山庄、苗圃、莲塘等。湖内备有游艇,供游人乘坐饱览湖光水色。内湖原有三公(周公、召公、太公)祠和苏公祠,现已改建为凤翔博物馆,陈列有关东湖诗文石刻多块,以苏轼自赞刻石最脍炙人口。
【吴山】
古称西镇,也叫岳山、吴岳。在陕西陇县东南与宝鸡市境交界处。山有十七峰,高峻清秀,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会仙峰最为著名。另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元鹤巢、凤凰石、笔架山等诸胜,均极壮丽。山东2.5公里处有吴岳庙建筑群,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庙宇多为明代所建,其内原有宋、明、清所立的巨型碑石及古代名人题词碑多通,另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吴山全景图碑刻,曾有小碑林之称,现多不存。
06、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
【九成宫遗址】
在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本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至十五年营造的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永徽二年(651年〕改名万寿宫,后又恢复旧名。唐太宗每年来此避暑,唐高宗也常来居住。宫宇早已圮毁。现仅存贞观六年秘书监魏徵撰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家欧阳询书,为历代学书者的楷模。并有永徽五年唐高宗御撰御书的《万年官序铭》碑一通,碑侧刻有当时三品以上及学士自书的名位,亦颇珍贵。
【千佛院摩崖造像】
在陕西麟游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百尺崖。山势如一座高大的石屏风,陡削悬绝,奇伟壮观。崖面雕凿像龛、佛、菩萨、大王、力士及罗汉等像,躯体高大,壮丽魂玮。根据其造型风格、衣纹、装饰以及麟游县志记载,系唐初雕凿,与慈善寺石窟年代基本相同。原有木梯石蹬和铁索可以攀登,已毁,只能从山后绕道迂回而上。山顶平圆,状似帽形,俗称喇嘛帽山。
【玉女潭】
在陕西麟游县城南约10公里的鱼塘峡。其地两面高山夹涧,峰岭直似刀削,四面怪石似狮蹲、虎踞,险若坠落,潭为长方形,广约半亩,绿波荡漾,水声轰鸣,百尺狂澜,从半山飞泻而下,十分壮观。相传隋文帝驻跸仁寿官,常在这里宴饮观涛。唐武则天幸万年宫,曾在此洗浴。自唐以来,很多诗人对潭给以赞美,如杜甫写有:“绝谷空山玉女泉,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惊浪翻空蟾恍若,雄声震地鼓填然,翠华当日时游幸,几度临流奏管弦。”
【仙游观】
在陕西麟游县城北郊约0.5公里处。传为道教赤脚仙曾游此,故名。初唐王勃《仙游观赠道士诗》曾写有“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金明昌年间改名演教观。明代增建有永阳园,现有五间大殿一座,原来梁檩上均书有五代、宋、金、元、明、清重修的年月,但已粉刷涂抹难辨。只在一尊泥塑佛像身内的十字木架上,书有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的字样。据此可推知此殿建于唐代,因历代多次翻修,已失去唐代风格。
【慈善寺石窟】
在陕西麟游县城西南约2.5公里。共有两个洞窟五个摩崖佛龛。两窟高5.6米。南窟深2.6米,窟顶较平,内雕立佛一尊,高4.6米,其北壁有尖拱形佛龛一个,每边1.25米,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南壁亦有同样佛龛一个,内雕一佛二弟子。北窟深6米,窟顶略呈弧形,雕造高3.5米佛像三尊,窟壁亦有两个佛龛,仅一龛有一立佛像。窟外五个摩崖佛龛,均呈方形,有的内雕一佛,有的则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基本完好,根据其造型特征及县志载,系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开凿。其风格与千佛院摩崖造像,当为同一时期的艺术作品。
【太平寺宋塔】
在陕西岐山县城内西街,为八角八层楼阎式砖塔,高30余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每层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供。除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都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洪,较檐下斗栱每面增加两朵。由于整个塔身斗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塔建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历代虽有修葺,原貌并未改变。塔原建于宋太平寺内,现划入小学校范围。
【五丈原】
在陕西歧山县城南约20公里处。高1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两接麦里河,东界石头河,南临棋盘山。北据渭水。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占代行军布阵之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驻乒于此。北端建有诸葛武侯祠,祠内有明、清楹联匾额,诗词碑碣多块,献殿墙壁嵌有清刻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碣四十方。
【周公庙】
在陕西歧山县城北7.5公里。
三面环山,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南面是谷口,《诗经》“有卷者阿”即指此。庙建于唐代,由山门、序廊、戏台、献殿、寝殿等组成。内有唐、宋以来的历代碑刻数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石和韩愈、苏拭题诗为最佳,庙周有楸、柏、槐、杨等高大树木,有的相传是汉、唐所植。
【马援墓】
在陕西扶风县城西约3.5公里伏波村。墓为圆椎形夯上堆,高约10米,直径10米,墓前有清刻“汉伏波将军墓”碑一通。马援(公元前14一后49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人。新莽未为新城大尹,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刘秀,参加攻隗嚣的战争。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法门寺】
在陕西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乡。寺内有护国真身塔,内藏唐宪宗令人迎来的释迦佛指骨一节。“王公庶士,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的臂而求供养者”(《旧唐书·韩愈传》)。法门寺便成了当时著名的寺院。有佛殿五间,两侧为钟、鼓楼,正北为大雄宝殿,殿前墙头镶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浴室灵巽记刻石,并竖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法门寺碑等。寺内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修建的砖塔一座,高45米左右,十三层,雕檐刻拱。1981年秋,因淫雨塔身半面倒毁。
【清真观】
在陕西扶风县东北5公里的任鲁村。观内玉清殿保存较完好,为无代建筑,俗称老君庵大殿。为三间单体高台建筑,其平面、立面及梁架斗栱构件,都具有典型的元代特点和风格。在建筑法式和制度上比较接近宋代。据观内《大元重修清真观记》和《大明重修清真观记》两通石碑记载,始建于元中统元年(1260年)至五年,系在宋代故址上建成的。元至正八年(1348年)、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
【太白山】
在陕西眉县城南20公里,南界洋县,东接佛坪,西南与留坝、凤县相连。为汉江、渭水之间和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山顶海拔3.767米,是关中最高山峰。李白《登太白峰》诗,“西上太自峰,夕阳穷登攀。大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山高气冷,”背阴处终年积雪,故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谚语。为长安八景之一。
【太白三池】
又称太白湫泉。在太白山巅的山峰间。共三池,大太白池,在山北,面积1.5公顷,为黑河源头;二太白池在山南,面积2公顷,亦为黑河源头:三太白池亦在山南,面积7公顷,为石头河源头。三池上下鼎列,他水清可鉴发,深不见底。唐韩愈曾以“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叶急哺鷇”诗句来描绘这里的情景。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大旱,京兆尹韩皋曾取这里的水,祈雨巧应,此后便遗留下祈雨必取大白湫之水的风习。
【凤凰泉】
俗称汤峪泉。在太白山北麓的汤峪口。泉水出自太白山缝石岩,受死火山岩浆热力的影响,水温接近沸点,加之水中含有大量硫黄等矿物质,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病,因有神泉之称。这里泉眼很多,大者如拳,小者如珠,其中主要的三个泉口,相距5—15米左右。现已修成天然的浴他。为游览、疗养胜地。
【张横渠墓祠】
在陕西眉县城东南30公里的大振村迷糊岭下,北依凤凰原,南对养麦山,封土高5米,底径约10米,墓前有碑楼一座,墓地懈树成林,景色清幽。碑文略述张横渠生平事迹。张横渠名载字子厚,北宋哲学家,眉县横渠镇人。长期在家乡从事讲学著述,因讲学于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著有《张子全书》。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张横渠,还在横渠镇上修建了一座张子祠,祠内有正殿五间,献殿、过庭、后殿各三间,颇显壮观。据祠内碑载,祠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可知祠的建立是元延祐以前。明、清以来,重修过多次。祠门前竖立“张子故里”碑石一通。
07、咸阳市礼泉县彬县
【千佛铁塔】
在陕西咸阳市15公里之北杜镇。方形十级,高33米,边宽3米,纯铁铸成。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分外得体。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其间还杂以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显得工艺超群,精巧绝伦。塔身铭文是“大明万历十八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塔身保护完好,唯塔刹稍倾斜。
【长陵】
在陕西咸阳市东约20公里。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惠帝元年(公元前195年)葬此。现陵泵长180米,宽175米,高80米,呈长方形夯土堆。周匝并有夯筑的土城。四面阙门痕迹,尚可辨识。陵址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之若山丘隆起,特别雄伟。长陵偏西为昌后冢,再西为惠帝刘盈安陵,长陵东侧为景帝刘启阳陵。还有许多贵族,也在附近埋葬,因而东西两旁长达20公里内,土冢累累。故俗语有。“三原桥(龙桥),泾阳塔(崇文塔)不抵咸阳的冢讫塔。”极言墓冢之多。
【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陕西省(1023)杜陵在西安郊区外,其余九陵部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成帝刘骛的延陵,平帝刘衎的康陵,无帝刘爽的渭陵,哀帝刘欣的义陵,惠帝刘盈的安陵,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景帝刘启的阳陵,绵延约50公里,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汉陵均为覆斗形状,全为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因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把建筑遗迹。汉时对长、安、阳、乎、茂五陵没有陵邑,并迭次迁徙天下豪富,繁荣邑地,那些豪盲子弟终日斗鸡走马,作奸犯科,被称五陵少年或五陵公子。
【李昞墓】
在陕西咸阳市东20公里北原上。冢高10米,直径15米。昞父李虎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封唐国公,虎死吕袭封。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李渊袭父昌爵。唐武德元年(618年)渊即皇帝位,追谥父昌为元皇帝,号墓兴宁。陵前置石饰,有狮、马、麒麟等,虽不甚大,而造型古朴,别具风格,为初唐石刻珍品。
【顺陵】
在陕西咸阳市东北18公里的陈家村南(唐时称洪渎原)。是唐女皇武则天母杨氏的墓。杨氏死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当时以王札埋葬,称墓而未称陵。武则天即位后,永昌元年(689年)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再顺陵追尊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母为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唐景云元年(710年)和先天二年(713年),曾经两次废除陵的称号,但后人仍习称为顺陵。陵园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原有两层围墙,均已倒塌,仅存遗址。东西南北各有门,陵墓位置在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占地约3亩。顺陵的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马、石蹲狮、走狮、石独角兽等约三十多件。陵墓南门走狮和独角兽各一对,不但体型庞大、雄伟,而且雕刻异常主动、有力,是唐代艺术的珍品。原碑高大,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书,文字中有许多是用武则天所创造的新字。现存七块,十分珍贵。今存成阳市博物馆。
【李勋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约18公里烟霞新村。墓为三个相邻的大夯土堆,俗呼山冢。三土堆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以表彰李勋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有石人。石虎和石羊,并有一通高7.5米、宽1.3米、厚0.7米的巨大碑石,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为唐高宗撰文并书。李削原名徐世勋,字懋功。顺陵因战功赐姓李,又因避李世民讳,改单名。此墓被盗掘多次,破坏极为严重,经近年发掘清理,出土文物虽不甚多,但李勋所佩戴的鎏金剑鞘、迸德冠以及残壁画的飞天舞人,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现已将昭陵陪葬墓所有石碑、墓志五十多件,集中于此,建立昭陵博物馆。
【李靖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之九嵕山麓,为东西并列的三个高大的夯土堆,其形东断西连。《旧唐书·李靖传》载:“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莹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墓前有石碑一通。为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现移入昭陵博物馆保护。
【建陵】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唐肃宗李亨的陵墓。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葬于此。其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凿石,陵饰亦如之,只是各类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过上述诸陵,又因沿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游人较少,为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昭陵】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海拔1.188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更显得主峰突兀,孤耸回绝。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葬长孙皇后时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二年葬李世民止,历时十三年。陵园地面建筑均已倾圮。正南面山下朱雀门的门闭和献殿,及山北的玄武门、祭坛等墙基尚可辨识。祭坛内列置阿史那社尔、吐蕃赞普弄赞、高昌王麹智勇、焉耆王龙突骑支等十四国君长石刻像(现仅存像座)。两庞原置六四石刻骏马,现已迁陕西省博物馆(其中两匹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昭陵西南有下宫遗址(俗叫皇城)。陵园周匝60公里,面积30万亩。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时就诏示“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予以陪葬。以后允许臣僚申请陪葬,子孙从父祖而葬,因而庞大的陵园内,有墓冢二百多座(已知墓主者一百六十七座)。自1964年起先后发掘大型墓十余座,发现墓碑四十余通,墓志十六合。从碑志看,都是初唐时期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不少墓冢前尚有石雕人、虎、羊等。1979年建成昭陵博物馆,对外开放。
【尉迟敬德墓】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烟霞新村内,西距李勋墓约300米,为昭陵陪葬墓之一。圆椎体夯筑封土堆高11.2米,直径26.5米,其南45.5米处有墓碑一通,碑首六螭,额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碑身高4.45米,宽1.49米,厚0.52米,方形座,碑文曾经《昭陵碑考》、《文苑英华》等书著录。碑侧饰繁缛的蔓草减地浮雕。敬德为唐太宗重臣,以武功称著,特别是在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立有殊功。故墓碑丰伟(仅次于李勋墓碑),雕造糟湛,为其他膺碑所不及。敬德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室于1972年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及墓志两合,敬德墓志庞大,为陕西出上唐代墓志最大者之一,现碑志及文物均移入昭陵博物馆展览。
【簿太后塔】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25公里簿太后村旁的香积寺内。塔身为方形七级砖造楼阁式,高40余米,四面每层都砌出砖柱及平座、栏杆。同时在叠涩砖檐下,隐出斗洪,造型秀丽别致,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独具风格。薄太后,汉文帝母。塔的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塔的造型及斗栱设施等看,应是唐末五代时的建筑。
【魏徵墓】
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魏徵(580—643)为唐太宗重臣,以直谏出名。
【大佛寺】
原名庆寿寺。在陕西彬县城西12公里。依山凿窟造像。除有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大佛窟造像题记外,其他许多造像,应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约21米,高30余米,倚岩雕趺坐大佛一尊,两侧侍立二菩萨。大佛高24米余,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型雄伟匀称,雕饰端严宫丽,菩萨各高5米,佛、菩萨背光雕出座佛七尊,飞天十九个。窟前有楼三层,高50余米。自佛窟西侧狭窄的石级而上,进入俗称罗汉洞的窟群,共有面北排列的四个小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壁面有浮雕经变故事多幅及唐宋以来的游人题刻。向东为千佛洞,共三个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并雕有三百多幅人物画像。整个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公刘墓】
在陕西彬县城东约40公里之上陵村东,居泾河北岸山谷间。
冢高约50米,长约1.5m米,顶部平坦,呈梯形。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他务耕种,行地宜,使周族逐渐兴盛,终于到武王时期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邠县塔】
在陕西彬县城内西街紫微山下。高50余米,八角形七层中空,为楼阁式砖塔。每层均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依次变换方位,叠涩出檐,檐上砌有精巧的曲尺形栏杆,雄伟壮丽。塔内原设有楼板和阶梯,可盘旋登临远眺,今已毁。据县志载:“贞观初尉迟敬德监造在州城南。”当地群众称为开元古塔。根据塔形和砌造结构看,似为北宋时建造。
【苻坚墓】
在陕西彬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国镇西。为前秦王苻坚(338—385)的陵墓。封土堆东西长7米,南北21米,东高3米,西高2米,呈角锥形,故俗称长角冢。有“前秦国王苻坚之墓”石碑一通。为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沉立。
08、长武县句邑县淳化县泾阳县
【昭仁寺】
在陕西长武县城内东街路北。由于城北水沟的长期侵蚀,使寺院呈一不规则的地形。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为纪念与薛仁果作战阵亡的将土而建。原建筑仅存大雄宝殿一座,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木构件细部,极为古朴。三间殿内,不见立柱,全由四根角梁挑起的大梁架迭起拱,深符力学原理,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一例。寺内有唐碑名“豳州昭仁寺碑”,为朱子奢撰文,书者未见姓名,传为虞世南手笔,书法秀。丽而刚劲,整碑文字,基本完好。
【泰塔】
又名旬邑塔。在陕西旬邑县城内北街。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通高56米。每层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塔内中空,有木梯可盘旋登临塔顶。各层塔檐与转角部位的中线处,施青石柱一根,其外端雕凿螭首,伸出翼角。每层塔门两侧砌成直棂形窗并刻有球形菱花格子和曲尺栏杆,外观极为精巧雅致。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一块砖刻题记称:“嘉柏四年正月中建”,距今己九百多年。1958年对塔身作了修葺,恢复原貌。
【甘皇富】
一名云阳官。在陕西淳化县北凉武帝村。原是秦代的林光官,为秦二世时建造,在池阳(今泾阳)县西北甘泉山上。汉武帝于建元无年(公元前140年)扩大了建筑范围,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以甘泉山为名,建成甘泉宫。周围45公里。还营建有高光宫、长定宫、竹宫、通天台、迎风馆、露寒馆、储肯馆等。今宫殿台基犹存,形似覆斗,远望似墓冢。甘泉宫为西汉皇室避暑胜地,遗址内常出土有板瓦筒瓦、子母砖、陶水道等文物。瓦当上有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生毋极、甘林,上林等文字,还有云纹、马甲天下、螳螂、玉兔和蟾蜍等图案花纹。
【钩弋夫人墓】
在陕西淳化县铁王公社大圪塔村西北,甘泉宫南。墓形似覆斗,夯筑。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54米,高约20米。墓四周有阙门,除西边破坏外。余三面保存基本完好。钩大夫人赵婕好,河间人,汉昭帝之母。曾随汉武帝从幸甘泉陕西省(1027)宫,后失宠忧死,葬之云阳。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改葬于此。
【郑国渠首】
在陕西径阳县城西北约25公里泾河东岸。直线排列着七个砾岩正方形的大坑,第一坑边缘为注河岸,第七坑迤东,则为一道很广阔的古大渠道,据此可以推知原来坑与坑之间,有地下暗渠道相贯通,故称井渠。这些遗迹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朝开凿的渠首。因河床涮低,汉唐以迄明清,渠首一再移于上游,依山凿石,均袭用此法,俗呼龙眼或天窗。明代在这里还设有水衙门,其遗址当地群众称之为衙背后。现在各代所开的渠首,均历历可数。从秦至近代,沿用此法开凿渠首,符合水利学原理,是研究古代水利的实际资料。
【崇陵】
在陕西径阳县云阳镇北约10公里之嗟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了高凸于山环水抱的拗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迭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了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崇文塔】
在陕西泾阳县南永乐店。塔身共十三层,高79.19米。据塔下碎石记载,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世达(号渐庵)主持修造,每年修一层,每层刻有捐资人的姓氏,修至第九层时李世达亡故,其女继承父志,继续修至十三层,于万历三十崇文塔三年(1605年)竣工。塔系八角形。全用青砖建筑。底层每边长9米,密檐式,南面的门楣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每层分别有四窗,外面各有四个佛龛,交替而上,龛中置明代石刻佛像,有立有坐,形态各异,主动逼真。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各层都是砖檐椽头,雕有多种花纹,每角相交为砖砌圆柱,塔内砖梯可通顶部。旧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塔会期。
09、三原县兴平县乾县武功县
【龙桥】
横跨于陕西三原县南北二城之间的清河上。桥长约110米,宽11米,高26米,为多孔式拱形桥,桥身全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铺青石板,两侧有石雕栏杆。桥体造型宏伟美观,各拱结构符合力学原理。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诗句,故名龙桥。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至三十一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丰元年(1851年)曾先后修补桥面和桥基左右堤岸,而桥身始终非常坚固。经明万历四十四年和1933年两次大洪水冲击,桥身亦未受任何影响。为我国桥梁建筑学上宝贵的实物资料。
【城隍庙】
在陕西三原县城内东渠街。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陕西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大殿博敞宏伟,殿前钟鼓楼为重槽十字歇山顶,形制峻瑰,寝宫为独特的庭院建筑,全部殿庑构造,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之称。前院两廊壁面镶嵌宋名将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大门木造牌楼,高大壮丽,门前有水磨砖筑照壁,亦是精美的砖结构建筑。
【献陵】
在陕西三原县城东25公里处的上原上,是膺高袒李渊的陵墓。
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封土堆呈覆斗形,长、宽均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屋及犀、虎等巨大的动物石刻,雕刻浑厚质朴,健壮粗旷,造型刚毅沉厚,豁达昂扬。除其中一石犀和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他仍置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贵戚陪葬家,已发掘和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三十多座。
【兴平文庙大成殿】
在陕西兴平县城内东街文化馆内。大殿为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问,根据梁架及斗栱特点看,为明代所筑。殿前有铁塔一座,高约7米,亦为明铸,并有北魏时石狮一匹,及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一通。殿内藏有唐刻白玉塔顶盘一个,直径约1.5米,另有明代巨型铜造像两尊,颇为珍贵。
【杨贵妃墓】
在陕西兴平县马鬼坡。杨贵妃,名玉环。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占据长安,玄宗仓皇出奔,途经马里,六军不进。杀死杨国忠,又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至德二年(757年)玄字密令中官将贵妃迁葬。墓为一陵园,面积3.000平方米,墓砖砌圆形,立“杨贵妃之墓”碑,大门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内有历代名人游后题咏碑刻,唐僖宗《幸蜀经马嵬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还有林则徐《路经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近年修葺一新,环境幽雅宁静。
【茂陵】
在陕西兴平县城东15陕西省(1029)大,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园。建筑非常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鲁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三十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与汉书、新唐书记载基本一致。陵园呈方形,东西崎垣430.87米,南北414.87米,墙基宽5.8米,与《关中记》载:“茂陵周回三里”基本相符。垣墙原有阙门,除南门已毁外,其他三门尚宛然可见。1978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
在陕西兴平县茂陵东500米处。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十八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死,年仅二十四公里。汉武帝刘彻墓。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历时五十三年,耗资巨岁,墓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墓前陈列着的大型圆雕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十四件。石刻题村新颖,生动逼真,反映了西汉时期社会的富庶和国家力量的强大,石刻雕刻手法简练浑厚,保存也较完整,1978年于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馆。
【永泰公主墓】
在陕西乾县北原,距西安76.5公里。永泰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的第七女,名仙蕙,字稚辉,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死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时年十七岁。神龙二年(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唐代的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面排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1960—1962年发掘,该墓系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构成,全长87.5米,出土壁画、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一千余件。现已在墓周筑起围墙,墓前修建了陈列室,建立了乾陵博物馆。
【乾陵】
在陕两乾县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台葬墓。海拔1,047.9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依山修凿,陵园原有两重垣墙。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南门地面石刻基本完整,计有六棱柱华表一对,翼马和鸵鸟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着袍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两座高达6.3米的《述圣记》和《无字碑》幢,并有当时曾参加高宗葬札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内城四门各有大型石狮一对。石刻体型庞大,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高宗于文乾陵明元年(公元684年)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年)葬入乾陵内。陵东南陪葬有十七座王公大臣的墓冢。经调查发掘除建筑已毁坏外。其他基本相符。现已发掘有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燕国公李谨行等五座墓葬,出土有大量壁画,三彩涌和线刻石廓、石门和墓志等重要文物。
【章怀太子墓】
在陕西乾县城北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生的次子。曾注释《后汉书》,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调露二年(680年)被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杀,年三十一岁。神龙二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墓为覆斗形冢。二971—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虽曾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计有出行图、马球图、演奏图、侍女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五十多幅,总计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贤生前生活片断和当时中外友好活动的实况,笔力纯熟,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为前所未见。墓内出上陶涌、三彩器用六百余件,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和贵族的生活习尚,提供了新的资料。
【懿德太子墓】
在陕西乾县县城北原,距县城西北3公里的韩家堡。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长子,死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卒年十九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一件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1971—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墓室所构成,全长100.8米。出土壁画、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一千余件,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苏武墓】
在陕西武功县旧县城北1.5公里武功乡龙门村。为一圆椎形夯土堆,高约4米,南北约30米,东西20米。封土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时的“汉典属国”、“重修苏武墓门”碑等数通。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天汉无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武杖汉节于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无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汉,官典属国。
【武功塔】
在陕西武功县旧县城内,青砖砌筑,七级八面楼阁式,高约40米,每面宽4.7米。层层叠涩出檐,柱头、转角及补间均施以简单的斗栱,各层设置真假相间的券门,券门富于变化。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现已毁圮。塔身秀丽挺拔,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景色。根据造型及建筑手法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物。
【教稼台】
在陕西武功县东门外。为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传说是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后稷是帝喾元妃姜嫄所生,名弃,组织人们开辟荒地,种植庄稼。帝舜封他于有邰国(现武功境内一带)。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建立此台。现教稼台成为人们怀念远古祖先为发展农耕辛勤劳动的象征。每年农历十一月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1981年秋因淫雨,台身半面倒毁。
10、榆林县神木县府谷县
【红石峡】
一名雄石峡。在陕西榆林县城北约3公里的红石崖上。东西对峙悬崖,中间水势湍急,撞声如雷,非常壮观。明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巡抚延绥,凿石为渠,引水自榆林城西而下与无定河汇流。名渠为榆溪河。其上覆以大石桥,清同治时延榆道童兆蓉于桥壁题刻“力争上游”,前代官吏于峡壁题刻颇多。崖东石壁凿洞十余孔,名为雄山寺,抬级而上,有天门、地门之险。登临其上,红峡映比分外耀目,为榆林八景之一。
【新明楼】
在陕西榆林县城内南大街,与北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对峙。建于明代,清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楼高45米,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建筑。为榆林城内古迹之一。
【镇北台】
在陕西榆林县城北约7.5公里处。是明代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高三层,外砌以石,北额题刻“向明”二字,为明万历时巡抚涂宗濬所书。遇敌来犯时,守城士卒即在台楼上点燃烽火,调集附近驻军前来应战。是西北地区要塞之一。
【戴兴寺】
在陕西榆林县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是榆林现存比较完整的寺庙。据寺内碑石载:寺创于明成化年间,天启七年(1627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光绪八年(1882年),均曾重修。但梁架仍系明代风格。殿内两边壁画精美。寺内原藏有藏经三千余册(内有明永乐版本九十册),已不存。另有铜佛像大小九十未尊,铁罗汉十六尊。
【杨家城】
在陕西神木县城东北20余公里处。为唐代麟州故城旧址。开元十=年(公元724年)置麟州并建城,金废麟州。其城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没入西夏。历经五代至宋、金、元、明都是军事要地,几经兴废。宋文彦博题《红楼》诗:“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指的就是麟州城楼。原有高大的城楼。是西藩榆阳,东距河朔,南卫关中,北控套内的堡垒。自五代至宋,杨宏信的长子重勋(训)、孙光世,次子业(继业)、孙延昭等,祖孙四五代人均据守此城,抵御契丹,故称之曰杨家城。其后通俗小说《杨家将演义》及由此敷演、编写的戏曲、故事,均来源于此。现仅余夯筑城墙残迹。
【孤山铁塔】
在陕西府谷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孤山堡南屏山上。明代建造。全系铁铸,故镇名。塔形如锥而笔立,高5米多,分十二层。层间四面均铸造佛像,体态俊秀,工艺精美。塔原建于孤山堡高家峁山西,清道光年间移置今地。这里峰峦青翠,铁塔耸立其间,阳光照射,光彩耀民远望忽明忽暗,若星火闪烁,十分壮观。现仅存遗迹。
【吴天宫】
俗叫七星庙,又叫无梁殿。在陕西府谷县孤山堡城北约1公里处。外观为歇山顶或卷棚顶。单檐斗洪,磨砖对缝,雕刻精巧,室内墙壁为八面收缩,迭涩收顶,中无梁住,别具风格。相传北宋时名将杨继业与地方豪族之女折赛花(即余赛花)在战场搏斗,二人部觉得对方勇悍,产生了爱慕心情,遂于七星庙内匹配,结为夫妇,以后又共同抵御契丹入侵。后人编写了不少戏曲、评词和小说,广为流传。历代对此庙都进行修葺;迄今保存完好。
11、佳县米脂县绥德县
【白云山庙】
在陕西佳县城东5公里的白云山上,东距黄河西岸约1公里许。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依山建庙,故称白云山庙。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增建。有五十三座各种不同形式的殿、庑、亭、阁、楼、台等庙宇,重迭连云,松柏相映,远望似飘浮于白天之中的仙宫,因有“白云胜景”之称。在陕西省明、清建筑中是比较庞大的一群。庙内壁面有一千五百九十余幅彩色壁画,有佛教经变故事,也有山水人物等。构周匀称,笔划挺秀,为民间佳作。有碑石一百零八块,多为修庙布施等功德碑。除佛教外,也有道教内容。每逢庙会游人接踵而至。
【香炉峰】
在陕西佳县城东北支峰上。三面空绝,一面与城内相通。峰前有巨石矗立如削,石顶平阔,形如香炉,故得名。此石周可15米,高20余米,顶端建一观音小楼阁,有3米长的横木作桥,与峰联通,名曰断桥,人行其上,惊险异常。峰东建有奇傲亭,登亭可俯瞰黄河,奔腾澎湃,蔚为壮观,置身其上,如凌空际。峰上建有圣母词正殿、配房、山门、石牌坊等。所有建筑,在夕阳西照下,倒影黄河水中,类似传说中的海内蓬瀛,故有小蓬来之称。
【盘龙山】
原名马鞍山。在陕西米脂县城北约100米处。是一座小山头。明嘉靖年间曾就山势起伏修建了一座真武庙。据传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大顺永昌二年0645年),派其侄李过回家乡米脂县修筑行宫和祖先坟墓。李过看到此山形势雄伟,且距县城很近,便把真武庙扩建成行宫。有殿民楼阁、亭台仪门等,规模宏大,结构完美,为陕西罕见的一组木构建筑群。
【扶苏墓】
在陕西绥德县城内疏瞩山巅。墓为长方形,立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一通。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长子扶苏曾加劝阻,秦始皇便令他去上郡监蒙恬军。公元前210年始皇崩,扶苏被赵高、李斯害死。绥德城北约1公里处有月官寺,传为扶苏赏月处,寺内多唐宋以来名人题咏刻石。再北行约2公里有鸣咽泉,传为扶苏赐死处。唐胡曾《杀子谷》诗有“至今谷口声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句,泉因此而得名。
【蒙恬墓】
在陕西绥德县城西南约0.5公里大理河北岸。了高20多米,墓前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秦将军蒙恬墓”碑一通,蒙恬(?一前210)。秦名将。公元前215年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修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
12、延安市安塞县子长县黄陵县
【王家坪革命旧址】
在陕西延安市西北玉家坪村。1937年至1947年,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大门面向西南,分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南院有砖木结构的军委礼堂,有毛泽东、王稼祥等人的旧居。北院又分前院和后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和彭德怀旧居;后院有朱德旧居。北面山坡上的院子是参谋部和叶剑英旧居。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在此写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重要文章,并领导全国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在陕西延安市北门内的凤凰山脚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长征结束后由保安(今志丹县)来到这里,领导中国革命。有毛泽东和朱德旧居。毛泽东在这里写有《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许多重要文章。1937年10月和1938年4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延安宝塔】
在陕西延安市东侧延河岸边土山上,因塔建于山顶,故山名宝塔山。塔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修葺,故外檐全为清代风格。高44米,八角形,旁有明崇帧年造铁钟一口,1937年7月1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宝塔成为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
【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陕西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旧址大门面向西南。进门为砖木结构穹窿式建筑的中央大礼堂。礼堂后面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房,是中央办公厅。北面山上最西边的院子是周恩来旧居,东边的院子是朱德旧居,向东是毛泽东旧居。东北有一排窑洞,是中央直属机关的旧址。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此写有《反对投降活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这里召开。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附近有延安革命纪念馆。
【枣园革命旧址】
又名延园。在陕西延安市西北10公里处。1940年至1942年、1944年至1947年,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所在地。枣园大门面东偏南。进门是四方形砖木结构的中央小礼堂。与之相对的一边是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三座相类似的平房。礼堂背后的山下,有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的旧居,山上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旧居。西北一幢房子,是苏联医生阿洛夫旧居。下边沟道里的窑侗、房子是中央社会部旧址。沟底河渠边有当年为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开追悼会的上讲台。整个枣园,花木繁茂,风景优美。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陕西省(1035)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文章。朱德在这里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在这里起草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等文章。
【清凉山】
在陕西延安市东北。与风凰山、宝塔山隔延河鼎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登临时曾写道:“金明阻西岭,清凉峙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雄城。”说明它的雄伟和壮丽。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等机构都曾设在这里。山上有唐、宋时雕凿的石窟寺万佛洞,有数以万计的大小佛像、菩萨、力士等石刻,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有历代名人学者摩崖题刻五十多处的诗湾,真草篆隶,参差错落。此外尚有月儿井、琵琶桥、仙人洞、撒珠坡、桃花洞、定■泉、天下奇观、宛然云霞、水照延安等古迹。
【芦关】
在陕西安塞县城北约70公里的上门山谷。北与靖边县界连接,形势险要。东西两边崖壁悬立如门户,崖头有东西二城旧址。自秦汉隋唐及至宋元明清,多在此戍兵固守。因其地北控河套,西藩灵武,为军家必争之地。芦关风光壮丽,特别是冬雪覆盖之下,更为美观,前人曾有诗赞美说:“芦关居要塞,北连沙漠边。阴山横其背,积雪冈峦巅。骑驴寻梅者,椎敲访名贤。鸿爪留印迹,坐寒月夜毡。”
【石宫寺】
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北钟山南麓。是石崖上的一座石窟,高5.5米,深10米,宽16米,内有八根方形石柱承托窟顶。共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八柱间及窟壁全部雕刻着佛本生故事,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是一批比较典型的宋代石刻造像群。从窟壁题刻看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建造。
【吕村万佛洞】
在陕西黄陵县西42.5公里之吕村山坳,又名万佛寺、石宫寺。侗恿为方形平顶,宽9.5米,深8.7米。窟正中有长5.8米、宽5米、高1.2米之基坛,坛前两侧有方形石柱直顶洞顶,坛上造佛像三尊,并有菩萨和罗汉,高者近3米,矮者亦有1米许。洞内四壁及石柱周匝,布满佛、菩萨和罗汉等浮雕。后壁雕佛说法故事,左壁雕佛本行故事。右壁雕佛涅槃故事,前壁上部雕千手千眼菩萨,两侧雕有三米高佛像、护法和宝塔等浮雕。整个洞窟内的雕象施彩贴金,造型匀称,体态丰满,形象生动。衣沼线条,洗练流畅,弧形斜线条,刻画出人物静中有动的感觉。各壁造像旁的题记中有宋绍圣三年(1096年)、元符三年(1100年)、政和五年(1115年)等年号,为研究中国宋代石刻的珍贵文物。
【黄帝庙】
在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脚下。庙内古柏参霄,内有一株高19米,下围M米,中围6米,上围2米,为群柏之冠,相传为黄帝轩辕氏所手植。又西阶下一株将军柏,传为汉武帝征朔方还时驻跸挂金甲于此,至今树皮还有挂甲痕迹,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庙中间有过亭,亭内有石碑七十多通,为明清时所立,刻有历代皇帝祀祭碑文。
【黄帝陵】
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距县城约1公里。有公路可通山顶。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沮水回绕于左,形势不凡。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陵高3.6米,周围48米。墓前黄帝陵有碑亭,内有石碑一座镌“桥陵尤驭”四字,再向前有“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汉武帝征朔方回来,在此祭黄帝,筑台祈仙。黄帝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据《史记·五帝本纪》以及《黄帝本行记》都说“黄帝崩,葬桥山”。
13、渭南市蒲城县白水县
【寇准墓】
在陕西泪南市官底乡左家村。封上高4米,南北长15米,东面宽8米,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寇准宁平仲,华州下却(今渭南县)人,北宋时政治家。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进攻开封,时寇准为宰相,力主抗战,促宋真宗亲赴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制止了辽兵侵占中原的野心,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尧山圣母庙】
亦称灵应夫人祠。在陕西蒲城县北15公里的罕见乡。据《水经注》载:“尧山一名浮山。因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芳浮,故名尧山,亦称浮山。”唐咸通年间在山谷内创修尧山圣母庙,宋崇宁三年(1105年)、金皇统九年(1149年)先后拓建。今存上殿、献殿、山门等建筑四十余间,均为明、清建筑。圣母庙东有妆鉴泉,酉有龙池泉,两泉常年清盈,形若西面宝镜。庙内有历代刻石的碑碣二十余通。庙外还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庙周石罅中古柏盘根交错,为蒲城八景之一。
【秦陵】
在陕西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金粟山上。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宝应初年葬此。陵垣内尚存大型石刻三十余件,大部基本完好,为盛唐雕刻艺术的佳作。
【桥陵】
在陕西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金炽山上。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桥陵范围包括整个全炽山,东西2.871米,南北2.836米,略呈一正方形,总面积达852万余平方米。四面有门,四角有楼。陵前及各门现存地面石刻五十余件,大部完好,其雕造手法虽不及乾陵、顺陵之巨大精美,但写实技法较为突出,亦为唐代石刻中的珍品。桥陵内合葬的有肃明刘后、昭成窦后,陪葬的有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凉国公主、鄎国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国公李恩训等。
【惠陵】
在陕西蒲城县城西北约4公里三合村。为唐睿宗长子李宪的陵墓。因其让帝位于其弟李隆基(玄宗),故称让皇帝。墓曰惠陵,为覆斗型,高15米,直径30米,陵前有石碑、石马及石狮等石刻,是盛唐时期的珍贵文物。当地称为让冢。
【南寺唐塔】
在陕西蒲城县城内西南角:原系慧彻寺舍利塔,方形十一层,通高39米。每层叠涩出檐隐出方住斗栱,造型秀丽玲珑。塔始建干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对,塔身裂缝,顶端崩毁两层。1954年作了修补,恢复了原貌。塔下慧彻寺遗址还保存一尊唐代石刻佛像。
【北寺宋塔】
在陕西蒲城县城内北街。方形十三级,高38米,为砖造多层密檐式建筑,塔身巍峨雄壮,与南寺唐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前人诗有“巍峨双塔插苍穹,幻影分明夜色中,高出女墙虹饮阔,远横金界月当空”句。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仅塔顶一级有损坏,余仍完整。
【小华山】
在陕西白水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白水河自西北经流山下。
山上有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依山修庙塑像,凿石开路,悬空架栈,设置铁索,可攀缘而上。山上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名胜,仿佛华山缩影,故称小华山。山南约20米处,两岸石崖窄狭,有高约4米的大石阻挡,水流经过形成天然瀑布,流入8米深的水潭内,远望浪花飞溅,若白鸡扑下,故俗称白鸡扑潭。据庙内碑石记载,潭内传有白龙出现,因名白龙潭。山壁自宋以来,有不少摩崖题刻,特别是北宋元符年间题刻的“石罅声中闻漆水,寒云影里见青山”之句,尚可清晰辨识。
【飞泉寺】
在陕西自水县城东约20公里的洛河西岸。依山势的高下而构筑。寺内原有一尊高大的观音像,俗称观音寺。寺建于明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扩修。寺东面山上有瀑布数道,悬空而下,故名。寺院建筑,虽不甚宏伟,但群峰环抱,清泉映带,洛川晴光,飞泉爽朗,实为一个风景幽美的地方。
【苍颉庙】
在陕西白水县城东约25公里。传为黄帝时创造文字的苍颌葬地,后人修庙纪念。据庙碑记载,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具相当规模。宋、明两代各有增修。现后殿和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他前殿、献殿、戏楼和钟楼、鼓楼均为清代乃至民国时重修。庙院面积约1.2公顷。后殿和正殿两旁陈列着历代碑刻,其中以《苍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和东汉延熹五年的《苍颌庙碑》至为珍贵,后者己迂入西安碑林。庙内尚有一百多株高大的桧、柏树,多有名称,如风凰柏、龙爪柏、柏抱槐、奎星点元、二龙戏珠等。
【苍颔墓】
在陕西白水县苍颉庙后。墓为圆形土堆,周长44.1米,高3.2米,墓顶有枝于四出的古柏一株,每年轮流荣枯,俗呼为转枝柏。
14、澄城县合阳县大荔县韩城市
【乐楼】
在陕西澄城县西街。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平座栏杆,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重檐方形楼一座,三座楼顶均施碧琉璃瓦,异常壮观。根据梁枋斗洪及细部构件看,应为明代建筑。楼南有清碧水池一个,每当夕阳西下,楼影倒映池中,更觉明丽可爱。楼侧有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铁钟一队,高2.25米,径1.2米,壁厚0.12米,重约3吨。钟身铸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及梵书“准提神咒”。二者均为梵汉合体,为研究梵书文字珍贵的实物资料。
【精进寺塔】
在陕西澄城县城内东街。方形九级,塔阿中空,高38米。
塔顶稍倾斜。每层有隐出柱子和额妨,券门隔间上下相闪开。第五层斗栱出两跳,单昂偷心造。既有唐代风格,又具宋代特点,似为五代时建筑。
【玄武青石殿】
在陕西合阳县王村乡西北之大浴河东岸。全用青石雕造,高6米许,面阔进深均8米,重檐歇山顶,殿下青石合级高0.36米。外部仿木结构雕砌,券门高2米,门额上浮雕飞龙戏珠,形态生动。门两侧浮雕游龙、麒麟等图案。外檐四壁刻老子和八仙故事。殿内结构为青石条迭砌至3米处券拱,至屋顶结成八卦藻井,正中锦以垂莲住。整个建筑,结构坚固,雄伟壮观,为陕西省仅见的一座青石建筑物。据殿外碑文记载,殿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至三十二年。殿内祀道教诸仙,故有中武当之称。
【夏阳瀵】
在陕西合阳县夏阳川,距黄河约30余米。有大小五个瀵,相距不远,一为王村瀵,二为渤池瀵,三为两鲤瀵,四为熨斗瀵,五为小瀵。其中以王村瀵最大,水面约二十亩,小瀵最小,周仅二、三十步。瀵周筑有围堤,防水泛滥,并能储藏水量,五瀵共能瀵田二十多顷。源由地下涌出。泉眼大如车轮。夏阳瀵,水色碧绿,经冬不冻,堤上绿柳环绕,每当春夏之际,风景尤为秀丽。
【岱祠楼】
在陕西大荔县大家子村东头台地上。东岳泰山也叫岱宗或岱岳,此楼用作祀泰山,故称岱祠楼,又叫东岳戏楼。建在2米高的青砖台基上,高约20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覆盖琉璃筒瓦,两侧山墙,亦饰以琉璃构件。层楼可沿梯攀登,下陕西省(1039)层正面开檐作戏合,台面广阔收音。过去民间酬神赛会,就在这里演戏。相传楼创建于宋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有比较典型的明代风格。
【龙门】
又称禹门。在陕西韩城市城北约30公里,跨黄河东西两岸,形势如门阙,故名龙门。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即《禹贡》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尤门山东西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泻千里。前人咏诗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今“禹门春浪”为韩城八景之一。
【司马迁祠】
在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北距尤门40公里。东依梁山东麓,西临芝水,形势壮丽。始建于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为四层高台,石级相连,前三台为建筑司马迁祠物(前殿为宋建),后一台为宋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军。祠内历代游人、学士凭吊题咏的碑石很多。
【韩城文庙】
在陕西韩城市城内东学巷内。元代建,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庙内大殿和庑殿存有历年亘修的碑记多通。从现存的建筑结构看,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为陕西省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
15、潼关县华阴县华县富平县
【潼关十二连域】
在陕西潼关县东约3公里的禁沟两岸。禁沟自秦岭之蒿岔口起,北至下屯村原头,南北共长约15公里。沟底因长期山水冲涮,形成宽30米的平坦斜坡道,成为通往渲关城后侧一条军事要道。自唐迄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上台十二个,每个底边长10.5米,宽11米,高7.6米,夯层厚9—14厘米,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与潼关城基本相连接,故俗呼为十二连城。相传唐未黄巢进攻潼失城时;就从这里进兵。明末农民军李自成部队,企图越过潼关城东进,与明将孙传庭在这一带进行过激烈战斗。
【华山】
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陕西华阴县城南,海拔1.997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华山。又以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华山以奇拔峻秀冠天下。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还有玉女(中峰)、五云、云台(北峰)等峰,高虽不及三主峰,而亦各具特姿。华山名胜很多,自山麓至绝顶,庙字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山上各处的楼台、岩洞,大抵皆依山势建筑,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崖上开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等脸道,更是惊奇万分。充分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华山自古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计程约10公里。解放后,对山路曾多次整修,并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
【云台峰】
即华山之北峰。自青柯坪迤东,经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悬崖峭壁突兀凌空的险道,即到云台峰。沿途岩峦万丈,非铁索牵挽,难以攀登,特别是老君犁沟,东边是陡削的石壁,西边是深邃莫测的幽壑,自上而下,高约五百七十余级。相传老子修炼时,因见开山凿道之不易,于是便驱其乘牛,一夜犁成此道,因而得名。沟的尽头有猢狲愁、诅神侗、群仙观等道院。此峰是总结三峰的要枢,三面悬绝,只有一岭南通,险要异常。
【玉女峰】
又称中峰。是华山五峰之一。传说春秋时隐士萧史,善吹洞箫,箫声引动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抛弃了宫廷生活,跟萧史来此隐居,故名玉女峰。峰上许多名胜都是因玉女而得名,加玉女祠、玉女洗头盆、飞龟、龙窟、石龟蹑、舍身树等,各具特色。
【玉泉院】
在华山之北麓谷口,为登游华山必由之地。院内绿荫蔽天,泉石如画,建筑宏伟,回廊曲折,为游赏之佳地。传为五代隐士陈传所造,清乾隆时量修。解放后曾数次鳖修,亭、台、殿、廊,雕梁画栋,焕然一新。内有清泉一股,据传这股泉水和山顶的镇岳宫玉井潜通,特别清例甘美,玉泉院即因此而得名。
【西岳庙】
在华山下5公里之岳镇东端,西距华阴县约1.5公里。据县志载:庙建于汉武帝时代,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及唐开成元年(836年)均曾重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又大修。明、清两代更多次修葺。建筑极为宏伟,特别是金城门和灏灵殿,气魄壮丽,历代帝王来陕,多在此驻晔。庙内碑石很多,现存的有北周时的华阴庙碑、北宋程琳渴祠题刻、明嘉靖重刻唐玄字御制华山碑铭、宋刻郭宗冒书太华山:记石幢、明刻华山图、明亮靖重修西岳庙碑等石刻。
【苍龙岭】
古称搦岭或名夹岭。在华山腰。坡度极为陡削,南北长达1.500米,径宽仅1米,中间突起。两旁为深谷。遥望青松白云,令人心惊目眩,不敢俯视,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攀上此岭,回头望去,恐惧失色,自度生还绝望,于是便写下遗书,投掷岩下,同去的人,设法用酒粑他灌醉,才抬下来。岭尽处有逸神岩,岩石上摩刻”韩愈投书处”五字。攀登苍龙岭,尚须经擦耳崖,此崖路不盈尺,下视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必须面壁挽索,贴身探足而进,及至尽处,更须转身就崖,攀铁链、登石鏁而上,凡三十级,名上天梯。登至其巅,才开始进入攀登苍龙岭的道口。
【青柯坪】
在华山谷口内约10公里。华山谷口至青柯坪,两旁全是天然石壁,中间只有一条上下曲折的小道,山石嵚崎,涧水潆徊,时而飞瀑悬流,泉水如吼。沿途有王猛台、鱼石、壶公石室、希夷峡、白鹿龛等古迹,依次分布两旁石壁之上。至青柯坪,谷道己尽,四周豁然开朗,这里有东道院和通仙观等庙宇,游人至此可以憩息食宿。
【莲花峰】
亦称西峰。是华山奇峰之一。笔立千例,悬绝异常。登其巅俯瞰,秦川茫茫,渭、洛二水若银带盘曲其间。峰前有一巨石,形如苍龙,名曰屈岭,西面为绝壁,东面为陡削石坡,附近林木丛郁,幽静无比。峰顶有翠云官,前有大石,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峰。旁有巨石中裂。形如斧劈,故名斧劈石,传为神话故事《宝莲灯》中华山三圣母之子沉香莲花峰劈山救母处。迄此向北,沿壁空绝万丈,名舍身岩,峰顶有石,高兀突起,称摘星石。自韩愈投书处西行,经金锁关,俗谓“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过通天门,即为唐杜甫《望岳》诗中“车箱入谷无归路,箭筈天有一门”之处。从此可攀登莲花峰。
【朝阳峰】
又称东峰。是华山的奇峰之一。因居华山之东,峰顶有朝阳台,可观日出景色,故名朝阳峰。西距落雁峰约700米,冈石斜削,古松参天。南望秦岭,峰峦起伏,万里波涛;下视平野,河流隐现,异常壮丽。峰东北为石楼峰,东壁有石髓凝结,黄白相间,歧出如指掌,故称仙掌崖。神话传说古代有河神巨灵,左手托起华山,右足蹬去中条山,给黄河劈出一条入海的河道,排放出洪水,拯救了万民。仙人掌即巨灵推山时留下的手印。掌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题称石月。此峰尚有甘露池、青虚侗、下棋亭、鹞子翻身等,都是险景和胜迹。
【落雁峰】
又名南峰。海拔2.200米,为华山最高峰。四周皆松林,杂以桧柏,迤翅数里,浓阴密蔽。其上建筑名金天宫,也称白帝祠。峰顶有老君洞,相传老呐隐居于此。洞北有太上泉,池水青绿,冬夏不竭,俗称仰天池。由峰东下,有避诏崖,传五代陈传曾在此写过谢诏表,“一片野心都被白云锁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门外石坪,宽广丈许,下临绝壑,叫长空栈,以铁杙壁,承以青石板,广不及八寸,游人必须舒臂缘索,背空虚行,至朝元洞后,穿井而下,踏上悬空的木椽,紧攀铁索,静心屏息,缓步横行,俗语说:“小心小心,九里三分,要寻尸首,雒南商州”,极言此处之险。最后乃抵贺老石室,传为贺元希在此洞养静。此峰上尚有孝子峰、炼丹炉、八卦池,都是华山胜迹。
【镇岳宫】
旧名上宫。在华山玉女峰、莲花峰、落雁峰之间的一片山谷中。倚峭壁而构筑。松林荫翳,异常清幽,宫前有井,深可30米,圆周半之,名玉井。水味甘醇,其上筑楼。据说山麓玉泉院之泉水,即与此井相通。玉井东北不远,有石洼如臼,共二十八个,累累如贯珠。水自崖端流至其腹,形成水帘,为华山奇景之一。
【少华山】
在陕西华县城东南5公里,与西岳太华山并称二华,皆属秦岭支脉。因少华山比太华山低而景物也较少,故名。山有兰个峰。西名少华峰,俗称独秀峰,其北绿竹遍野,浓荫无垠,渭水西来,萦绕山前,流水青山掩映如画。中名玉女峰,上有石屋,摩刻,“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里原是道教活动的场所,现建筑尽毁,仅留断垣遗迹。东峰佑称半截山,据说此峰原与西峰高度相同,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地震山崩后仅留山基。
【永陵】
在陕西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陵墓。封土高13米,周长230米,其顶平坦如殿基状。陵园原有大量石刻,现仅存石兽一只。
【定陵】
在陕西富平县城北约13公里之风凰山上,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墓。为三座东西相连的墨青色石岩组成,正中南面山梁凸出,恰似骛鸟奋飞,故名凤凰山。山梁正中凿石穴为墓,唐中宗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葬此。并依乾陵制度,凿石雕造各种石刻。原来石刻共约五十件,但历经党项、吐蕃焚烧,又遭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温韬盗掘以及附近居民盗取石材凿器,陵园及四门石刻,几被洗劫一空。现南面仅有一个石狮、一对石人比较完好,北门东门虽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
16、洛南县丹凤县山阳县
【李密墓】
在陕西洛南县秦岭南麓的永丰镇西北约5公里处。墓为圆锥形大夯上堆,高约12米,直径30米。李密为隋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为王世充挫败,投奔李渊,不久又企图东山再起,为盛彦师斩杀于秦岭山谷中,埋葬于此。
【二郎庙】
在陕西丹凤县城西约12公里。建于金大安三年(12n年),后经多次重修,但仍保留金代建筑风格。与二郎庙并列的关帝庙外墙壁上,分别书有“为创造陕西苏维埃政权而战”、“建立陕西苏维埃政府”等大幅标语,是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部队司令部所写,至今仍存。
【花庙】
在陕西丹凤县西街。建于请光绪十七年(1891年)。坐北向南,面临丹江。北面建有戏楼,其上雕刻山川河流、楼台庭院、车马船舶、乌兽虫鱼、花草树木、工农学商;人物雕刻更为突出,有樵夫负薪、耕者驱牛、划船夜游、河边垂钓、映雪读书、酒旗飘舞。整个建筑的每块木头上,均雕刻图案花纹,极尽巧思。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加之屋顶琉璃瓦,闪闪发光,更显得富丽堂皇。此楼据说是船工为建立会馆而修造。所以也叫船帮会馆。
【武关】
在陕西丹凤县城东40公里的谷涧间。它和潼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寨。关址建立在狭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周匝约1.5公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包砌券洞门,西门额凿刻:“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门内额有“古少习关”四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壑深,狭窄难行。山环水绕,险阻天成。秦未刘邦入关灭秦,即取道于此。
【丰阳塔】
在陕西山阳县城西花龙山麓。高21米,现为六角形六层砖塔,据传原为九层,上三层因地震损毁。塔呈橄榄形,式样奇特,独具艺术风格。解放后进行了整修。由于山阳县古名丰阳县,故塔名亦因县而名。
【白龙洞】
在陕西山阳县西泉乡悬崖小峪中。洞门为枣核形,高4米,宽3米,洞内呈三角形,长70米,宽15米,高17米。洞中景致十分奇特,在石灰岩的钟乳石上,雕出石塔、石佛、石罗汉以及山形和天桥等艺术品,其中一条长达数丈的石龙,横卧洞内,蜿蜒生动,十分有趣。已损毁为头、身、尾三段。传说是白龙守门不严,被洞主斩断的。洞内冬暖夏凉,保持着一定的恒温。
17、汉中市留坝县城固县
【东湖】
在陕西汉中市城内东南隅,面积5,292平方米。相传汉王刘邦曾饮马于此,俗称饮马池。现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的石刻。东湖地形低洼,每遇秋雨,颇为民患,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次修整。解放后,先后两次清污泥,修墙垣,使东湖面貌一新。
【汉台】
在陕西汉中市城内东南隅。占地4万多平方米,高9米,相传筑于公元前206年,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宫廷的基址。登台可俯瞰全城,眺望汉江。台上原遍筑亭阁楼馆,画栋连云,境界优美,后因岁久失修,颓圮荒废,仅留清代所建的望江楼,亦破败不堪。解放后经过修整,恢复了汉台风貌。汉中县博物馆设此。陈列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陕南特委和汉中地下党的许多革命史迹。1970年将古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移置这里,并复制了古代道和石门的模型,从而丰富了汉台内的陈列内容。
【净明寺塔】
俗称东塔。在陕西汉中市东关。为方形密檐式砖塔。高15米,共十一层,每层叠涩出檐;下施菱角牙子,每面正中辟券龛,龛两侧各砖砌隐出单层小方塔一座,建造特殊古朴,型态秀丽雄伟。“东塔西影”为汉中市八景之一。1955年整修时,发现塔顶残存铁狮一对,狮身镌有“庆元四年洋州城西子昭谨拴”十二字。据此得知塔的建造年代当是1198年前后。
【拜将台】
在陕西汉中市城南。为南北列置的两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许。南台上竖“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两台周长百余步,面积达2.194平方米。史称:韩信足智多谋善用兵,为汉丞相萧何所赏识,竭力向汉王刘邦推荐,拜信为大将军。刘邦采纳了韩信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终于亡秦灭楚,完成西汉统一大业。相传汉王刘邦十分礼遇韩信,“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将,昔日所设之坛即是此台。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在陕西汉中市城北17公里褒河水库内。这里原为长250公里的峡谷,因地处原褒城县境,故名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通称“汉魏十三品”,主要有《部君开通褒斜道碑》,刻于东汉水平六年(公元63年),记述汉中郡守鄐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的情况。字体界于篆隶之间。《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碑额题“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赞颂杨盂文开通石门事迹。隶书。《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记梁秦二州刺史羊让及左校领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石门故道事。正书。还有《李君表》、《杨淮表记》、《李苞碑》、《晏褒修堰碑》等,均甚珍贵。石门摩崖石刻年代较早,对研究历史及书法艺术均有重大价值。1971年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故将石门洞及附近主要石刻十七方移入汉中市博物馆保存。遗址已为水库淹没。
【张良庙】
又名留侯祠。在陕西留坝县庙台子镇西。相传为西汉张良晚年隐居的地方。建筑和遗物,都是明清时代所制。过厅走廊里镶嵌着四十余块明清名人留题的碑刻。授书楼用大理石和甫阳玉砌筑,建在百余米高的假山上,恰在紫柏山的正中,故名紫柏中峰授书楼。登楼须拾级,上下迂回长达1公里许始达其巅,举目四望,青绿一片,点缀着九座红色的建筑,如绿叶中之花朵,分外美丽,峰下花亭竖“英雄神仙”石碑一通。
【张骞】
在陕西城固县西4公里的黎何村西。为南北长20.60米、东西宽16米、高2.3米的长方形大土丘。原墓地范围南北170米,东西80余米,有清乾隆、光绪年间所立的记墓碑数通,还有西汉时雕刻的石虎一对。张骞是汉武帝时人,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两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石虎头部已残缺,但尚可看出西汉时期雕刻艺术的风格。
18、洋县南郑县勉县略阳县
【开明寺塔】
在陕西洋县城内南城墙下。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北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内壁转角处施叠涩砖,将顶部缩成一个小八角形的穹窿。塔外观在方形基座上立须弥座式的台基一层,束腰每面作壶门八个。塔共十三层,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五十二个及方形单层小塔一百个,龛内石雕佛像大部已毁。塔原建于开明寺内,寺已圮废。根据塔的造型及建筑手法,似为宋代建筑。
【良马寺】
在陕西洋县城西20公里庞家店村外。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寺内原有建筑群,经附近渭水几次泛滥和兵燹严重的破坏,仅存大雄殿及增建的戏楼一座,这座古建的细部手法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似,其西梢间的后檐墙壁上尚存有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巨幅壁画一块,构图、用笔以及色调等都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保存的元代壁画相似。寺内还存有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良马寺的碑记刻石。
【智果寺】
在陕西洋县城西约15公里。寺内以广藏明永乐、正统、万历等时期皇后颁赐的经卷而驰名。寺的规模相当宏敞,据寺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主修智果寺六次序刻石的记载,正殿为无至顺三年(1332年)僧人德硅所建,藏经楼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这两座建筑,历代虽有修耷,但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格,为陕西罕见的木构古建。
【大佛洞】
在陕西南郑县小南海西南约1.5公里处。岩壁突开穴洞,洞口宽约3米,内可容千人。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蔚为大观,洞内有佛殿,极其深邃。
【小南海】
在陕西南郑县城南约35公里的丛山中。双峰壁立,陡削悬绝,山麓交歧处,洞开一穴,冰从中出,汇成巨池,故名。洞中钟乳石参差,状态万殊,可秉烛入洞游览。洞口外有虹侨二拱,上建观音殿一座。这里山势高耸,林木茂密,为避暑胜地。
【马超祠墓】
在陕西勉县诸葛武侯祠东约半公里处。祠有殿宇三座,作品字形排列,祠前有“汉征西将军马超之墓”记墓碑一通,祠内另有一碑,上书“一世英名基事汉,一遍遗迹痛仇曹”,为冯玉祥所立。墓地在祠后一座小山丘后面,与定军山遥遥相望。
【天荡山】
在陕西勉县城北,与定军山遥相对峙。山窝有天灯寺,寺周古木参天,寺旁有一喷泉,常年喷水,寺门前有一巨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后,回营地下马时的踏脚石。据《沔县志》载,黄忠当年曾设营于此。
【定军山】
在陕西勉县城南约5公里。沿汉江峰峦起伏,东西绵亘约5公里,统称定军山。山上有主峰十二,隔江与城北天荡山对峙。由武侯坪南望,东西两峰屹立。其中另有一小峰,俗称二龙戏珠。西侧峰顶有锅底形大洼,周围约2公里,即当时屯万兵的仰天窝。山下平坦处名武侯坪,是黄忠与夏侯渊激战的战场。其下有斩将桥,即夏侯渊被杀处。还有武侯挡箭牌(系一块巨大的山石)、黄忠插旗山等古迹。
【武侯墓】
在陕西勉县南之定军山下。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墓园古木荫翳清幽,并有正殿、庄房等古建筑,悬挂匾额、对联,衬以林立的碑石,更显得庄严肃穆。
【武侯祠】
在陕西勉县旧城东0.5公里,新城西3公里。词内建有殿庑、游廊房舍七十余间。祠堂北向,雷峰屏障于前,汉水环绕于后,古木参天,远望荡郁丛林。唐杜甫在《夔州歌》云:“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于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指的就是此祠。历代名人如桓温、李白、苏拭、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墨迹刻石,现共有汉、晋、唐、宋、元、明等时代碑刻四十余通。附近尚有武侯读书台、莲花池、卧龙岗、走马岭、马超墓、万寿塔等,都是游览胜地。
【灵岩寺】
在陕西略阳县城南约3公里之嘉陵江畔。寺在天然的岩穴上,形如虎口,两山对峙,江水如沸,有瀑布如空中白练,奇妙异常。据寺内碑石记载,创建于唐开元间。寺分前后两洞,前洞有房屋建筑,后洞有涅槃及罗汉像多尊,并有天然的钟乳形成白色的石柱,形如一手撑天。两洞间悬空横架一木,曰奈何桥,或名飞桥。攀崖过桥,如履薄冰,十分惊险。寺内共有碑碣一百一十八通,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游寺的题咏,一类为寺的修建沿革,寺内现存明代摹刻的《汉李翕里桥邮阁铭》碑一座,在书法以及历史研究方面很有价值。
【周原】
在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北倚歧山,南临渭河。山麓平原在海拔900米左右。自古就以“周原。。。。,堇荼如饴”著称。其范围东到武功,西至宝鸡,拥有扶风,岐山两县的大部。古公亶父时,因避狄人侵扰,自豳迁徙于此。在今岐山县东北三十公里的京当、祝家庄和扶风县黄堆、法门等地,建都立国,都城名京,也称岐邑。历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的经营。此处地下埋藏极富,为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点。1976年起,在歧山范围内发掘了凤雏村,在扶风发掘了召陈村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齐家村西周平民居址、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以及百余座西周墓葬和四处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西周的甲骨文字,为研究西周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统万城】
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之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120公里。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匈奴族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北魂始光四年(427年)为太武帝攻取,在此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望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七个,南城八个,四门均施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魏长城】
起于陕西华山北麓玉泉院涧西之朝元侗,起伏蜿蜒迂回150余公里,经韩城境直达黄河边沿。战国时魏国为防御西面的强秦。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在华阴境内的朝元洞、红岩、城南、河湾子、西关等村,都有残垣存留,尤以城南村东300余米保存最为完好。城迹高5—6米,厚7—8米。在西关村以南还有堡寨遗迹,显系当日设兵把守的据点。
19、洋县南郑县勉县略阳县
【开明寺塔】
在陕西洋县城内南城墙下。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北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内壁转角处施叠涩砖,将顶部缩成一个小八角形的穹窿。塔外观在方形基座上立须弥座式的台基一层,束腰每面作壶门八个。塔共十三层,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五十二个及方形单层小塔一百个,龛内石雕佛像大部已毁。塔原建于开明寺内,寺已圮废。根据塔的造型及建筑手法,似为宋代建筑。
【良马寺】
在陕西洋县城西20公里庞家店村外。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寺内原有建筑群,经附近渭水几次泛滥和兵燹严重的破坏,仅存大雄殿及增建的戏楼一座,这座古建的细部手法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似,其西梢间的后檐墙壁上尚存有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巨幅壁画一块,构图、用笔以及色调等都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保存的元代壁画相似。寺内还存有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良马寺的碑记刻石。
【智果寺】
在陕西洋县城西约15公里。寺内以广藏明永乐、正统、万历等时期皇后颁赐的经卷而驰名。寺的规模相当宏敞,据寺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主修智果寺六次序刻石的记载,正殿为无至顺三年(1332年)僧人德硅所建,藏经楼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这两座建筑,历代虽有修耷,但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格,为陕西罕见的木构古建。
【大佛洞】
在陕西南郑县小南海西南约1.5公里处。岩壁突开穴洞,洞口宽约3米,内可容千人。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蔚为大观,洞内有佛殿,极其深邃。
【小南海】
在陕西南郑县城南约35公里的丛山中。双峰壁立,陡削悬绝,山麓交歧处,洞开一穴,冰从中出,汇成巨池,故名。洞中钟乳石参差,状态万殊,可秉烛入洞游览。洞口外有虹侨二拱,上建观音殿一座。这里山势高耸,林木茂密,为避暑胜地。
【马超祠墓】
在陕西勉县诸葛武侯祠东约半公里处。祠有殿宇三座,作品字形排列,祠前有“汉征西将军马超之墓”记墓碑一通,祠内另有一碑,上书“一世英名基事汉,一遍遗迹痛仇曹”,为冯玉祥所立。墓地在祠后一座小山丘后面,与定军山遥遥相望。
【天荡山】
在陕西勉县城北,与定军山遥相对峙。山窝有天灯寺,寺周古木参天,寺旁有一喷泉,常年喷水,寺门前有一巨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后,回营地下马时的踏脚石。据《沔县志》载,黄忠当年曾设营于此。
【定军山】
在陕西勉县城南约5公里。沿汉江峰峦起伏,东西绵亘约5公里,统称定军山。山上有主峰十二,隔江与城北天荡山对峙。由武侯坪南望,东西两峰屹立。其中另有一小峰,俗称二龙戏珠。西侧峰顶有锅底形大洼,周围约2公里,即当时屯万兵的仰天窝。山下平坦处名武侯坪,是黄忠与夏侯渊激战的战场。其下有斩将桥,即夏侯渊被杀处。还有武侯挡箭牌(系一块巨大的山石)、黄忠插旗山等古迹。
【武侯墓】
在陕西勉县南之定军山下。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墓园古木荫翳清幽,并有正殿、庄房等古建筑,悬挂匾额、对联,衬以林立的碑石,更显得庄严肃穆。
【武侯祠】
在陕西勉县旧城东0.5公里,新城西3公里。词内建有殿庑、游廊房舍七十余间。祠堂北向,雷峰屏障于前,汉水环绕于后,古木参天,远望荡郁丛林。唐杜甫在《夔州歌》云:“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于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指的就是此祠。历代名人如桓温、李白、苏拭、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墨迹刻石,现共有汉、晋、唐、宋、元、明等时代碑刻四十余通。附近尚有武侯读书台、莲花池、卧龙岗、走马岭、马超墓、万寿塔等,都是游览胜地。
【灵岩寺】
在陕西略阳县城南约3公里之嘉陵江畔。寺在天然的岩穴上,形如虎口,两山对峙,江水如沸,有瀑布如空中白练,奇妙异常。据寺内碑石记载,创建于唐开元间。寺分前后两洞,前洞有房屋建筑,后洞有涅槃及罗汉像多尊,并有天然的钟乳形成白色的石柱,形如一手撑天。两洞间悬空横架一木,曰奈何桥,或名飞桥。攀崖过桥,如履薄冰,十分惊险。寺内共有碑碣一百一十八通,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游寺的题咏,一类为寺的修建沿革,寺内现存明代摹刻的《汉李翕里桥邮阁铭》碑一座,在书法以及历史研究方面很有价值。
【周原】
在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北倚歧山,南临渭河。山麓平原在海拔900米左右。自古就以“周原。。。。,堇荼如饴”著称。其范围东到武功,西至宝鸡,拥有扶风,岐山两县的大部。古公亶父时,因避狄人侵扰,自豳迁徙于此。在今岐山县东北三十公里的京当、祝家庄和扶风县黄堆、法门等地,建都立国,都城名京,也称岐邑。历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的经营。此处地下埋藏极富,为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点。1976年起,在歧山范围内发掘了凤雏村,在扶风发掘了召陈村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齐家村西周平民居址、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以及百余座西周墓葬和四处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西周的甲骨文字,为研究西周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统万城】
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之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120公里。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匈奴族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北魂始光四年(427年)为太武帝攻取,在此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望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七个,南城八个,四门均施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魏长城】
起于陕西华山北麓玉泉院涧西之朝元侗,起伏蜿蜒迂回150余公里,经韩城境直达黄河边沿。战国时魏国为防御西面的强秦。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在华阴境内的朝元洞、红岩、城南、河湾子、西关等村,都有残垣存留,尤以城南村东300余米保存最为完好。城迹高5—6米,厚7—8米。在西关村以南还有堡寨遗迹,显系当日设兵把守的据点。
美景美图精品美文音乐空间职场技巧音画图文感悟哲理星座运清生活百科史海钩沉健康常识书画古玩网页特效电脑技巧在线书架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分 秒 感谢光临 天空之城-水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