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的“风物大篷车”又要出发了,这一站目标:
黔东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隶属于贵州省。对很多人来说,黔东南可能是个并不熟悉的地方,甚至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早在1992年,黔东南就与西藏一起,被列入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最佳旅游胜地。后来,黔东南又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为全球18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
摄影/王敏
当国内旅行者对黔东南还感到陌生时,这里早已成为众多国外旅行者的探寻之地。黔东南有些什么景致值得世界级的关注呢?跟随“风物大篷车”,一起去亲自感受吧。
Day1 逛“国内最大的苗装苗绣博物馆”
摄影/张律堂
在贵阳集合的第一天,我们将前去“曾宪阳藏品博物馆”。“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曾宪阳历经30多年对苗族服饰的收藏、整理及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这个博物馆里。博物馆现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包括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苗族各种刺绣服饰、银饰精品及明代到清末时期的铜鼓等,是国内最大、最成体系的苗装苗绣博物馆,亦是贵州首个集中展示以“贵州本土文化精粹”为核心的主题博物馆。
由于收藏的时间早,博物馆里很多藏品都是孤品和绝品。博物馆现任馆长曾丽,是曾宪阳的女儿。受父亲影响,曾丽将苗绣以及苗族文化变成了她生活和事业的全部,并创立了“苗疆故事”这一品牌,将苗族文化的精髓更深更广地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摄影/赵岷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是以地扪-登岑侗寨为核心,覆盖腊洞、樟洞、罗大、茅贡、高近、流芳、寨母、寨南、寨头、中闪、额洞、己炭、蚕洞等46个自然村落,辐射九洞侗族村寨的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2004年12月经黎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当地社区共同创建,是中国第一座民办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的区别在于:传统博物馆被界定为拥有一定藏品和特定的博物馆建筑。生态博物馆突破了藏品和建筑局限,将保护对象扩大至文化遗产,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区域,强调村民是文化真正主人,鼓励他们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并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自己的文化造福于当地社区。
黔东南地区绵延不断的山地地形造成了交通不便,也阻挡了现代文明的进入和传播,使得侗族传统生活习惯、节日风俗等被大量保留。中国近一半的侗族人聚居在黔东南州,侗族三大文化代表——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将是这趟行程不可或缺的体验。
摄影/李贵云
侗族人是一个十分注重公共事务的群体,每种公共事务在哪进行、如何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寨内设议事的地方——鼓楼,不得嬉闹喧哗;祭祀的地方——萨坛,非祭日不得入;迎客对歌的地方——风雨桥,不能在桥上生火。
风雨桥就像大门,是村寨迎客的起点和送客的终点。同时也是侗族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常交际之地。坐在风雨桥上,和偶遇的农人微笑点头,聊几句家常,请教下农谚,问个远近。左边大树,右边青禾,桥下流水,长路未尽,难得闲时,等风来。
摄影/RichardWatts
“鼓楼生着火,和漫天的星光相辉映。家家灶头起炊烟,姑娘们挑着扁担从山坡劳动归来,她们满含内心的温婉情感,在彼刻迸发,化作一曲一曲的大歌,在鼓楼的中心绕梁,而后散发在侗乡的夜空里。”这大概是侗族人心中侗族大歌最美好的演唱场景。
摄影/赵岷
前往地扪周遭村落登岑、罗大、那洞,寻访侗族织染手工艺人,体验割靛、制靛、织布、染布的制作过程。分线路前往忙寨,探访当地造纸、木作艺人,看侗族人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此外,我们还将在当地学者带领下,了解当地天然草药及地道用法。
摄影/RichardWatts
色彩丰富的服饰、原始的手工艺、传统的农耕方式若只是观看,总给人不够真实的观感。其实,这些我们渴望看到的景观真实鲜活地存在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在地扪附近的侗族村寨体验一把纯然的农家生活。晚上融入侗人的晚间娱乐活动,一同烤火,聊天,唱侗歌。
摄影/李立洪
“未曾立寨先立楼”,鼓楼对于侗族人是庄严、神圣的存在,是侗寨的“形象大使”。鼓楼是体现侗族人高超建筑技艺和智慧的木构建筑,不靠图纸和模型,不用一钉一铆,浑然天成的建筑艺术足令人啧啧称奇。
述洞是一座保护非常好的侗族村落,里面有三座鼓楼,犹以“独柱鼓楼”最为珍贵,始建于明代,号称古楼之宗。述洞独柱鼓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只有一根中心柱直贯顶端,承受整座鼓楼的主要压力而得名。该鼓楼是整个侗族地区现存唯一、最早的鼓楼雏形,被誉为“鼓楼之宗”。
绵延不断的山地孕育了不少珍稀动植物,也意味着难见通途的交通阻隔。作为中国苗族最主要的聚居区,黔东南聚集了全国近四分之一苗族人。与外界长期的隔绝,使许多散落于山间沟壑的苗寨保存了旧有的生活习惯、民族习俗和传统手艺。
摄影/李贵云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族人对银饰的喜爱由来已久。苗寨姑娘一身银饰盛装,不仅是体现苗族审美的装饰物,更是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承载物。除了欣赏满目银光,我们还将实地走访银匠家,探寻传承数百年的银饰打造技艺,领略银匠对传统手工艺的恒久坚持。
摄影/陈沛亮
被广泛运用到时尚品牌的苗绣,同样是这趟旅途不可忽略的美丽景观。流传数千年而不辍的苗族纹样,承载着苗族世世代代的传说和秘密,蕴含着苗族的历史、文化、集体情感和审美观。
摄影/秦刚
苗族“姊妹节”,被誉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是贵州省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选对象、谈恋爱的集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举行。
在姊妹节这天,苗族姑娘身着挂满银饰的盛装,一起游街、逛集市、吃姊妹饭、对唱飞歌、举办绣娘比赛、划船、斗牛等等,苗族人聚集的盛宴,场景一定热闹非凡。
雷公山,苗语称作“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作为苗岭山脉的主峰,雷公山“山有连天之高,峰是雷电之源”。除了盛产最大声的雷电,雷公山还是许多古老生物孑遗的避难所。因为躲过第四纪冰川侵袭,雷公山地区成为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摄影/袁仁林
秃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秃衫起源古老,是雷公山地区躲过第四纪冰川孑遗的珍稀物种。又因其树型高大挺拔,高可达60米,也被誉为“万木之王”、“天然活化石”,是国家一类珍稀保护植物。雷公山是目前国内仅有3个天然秃杉群落分布区域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原生性强的一处。
相传苗族人迁至此地,直接以千年秃衫下弯枝桠为梁,搭屋居住。对于当地人而言,秃衫是保佑他们祖辈平安的神树,保护秃衫更是遗留至今的古训。
摄影/胡大俊
除了高大挺拔的秃衫,雷公山也是不少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猕猴、黑熊、小灵猫等等。2014年发现的两栖动物——镇海林蛙,更是刷新了记录。连对环境要求极高的两栖动物都在这里扎根住下,可想见此处自然生态的优良程度。
摄影/赵岷
徒步前往不通公路的桥港村两卡寨,体验稻鱼共养的原生态农业,喂养苗寨黑毛猪,吃一顿苗家地道午餐,喝一杯苗家自酿米酒,如果幸运还能赶上家庭蒸酒的过程。
除了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我们还邀请了对黔东南各个地方生态、文化、乡村建设等方面付出实际行动的践行者共同参与到旅途及行前分享会中,以让参与者获得对此地更丰富和真实的理解。
借用2016年1月7日《纽约时报》推出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中,对贵州的推荐理由:Authentic Chinese hill tribes without mass tourism — yet。
现在加入我们,跟我们一同去这个
尚未被大众旅游覆盖的、
正宗的中国山地部落吧!
贵阳市——黎平县(地扪生态博物馆、述洞)——台江县(塘坝、塘龙)——雷山县(雷公山保护区、格头村、雀鸟村、两卡寨)——贵阳市
集合地点贵阳(4月15日)报名截止4月13日费用自备“粮草”,合理负担自己的出行路费和当地交通、食宿等费用。其他我们将为你购买保险,并签订出行协议。END
海报图摄影:吴如雄
封面图摄影:黄晓海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