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有不同的体裁,细数之,有诗经体,楚辞体,汉魏乐府体,古体,曲,格律诗词体等。除格律诗词体和曲以外,其余的体裁是不论平仄的。

那么,为什么格律诗词体和曲要论平仄呢?这与汉语的语音特点和结构有关。

世界上的语言,林林总总,但大致说来,发音仅分为两种,轻读与重读,声调。在东汉以前,先人是不辨声调的,至东汉末受印传佛教原语言梵语的启发,有人发现了汉语读音的音值不同,便尝试将这不同的读音区分开来。这尝试应该做了很多年,直到南北朝的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汉语音值才有了完整的定论。沈约把汉字音值归并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为一大类,包括我们今天说的阴平和阳平(有的地方称一声二声),上去入声为一大类,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声和去声(三声和四声),以及入声。入声在现在汉语中已经归并到其他声调系统了,要辩识入声,可以参看我做的第四期讲座最后一部分。

平仄规律发现后,先贤们发现,利用平仄交替写诗,作品有一种特别的音律美,节奏美和对比美,于是便有意以平仄交替来规范诗句。这样,格律诗词体应运而生,并成为流传最广,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传承成果最为丰硕的诗歌体裁。

    有人觉得格律诗词头痛,其实是没掌握方法。先说格律诗,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种句式,以粘对规则链结,四句就是绝句,八句就是律诗,八句以上就是排律。词的填法,有专门的词谱,网上也能查到,照谱搬用平仄就行。




格律诗的基本句法, 你只须记四句就够了。

四句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每一句都可以做第一句,这样,四句轮换做第一句,就得到四种格式。

平收的地方要求押韵。这样,就有两种押三个韵,两种押两个韵。扩展成律诗,就是两种押四韵,两种押五韵。

四句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这是完整的一个仄起仄收式。在格律诗中,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出句和对句按粘对规则轮番演绎,就可得到律诗,长律。

这种格式的诗,举个例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所谓对,是指上一单句和下一双句平仄相反。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但如果首句入韵,句末平声,因此不能字字相反,就变为: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粘,是指上一双句和下一单句之间,头两字的平仄相同。

如: 四句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2)

平平平仄仄(3)

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得出:1与2、3与4、5与6、7与8之间是对的关系,2与3,4与5,6与7句之间是粘。


如果把基本句式的第二句作为首句,则是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1,2句对)

仄仄平平仄(2,3句粘)

平平仄仄平(3,4对)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犯孤平。所谓孤平,有多种说法,但普遍采用王力教授的说法,指在一句中,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爱犯孤平的句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如果按一三五不论的写法,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成为仄平仄仄平,就犯事了。为了避免孤平,遇到平平仄仄平句式,还是老老实实按规矩写。




例诗: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皇甫冉】

按粘对规则,第三种格式呼之而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1,2句对)

第三句粘上,得到

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对上,得到

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例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

第四种更快,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下句对,入韵

平平仄仄平。下句粘

平平平仄仄,下句对

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例诗: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

例,第二种: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4,5句该粘,则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咋办?七言就是给五言“戴帽子”。五言平平起头的,在头上加仄仄,仄仄起头的,加平平。

如:第二种: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1,2句对)

仄仄平平仄(2,3句粘)

平平仄仄平(3,4对)

加帽子

如果把基本句式的第二句作为首句,则是平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2句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2,3句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3,4对)

这样,五言的平起就是七言的仄起,五言的仄起就是七言的平起。

平起。五言有绝句,律诗,七言一样,这样,五言八种格式,七言八种格式,格律诗的十六种自己就推导出来了,何须死记硬背?

最后说一句。

写诗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这个信不得。五言如果是平平收,第三字必须仄声,否则就犯事,犯“三连平”。三连平是`大忌。

以上是格律诗的写法。词也要讲格律,词的格律称为“定式”,平仄比诗复杂。词有词谱,可在网上查阅,照谱填词。




再介绍一下律诗,绝句的基本写作技巧。

1、起句的注意事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 你跟别人聊天 ,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

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停的说,跟和尚念经似地。这就叫自言自语,不叫聊天。

比如写春吧,你可以在起句就开始直接写春天中的景色,也可以大概的提下春,不写具体的景物,这样你的承句就会非常好写,承句就具体写春天里的景物就好了。

你起句把春天的莺莺燕燕啊 花花草草啊 都写上了。你让人家承句咋办嘛。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春天的景物多了去了,花草树木,莺歌燕语,不要把所有的景物都堆砌上去,都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现在不要你只取一瓢,你可以多取几瓢,但你不能把三千弱水都取光了吧。要有选择的选景。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比如题目是夏夜,你选的景物是太阳当空照。或者写月的时候同时写雨,这些都是不符合自然逻辑的。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基础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就不要选用“凄风、冷雨”凄凉的景物来写。如果心情不好呢,就不要选用“自在娇莺恰恰啼”等欢快明丽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人如果是在低处,肯定是看不到的。所以这起句,紧密扣着题目《登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

古诗中很少有把时间、地点放在后面介绍的。除非是刻意的需要。





2、承句注意事项: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3、转句的注意事项:

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总之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2、不断裂。

3、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

4、合句的注意事项:

“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 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

要想写好律诗和绝句,关键就在于如何布局,也就是如何写开头,中间和结尾。

那么最常用的就是起承转合法,而且特别适合初学者。

起承转合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起”,诗的开头;

“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

“转”,是转折,开拓新意;

“合”,是结束全篇。

在采用此法时,要求:

起要注意扣题;

承要连贯自然

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做准备;

合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在我们把起、承、转、合一条条具体的说说

一、起

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头。

万事总要有个起端,文章总要有个开篇。

我们看那说书的,把那醒木“啪”的一声使劲一拍“话说……如何如何”,这就算开场了。

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简单明了。

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个人体会,一般的情况下,律诗的“起”适合平铺而起,淡然而起。

因为相对于绝句而言,律诗就相当于“文”的性质。

起的不必过于惊涛骇浪般那么突兀。

因为空间相对充足,为诗意的精彩做好足够的铺景造境是必要的,用起的平淡来衬托后面(转结联)的精神高远,波峰汹涌,它起个对比的作用。

这样表现出诗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诗的音乐性---“意”的旋律美。

这也适合那种起的闲云出岫、轻逸自在的气氛。

而七绝,则需要起的精神一些了。

因为字数少,没有足够的铺垫空间,以要先声夺人起的适宜,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四溟诗话》说的“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也是主要针对七绝而言的。

七绝写作与其他近体诗还有所不同,他表现的立体感尤其明显。

不同于五言的是,不论是律还是绝,七言诗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韵的,目的主要是为诗的韵律感定个基调。

其效用相当于音乐上定个音阶,高八度还是低八度,这种比喻是种意会的感觉吧,呵。

五绝是近体诗中字数最少也最难写的,它的起,反而不需要象七绝之起那么突兀惊人了,这有点“返朴归真”的味道。

五言诗,因为字数少,单句本身的节奏感施展不开,空间不够。

所以,它的特点是让句和句之间形成错落感,节奏的表现是交给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落差表现的,所以,五言的起句多为仄收而不适宜押韵的。

五律五绝皆如此。五绝的起,语意要平实,但音节要突兀。




我们起联起句多去写景,包括后面几联,要注意,在写景色时,不要把景色写的太实了。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

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1、明起----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

举例  虢国夫人(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起句直入主题,适合初学诗者,简单。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

举例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举例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由来写眼前之景色,从而引出题目来。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

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本是写喜事的,却先从“无邻”“荒”“贫”等悲凉景象写起,以此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5、引起----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举例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先侧写居住的环境,以引出承句的“花径,蓬门”

6、兴起----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的本意。

举例  渡汉江(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先写出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意渡汉江。




二、承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在绝为句,下同),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先看个例子: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来看这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就是承接首联“花乱飞”的“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一脉相承。

再看个七绝的例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个“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是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

这里,我们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意思很连贯吧?至于真不愁还是假不愁,那交给下面处理。

承,的任务就是接和续。

一般的来讲,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

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

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说到这,我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要是要为主题服务的。

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

“承”的概念就说到这吧,不难理解的。




三转: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这就相当于跳远。

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

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

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

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

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

因为,颔联和颈联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

所以,在律诗中,诗意的转是相对平稳的,有框架下的转。转的比较斯文。

绝句,尤其是七绝,转就要格外的强调“突兀”的特点了。

七绝的特点与律不同,它不需要那么慢条斯理的含蓄工典。

因为绝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诗意充分表达好,就要鲜明。

在转处,更要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惊,这样才能达到适合它体裁的应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

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

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写七绝,其实就是盖高楼。

而转句,就是最高层。七绝的转句往往是和结句配合起来的。有时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至于五绝,前面说了,五绝的要点是四句之间整体的错落感。

转的作用另有不同。它重在音节的把握上,必要时,可以考虑用哪种声调更合。




好,现在介绍几种传统的近体诗“转”的方法,给大家参考一下。

 

1、进一层转法:

就是在转处进行递进式的描写。重要之点是与前面起和承的联系连贯,可以避免转的飞了。这属于比较工稳的转法。

举例: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主题是月夜,第一第二句是从正面写的,而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落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此来触动春愁。这类的转法,称为“进一层转法”。

2、退一步转法:

是从题目的本意退一步来叙述。主要是从时空变化上落笔,用时差位差来表现,或者提出一种假设来转。有时可以相当于我们写作文时说的那种“倒叙”等等。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举例:江村即事(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及“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这类的“转”我们称为“退一步转法”。

3、反转法:

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

举例: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

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两句写轻快之乐趣,而转句却忽然写“愁”,对上文进行一反面描写。

再举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可以看到,第三联起,由喜转悲的变化。

4、扩转法

就是从转句起,扩大描写的范围。

举例: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我们主要看这点---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范围境界扩展开来。




四、合

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

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

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所以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余味淡雅,意境悠长

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

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转放在了结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但于绝句而言,往往的配合转句而来的。或做一问一答,或做自由发散。不一而足。

就说这些吧,够罗嗦的了,哈!在这里,借用《麓堂诗话》里对章法的一番论述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吧: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

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着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但章法同样。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冯延己的《归自瑶。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是起句。竹风檐雨寒窗滴。是承句。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是过片、是转句。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是合句。




三:转笔。转句在承句的基础上,或用递进法,推进诗意,或用离题法另辟佳境。翻出新意,形成波折。其方法有曲转、反转、翻新、递进。

1:曲转。曲转是计较平淡绕个弯得转笔手法。有的加上转折句。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第三句不直接写人迫不及待地连夜去看花。

而拐弯抹角地写话的动态。故转成“只恐夜深花睡去”,合成看花的情景:“故烧高烛照红妆”

2:反转。转句的意思与起承两句的意思相反。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转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一下看见如许春色,自己只有一个人,丈夫在外。心情突变:“悔教夫婿觅封侯”。不该叫丈夫去封侯觅官。心情急转直下。

3:翻新。翻新就是另辟佳境,翻出新意。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嫌屐齿映窗台,小叩柴扉久不开”。作者想入小园赏花,但不得门开,未能如愿。

而转句突发新意,“满园春色关不住”触发人的联想,春色一旦满园。门就关不住了,顺便引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合笔。

4:递进。转笔和承句为递进关系。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转句进一步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瀑布推向“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度。




四:合笔。合笔即结尾。一篇之妙,在于结句。

合笔要高昂有力,语意既要分量重,又要能概括主题;既要收束全篇,又要余音不绝,言尽而意不尽。其方式多样。

如: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以景合笔;

李白“临风怀谢公”以情合笔;

“寒尽不知年”以议论合笔;

“何处得秋霜”以设问合笔。

律绝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就说到这里了,其余的就在于多读多看多写,灵活运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8051/280570193348.html

更多阅读

空调基础知识 空调分几部分

空调基础知识——简介空气调节简称“空调”,即用控制技术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气流速度和噪声达到所需的要求。目的为改善环境条件以满足生活舒适和工艺设备的要求。空调的功能主要有制冷、制热、加湿、除湿和温湿度控制

茶叶基础知识1 茶叶的基础知识

中国人民素来爱茶,茶的基础知识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小编班门弄斧,整一整说一说茶的基本知识。1、茶叶的划分茶叶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中国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色泽、加工工艺以及发酵程度来分。按照茶叶的色泽、加工工艺可以将茶

色彩基础知识 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调色

第二章?色彩色彩概述1.色彩基础知识色彩的概念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现货k线图基础知识经验分享 自由知识和经验分享

现货快活谷给大家分享现货市场中,技术面分析是很重要的,很多投资老手钟爱投资现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现货基本面信息比较好把握,技术面占的比重更多,技术分析中,K线图的研究分析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现货k线图基础知识的讲解,希望对

珠宝基础知识大全 常见宝石种类图片大全

珠宝基础知识大全——简介珠宝基础知识:要认识珠宝,必然要应用到许多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矿物学和结晶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这里只能将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作一概述。珠宝基础知识大全——工具/原料珠宝文献 火烧化学制剂珠宝

声明:《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基础》为网友格子控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