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除了统一中国外,构筑万里长城也是他的丰功伟绩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秦始皇壮年而逝使得历史出现了许多的变数,史学家把秦始皇修筑长城视为是一种防御的战略,历史上的大部分君王也把长城视为一种防御战略。但是如果从秦始皇的角度来看,却是大大的有出入。比如,史学家把秦始皇构筑长城视为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南下的战略屏障,却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国的国家战略与后世的许多王朝有着根本的区别就是,秦国人并不怕打仗,商鞅所定下的各种国策正是为战争而生的,也就是说,只要秦国一直打仗,秦国的国力就会一直强盛,与后世诸多王朝的儒教弱国战略是不同的。
据史实记载,当年随王翦灭楚的大军被留在南方,这支大军有六十万之众,被兵分五路南下,扫灭百越之地。也就是说,蒙恬所统帅的三十万北上秦军只能算是秦国三大主力之一,包括镇守关中的三十万秦军,算起来,蒙恬所部的秦军不过是秦军四分之一的力量,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追击匈奴七百余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由此可见,在秦始皇时期,匈奴尚不足以使得秦始皇下达修建长城进入被动防御的态势。因此,秦国构筑长城并非是在打败仗之后才构筑的被动防御战略。而且,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另外一步进攻战略。
众所周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与横扫百越是同时进行的,秦始皇横扫百越非常的顺利,一直是到见海为止,却是唯独蒙恬出关七百里,这七百里看着不少实则不多,以秦始皇的雄心万丈为何会止步不前呢?粮草与后勤保障是最大一个问题!蒙恬的三十万大军需要后勤补给!在农耕国家中,七百里的战略补给是很长的一段距离。
在长城修筑完成之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并没有南撤,这一点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秦国无意于防守,秦始皇无意于防守。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在于进攻,长城的目的是为秦军的战略出击囤积粮草补给。在此,有人又会质疑,为何长城作为囤积粮草的目的却要修筑万里之远呢?我们得正视一件事,那就是,万里长城是由秦始皇下令,蒙恬督造。蒙恬是何许人也?三十万秦军的统帅,作为这样的一名统帅,他会犯下在万里长城处处设防,处处薄弱被动的局面?显然不是,从蒙恬统兵击败匈奴的战略当中,蒙恬是一名出色的统帅,不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蒙恬的规划中,万里长城的一个用处就是囤积粮草与转运粮草!我们可以假设的一件事是,假如通过长城进行粮草转运,连在一起的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条无需考虑气候与地质灾害的运输通道!在蒙恬的战略中,蒙恬希望秦军可以从长城的任意一个地方出击,与匈奴主力交战并纵兵千里进行追击,然后,可以随意的从任意一个据点获得后勤补给。当然,秦以后,各朝各代均有修筑长城,但因为用途的转变,长城的设计及使用方案均在改变。现所见的长城多为明长城。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秦始皇建长城并不是为防守用 这惊人深意大快人心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