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鼎在绘画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甚至一度与范宽齐名,其大约在(www.aIhUaU.Com)天圣至皇佑间活动于开封地区。对于屈鼎之生平及绘画风格,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屈鼎,京师人。仁宗朝为图画院袛候,工画山水,得燕贵之仿佛,庞相第屏风乃鼎所画”,又有《宣和画谱》称:“屈鼎,开封府人。善画山水,仁宗朝为图画院袛候,学燕文贵作山林四时之变态,与夫烟霞惨舒,泉石凌砾之状,颇有思致。虽未能极其精妙,视等辈故已骎骎度越矣。今画谱姑取之,盖使学之者有进于是而已。今御府所藏三:夏景图三。”
可见屈鼎当时为仁宗朝画院画家,画风仿燕文贵,宣和内府曾藏有其夏景图三帧,但不知是否包含《夏山图》。因屈鼎是燕文贵的追随者,绘画风格与其相似,因此《夏山图》也一度被认为是燕文贵所作,后经方闻先生研究,认为《夏山图》要比燕文贵的作品开阔和自由,用笔上亦是连续的皴擦和墨的晕染,而且苏东坡对屈鼎绘画“擅分布,涧谷间见屈曲之状”的描述,亦十分合于《夏山图》的风格,因此方闻先生将《夏山图》定为屈鼎作品。目前屈鼎名下仅此《夏山图》一张,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夏山图》来窥探其绘画渊源及风格特征。
![苏州食杰作sjzpos 夏山图 山水画杰作夏山图](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934/0508060508050560389799.jpg)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夏山图》,原收藏者为王己千家族。《夏山图》可以称为一件山水画杰作,其绘画艺术上的难度在于将细节的处理与整体的控制很好的结合起来,堪称是绘画艺术中“尽精微、致广大”的典范。此作在构图上,与燕文贵《江山楼观图》、《溪山楼观图》》等作一样,都是横向构图,开卷处为平远之景,展现江水沙岸及层叠起伏的远山,近岸处葭荻丛生,舟屋隐现其间;画面主体则取高远之景,正中主峰巍然屹立,山间缭绕的白云愈发凸显出山势的巍峨高峻。
丛生的林木蓊郁茂密,依稀可见有旅人缓行于山间小道之上,山谷间时隐时现的琳宫梵宇,表明屈鼎对燕文贵楼观的追随与学习。画卷最左端有飞泉瀑布直泻而下,流入下面的江中,江边则有数株树木作为山石的点缀,弯曲扭动的枝干及繁多的枝丫,都暗示出源于李成的精巧细致。
用笔上,屈鼎的皴笔样式和用法与燕文贵相类,多为细密的长条子皴,偶尔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凹凸。如果仔细观察《夏山图》,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夏山图》中的树木、树叶结构造型和描绘已不同于燕文贵的风格,我们可以感受到诸位前辈大师的影子——李成、范宽、燕文贵甚至是董源。在方闻先生看来,《夏山图》中并未融合十一世纪后半叶重要画家的风格迹象,因此其将《夏山图》的创作下限定于1050年左右。
“燕家景致”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初山水画各种风格的融合和过渡。然而燕文贵的传派在屈鼎之后,并没有坚持多久,便随之陨落。屈鼎的后人起初尚可秉承家法,但因生活困窘,为求“速售”,最终也不得不转而仿效师法李成的许道宁。谢稚柳先生认为这是由于燕文贵出身“江湖微贱”,一些自矜身份的士大夫对其并没有认同感。底层或画工出身的画家不受尊重,具备文化修养的士大夫身份的画家得到偏爱,这大概是“燕家景致”没能流传下去的重要原因,这一趋势在不久之后变得更加明显。
《夏山图》在被创作完成之后,被北宋皇家内府所收藏,押缝有朱文“宣和”、“大观”鉴藏章,元明两代此作的流传情况不详,至清初被北方著名的书画鉴藏家梁清标收入笥中,并钤盖自己的鉴藏章,后此图流入清内府,画上至今留有乾隆内府和宣统内府的鉴藏印记。随着清朝灭亡,内府所藏书画也随之流散殆尽,此图自内府流出后由近代著名书画鉴藏家王己千所收藏,最终进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