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7月13日,央广网报道称,近日,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文中称,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到那边继续写作”。“虽然知道他们早在酝酿,现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和感慨”。该消息随即触发了舆论对养老制度及养老模式的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本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几乎成为业内共识。有网民称,钱教授这一选择引发的热议其实是当前传统养老模式与现代养老服务方式间的困惑,谁来为我们养老,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网民观点倾向
网民认为,受传统思想影响,家庭式养老仍旧是当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网民“守望”说,人首先是活在传统之中的,对待养老问题,一方面要发挥现代的养老制度,同时也要注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家庭中,父母老人小孩,其乐融融,这是非常幸福的。
网民“醉墨轩”说,和养老院相比,传统家庭养老(通过子女孝顺实现赡养)的优点在于:它不是一种市场性关系,不是一种完全经济型的关系,它有感情在里面。就算是五星级养老院也终究是顾客和服务者的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完全不一样。
网民认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遭到挑战,亟待政府和社会机构介入补充。网民“老荣成人”说,现实生活中的居家养老,在农村往往是七八十岁还得种地,在城市则是子女很少看望缺乏照料,未必比得上养老院。如果单靠提倡居家养老不仅不现实,也有帮助政府推脱养老福利的嫌疑,关键还在于运用制度及法律来约束。
网民“璐璐Ellen”说,目前受托的村委会、居委会,工作繁重、职能复杂、专业能力弱,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有更高层级的政府统筹,交给专业的社会机构效果更好。
网民“孤独泡沫”说,养老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钱理群夫妇现在选择的这种看起来有争议的生活方式,以后必将成为绝大部分老人要面对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论,钱理群夫妇正在进行一种探索,也正在进行一场体验。
网民认为,机构养老当前亟待解决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养老院“住不起”等困境。网民“梅子”说,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先不要说送不送老人到养老院,得先考虑是养老院的空床位是否充足,以及在没有可能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前提下如何安排老人和自己的晚年。
网民“水瓶爱家男”说,在中国,养老院还呈现出一冷一热的症结。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有的甚至是要几年排上号,老人们等不起;民办养老院,要么收费昂贵,要么位置偏远,要么条件恶劣。而且,越到基层这种分化越明显。
网民“二月海”说,养老机构的本意是让很多迟暮老人有一个颐养晚年的安身地,这关乎一个国家的良心和文明程度。但需要面对眼下的很多现实困境,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兴办更多公办养老院,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
网民认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才缺乏,整体质量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网民“东哥”说,商业化养老的弱点是出钱可以买到低等服务、中等服务、高等服务,但是买不到真心服务、真情服务、优质放心服务。
网民“王振耀”说,机构养老之所以有争议,与当前机构的护理水平跟不上有关,现在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还相当不足。按照估算,我国需要约5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只有30多万人。通过初级培训、拿到上岗资格证也就10来万人。
网民“党俊武”说,国家整个养老机构的发展都在起步阶段。要把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提高上去,把监管制度完善了,把品牌建立起来。
网民认为,公立机构应该在养老保障上承担兜底的责任。网民“陈友华”说,对于公立机构,政府应当更明确自己应处的角色。要设立一个公开的养老服务对象的标准,依照这个对象通过基层组织等进行筛查,在这个标准内的老人,应当优先享受公立机构的养老资源。对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政府要优先照料。公立机构养老应当类似低保,成为一个为社会问题兜底的机制。
网民“胡艺”说,关注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健全养老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文化娱乐设施,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安抚他们孤独的心灵,帮助老无所养,遭遇疾病折腾的老人驱散心理阴霾,走出生活困境,让老年人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