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见识是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取向是见识。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也就对这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不同的见识,同时注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现在和未来。
在《中外文摘》中看了一篇文章“一杯水的妙用”,讲述了比尔·盖茨选人的故事。
微软公司要从基层提拔一名项目总监,汤姆、杰克和约翰入围,三个人都非常优秀,董事会难下定论。最后,比尔·盖茨亲自面试。
盖茨坐在三个人对面,中间隔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三个盛着纯净水的纸杯。盖茨说:“利用你们面前的这杯水做一件事情,并说出你们的理由。”
汤姆想了想,说:“我把这杯水倒在地板上,然后观察水的扩散效果,并利用这个效果开发一个电脑屏保软件。”盖茨微笑着点头。
杰克说:“我还是觉得应该把水电解,制取出氢和氧,然后将氢和氧分别用于高能硬件研发,进而推动软件升级革命。”盖茨还是微笑。
轮到约翰了,他不假思索地端起那杯水一饮而尽,然后说:“对不起,我渴了。”比尔·盖茨看了一眼约翰,然后让三个人全都回去了。
几天之后,盖茨提拔约翰为项目总监。董事会成员全都不解,说汤姆和杰克都利用一杯水展示了他们的才华,而约翰什么也没做,为什么要提拔他呢?盖茨笑着说:“汤姆和杰克是利用一杯水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但他们只能在基层任职,不适合做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思绪只局限在点上,只局限在研究和开发上,没有宏观掌控的能力。约翰虽然什么也没说,但他已经把那杯水用到了妙处。一个项目总监需要做的,就是要看他的下属开发的项目是否实用,是否可解燃眉之急,是否满足大众的需求。他喝掉了那杯水,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一个高层领导无须去考虑一些复杂的细节问题,只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作出行与不行的判断就可以了。”
约翰上任之后,公司的项目开发果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董事会成员无不钦佩盖茨的慧眼识人。
盖茨选人的核心标准看的是见识,挑选的是远见卓识的人;不同见识的人量才使用。 做人看成长,做事看发展,一切都在于潜见和远见。改革开放之初批量出现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能走到现在的少之又少,原因主要是小农意识的经营策略,缺少对产品前景、市场远景的判断,对日益市场化的营销形势反应迟钝,感觉不灵。
同样沐浴改革开放之春风的国人,有的越过越幸福,有的越过越潦倒,为何?机遇历来青睐胆识,撇下僵化。
同样的学校,原本同一平台,为何有的日薄西山,有的锐气不减?在于对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见识,在于适应新变化的路径选择。品牌兴校,特色强校,不是大话、空话,是一种远见的践行与见证。
同一环境下的教师,若干年后,为何有的顶大梁、成名师,而有的转身向后走?在于对教育的认知和成长见识的不同。教书匠是对现实的满足,教育家是对事业的未来追求。教书匠只有现在,教育家永远有未来,因为永远有面对新情况的真知灼见。
同样是班主任,同样是管理者,也会因眼光的长短不同而工作境况不同,导致顺势的进程不同。在创新中解决问题的人,在成长的走势上总会顺风顺水。思想僵化、思维老化、鼠目寸光的人也只能在应付事务中转悠。
有认识才能有见识,有见识才能做大事。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与人的差异越取决于认识水平的差异。想不到更难做到,因为大脑支配四肢。认识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某些提法的拔高,而在于认定的问题、选取的措施和确定的方向愈来愈实,愈来愈体悟出按规律办事的真谛。教育者的见识体现的是对教育发展、教育理念,尤其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程度。
有见识,在于不断实践,不断走高,不断有成果的积累,不断向睿智之人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