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
全文安排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积累词语;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找准立足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难点: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
我所执教的这个班学生以中下程度居多,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故宫。所以,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同时让学生课前查找了大量资料,复习了说明文常识,预习了课后习题等。这样再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师:现在请大家观赏一幅画面(展示“鸟巢”国家体育场视频)。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鸟巢”。
师: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2008年举办奥运会用的。
师:是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其现代化的先进手段、超凡脱俗的造型受到了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誉。同学们,你们知道吗?500多年前,我国北京就已经有了一组让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群,它就是……
生:故宫!
师:对。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14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同学们想不想去参观故宫呢?(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故宫,了解故宫。(打出标题《故宫博物院》。)
师:昨天我让大家收集故宫的资料,下面我们以“我心目中的故宫”为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故宫,好吗?(生陆续拿出自己查找的资料。)
生:我听人说,故宫有9 999个房间,为什么呢?是不是为了图个吉利?
师:长长久久之意。你猜得很对。
生:明、清两代已成为历史,皇宫被人们称为故宫,这是人们的习惯,表明着时代的变迁。
生:我觉得故宫很华丽、壮美,雍容典雅。(有6个人出示了许多图片。)
师: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跟读课文朗读视频,一定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并试着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生小声跟读。5分钟读完。屏幕打出生字让学生注音:矗立 鳌头、湛蓝、藻井、斗拱、蟠龙、金銮殿、击磬、檀木、乾清宫、坤宁宫、肃穆、额枋、 矫健、鎏金轴、磬、攒、禧、嫔。一生站起读,两生纠正。)
师:我提示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轴、磬、攒、禧、嫔。(生齐读,动手在书上标写。)
师: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解决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并阐明原因。
(屏幕出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作者的情感是: 。生开始热烈讨论研究,师巡视。生5分钟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说明对象是故宫的内部构造,因为它主要介绍了几大宫殿内部情况。
生:我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因为这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师:是的,说明对象应该像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是故宫博物院,因为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事物本身。接着回答下面的问题。谁先来?
生:说明对象特征是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因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从全文看,都是围绕这几点来说明的。
师:你概括和阐述得太全面了。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说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因为先介绍主要的三大殿,而且运用了大量篇幅,后说次要的宫殿。
生:不对。说明顺序应该是空间顺序,它是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南到北)来介绍的。
师:你能具体谈一下吗?
生:作者是按照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的路线,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的。
师:我们看法一致,因为各段都有明显的方位词做标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东门、西门、北门、两旁、中央、周围、向南、往北……
师:其他同学请在书上勾画出来。以后我们学习空间说明文要注意找方位词。那么,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呢?
生: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先总体概括故宫的总特征,然后分说内部结构,最后总结归纳。
师:谁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谈一下?
生:请看第2段。这一段介绍了故宫的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面积、宫殿房屋数量,城墙、护城河和角楼。概括说,就是故宫的总布局。接着分别介绍了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了全文。
师:那么,关于这篇说明文,作者的情感如何理解呢?
生:作者赞美了故宫无与伦比的美。
生:作者为祖国有这样的建筑而骄傲自豪。
师:对,不过作者更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骄傲自豪。
师:同学们对课文层次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们了解到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9 000多间房屋,90多万件藏品,900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下面,请4人一组研究,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示意图”有关部分。(第2段中介绍的也一并填写。生边讨论,边填写“示意图”。)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自己的结果。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把导游。请看大屏幕。
(打出题目:挑战导游:假如现在是2008年奥运会比赛期间,我们在座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都来到了祖国首都,现在你们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国游客游览故宫,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呢?要求:根据课文来介绍故宫的参观顺序,按照空间说明顺序来介绍,并画出故宫的简图,导游上黑板前指明路线、具体地点,并进行介绍。)
师:我提示两点。首先要介绍概况,即位置、历史、价值。其次在讲解时要注意“里”、“前面”、“东西”、“北面”、“中心”等词语标明了方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到……走进……”,“过了……就到了……”表达空间转移的走向。(学生写,教师巡视,5分钟后有几人举手。)
生A: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来自鸡西的导游,我姓吴,大家叫我吴导吧!今天我引领各位朋友畅游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现在由午门进入故宫,首先看到……
生B: Hello,各位游客请随我来……(手拿一个用纸折成的小旗,边走边挥舞。)
师:这两位同学解说得怎么样,点评一下吧。
生:生A介绍得很详细,仪态大方,吐字发音很标准,很像一位职业导游。但是,她指错了一个地方,那是……
生:生B介绍得很自然,配合生动的导游词和有创意的旗子,极富亲和力,让人感觉很舒服,非常不错。
师:我觉得生A如果说话时能抬头直视同学,而不是总低头看黑板就更自然大方了。刚刚通过“挑战导游”这一环节,我们既展示了大家的风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空间的说明顺序。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外国游客观赏了故宫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请你选一位游客,为他设计一句表达心情的话,好吗?
生:“中国人太棒了!”
生:“无与伦比!中国的古人实在是太伟大了。”
师:你们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的特点设计恰如其分的评语,我觉得你们太了不起、太有创意了。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屏幕打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是取之不竭的,你还知道哪些令世人瞩目的瑰宝?)
生:长城。
生:秦始皇兵马俑。
生:敦煌莫高窟。
…………
师:巍巍的古长城,滔滔的黄河水,莽莽的黄山松。饱经忧患的神州大地竟孕育出世上如此美丽的景观。同学们,你们难道不应该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而感到骄傲自豪吗?今天,我们的家庭作业是写一篇作文,以下题目任选:我们的校园;我的家;游览大商场。请采用空间顺序,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介绍。
(作者单位:鸡西市第1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