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第三段括号里的“已知”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有什么作用?(2分)
                                                                             

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小题1】列数字、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筷子的历史悠久。
【小题2】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3】形象的写出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一面。(回答两点,即可得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已有3000多年”是列数字,“纣王已用象(牙)箸”是举例子。
考点:说明方法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提示明确。列数字和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所要注意的是,年份有两种表达方式,一各是年数,如“3000多年”,这是列数字,一种是“年份”,比如“1898年……”之类,就不是例数字,而是举例子。
【小题2】
试题分析:历史上很多事情无记载,无记载不能说不存在,所以说明时要准确的说明情况,用“已知”之类的限制性词语来限定。
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本题不难,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常讲解的问题,学生比较熟悉。说明文是真实地科学地介绍知识的文体,准确,是说明文的要求。语言的准确表现在表述问题要符合客观实际。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诗的内容理解说明文的生动性。
考点:说明文中描写语言。
点评:本题不难,最后一般文字的意义容易理解。说明文不仅要求科学性真实性,有时也不乏生动性,用一些描述性语言,增加说明文的举趣味性。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8851/567521365313.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四节气阅读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

师旷撞晋平公 《师旷撞晋平公》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师旷撞晋平公》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

饮一口汨罗江阅读答案 熊召政《饮一口汨罗江》阅读答案(2)

熊召政《饮一口汨罗江》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学优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答案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答案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

祁黄羊去私阅读答案 《祁黄羊去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

声明:《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为网友戏蝶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