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居上初中的孩子摊上了事儿,原因是他在学校跟一个学生拌嘴,暑假后他便被一群人堵在路上殴打,左臂被打折了。想起那些接二连三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人们或许都想问同样的问题: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笔者不禁想起初中的时候学生中间流行一个说法,“初一的胆小,初三的没时间,初二的学生无法无天”。青春期始于初中,但是刚踏进中学大门的初一孩子还是陌生甚至胆小的,而初三的学生忙着中考,只有初二的孩子,有时间和精力整天在校园里各种折腾。
再回到学校,教育虽有德育之名,但行的是智育之实,成绩至上,德育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处在次要位置。同时又由于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学校的管教动辄就被家长喝止,加上媒体时常报道体罚学生的事件,因此导致学校有了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心理。只要你在学校里安安稳稳的,我们只管教你知识,至于你学的好和坏,似乎就没啥关系了。教知识成了学校唯一在做的事情,育人却是有名无实。
家长没有时间管,学校不敢管,孩子的是非善恶标准就只能自己去把握了。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正是模仿以及崇拜强者的年龄。网络游戏、暴力和青春叛逆影视书籍,通过手机和电脑,他们能轻而易举且源源不断地获得。所以,那些缺少爸妈关爱的,学校又疏于管教的孩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各个校园里“混世魔王”。
到最后不是孩子放弃了,而是一开始他们就被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抛弃了。与其大声呼吁加大处罚力度,不如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我们的孩子负起责任,从源头上根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问题”孩子。
家庭要有爱对待孩子,不能缺失爱,同样也不能溺爱,多了或者少了都容易出问题。爱应该是健康、温暖和恰到好处的。爱就是一种家庭给予的安全感,有了爱的沐浴,孩子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才不至于极端和暴戾。家庭要有爱
学校要育人学校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标准,有了标准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也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学校要育人社会要有德三者里面,最重要的是这一点。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在社会交集。比如说当今青春类型的影视书籍的倾销,贴上叛逆和疼痛的标签去赚取他们的钱,无疑对学生构成很大影响,他们不成熟的价值观很容易被这些类型化的东西绑架误导。社会要有德
另外,网络游戏以及其他的影视书籍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他们,所以应该尝试对游戏等文化产品细化等级。全社会针对未成年人应该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能过早的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更不能用浮躁错误的价值观去误导他们,成年人的社会,应该让他们自己慢慢去观察和融入。
如果说童年的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张即将完工的画作。毁了这张画还是把它画好,画笔永远握在成人的手里。
来源:金何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