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解析

 

 

 目  录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二 显王元年(癸丑、前368)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辛丑、前320)

周纪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

周纪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

秦纪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

秦纪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204)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

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

汉纪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

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177)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前169)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

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无年(辛丑、前140)

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前133)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

汉纪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

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

汉纪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

汉纪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

汉纪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前58)

汉纪二十 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前41)

汉纪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前32)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解析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

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前5)

汉纪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己未、前2)

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

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9)

汉纪三十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

汉纪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25)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

汉纪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

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

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

汉纪三十八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子、76)

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

汉纪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6)

汉纪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125)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164)

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

汉纪五十 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1)

汉纪五十一 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188)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196)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

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201)

汉纪五十七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206)

汉纪五十八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209)

汉纪五十九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214)

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

魏纪一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 (庚子、220)

魏纪二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

魏纪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228)

魏纪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辛亥、231)

魏纪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乙卯、235)

魏纪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

魏纪七 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

魏纪八 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酉、253)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

魏纪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62)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

晋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

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

晋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

晋纪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299)

晋纪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辛酉、 301)

晋纪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年

晋纪八 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305)

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己巳、309)

晋纪十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

晋纪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兴二年(甲戌、314)

晋纪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

晋纪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兴二年(己卯、319)

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

晋纪十五 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

晋纪十六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子、328)

晋纪十七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辰、332)

晋纪十八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

晋纪十九 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八年(壬寅、342)

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

晋纪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

晋纪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十一年(乙卯、355)

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

晋纪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己巳、369)

晋纪二十五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

晋纪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376)

晋纪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癸未、383)

晋纪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385)

晋纪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丁亥、387)

晋纪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十七年(壬辰、392)

晋纪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

晋纪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戊戌、398)

晋纪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399)

晋纪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401)

晋纪三十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晋纪三十六 安皇帝己义熙元年(乙巳、405)

晋纪三十七 安皇帝庚义熙五年(己酉、409)

晋纪三十八 安皇帝辛义熙七年(辛亥、411)

晋纪三十九 安皇帝壬义熙十一年(乙卯、415)

晋纪四十 安皇帝癸义熙十三年(丁巳、417)

宋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420)

宋纪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甲子、424)

宋纪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428)

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

宋纪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丙子、436)

宋纪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442)

宋纪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447)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

宋纪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453)

宋纪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454)

宋纪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己亥、459)

宋纪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巳、465)

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

宋纪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丁未、467)

宋纪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471)

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476)

齐纪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479)

齐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484)

齐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490)

齐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酉、493)

齐纪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494)

齐纪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495)

齐纪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497)

齐纪八 东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9)

齐纪九 东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0)

齐纪十 和皇帝中兴元年(辛巳、501)

梁纪一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壬午、502)

梁纪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监四年(乙酉、505)

梁纪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监七年(戊子、508)

梁纪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515)

梁纪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监十八年 (己亥、519)

梁纪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524)

梁纪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526)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公元526)

梁纪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528)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戊申,公元528年)

梁纪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酉、529)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己酉,公元529年)

梁纪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戌、530)

梁纪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辛亥、531)

梁纪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533)

梁纪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535)

梁纪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戊午、538)

梁纪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乙丑、545)

梁纪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丁卯、547)

梁纪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548)

梁纪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己已、549)

梁纪十九 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550)

梁纪二十 太宗简文皇帝下大宝二年(辛未、551)

梁纪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圣二年(癸酉、553)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

陈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557)

陈纪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辰、560)

陈纪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未、563)

陈纪四 临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

陈纪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壬辰、572)

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乙未、575)

陈纪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乙酉、577)

陈纪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年(庚子、580)

陈纪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辛丑、581)

陈纪十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84)

隋纪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己酉、589)

隋纪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二年(壬子、592)

隋纪三 高祖文皇帝中开皇二十年(庚申、600)

隋纪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寿四年(甲子、604)

隋纪五 炀皇帝上之下大业四年(戊辰、608)

隋纪六 炀皇帝中大业九年(癸酉、613)

隋纪七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丙子、616)

隋纪八 恭皇帝下义宁元年(丁丑、617)

唐纪一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年(戊寅、618)

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戊寅、618)

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己卯 、619)

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己卯、619)

唐纪六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壬午、622)

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甲申、624)

唐纪八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丙戌、626)

唐纪九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贞观二年(戊子、628)

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632)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

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辛丑、641)

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癸卯、643)

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贞观十九年(乙巳、645)

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二年(戊申、648)

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龙朔二年(壬戌、662)

唐纪十八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咸亨二年(辛未、671)

唐纪十九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壬午、682)

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687)

唐纪二十一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692)

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酉、697)

唐纪二十三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庚子、700)

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705)

唐纪二十五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景龙二年(戊申、708)

唐纪二十六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下景云元年(庚戌、710)

唐纪二十七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甲寅、714)

唐纪二十八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六年(戊午,718)

唐纪二十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开元十四年(丙寅、726)

唐纪三十五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上至德元载(丙申、756)

唐纪三十六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丁酉、757)

唐纪三十七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上乾元二年(己亥、759)

唐纪三十八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上元二年(辛丑、761)

唐纪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乙巳、765)

唐纪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历九年(甲寅、774)

唐纪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历十四年(己未、779)

唐纪四十三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酉、781)

唐纪四十四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亥、783)

唐纪四十五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亥、783)

唐纪四十六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兴元元年(甲子、784)

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

唐纪四十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贞元元年(乙丑、785)

唐纪四十九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

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792)

唐纪五十一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年(甲戌、794)

唐纪五十二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贞元十七年(辛巳、801)

唐纪五十三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元年(丙戌、806)

唐纪五十四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下元和四年(己丑、809)

唐纪五十五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上元和七年(壬辰、812)

唐纪五十六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817)

唐纪五十七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四年(己亥、819)

唐纪五十八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长庆元年(辛丑、821)

唐纪五十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癸卯、823)

唐纪六十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829)

唐纪六十一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834)

唐纪六十二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开成三年(戊午、838)

唐纪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三年(癸亥、843)

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844)

唐纪六十五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四年(庚午、850)

唐纪六十六懿宗昭圣惠孝皇帝上咸通元年(庚辰、860)

唐纪六十七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中咸通九年(戊子、868)

唐纪六十八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咸通十一年(庚寅、870)

唐纪六十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乾符四年(丁酉、877)

唐纪七十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上广明元年(庚子、880)

唐纪七十一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二年(壬寅、882)

唐纪七十二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四年(甲辰、884)

唐纪七十三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下光启三年(丁未、887)

唐纪七十四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龙纪元年(己酉、889)

唐纪七十五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景福元年(壬子、892)

唐纪七十六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乾宁二年(乙卯、895)

唐纪七十七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897)

唐纪七十八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

唐纪七十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二年(壬戌、902)

唐纪八十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复三年(癸亥、903)

唐纪八十一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元年(子、904)

后梁纪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元年(丁卯、907)

后梁纪二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二年(戊辰、908)

后梁纪三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911)

后梁纪四 均王上乾化三年(癸酉、913)

后梁纪五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917)

后梁纪六 均王下贞明五年(己卯、919)

后唐纪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癸未、923)

后唐纪二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同光二年(甲申、924)

后唐纪三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925)

后唐纪四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下天成元年(丙戌、926)

后唐纪五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927)

后唐纪六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下长兴元年(庚寅、930)

后唐纪七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长兴三年(壬辰、932)

后唐纪八潞王下清泰元年(甲午、934)

后晋纪一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天福元年(丙申、936)

后晋纪二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937)

后晋纪三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939)

后晋纪四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天福七年(壬寅、942)

后晋纪五齐王中开运元年(甲辰、944)

后晋纪六齐王下开运二年(乙巳、945)

后汉纪一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丁未、947)

后汉纪二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丁未、947)

后汉纪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乾元年(戊申、948)

后汉纪四隐皇帝下乾三年(庚戌、950)

后周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辛亥、951)

后周纪二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中广顺二年(壬子、952)

后周纪三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显德元年(甲寅、954)

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

后周纪五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五年(戊午、95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8951/164135415127.html

更多阅读

柏杨版资治通鉴免费下载 柏杨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柏杨版资治通鉴简介免费下载古有司马迁<<资治通鉴>>,今有柏杨版资治通鉴,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读读这本柏杨版资治通鉴吧,今天书虫就把这本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地址放出来,供大家下载学习.资料录入:书虫更新时间:2008-5-1文件大小:238 MB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及其翻译

《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

《柏杨版资治通鉴》维基百科 柏杨版资治通鉴 txt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记载前403年至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中国历史。由十一世纪北宋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

《资治通鉴》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白话版

简介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

声明:《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解析》为网友证明给你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