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怪象”“乱象”何其多? 身为老师,本应该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多说好话,但是,实事求是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事和说话的原则,我只能够有话照直说了!
我爱教育,我把教书育人当作我的终身事业。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存在的混乱现象确实让我倍感痛心和彷徨!
近年来,国家兴办教育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在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依然存在一些“怪象”、“乱象”,值得我们深思。
“怪象”、“乱象”一:教育行政官位成“肥缺”,教师队伍却普遍“缺肥”
中国缺乏教育家,不是教育家在办教育,而是官员在办教育。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小学、中学、大学、职业学校校长,还有书记,也有成千上万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官员,但是,要从中找出几个教育家,却比较困难。在中国几乎不存在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教育从业者不在少数,但是,受到僵硬的制度约束,他们几乎无法从“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教育家”。最大的制度瓶颈,就是教育的行政化。
首先,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高度行政化的,基本上没有为考虑教育的专业特征、考虑到教育事业内在的逻辑而特别地设计主管部门的结构、管理方式等。
其次,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是行政化的,缺乏专业的维度。比如,学校校长完全由行政部门来任免,没有教师治校、教授治校的基本空间。近些年来的大学校长任免,似乎已经形成了大学校长需要有行政工作经历的惯例。
再次,校内的管理也同样是高度行政化的。在学校中,行政管理人员居于主导地位,掌管资源分配大权,作为教育活动之主体的教师反而居于纯粹被管理的位置,不少大学出现过十几个教授争当一个行政处长职位的咄咄怪事。
我们看到,在许多地方,教育行政官员被视为除财政、人事之外的第三大“肥缺”。尽管被停职审查的教育局长、副局长乃至学校校长等教育行政“官员”每年都有,但觊觎权力的人们却依然前仆后继,尤其是教育局长一职成为众多寻求职位升迁者竞相追逐的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局面?看看便知:“当官就是创收”,我们耳濡目染的实例太多了!某某县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就是一例。他在岗位几年,可谓“钵满盆溢”:第一桶金,是他开设了一个书店,凡是全县学生的学习资料,几乎都是从他那儿购买;第二桶金,是所有学校的矿泉水,一律由他那儿提供;第三桶金,是所有学校食堂托管(承包),一律由他指定的人托管(承包);其余的,就是全县学校的基建工程及教师调动了。这几桶金,让他实现了“当官就是创收”的美梦;同时因为有了钱,人缘就好,办事就方便,因而也实现了当副县级领导的美梦。
管教师的官自古以来都做得春风得意,老师却不好当,存在严重“缺肥”的现象。在一个学校的经费支出中,用于教师办公和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的经费一定是所有经费支出项目中最少的一项,校长总是千方百计缩减这方面的开支(据说有的学校实行粉笔定量配给制)。国家财政拨给学校的经费其实不算少,那么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据笔者所知,其主要去处为:一是打点上头,混到校长的位置是需要投资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钱上任后肯定要捞回来,同时,要持续发展下去,理顺上上下下的关系自然也少不了钱的作用;二是中饱私囊,吃喝嫖赌的钱都成了正当开支。这些姑且不论,最近,有爆料称某校长大量报销假发票而受到纪检部门的查处……
“怪象”、“乱象”二:不会上课的去当领导,“无为”反而“有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乡(镇)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即“乡(镇)教办”。为了不削弱师资力量,原则上选用教师队伍中不擅长上课(或者不会上课)的人作为教办人员。这样一来,“不会飞的鸟反而攀上了高枝”,甚至有个别不学无术之徒因此当上了“教办主任”,摇身一变成了乡镇教育的“掌门人”。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些“聪明人”,工作不认真,成绩上不了。这些人当中,有的“背后有人”,有的善搞阴谋诡计,防不胜防就给校长“使绊子”,“放冷箭”,总是让自身无法做到清正廉洁的学校校长非常头疼。既然这些人得罪不起,不能用规章制度去管束他们,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妥善安置,一个小小的学校,教务处,总务处,政治处,学生处等等,每个处室便常常有好几个副主任(校长册封的),当上了副主任就意味着可以减轻课时,同时在“阳光工资”上赢得岗位工资。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的一般教师的自尊心,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怪象”、“乱象”三:“阳光工资”就是让教师成为“太阳底下”“光领工资”的纯工薪族
当前,“阳光工资”成了某些领导给教师不发“奖金”、“福利”最好的挡箭牌。反观领导等人在外面一掷千金可以报销,吃喝嫖赌的开销全变成了“购买粉笔”的开支!试问:逢年过节的给老师“意思意思”就那么不合法吗?校长们从牙缝中挤点发发小福利温暖一下教师拨凉拨凉的心就那么“不好下账”吗?我们再来算一笔最简单的账:中等收入的教师月工资约为1500,现在的房价每平米平均2600左右,不吃不喝的话,一年的工资收入能买下7平米,120平米的套房,需要一个人不吃不喝领近20年工资。20年啊,还要不吃不喝,试问人生有多少个20年?看到这笔账,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何时能拥有“蜗居”成为教书匠们不可回避的尴尬。
“怪象”、“乱象”四:大兴土木,却始终难见学校建设的“一砖一瓦”
政府不惜“兴师动众”,倾全县的“行政力量”征地拆迁,房产越炒越火,外资越引越热,各类政府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公共娱乐场所也在不断做精做细,一片繁荣昌盛的气象。可奇怪的是,县城之大,却依旧没有学校的“容身之地”,大班级,超负荷,各小学均“人满为患”,八九十个小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的局面已经延续了好多年,麻木的市民对此早已“见怪不怪”,而且,每年新生报名入学的时候,依旧有大批找不到门路的学生家长伸着脖子焦急地等在校门外。又有消息称,某重点中学初中部招收新生时,录取了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后指标还有余额,竟然采用摇号的方法。具体操作办法是,把所有处于该学区内的考生准考证号放在一起,由摇奖机决定谁可以进入“重点中学”就读(据说这样做是因为想进该校读书的学子太多,学校为了避嫌而采取这一无奈之举当然)。我不否认这种做法封堵了“后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正性,但这样的操作手法也未免太可笑了,由此充分暴露出教育在管理机制上的混乱,各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的紧缺。
“怪象”、“乱象”五:教师成了新时期“最没有见识”的群体
世界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教师却鲜有走出校门的机会去认知世界,跟上时代的节拍。再看看其他单位和部门,隔三差五都会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学习考察”,走遍全国各大城市,游尽各地名胜古迹,累到实在不想走动为止。而对于一个普通教师而言,外出学习都只能是一种奢望。教师缺少必要的学术交流,缺少应有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跳不出固有的圈子,只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偶有的培训,继续教育等也只是搞搞形式主义,把老师集中起来发张试卷抄抄答案而已。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势必会造成教师知识老化,教育教学脱离实际的不良现象。 好在如今国家推行“国培计划”,教师能够参加网络远程培训了,但是这怎么能够与实际现场培训相比?
……
教育“怪象”“乱象”何其多?
对照教育战线存在的虽非主流,却也并非个别的“怪象”、乱象,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深化教育改革,重塑教育形象!
除了上面提到的,我们看到,教育管理中屡屡出现乱象——除了教师顶替,还有上大学冒名;除了各级教育官员突击任命,还有教育官员亲自出马进行高考作弊;不仅教育负责人的任命、升迁存在潜规则,而且教师的招聘、晋级、评奖等等也存在潜规则——这些无不一再表明,如果行政的力量过于强大,无所不能,就会在行政的干预下,出现改名、改档案、突破当地规定、罔顾国法等各种离奇的事来。而这些事,在公众看来“很意外”、“很乱”,而在官员看来,可能还会很正常,一笑置之,只是不小心翻船。加强对权势的约束,在权势与教育之间,通过社区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建立“防火墙”,是理顺教育管理的关键,这也就要求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在这样的政校关系之下,其他的教育改革,才可能推进,而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受制于强大的行政力量,又生出其他的教育怪相来。
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教师也是一种职业,领取工资是正常的,甚至稍高一些也是应该的。 然而,学校从古至今都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几千年来,还没有人敢公开提出把学校当成“摇钱树”来办。但是,近年来,却不知道什么人数典忘祖的推出如此胆大妄为的“创意”,导致我们的教育已严重变味了,教育成为了产业,成为赚钱的机器了。于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学校的收费越来越多,什么择校费、插班费、办班费、补课费、参考书费……名目繁多,愈演愈烈——稍有延误,不是“脸子看”就是撵出课堂,甚至体罚、辱骂等。再加上贵族学校,精英学校等眼花缭乱的新把戏,像苍蝇,蚊虫一样吸吮幼小孩子的鲜血,乃至心灵!是可忍,孰不可忍!
9月2日央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揭露隐藏在教辅乱象背后的利益链:发行环节的利润,可达到书价的近一半;各个地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分享利润,作为所谓发行宣传费,实际上就是回扣。从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披露的情况来看,教辅销售的利益链条把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书店、书商等串联在一起,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成了利益共同体,在利益面前潜规则大行其道,明规定形同虚设。 (据9月3日央视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教辅开始泛滥成灾,到如今更是几成过街老鼠,学生不堪其苦,家长无可奈何。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治理教辅乱象,然而收效甚微,依然乱得离谱。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问题其实早有答案:原来是教育主管部门自己深陷其中,既充当监管者,却又是利益攸关者。教辅泛滥的乱象久治无果,当然矣。教辅乱象的背后是利益作祟,但透过教辅乱象,我们更能看到的是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清华校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北大校训的“思想自由,兼并包容”共同成为老师和学生自励自勉的格言,但今天思想的自由失去了,兼并包容的心态逐渐变成了崇金的嘴脸。教育体制不改,乱象就不会止。教辅乱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学校,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他们的天职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但在教辅巨额利益的侵蚀下,他们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作出和身份不相符的举动,将学生和家长视作“摇钱树”。如果他们不能挣脱利益链条,教辅乱象仍将继续。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写入法典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的黄金法则早已被架空,禁令连发之下,择校现象不仅没有丝毫降温的迹象,反而越来越热。不仅名目变多了,由择校费变成了“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收费金额也越来越高了,从当初的进一个学生几千元到几万元,再到如今某些学校的十几万元,收费节节升高,若没有过硬的关系,还不一定能进得去。为什么教育部门的禁令年年成了一纸空文,如此缺乏杀伤力呢?
现实中家长们还是对重点校趋之若鹜,对重点班不惜重金,对重点座位也有礼相送。难怪有人说,许多重点、示范学校已经成了一个个腐败场、关系场。因为有钱,从设备到“教学质量”都比其他学校好;因为有钱,上级主管部门领导都另眼相看处处绿灯。根据大量的新闻报道和知情人的透露,收取择校费为教育部门所默许,学校甚至肩负择校费指标任务,且择校收入都须按比例上交教育主管部门。据某地教育人士讲,学校所收学费的30%要交给市政府。呜呼,连市政府也参与到利益链条里来了,谁还禁得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
如此看来,这条隐形的利益链已广泛存在于全国各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它把学校、老师和上级主管部门紧紧地连在一起。要破,谈何容易? 有观察人士指出,不管是教辅乱象久治不愈,还是择校费久禁不止,权力染指渔利都是其重要根源,要改变现状就必改变既得利益分配格局。一方面要明晰政府职责,痛下决心斩断权力伸向利益之手,从机制上理清相关办学利益链条,还教育一片净土,另一方面要对相关责任人深入追究,绝不放过。而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足额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一条亟待实全面实施的治本之策。
曾经崇尚礼义廉耻的校园,如今成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名利场。左右教育的不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而是不折不扣的利益。这个利益链的最底端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他们通过让利于校领导们,贪婪地掘取财富,甚至不惜以牺牲孩子们的成长——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代价。作为教师,我不想谈论教育内部的改革(比如课程改革等等),因为无论怎样改革,教育永远是个良心活儿,当学校领导乃至教师严重拜金时,改革如何才能不败?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继续深刻地进行教育改革,彻底地清理教师队伍,还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于人民教师;彻底地把这些丑恶的现象拨乱反正,扭转过来。还教育阵地这块圣洁的净土,真正把教育事业办成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公益事业,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让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从铜臭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一代又一代在祖国社会主义的花园中茁壮成长吧!
毋庸置疑,我们看到的远不止这些!教育“怪象”“乱象”何其多?简直是乱象纷生!这些“怪象”、“乱象”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才能拨“乱”反“正”、变“怪异”为“正常”呢?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完善,缺乏的是执行制度的尺度和力度。
因此,笔者以为,要从强化教育监督、加大教育投入和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
一、严把“三道关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
行政领导要实行竞聘上岗制,要让能者上,有德者上,凭“真才实干”当上校长还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提拔重用,直接关系到他上任后的工作理念。因此,在校长的整个任职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好“三关”:一是岗前考察关,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察,充分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做到慎重起用,避免“带病提拔”;二是任内督察关,校长正式上任后,要像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一样,实行按季度进行思想汇报的做法,并由上一级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监察人”,监察人要对监察对象在任上的行为负责,监察对象一旦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监察人要负相应的责任。三是离任审查关,这一做法由来已久,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纪检监察部门这一关放得很宽,网口放得很大,“隔鞋搔痒”式的审查让绝大多数“问题干部”都可以成为漏网之鱼,全身而退。其实,把好这一关非常重要。只有把稳把严这一关,才能在领导干部中产生警示作用。最有效的做法是增加透明度,对审查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期间如有群众反映,则应对离任人作进一步审查。
此外,加强学校政务公开和财务化开,尤其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和重大支出明细账目要实行阳光操作,也是确保普通教师的知情权,防止校长滥用权力的有效举措。
二、落实“三项投入”,全面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教学条件
不舍得为教育花钱,是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要投入足额资金在城区必要的位置建设学校,合理布局,切实解决学生就读难问题。校建是政府行为,学校自身没有可投入的资金用于这项投入。因此,政府必须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育投资。二是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是最大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投资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投资,近期很难有明显的收益,尤其是急功近利的领导,往往舍不得在这方面预算更多的经费。为此,政府在财政预算的时候,要有合适的比例用于教育投入。三是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用于教师考核、教师节奖励表彰、节日慰问金等。在这方面更要舍得花钱,有些领导一直认为,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无异于用钱打水漂,更有甚者,拨出类似于打发叫化子的一点点钱就当成是对教师天大的恩赐。
三、解决“三道难题”,切实加强对老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队伍人员庞大,但教师阶层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的扶持和关怀。一是政策倾斜,解决教师买房难问题。老师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承载了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如果教师辛苦一辈子依然居无片瓦,岂不是太让人心凉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证”要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政府要推行教师购房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成为教师,让更多当了教师的优秀人才更加安心地工作。二是广开绿灯,改变教师收入低现状。教师工资也许相比之下并不低,但教师“纯工资收入”几乎无法保障家庭生活的最低消费水平。除去“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正常开支已经捉襟见肘,赡养老人,生儿育女的钱又在哪里呢?因此,教师必须寻求第二职业以减轻“财政压力”。政府一直采取反对教师搞第二职业的态度,这是错误的。君不见,很多教师“工作没时间,天天进果山”;学校第二课堂寥寥无几,课余补习班、周末兴趣班、特长班却如火如荼。“主业”与“副业”颠倒错位的现象极为严重。笔者以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行政管理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大胆改革创新。首先,教师只要是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自食其力”赚点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脱离工作去“开山种果”、“下海经商”才是离经叛道。其次,教师八小时以外的劳动付出都必须计算劳动报酬,校方无限制地给老师分派工作任务是违法行为。第三,要加强监管,允许教师办各类业余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的事是认定教师的办班资格,并核定收费标准。三是搭建平台,解决教师学习培训难问题。教师素质不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最终还是要政府埋单,财政要拨付足额的经费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定期外出考察学习要成为一项制度,并列入教师的基本权利之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8951/255331717654.html
更多阅读
前两篇说了取名择日和风水术,感觉很不成系统,也没有把这些挣钱骗人的伎俩说清楚。本来打算写篇算命的,但这题目还是很大,千头万绪,乱象纷繁。各种打着易经旗号的坑蒙拐骗的,确实是理不顺他们究竟在干了些什么。我写博文,从来不讲章法,也不
原文地址: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报道的声明作者: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报道的声明本报3月17日刊发题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深度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山西省有关方面和卫生部对此作出了
中国的精神文化生活沉沦到了极点,乱象和怪象层出不穷。北大校长周其凤作词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怪象之一。这怪象全世界大学都没有,唯独在中国北大出现,堪称一 大特色。北大校长在90年前曾是新文化的先锋,现在是
军牌车乱象的末日? 中国军车从昨天开始统一启用新式号牌。解放军军交运输部负责人对媒体说:这次更换军车号牌,重点做好“防造假、防滥发、防乱挂、防盗用、防丢失”等“五防”工作,切实把军车号牌管住,坚决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20131127(周三)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引发媒体炒作,又有许多名人出来发高论。温儒敏教授说:“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很多,据说有数百种,其实互相“克隆”甚至抄袭,有特色的极少,即使有,也往往“劣币驱逐良币”。”此言基本可信。他“建议教育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