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WWW.aIhUaU.coM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正文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是: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意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也称意识;为了与第六识相区别,一般称"末那识"。"末那",即"意"的意思。此处之"意"表"意根",由它而有第六识,所以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第八识具有三种体相,因而也有三种名称:
①"阿赖耶识",意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 谓能储藏各类"种子";"所藏" 谓所储藏的各类"种子"及其栖藏之处,第八识犹如神奇的"仓库";"执藏"谓第七识恒常地执第八识为"我"。此三种"藏"义,是第八识的"自相"。②异熟识,也有三义:变异而熟,第八识里的各类"种子",在"成熟"时要起变化,犹如谷、麦等种子发芽时必起变化一样;异时而熟,第八识里各类"种子",因果异时,如前世种下的"种子",今生成熟,召感果报,今生种下的"种子",来生成熟,召感果报,异处而熟,在人间种下"善"的"种子",召感更好的人间以至"天堂"的果报,种下"恶"的"种子",则召感地狱、饿鬼、旁生(各种动物)的果报,因果异处,也称"异熟"。此三种体相是第八识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③"一切种识",或"种子识"。"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是谓第八识的"因相"。
为什么后来会禁止吃肉?
一千四百年前,出了个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这人信佛几近风魔。圣旨说:全国信徒一律不准吃肉。所以不是因为佛旨是因为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