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爸说:许多妈妈常抱怨孩子不听话,还爱发脾气,教育起来真是麻烦。可是我们得明白,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学会了成长。而我们妈妈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变平和。
孩子变平和,
原来是妈妈多少年
不厌其烦地坚持
文/ 杨杰
假期回老家,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吃饭,闲聊孩子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教过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错,不要责备他!
我这位朋友举了个例子,因为孩子听力不好,所以,孩子很大声地关门,把别人吓一跳自己都浑然不觉。或者,一家人回家,他开门先进屋,随手就带上了门,把爸爸妈妈丢在了门外。
这时候,爸爸会很生气,说他不懂礼貌,不懂得替别人考虑。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还会上升到自私的高度。对此,妈妈持不同意见,她说:我从来不为没教过孩子的事情责备他!
妈妈的做法,就是不断地让孩子体会,比如,让孩子反复练习关门,让他体会多大的力气关门是合适的。孩子把他们关在门外,敲开门,把孩子叫出来,锁上门重新开一次。
我们不难想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评和责备,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学会了为别人考虑。
有一次,许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饭的时候,孩子拿起菜单就点菜,并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妈妈觉得很不妥,就制止了孩子,没再多说什么。回家以后,详细和他说其中的缘由:吃饭是大家的事情,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要照顾到大家的喜好,不能你一个人说了算。
这个孩子就非常坦然地问妈妈:这样做不对,是吗?我以后不这样了!作为旁观者,看到母子俩这么平静地谈论对错,我心里也觉得很温暖。
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本可以这样温和地谈论,自然地改正。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看,他确实不知道点菜的学问。回家后,妈妈是教会孩子,而不是单纯地责备孩子。
我好朋友说:你看,我一直用这个办法,他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识到,的确哦,孩子确实很平和了,尤其是最近两年。
因为听力不好,小时候,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急躁,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非常着急地去捂住别人的嘴。如果妈妈和别人说话,因为他听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聊天的内容,他就会不管不顾地打断别人:妈妈,他在说什么?在说什么呀?告诉我!告诉我好吗?告诉我吧……
我好朋友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等别人把话说完,再告诉你!如果当时不方便,回家我也会告诉你。现在,就算他非常想知道,也会静静地等在旁边,等别人说完的当口,再插言。这几年,孩子唇读的能力也在增强,他能通过唇读,大致了解谈话内容。
他很喜欢和我聊天,我们聊历史、政治,还聊UFO之类的话题,因为不经常和他在一起,有的话,他要重复三五遍,甚至还需要妈妈帮忙“翻译”,说实话,我有时候都不忍心,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烦,一遍遍地重复,直到我听懂为止。
然后,我们的话题继续,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重复,但这样的重复完全不会影响他的心情。很显然,这并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在这份坦然背后,隐藏的是妈妈多少年不厌其烦的引导。
我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没记性。说孩子不懂事之前,我们不妨想想,我们有没有教过他,有没有让孩子去体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不间断的学习,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言传身教的任务。
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其实,说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会了。作为家长,我们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要“包教包会”。
通常,我们总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发现孩子做错了,给孩子单纯地讲一番道理,听上去很透彻,但孩子下次依然不会。一般来说,讲道理都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法。
以这个孩子为例,如果孩子大声关门,妈妈事后告诉孩子小点声,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似乎讲得很明白,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用什么力度关门,算“小声点”,如果让孩子直接体会,则很容易明白,并且会形成一种“手感”,孩子很容易通过感觉来判断是否用力过度。
许多人发现孩子错了,会立刻教育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会走入一个误区,以为严厉地训斥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会学得更认真。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反倒不好,情绪是智力的守护神,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学习效率也很难保证。
那么,遇到孩子不会的地方,我们怎样教会孩子呢?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方法、时机和语言。以点菜为例,如果妈妈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批评孩子,那么,方法、时机、语言的选择都不妥当。
妈妈当时只是简单制止了孩子,但并没有立刻教孩子,而是选择回家以后,和颜悦色地解释因由,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语气温和,心情平静,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也许,我这位好朋友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信心和启示。岁月像一条悠长的曲线,昨天和今天,看不出太多的改变,她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着,我想,她的内心,经历过的煎熬和惶恐,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我与这位朋友相识已经整整十年,回首十年,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急躁走向平和,有感慨,更多的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