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改汇报材料 校长必读 | 想少走弯路,这些课改共识一定要知道!




你眼中的课改是什么样的?把不同人眼中的课改放在一起,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但在实践领域,课改需要共识。小编推荐一位基层教育局长眼中的课改,静静读来。



精彩观点

? 课改后的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评价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从“教”中心转变为“学”中心。

校长课改汇报材料 校长必读 | 想少走弯路,这些课改共识一定要知道!

?  通过改变课堂生态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小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大社会”的功能。

?  课改的理念一定要与本地、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推进下去,而绝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成功模式”。

?  课改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稳步推进,要打组合拳,要多管齐下,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课改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其实这并不稀奇。古今中外的变革无一不是从争议开始的,因为真理起初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绝大多数人往往习惯于重复昨天的“故事”,即使是一些谬误的改变也要经历长期激烈的斗争,甚至会付出血的代价。比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再比如辛亥革命后要剪掉男人头上留的大辫子,竟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有的人甚至以死抗争。

今天,我们的课改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改变人们延续了许多年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公办学校,推进课改面临非常大的阻力。

这就要求践行课改的人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下的教育现状,要能够系统地提出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理解课改进而引领课改。


课改倡导新的教育观

课改是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观,课改的着眼点不是局限在培养有文化、有知识、会考试的人,而是要培养出将来能担当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重任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公民。


课改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为何这样说?

一是课改与以往的传统教育关注的重点不同。传统课堂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所以我们过去评价教师的一节好课时,经常会用“板书整齐、教态自然、语言准确流畅、时间安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等词汇。可以看出,那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水平与艺术。课改后的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评价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从“教”中心转变为“学”中心。

二是学生的学习由传统课堂的“被动”变为“主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是从教师的“教”开始的。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被灌输的过程。课改的课堂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任务,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是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课改虽然是从课堂出发,以课堂为主要载体,但强调的“生本主义”思想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本身。它通过改变课堂生态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小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大社会”的功能。比如合作交流的能力、质疑辩论的能力、互相帮助的意识、勇于担当的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意识等。

四是课改不仅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教师和学校,进而塑造未来的社会。课堂上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够从小培养学生自由民主的思想,勇于质疑、敢于辩论的学习实践,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激发学生敢于怀疑一切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总之,课改是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观,课改的着眼点不是局限在培养有文化、有知识、会考试的人,而是要培养出将来能担当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重任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公民。


课改从来不拒绝“被改变”

课改给人们提供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模式。


从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进情况看,多数地方或学校都遇到过模式的困扰。究竟哪一种模式更好?确实很难判断。如果能够跳出模式这个层面,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课改,我们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其实,课改本就不该有一个固化的模式。课改推进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环境和要素的重构,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目的。课改给人们提供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课堂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改肯定不行。朝着什么方向改?课改的理念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至于怎么改,无论是“杜郎口模式”“西峡模式”“即墨二十八中模式”“谢家湾小学模式”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一种课改的思路,而不是复制、照搬的“教条”。课改的理念一定要与本地、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推进下去,而绝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成功模式”。

课改与其他的思想体系一样,也有一个起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初期的课改往往是在一些朴素思想的引领下谋求突破,这些教学实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升华到理论层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初步尝试到不断摸索、总结提升的过程,其中不断有旧的、不合时宜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被改进或抛弃,也有新的、合理的东西不断融入。课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外,从发展的进程看,课改不断推陈出新,拓展和丰富其内涵,还不断扩展外延,由教学到教育再到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课改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课改从来不拒绝新的尝试与探索,不拒绝“被改变”,不排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只要思想主张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显然是课改人喜闻乐见的。


重建课程是深化课改的必由之路

课程改革要让课程生活化、综合化,让课程走进生活,更要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课程中。


首先,课改要体现学科的融合。

现在,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分得越来越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现在又要求书法进课堂、京剧进课堂、中医进课堂等。这些看似必要的课程,成了学生不可承受之重。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越来越无法满足这些课程的课时要求,学生在校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自主学习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课程建设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减少课程的种类。比如,把“安全课”的抗震内容分解开,有关地震的知识放到科学课中,有关逃生的演练放到体育课中。再比如,把美术和音乐整合成艺术课程等。在这方面,重庆谢家湾小学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把小学的各类课程整合为“数学乐园、语文漫道、体育世界、英语交流、艺术生活、科学探秘”6门课程。

只有把学校的各种课程整合起来,进行科学的重组,才能给学生腾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释放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由成长、尽情绽放。

其次,课程建设要贴近生活。课程改革要让课程生活化、综合化,让课程走进生活,更要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课程中。课程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对课程进行分类本来是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但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生活中原本综合的知识被人为地条块化分割,使得课程也像普通人的生活一样被碎片化。在中小学阶段,过于细化的学科分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因此有教育专家提出,可以在测试学生的作文水平时让他们写一个物理或化学实验报告,测试学生数学能力时可以让他们列举出全班体育课队列队形有多少种形式等。

再次,改革后的课程要便于操作。课程的整合要实现科学分类,最终既要便于教师操作,也要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课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浩大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稳步推进,要打组合拳,要多管齐下,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7年,我们课改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的路不管有多么艰辛,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就会走向光明。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四子王旗教育科技体育局)


文章来源  | 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  | 冬慈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9151/907182582148.html

更多阅读

周口市教育局新课改专栏 周口市教育局郭素萍

“拧干水分·瞄准问题”的有效课堂“懂而又会·会而又熟”的有效境界商水县邓城一中——商水县邓城一中构建“一点三练·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汇报材料商水县邓城一中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在校生1600余人。近几年,在县教体局的正确

师德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师德师风汇报材料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队伍战斗力——西大街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在新密市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我中心校紧紧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以打造作风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以教育

声明:《校长课改汇报材料 校长必读 | 想少走弯路,这些课改共识一定要知道!》为网友灬剑惊风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