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四条新京极商店街,走到挂满白色灯笼的锦天满宫时,一股淡淡的咸香味就会顺势飘来。这时左拐走上十几米,便到了京都的厨房——锦市场。
挂着木质招牌的打田渍物门口,齐齐地摆着1米多高的大木桶。柚子大根,微瘪的白色大萝卜上缀着黄色柚皮丝;昆布水菜,优雅地半浸在澄清的汁里;奈良胡瓜渍,包裹着一层黏糊糊的酒糟,散发着酒香。
一旁的细竹帘上,满满几十个小瓷碟,渍物被切成细块供试吃,软绵绵的紫色茄子、带一丝辣味的小红芜菁、嚼劲十足的褐色高丽菜、散发药香味的土黄色牛蒡、咬起来稠汁满溢的紫苏山药、酸咸甜味交杂的柴渍,五彩斑斓如同一卷铺开的京都岁时记。别小看这一小碟腌菜,配上颗粒饱满的大米饭,再加碗热腾腾的味增汤,便是日本人上百年来未曾动摇过的食事之根基。
餐桌上的绝对主角
腌菜,在日语中叫作“漬物”,“漬”有腌和浸的意思。让我们去掉五花八门的腌制工序和细枝末节,往简单里说,就是给蔬菜加上盐等物质,让其渗入充满汁液的植物细胞壁,达到浓度上的平衡,多么自然又干脆的融合,不仅延长了保存时间,还提升了原有的味道。站在蔬果的立场想一想,不用被切煮和翻炒,这似乎是最少痛苦、还能最大限度保存本味的完美途径。
爱好旅行的日本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曾为《朝日新闻》写过一系列有关腌菜的专栏,他寻访日本各地的腌萝卜,用素描图做记录,后结集出版为《边走边啃腌萝卜》。在书一开头,就用很认真地口吻告诉我们“腌萝卜,是日本人饮食生活的原点。”
一点也没错,即便是面包牛奶大肆入侵的新时代,稍微传统一点的日本人家里,早饭里也一定有“一汁一菜”的标配,汁是味增汤,菜就是腌菜。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北海道网走监狱的早餐,每人配给25克腌萝卜,这是由看守人员和受刑者共同在农场用木桶腌制而成。大家望着那一小碟腌萝卜,双手合十,满怀感恩地说上一句“我开动了”,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在中国的概念里,提起腌菜,大概会马上跳出“榨菜、泡菜、酸菜”这样的意象,它们多是下酒下粥菜,或作为主菜的配料,比如耳熟能详的“榨菜肉丝汤”、“酸菜鱼”“泡菜豆腐锅”。最可怜的是“咸菜”,常常被上一代拿来当做忆苦思甜的反面教材,云:当年那么苦,一罐咸菜配白饭吃一个星期。不知不觉中,腌菜总和“匮乏”、“单调”联系在一起,委屈地缩在美食版图的一小角。
日本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腌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不仅在庶民生活中每天登场,怀石料理最后一道主食也必然如此。好的餐馆会在米饭上动脑筋,加入鲑鱼子、松茸等高级食材,惟独腌菜,还是雷打不动的朴素样子,几片薄薄的腌萝卜、一两段牛蒡,一小堆紫红色的柴渍。
曾在京都米其林三星怀石料亭“中村”吃饭时,老板娘特意强调,“这碟腌菜可是我们自家制的噢。”言语中透露着自豪,的确,有一种未曾在别家吃到过的特别味道。
要知道,腌菜这种东西,根据原材料的选用以及配方,甚至当时的气候、温度和环境,每一家做出来的味道都不同。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经验、专注和一点儿才气的事,而多数高级料亭向专门店家采购。
京都某一星餐馆的大厨就在我询问腌菜来源时,给了个半开放式答案,“我们在丹波口市场采购,每种来自不同的店家,我可是一样样尝过来,最终才决定了这样的搭配呢!”就此打住。
腌菜,甚至是评价一间日本料理的重要参考,里面饱含了料理人的品味。
山玄茶老板亲自去走访来的腌菜
腌菜在日本的地位如此之高,还与江户时期全民戒荤腥的习惯有关,除了鱼类,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人几乎不吃肉。又加上从禅宗和茶道发源的怀石料理,推崇极尽简朴的饮食方式,美味又下饭的腌菜,成为当仁不让的最佳选择。盐有脱水作用,使萝卜变得方便携带,作为配菜还能随时补充盐分,于是很快在日本普及开来。从一根圆滚滚的白萝卜开始,发展到黄瓜、山药、茄子、牛蒡、白菜……
腌菜迅速扩张了自己的版图,把大多数适合腌制的蔬菜甚至水果都纳入麾下。和形式单调的韩国辣泡菜不同,日本的腌菜开启了一种新的食文化,或许可以叫做“把返璞归真进行到底。”
盐和米糠的神奇幻化
如果说腌菜是日本饮食生活的原点,那么腌萝卜,就是这原点的中心,日语里叫“泽庵”,据说由一位叫泽庵的和尚发扬光大。他原是京都大德寺的住持,后来被流放到山间,当地农民教他用盐和米糠腌萝卜,被赦免后回到东海寺。
传说他制作的腌萝卜让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都感动不已,便有了“泽庵渍”这个名字。也有说法是泽庵禅师的墓石很像压在酱菜桶上的石头之故。众说纷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那个时期起,腌菜不仅用盐,还加入米糠,只是现在提起“泽庵”,总会联想到黄黄的、加了食用色素的腌萝卜,吃起来干巴巴的,不是那么脆,却好似浓缩了万般滋味。
泽庵
另一大类是“糠渍”,属于日本首创的腌渍方法,主要原料是米糠,但由于易腐坏变质的特殊性,这种腌菜变得极其难伺候,必须每天早晚打开搅拌一次,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日本晨间剧《多谢款待》里,吃货芽衣子什么也没带,就抱着一坛米糠渍嫁到了大阪。后来被逼丢掉酱菜罐子,万般不舍,只好寄存在朋友家,拜托对方帮忙每天搅拌。
红芜菁
黄瓜、萝卜、白菜、茄子属于糠渍中的四大经典款,它们先被晾起来风干,然后埋入米糠酱中,直到售卖时,褐黄色的米糠还会星星点点的粘附在表面。第一次吃黄瓜糠渍的时候,还是外行,直接拿起来就啃,变紧致的黄瓜肉散发出一股微微酸馊的气味,令人想起老北京的豆汁,爱上之后却欲罢不能。实际上,糠渍一般要先洗掉附着的米糠再吃,如腌得不够入味就蘸酱油,要是腌过头了也不怕,切成细丝,做茶泡饭和炒饭也是一绝。
黄瓜糠渍
糠渍
像泽庵和糠渍这样时耗力巨大的腌菜,也被称作“本渍”,不是普通的小家庭可以随便完成的,但2、3个小时就能制成的“浅渍”,以及腌制时间稍长的“一夜渍”、“当座渍”,都可以自己动手。
冰箱没有什么剩菜的晚上,又懒得出门,我就煮上一锅饭,等饭熟的时间里,将新鲜的白萝卜切片,均匀撒上盐后放置半小时左右,倒掉水分,加入酱油、砂糖和醋,把米饭捏成饭团。第二天醒来,早饭和配菜均已大功告成,看上去月白风清,咬上去生脆喜人。这是腌萝卜最叫人感动的一点,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它不可能会不好吃,只是好吃与更好吃之间的差别而已。
浅渍
浅渍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的形式,只要有白米饭,就一定会有腌菜,它就这样,成为日本人餐桌上里最长情、不离不弃的陪伴。
来到腌菜的精神原乡
京都四面环山远离海,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就只好在怎样长期贮存食物上动脑筋,京都的鰊鱼荞麦和鯖鱼寿司便是一例。可在寺庙众多的古都,吃鱼无法满足修行的要求,自然而然催生了以蔬菜豆类为主的精进料理,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米饭、腌菜、味增汤和豆腐”,食用腌菜,也是和尚清简生活中精进方式。真要说其源头,恐怕要追溯到平安时代京都比鄙窖永碌摹岸ㄐ姆俊保鞘绷鞔吕吹囊皇淄ト绱顺溃荷嚼锏暮蜕谐允裁次。砍越瓷斩垢ず碗绮四亍?/p>
如今,腌菜则是京都人生活的一部分,和几位相熟的当地老奶奶聊起这个话题,对方眉毛一挑,带点俏皮说“腌菜啊是长住在冰箱里的。”而在我打工的京料理店里,每天营业结束,穿和服的女招待跪坐下来用晚餐,不管吃咖喱饭还是煎鲑鱼,桌上永远摆着一盘金黄的“泽庵”。
受惠于温湿气候和优沃的土壤,这里还诞生了品质极佳的京野菜,如圣护院萝卜、堀川牛蒡、贺茂茄子、九条葱等。京料理向来以清淡、致力发挥食物本味而出名,食材那么宝贵,料理蔬菜也是点到为止,不可能大喇喇地炒上一大盆。如舒国治所说,京都人对于蔬菜瓜果珍惜、宝贝,甚至歌咏。这种“专一凝视”诞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味——口感清雅的京都腌菜,“千枚渍”便是其中之一。
千枚渍的原料
如今不管来到京都哪家土产店,一定会见到“千枚渍”的身影。切成纸片一样薄的白色芜菁在木桶里摆成一圈,如绽放的花朵,上面点缀着黑色昆布,带有淡淡甘甜和辣味,口感温润无比,如同露着白色脖颈、讲起方言来款款如歌的京都艺妓。
它需要用大如石磐的圣护院芜菁,削成薄片后加入盐和甜醋,并每日用昆布调味,细心照料后才孕育出那样奇妙的味道。因为实在切得太薄,樽里面可以放下千枚之多,才有了这样的名字。相比别的腌菜,“千枚渍”是矜贵的,不仅是价格,更在于它的风味和可塑性,被称为“冬的风物诗”。搭配白米饭,不宜多,一片就够,料理人还可以尽情展现想象力,将其捏成优雅的形状。
千枚渍
在京都,还有“春酸茎菜,冬千枚渍”的说法。酸茎菜一般11月份腌渍,到来年春天便是最好的品尝时节。所谓酸茎菜,不过是芜菁的变种,只是要将叶子和根部一同腌制,在日本是相当少见的乳酸发酵腌菜,没有醋那么酸,有股淡淡的奶香味。土生土长的京女寿岳章子在《千年繁华》中,这样回忆起难忘的腌菜,“要制作著名的酸茎菜,菜叶不仅要丰厚硕大,色泽必须是浓重的深绿色。挑剩下的菜叶,可以拿来做清淡的渍物,对京都人来说是充满幸福的味道。”物尽其用,很符合日本人对待食物的态度。
![腌菜 腌菜岁时记](http://img.aihuau.com/images/e/79422/5606060506562638329379.jpg)
酸茎菜
第三种代表京都的腌菜是“柴渍”,将茄子或黄瓜、茗荷切细后,加入紫苏叶用盐腌渍而成,有很强的酸味,还染上了紫苏叶的紫红色,紫色在古代是只限于京城的人才能使用的高贵颜色,现在则恰好为清一色素雅的腌菜摆盘中增添一丝艳丽。“柴渍”可以算是色香味的智慧调和,它尝起来不像昆布萝卜那么“京都”,更接近口味浓郁的奈良渍,似乎故意逆流而上,而就在这种矛盾中,诞生了。
如今,古时候的种种困难都得以克服,有了冰箱来冷藏保存食物,有了发达的运输系统,随时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可那些为了对抗不便、应运而生的美味却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一种精神的原乡。
想起去年寒气逼人的一月,我独自坐车去京都与奈良交界处的净琉璃寺,农家自制腌菜挂在路边的无人贩卖小亭子上,一袋袋贴着100日元的标签,往小盒子里放下100的硬币,自己取走即可。我买了一袋柚子萝卜的浅渍,带回家,切细后嚼上一小片,柚子香渗入萝卜,那如山泉水般清洌纯净的味道,没有任何人工甜味素、食用色素或是防腐剂,把人一下子带回那乡间山野,至今一想起就回味无穷。
农家贩卖的蔬菜和渍物
这一瞬我才领略到所谓完美腌菜的真谛,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不过是为了留下最本真的味道而已。仅仅如此,也已是漫漫百年的修行,和京都这个雅致、内敛的城市一样,只在默默地进取着精益求精。
拿起一块最普通的腌渍萝卜放到嘴里时,那又软又脆的口感,以及淡咸中又回甘的清新,像极了京都给人的复杂感觉,优柔中带着一股韧劲,在全球大都市同一化的大趋势中固守着它本来的样貌。所以说,怎能来到京都不吃腌菜呢?
京都腌菜老店推荐
大安
当之无愧的京都腌菜招牌老店,有很多时令限定的腌菜,千枚渍非常最有名,工厂位于京都南边的伏见区,有时还会公开千枚渍的腌制全过程,可以去一窥究竟
电话:(081)075-531-7758
祇園店地址:京都市東山区四条通大和大路東入祇園町北側252番
西利
除了售卖各式腌菜,二楼还可以用餐,提供京渍物怀石料理(2500日元)和各种腌菜膳食和寿司,想象一下腌菜和寿司混合的奇妙口感吧!他家的腌菜礼盒搭配得当、用包袱皮包装地也精致,最适合买回去当伴手礼
电话:(081)075-541-8181
祇園店地址:京都市東山区四条通大和大路東入祇園町南側
打田渍物
店内的腌菜放在木桶上陈列,试吃种类非常丰富,有中意的可以直接让店员整根装袋购买。
电话:(081)075-371-3195
锦市场店地址:京都市中京区錦小路通柳馬場西入
土井志ば漬本舗
店名是“柴渍”的音译,它家采用大原地区产的日本最好的紫苏叶,与夏天的茄子、黄瓜和茗荷一起腌制,可以说是京都柴渍之首。
电话:(081)075-525-6116
祇園店地址:京都市東山区四条通大和大路東入祇園町南側572番
八百伊
这家腌菜铺本店位处幽静的白川附近,大厦楼顶有一个很大的“青首萝卜”模型,很容易想象,招牌就是千枚渍了,选用利尻的天然昆布腌制。另外加入绿紫苏、生姜和芝麻的“怀石泽庵”,山葵风味的山药渍都是八百伊的特色。
电话:(081)075-525-0801
本店地址:京都市東山区東大路松原上ル4丁目毘沙門町44
桝吾
在锦市场有多家店铺,千枚渍曾获“昭和51年农林大臣奖”,此外还有他家独创的“祇園茶漬”、“黑豆酱油大根漬”,以及选用北海道昆布腌制的“白菜漬”,口味上变化更多。“桝吾”的网站还开设了一个腌菜专栏,定期在关西地区进行素材寻访,探索口味上新的开拓。
电话:(081)075-211-5346
本店地址:京都市中京区錦小路富小路西入東魚屋町178-2
村上重
天保年间创业的老店,精选圣护院芜菁、用重石压制成的千枚渍是店里的明星产品,分为千枚渍1号到6号,尤其注重昆布的选用,根据不同风味的野菜选用不同的搭配,最大程度发挥昆布的鲜味。
电话:(081)075-351-1737
本店地址:京都市下京区西木屋町四条下る船頭町190
近清
近300年历史的腌菜老店,京女寿岳章子经常光顾的心水店铺,高级料理店和茶屋也常去近清采购,它家的“胡瓜奈良漬”几度曾获博览会大奖。因为不加任何化学人工调味料,近清有一句自豪的名言:绝对不能不当天吃掉!
电话:(081)075-229-6611
本店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区西洞院通蛸薬師下る古西町431
市久八木
京都本地人常常推荐的腌菜店,口碑最好的是它家的“梅”系列,包括“青谷の梅”和“京のしょっぱい梅漬”,采用当地青谷梅林产的梅子腌渍。
电话:(081)0774-52-0124
本店地址:京都府城陽市市辺五島64-3
大こう本店
大德寺西门外极具京都风情的町家店铺,没有观光客的喧闹,来客可以在店内享用热茶和几种时令腌菜搭配的试吃,名物是用黄瓜、生姜和茗荷制的大德寺渍。
电话:(081)075-493-4649
本店地址:京都市北区紫野東野町20-16
不同季节品尝腌菜有什么讲究?
根据蔬菜的熟成时节,四季也有时令的腌菜。被称为“冬日风物诗”的千枚渍自然是冬天最好,同时节的还有柚子萝卜、红芜菁渍等。酸茎菜一般11月份腌制,来年春天食用有最佳风味。4到6月适合时新的白菜或菜花的浅渍,夏天则是清新爽口的薄皮圆茄子和黄瓜的浅渍,秋天转凉,可以吃暖身体的酒糟腌菜如奈良渍。
腌菜的制作步骤:
说起腌菜的古早做法,必须先晒干萝卜,再放入木桶,压上天然大石头,加入适量的盐和米糠,接着尝味道,斟酌用盐量的加减,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意外惊喜的过程。而进入批量生产的年代后,已经等不了慢慢风干这样浪漫的方式。晒干的工序就由加盐去水分来替代,把大木桶换成水泥槽。道行高深的料理人一尝就明白,带着一股不自然的味道。
日本各地特色的腌菜:
名古屋的渥美泽庵,依旧用海风天然风干;
秋田县角馆的熏萝卜,要吊在地炉上熏制40天后再腌渍;
佛教圣地高野山腌制七年之久的梦幻腌萝卜;
鹿儿岛用天然海水捣制的“山川渍”。
东京渍物老铺“山田屋”第十五代主人发明的混合型腌菜“福神渍”,加入萝卜、茄子、莲藕、香菇等七种材料后用酱油、砂糖和味醂腌制,因类似于七福神而得名。因为配咖喱饭吃而风靡日本。
本文已发表于《旅行家》杂志,请勿转载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