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思想观念
1.从心理学研究来看,读书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人的记忆力好比一个正放着的三角形,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却大,而年龄增长了,它却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学习语言方面,其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是我们求学读书期间。在这样一个记忆力最强的最佳期,我们应该 “背”下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最佳策略。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2.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它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墨子在《非攻》一文中,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他所说的“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仍然阴魂不散。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我们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3.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中间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理解、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进行写作必然是空洞无物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从考试的导向上看,特别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重视背诵教学了。
在教育部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分别把古诗文的比重提高到30%和40%,《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推荐了120篇古诗文。中考、高考都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并逐年增加默写的分值。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得不引起每个学生的关注。
二.背诵方法
1.榜样背诵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封建教育中的语文教师,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尽快弥补夯实“背”的基本功,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为了让学生有信心背出课文,我一改示范朗读,为示范背诵课文。当我一口气背出此文,学生掌声雷动,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我想你们一定也会背得比老师更好,有信心吗?”“有!”这次背诵完成得特别好。我想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
其次,我给学生讲名人背书方法。例如丰子恺他每篇要背过的文章都要读二十二遍,读完之后,文章后边就留下一个繁体的“讀”字。第一天,把文章读十遍,每读一遍写一笔,写完“言”字边和右边的“士”字头。然后试背一遍。第二天,第二篇文章再按此法读十遍,然后把第一篇文章重读五遍,写完“讀”字右边中间的“四”字。再试背一遍。第三天,再按此法把第三篇文章读十遍,第二篇文章重读五遍,第一篇文章再重读五遍,写完“讀”字右边下面的“目”字。再重背一遍。第四天,再按此法把第四篇文章读十遍,第二、三篇文章读五遍,第一篇文章重读两遍,写完“讀”字右边最下面的“八”字。这时第一篇文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依此类推,平均每天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经过二十二遍诵读,分散到四天完成,把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复习巩固结合起来,自然十分牢固。丰子恺用这样的方法一年时间掌握一门外语,十分成功。这样的方法,也很值得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借鉴。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我也让学生明白了,即使是名人,背书也是要花功夫、讲技巧的。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2.对比背诵法。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3.提纲背诵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再造形象背诵法
此法是指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适于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原景和情水乳交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摇荡着船儿载我轻快地前行,飘动着的风儿吹牵着我的衣襟,匆匆的行人被我问起前行的路,微微发亮的晨光缘何依然如旧!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便进入了诗画的境界,与作者轻松渴望归家的情怀共鸣。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5.录音协助背诵法
录音机是十分普遍的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背诵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用录音机协助背诵有两个办法,一是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学生随着录音一起背,这样既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又可强化学生的语速、语感。二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音录下来,然后利用零碎时间多遍播放,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利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背诵效果。
三、动之以趣,增强学生的背诵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有积极性,他的聪明才智可以发挥80%以上,如果没有积极性则聪明才智的发挥在30%以下。
1、趣味背诵。我经常使用的有:“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接力式”,即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教师快速点出另一位学生以接力的形式顺着文章往下背;“挑错背”,即教师先指定一位学生开始背诵,一旦背诵过程中出现错误,别的学生马上纠正错误并继续背下去,以此类推,这样整个背诵过程紧张而又活泼;“对仗背”,这种方法大多适用于古诗文,即教师出上句或下句,学生抢对下句或上句,用此法可以强调性地检查背诵古诗文的重点句,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
2、竞赛式背诵。结合中学生“争强好胜“这一特点,我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背书竞赛,如小组间的竞赛,男生女生竞赛,评比、交流背书的体会,背诵表演,同桌互背等形式,在这些形式的背诵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情绪持续高涨,气氛一直活跃。以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背诵效率。
3、悬挂例作。我除了要求学生背出课本规定的内容之外,鼓励学生背诵的自己喜欢的内容。如优美的诗歌,短小的散文,精彩的语段等,并定期开展背诵交流。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日积月累,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作起文来,笔下生花!表达、理解、写作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有段日子里因为接触的《西游记》比较多,在写到高山时,就有“巍巍峻岭、削削尖峰”、“千峰开戟、万纫开屏”、“重重谷壑、处处巉岩”等词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于是我把周记和作文中好的文章悬挂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表现自我和对作品的反馈期待得到对应的满足,而这又极大地刺激了创作欲望,并从中感受到背诵带来的快乐,学生也越背越起劲了。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经典诵读针对青少年儿童记忆力提高具有良好的天然优势,见效迅速而明显,对于青少年儿童大脑潜能开发大有裨益。除记忆力大幅度提高外,还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文化素质显著加强,其他各科学习相应进步,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品格改善,气质优化,综合素质提高。如此简单的方法,如此简短的时间,如此轻松愉快的诵读,如此良好的成效,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好处多多,现例举主要几点如下:
1、识字量大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水平提高。诵读一部经典,不仅认识数千汉字,还能让小朋友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
2、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带领他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教育和学习变得异常轻松。
3、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4、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温馨、快乐、祥和的家庭气氛。是最佳的亲子活动之一。
5、增加历史常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熟读经典,会使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强,再读起普通书来毫不费力,进而带动众多学科和技能(如数学、历史、艺术等)的有效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以下内容是著名专家对经典诵读的评价:
1、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熟读的重要意义。他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2、蔡尚思先生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晚年回忆自己求学经历时,曾这样写道:“从1913到1920年,可以说是我入私塾、死背经书时期……背得最熟的是《四书》,光背诵而不解其意义,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内容之后,才觉得幼时死背书的好处,自恨没有多背些古书。现在无论是自己和别人的有关著作,那怕只差一个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读过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
3、严北溟先生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他说:“常有人反对私塾式的死记硬背,把它归之为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启发式固然重要,但死记硬背在童年学习中也不能缺少。通过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一时可能无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加强,便会在各种知识的联系、综合中发挥作用。童年时通过死记硬背所培养起来的记忆力,使后来受用不浅,是我在贫苦自学途中体验最深的一点。”
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也感激他父亲在他少年时期,重视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一与初二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文有十大好处: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sK7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古诗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库)均有涉猎。从文体角度来看,除楹联和汉代大赋外,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背这些经典,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杭州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sK7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她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造成厂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文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为学校的诵读尖子。学习成绩成为全年级前10名,而且性格变得非常开朗,他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在最近一次河南省举行的古文诵读表演活动中,一个专家现场点篇目,连续点了十多篇古诗文,他非常准确而流利地全部背诵出来,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孩子的自信心更强了。sK7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7、培养耐性。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sK7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家长的认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华,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多读;一是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位学生家长,开始认为孩子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纯属无用之功,于是找到老师,希望老师不要再让他的孩子背诵。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数学、英语两门功课不及格,家长被请到学校。家长很生气,当面责骂这个学生。无意中,她看见了教研室中的3块警示牌,第一块上写着:“今日事,今日毕;老师不着急,爸妈不生气;做人这叫有出息,做人这叫有志气。”第二块牌子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人人珍惜粮食。”第三块牌子写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关心同学我的义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正当活动我的权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团结友爱我的风格;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风。”这些牌子是他们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写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后半句是大家共同编写的话。这位家长看后批评孩子说,你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我就不用操这么大的心了。老师告诉这位家长说,这些话是从我们现在读的这些古诗文中选出来的。从此后,这位家长与孩厂共同来诵读古诗文。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已经能背诵儿十篇古诗文,而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活动形式在港台地区被叫做“亲子活动”。
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10、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工程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古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sK7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这十大好处归纳起来是“两个根本”:—是从根本上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80年代美国一个叫做斯佩里的科学家,他发现人的左右脑的分工是,左脑与人的科技活动相关,主要决定逻辑思维能力;右脑与文学语言活动相关,决定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人的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几百万倍,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结论是,人应当主要开发右脑。日本的一位叫做春山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左脑储存的主要是人自身的经验;而右脑储存的是人类500万年积累的知识。自古以来,人类主要是依赖于右脑完称他的基本素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个直觉是从右脑的开发上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文教育,离不开右脑的开发,这就是—种最根本的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这个做好事的原动力,表现出来的是孩子们的道德、情操、胸怀、毅力。这种原动力,恰恰是我们这个工程能够给孩子们的力量,在这一方面的实例令我们深有感触。老子也曾说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常把做大事与成名成家相联系,使孩子们认为凡成功者是不做小事的,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得一种“时代病”,即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认真,对物不珍惜,对己不严厉。父母、老师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理所当然,是应该的,从无感激之心;对事不认真,什么都当成额外负担,都敷衍了事;对物不珍惜,物质条件太好,一切得来人容易,所以不珍惜;最根本的是对自己不严厉,总是姑息自己,迁就自己,为自己找理由。长此以往,又怎么能懂得如何做人呢?
西方有一个文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就像是一棵葡萄树,他的技能、知识就像那一串串的葡萄,而胸怀、情感、意志就是支撑葡萄树的支架,如果没有支架,葡萄树就只能匍匐在地并最终和它的珍贵的果实一起烂掉!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个工程,就是要同家长、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立起这样—个支架。
不知始于何时,“背诵”一词为人所反对,特别是被学生所深恶痛绝,进而也被家长所坚决反对,家长们认为,让孩子背书是没有必要的。 甚至会把孩子给教傻掉,老师们因而也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背诵”一词果然如此害人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请各位指教。
一、背诵的意义
(一) 诵读能让孩子尽快适应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
孩子们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大人的口头语开始的。口头语随意性很大,很不规范,都是一些“阿猫”“阿狗”之类的话。当两个人面对面说话时,有些意思彼此很容易听懂。但是若把两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写成文字,有时让人看了根本不知所云。总之,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孩子将来要学习、要大量接触的却是书面语言,而不是口头语。因此,我们要尽早地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的理解书面语,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你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做数学题吗?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题目。有的数学题目就有好几行,孩子们看了就头晕。你叫他还怎么做题呀;你是否看过如今高考的语文题目?没看过的自己去网上找找就知道了,除了作文和文言文就是阅读理解了,要想高考得高分,阅读理解能力差行吗;就是大学毕业了去考公务员,那题目都还是大量的阅读理解。可见,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你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怎样让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呢?也许,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诵读一些经典的书面材料能让你的孩子尽快适应书面语言。
(二) 牢记必要的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感知,一是思考。就感知而言又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亲身实践直接得到经验,第二是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
怎样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这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记忆,一是理解。这里我主要谈谈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现在人们似乎都侧重于理解,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大家都懒得去记忆呢,还是理解确实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我的认识而言,我们不应偏重于哪一个方面,而完全放弃了另一个方面。所谓博闻强志,在大量的阅读地基础上还是离不开记忆。我认为,对于一些量很大的内容,理解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法,然而对于有些经典的、精练的知识还是以强志,即“死记硬背”为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把一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绝对是有好处的,小时候通过反复诵读记住的东西,到将来要用时他张口就能用得上、提笔就能写得出来。而通过理解的知识你还得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才能用得上。再说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往往落后于记忆能力的发展,一个知识他们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得来。但你要他理解某个知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除了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发展滞后之外,还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知识面不广,所以很多问题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以后,他们才能理解相应的其他知识。所以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
(三) 学习外语更是离不开背诵
学习外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不同语言文化的异族人用声音表达欲望和思想的方法,进而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思想。
学生总是抱怨说外语学不好,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外语,总想找到一条简便的外语学习之路。因而找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书来认真地研究起来,找了大量的练习来做。还买来了许多的辅导资料。他们却忘记了学习语言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模仿。试想想有哪个人学习自己的母语是通过研究语法、做练习学会的?还是有哪个人学习母主找过什么捷径没有?人人都只是通过听大人说话,然后,跟着说就是了。
是的,要是学外语也能有这样的模仿学习的机会就好了。然而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机会,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怎么办?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要模仿只有在课堂上模仿老师了。然而模仿老师还不够,因为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学生、说外语给学生模仿。怎么办?我常常惊叹于技术的进步,我们自己小时候学英语只能用录音机,听了一遍,得倒带,重新放音,实在太麻烦了,因而也常常不用。而如今有了复读机,点读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厌其烦地听,可以不厌其烦的模仿。有了这种技术剩下来要做的就只是学习自己肯不肯去努力练习了,多读多背,没有学不会和语言!
二、名人的背书经历
兆文钧在《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一文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辜鸿铭是怎样通过背诵而学习的:
我14岁那年,父亲的一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老友——这是个大商人,带我到德国去留学(......)他家在柏林,我便在他家住,他不辞劳累,每天亲自教我学德文。他的教法与从不同。 在我开始学德文自母的那天,他就拿出一本书,对我说。
“我们西方有神人, 没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这本书就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要想把德文学好,非把这本书背熟不成。让我说一句,你背一句,试试。于是他便指手划脚地说了一句。说完,看了我一眼。我马上也跟着他的姿态边表演边说。他听我说完,一笑:“好了!”他又一连说了几句,我也模仿他的动作,说了几句。他笑了,非常好玩。
他说:“好得很,咱们往后就这样学下去。”
我说:“我不懂你说的话呀!”
他说:“没关系,只求你背得熟,不求你听得懂;听得懂再背,心就乱了,背不熟了。 等你把这本书背得——用你们中国一句话——倒背如流——那样熟,我再给你讲。“
我说:“我怕办不到。”
他说:“我知道,你能办得到。语言不懂,就像学念咒那样学。”
我问他:“什么叫念咒?”
他说:“你忘了,那天你站在你父亲身旁,你父亲拿着一本书念,你笑眯眯地跟着念;你父亲叫你出去,你不去,我对你父亲说:‘别往下念了。把那段从头再念几遍,’你念了十几遍。第二天,我叫你背,你都给背对了。”
他接着问我:“那天你父亲叨念的那些话,你懂吗?”
我回答:“不懂。”
他又问:“你还能背吗”
我回答:“能。”
他说:“着啊!那天你父亲念的那本书,你父亲告诉我,叫做大悲咒。”
他接着说:“我在你这年岁,我父亲逼我背莎士比亚作品。勉强背会几句,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全都忘了。后来我实在受不了父亲的逼迫,逃跑到柏林外祖父家,学习簿记,准备将来在银行,公司或其他部门找工作。我父亲接到我外祖父给他的信。信上说:‘这个孩子没有读书的天赋。’父亲气得要死。我后来做了商人,从一个小商人一步步变成一个大商人,而今成了商翁,我因为不能按照父亲的期望做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痛心极了!早在十多年前,我随着做买卖,走遍世界备国。到处留心找一个聪明的小孩,也没找着。那天,我听到你很聪明够资格,才把你选中。第二天,我准备了一桌丰盛大餐,请你父亲和几个老友聚餐,当众请你父亲把你交给我,我才把你带到德国来。好孩子,凭你的聪明。将来你一定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给东西方文化建筑一座最伟大的桥梁。”
接着他问我:“你能安心学下去吗?”
我回答:“能”
他又问:“想家吗?”
我回答:“不相家。”
他说:“每周礼拜一到礼拜五是你学习的日子;礼拜六、礼拜天,我带你到公园或郊外玩。好么?“
我回答:“好!”
就这样学习了半年多。一天,我说:“《浮士德》我背得熟透了。给我讲讲吧!”
他说:“够熟不成,越熟越好,等过半年或一年以后我再给你讲。越晚讲,了解越深。经典著作与一般著作不同;一般著作谁都能一听就懂,经典著作谁也不能一听就懂。何况你的德国语言,文学基础还不够用呢。别急。”他接着说,“数学、物理、和化学好懂。让我先教你数学,然后再教你学物理和化学”,又说,“我计划让你在德国学科学,再送你去英国学文史,哲学和社会学,学成之后,送你回中国。 你再把中国的经典著作背得熟熟的。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结论,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下面再录一段胡适小时读书的经历。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写到:
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
父亲做老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 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个字。 我也认了七百多字......
回到故乡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
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 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开头几行抄在这里: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学为人,以期作对。
......
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虽是韵文,先生仍讲不了,我也懂不了。
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钞》,我不记是谁先的了。三十多年来,我不曾重见这部书,故没有机会考出此书的编者;依我的猜测,似是姚鼐的选本,但我不敢坚持此说。这一册诗全是律诗,我读了虽不懂得,却背的很熟。到今回忆,却完全不记得了。
我虽不曾读《三字经》等书,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这本书后面的七言句子,如
人心曲曲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我当时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却常常嘴上爱念着玩,大概也是因为喜欢那些重字双声的缘故。
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诗经》,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在下下面:
(4)《孝经》。
(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
(6)《论语》。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
(7)《孟子》。
(8)《大学》与《中庸》。(《四书》)皆连注文读)
(9)《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
(10)《书以》蔡沈注本。(以下三书不读注文)
(11)《易以》,朱子《本义》本。
(12)《礼记》
以上分别抄录了两位名人的启蒙经历(其实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及鲁迅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也有类似的启蒙经历。从这些著名人物的启蒙经历来看,他们都共同经历了背书的这一个阶段。特别是辜鸿铭,背书在他身上则体现得特别明显。
三、怎样教孩子背书
背书,怎么背?在上述辜鸿铭的背书经历中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
背书只求熟,不求懂,不求知道意思。其实书读熟了自然意思也就懂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相对于“熟”而言,“懂”要容易得多。熟要熟到什么程度?熟就要就到张口就能说得出来的程度。熟到对所背的内容,就象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什物一样。现在的人们往往就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他们把背书当作一种别人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别人要求他们这样做的,于是只求能复述为准。以为一旦能背出来给人听了就大功告成了,便完成任务了。这样的背书是没用的,读了几遍就试一试是否可以背出来,于是一边读一边想,过不了多久他便能复读,于是便了事。从头到尾体现的是一种急功近利,是一种浮躁。这样背书不仅没有达到背书的目的。反而培养坏的品质。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就是最主要的手段。
一
1992年江苏省许多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的教学实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加强了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收效显著。200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分别把古诗文的比重提高到30%和40%,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推荐了120篇古诗文。中考也强调知识的积累,逐年增加了默写的分值。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各个时代的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诵古诗文,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这样一个故事比喻教育: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指示,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一看,神灵让他捡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捡的竟是钻石。所以加强背诵的训练,甚至是强制性的背诵,也不失为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
二
实践早证明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就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四背诵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篇文章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还是别人的见解,学生也只能支离破碎地领会。让学生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便于整体感知和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那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背诵呢?
1、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背诵,让他们自己浸润在文章中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不愤不诽”,在产生疑问后,再作讲解,效果往往很好。我国古代旧私塾先生就是先让学生背熟原文,然后再讲的。其实,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不是通过老师的一次、两次讲解就能完成的,往往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回顾和品味。
2、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背诵。教师先讲一下,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要点。特别是古代的诗文,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明确朗读的停顿,疏通大意,体会主要感情,这样易于学生记诵。
3、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有关知识,如古典诗词格律常识,快速记忆的方法等,有条件的话,还可用上与诗文内容相配合的录相或幻灯片进行情境教学,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配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4、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还可以充分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背诵。例如:每一节语文课前,按学号安排一名学生给大家背一首诗(要求不能重复);集中搞一次比赛,人教版第三册语文书后就有语文实践活动——《诗海遨游意兴盎然》的古典诗歌背诵比赛;搞一次辩论赛或演讲,学生必然会去记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五
背诵的范围,完全可以再扩大些。现行的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优秀的古代诗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现代诗歌、近代大家的作品、西方名人的佳作、时文、美文也应该背诵一点,学生的作文更应该背诵一点。学生的作文和我们现实生活贴得更近,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对现代诗文语言表达和语法运用上的借鉴,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两个实验班,从初一起,便加强背诵,两年来,背完了《古诗文诵读》、背完了课本和自读课本中的美文,背了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背了大量的名言。通过背诵,同学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全部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同学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不少同学作文获奖。前不久,刘小娟、李静等同学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读写大赛”的决赛,刘小娟、刘秀春又双双获得“东台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
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背诵,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日积月累,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妙语连珠;作起文来,一定会妙笔生花!背诵既能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又能提高写作能力。你何不弯下腰,捡一颗钻石呢?
背诵的好处
背诵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坚持背诵的结果。他曾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他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背诵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还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离不开背诵。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文章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就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背诵能力,这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老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原文提炼成一个提纲,边看提纲,边复习背诵,这样记忆和熟练程度就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默写,强化训练。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读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多读才能多写”。这些话语,确实是学好语文的经验之谈。
许多名家大师,当他们在事业上,学习上,学问上取得很大成就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谈到自己的益于青少年时期大量背诵古诗文。据说茅盾能全文背诵《红楼梦》;瞿秋白的诗,许多是集唐人诗句而成的,却能作的天衣无缝。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多背诵古诗文,能积累语言,增长自己的文学才华,等到美的熏陶,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成为自己终身的一笔财富。
周振甫先生在《诵读》一文中说:“过去旧式的国文教学,偏重背诵,照现在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问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二.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谊。
三.熟读了字句妥协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
四.熟读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背诵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提高,对于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得了。”
周先生在这里不但阐述了背诵的好处,而且将背诵与理解文章,背诵与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与提高写作能力,背诵与提高鉴赏力的关系阐述得一清二楚了。
可见,多多背诵古文的好处,是被许多名人大师充分证明了的。教育心理学家林宗德说:“学生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古籍.都是小时候一篇篇背出来而终身不忘的。
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
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解放后的语文课本.在一度厚今薄古的文化思潮下,古汉语的篇幅,在教科书里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这一时期在校学习,尔后成为作家的同行.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地在充实自己,仍然时不时要暴露出他们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对弱势,出现完全不应出现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硬伤。
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会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在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
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
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
背诵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少年儿童的母语基础训练有着重要的心理学价值。
其一,背诵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苏轼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是强调在反复吟咏中加深理解。这是因为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对课文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在反复诵读中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诵读者的思维参与,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也会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受到感染。
其二,背诵能够帮助规范学生的语言。课文是经过选择、锤炼的文章,有的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的书面语言。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少年儿童语言的发展。
其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背诵是有意识记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通过背诵积累了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四,背诵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会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在作文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背诵是对语文科本质属性的回归,忽视对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语言训练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语感、语气也有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有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背诵 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就是最主要的手段。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各个时代的人民在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诵古诗文,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这样一个故事比喻教育: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指示,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一看,神灵让他捡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捡的竟是钻石。所以加强背诵的训练,甚至是强制性的背诵,也不失为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
二
实践早证明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就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1、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背诵,让他们自己浸润在文章中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不愤不诽”,在产生疑问后,再作讲解,效果往往很好。我国古代旧私塾先生就是先让学生背熟原文,然后再讲的。其实,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不是通过老师的一次、两次讲解就能完成的,往往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回顾和品味。
2、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背诵。教师先讲一下,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要点。特别是古代的诗文,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明确朗读的停顿,疏通大意,体会主要感情,这样易于学生记诵。
3、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有关知识,如古典诗词格律常识,快速记忆的方法等,有条件的话,还可用上与诗文内容相配合的录相或幻灯片进行情境教学,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配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4、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还可以充分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背诵。例如:每一节语文课前,按学号安排一名学生给大家背一首诗(要求不能重复);集中搞一次比赛,人教版第三册语文书后就有语文实践活动——《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的古典诗歌背诵比赛;搞一次辩论赛或演讲,学生必然会去记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五
背诵的范围,完全可以再扩大些。现行的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优秀的古代诗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现代诗歌、近代大家的作品、西方名人的佳作、时文、美文也应该背诵一点,学生的作文更应该背诵一点。学生的作文和我们现实生活贴得更近,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对现代诗文语言表达和语法运用上的借鉴,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两个实验班,从初一起,便加强背诵,两年来,背完了《古诗文诵读》、背完了课本和自读课本中的美文,背了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背了大量的名言。通过背诵,同学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全部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同学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不少同学作文获奖。前不久,刘小娟、李静等同学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读写大赛”的决赛,刘小娟、刘秀春又双双获得“东台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
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背诵,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日积月累,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妙语连珠;作起文来,一定会妙笔生花!背诵既能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又能提高写作能力。你何不弯下腰,捡一颗钻石呢?
背诵打造真正的语言能力来源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不过,时至今日,背诵却备受争议。反对者以为背诵会戕害性灵、拘系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学法;也认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准日渐低落与背诵有莫大关系。因此,摒弃背诵的呼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背诵真的会毒害人吗?不妨听听以下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吧。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为文尝倡“尽芟枝节,少说废话”,文笔简洁圆融、幽默隽永的文学大师、新月派骁将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世界语言巨擘、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识的汉学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由高本汉先生这番话,得知中国教学讲求背诵,产生的效果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敬爱,亦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他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可见背诵并不是愚笨的教学法,相反的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背诵得当还是一件乐事呢。出身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获夏志清教授推崇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
由上述几位学者的话,足见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锵。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不谋而合。可见经过背诵的一事一物总会贮藏于心中,在适当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简理机先生(D·CARNEGNE)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记性好,对做学问、创事业有利无害,而背诵能锻炼记忆,又焉能不背诵呢?怎样背诵才恰当呢?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博士,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他在《英文学习法》中说:“背诵法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是无认识而无用的。正当的背诵应与体会同为一事,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这位幽默大师说的虽然是英语的背诵方法,但同样适用于中文的背诵。总而言之,各专家学者的精思卓见,让人对背诵有正确而深入的了解,也好让反对背诵者,能深切反思。
2、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
--林语堂语言大师
3、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5、语言的习惯是由模仿逐步养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须熟读和背诵,不然模仿无从谈起。背诵是中国人学习的传统方法,我至今认为依然十分有效。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胡春洞
6、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维
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学语言根本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维
7、一个是清晨7时前就起床,到大操场是朗诵英文读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烂熟为止。一个是默记,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带着英文单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汉文,天天默记。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单字认识了。像交朋友一样,初见面时,是陌生的,经过多次在一起,就混熟了。一天记十几个词,不到半年时间,就记得几百个单词了。我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我也爱好英文文学,特别是英文诗。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遍阅了英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这对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帮助的。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高士其
8、有个学员,从高一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到高三就背完了。高考考进了北大。进入北大后,他本想不再继续背了。但当他的同学听他背诵的时候,无不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于是,由于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他就开始继续背第四册,把第三、四册都背得滚瓜烂熟,他熟到什么地步呢,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说出来,他就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连接上,而且语音和磁带录音一样标准,因为他是模仿着磁带来背的。后来他考入了美国Duke大学,他给国内的英文老师写信,老师不敢回,因为老师对他的英文有畏惧感,他的英文学得太好,只能给他回中文信,并告诉他不是不会写英文,而是想让他温习温习中文,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
这位学员到美国第一个星期写文章,教授把他叫过去说他的文章是剽窃的,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教授说:"我20年教书没有教出写这么漂亮文章学生来。"这个学员说,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但我告诉你,我能背108篇文章,而且背得非常熟练,你想不想听。结果,他没有背完两篇,教授就哭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授想一想自己教了20年了,居然一篇文章也没有背过,而一个中国学生竟背诵了这么多精美的文章,所以很难过……
背诵,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项目,每学期语文老师都会制定背书表,要求学生背诵指定的课文。然而对于学生如何背诵课文,不少教师却很少去指导,更不肯花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指导学生去背诵课文。因为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学生也普遍感到有些困难。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提出要让学生“减负”,因此背诵这一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逐渐被淡漠起来,变成了一个走形式。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背诵的必要性。
一、背诵的作用。
(一)背诵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二)背诵是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背诵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小学的学习基础打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开始重视抓好语文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学会积累大量的知识来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把原来每个单元后的基础训练篇目改成了“积累运用”,在“积累运用”中适当的编排一些词语或优秀诗文来让学生读读背背,由此可见编者的用心就是要学生多积累一些知识。背诵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新课标》不但反复强调了背诵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背诵文章的质量、数量,甚至是篇目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但是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背诵,特别是课堂上有指导的背诵练习,几乎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拒之门外。《新课标》对背诵所作的要求,我想一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二是汲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三是融入了现代教学观念而采取的得力举措。
(四)背诵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积累大量优秀的诗文词句,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的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就是潜移默化地指导他们习作。平时加强背诵训练,日积月累,习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蹦出来,涌集脑际,供选择,任驱使,习作练习就能完成由模仿到运用甚至创新的质变的飞跃。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致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著名老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出几部书。由此可见,背诵是我们中华民族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许多学者名流都有背诵的经历。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淡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1]陈耀南博士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明了背诵的确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五)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一下子并不是就能理解下来的,要靠在今后的生活经验地不断积累才会有所感悟。背诵就是要学生先把课文记下来,藏在脑海里,靠多读来感悟。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2]李博士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不谋而合。
(六)背诵自古有之,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在《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一文中就写到:“从前我们学英文的时候,中国自己还没有教科书,用的是一册英国人编了预备给印度人读的同纳氏文法是一路的读本。这读本里有一篇说中国人读书的故事。插画中画着一位年老背曲拿烟管带眼镜拖辫子的老先生坐在那里听学生背书,立在这先生前面背书的,也是一位拖着长辫的小后生。不晓为什么原因,这一课的故事,对我印象特别的深,到现在我还约略谙诵得出来。里面曾说到中国人读书的奇习,说:‘他们无论读书背书时,总要把身体东摇西扫,摇动得象一个自鸣钟的摆。’这一种读书背书时摇摆身体的作用与快乐,大约是没有在从前的中国书塾里读过书的人所永不能了解的。”世界语言巨擘、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识的汉学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修学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门处,无过于背诵经典。经典,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佛祖圣哲们亲证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因为实相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经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无量义理,开悟之后一切明了,才能证得其大用无方无量妙义。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门教沙弥,都是自背诵经典入门。背诵经典时,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圣贤自性实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诵就是‘众善奉行’,这是修根本戒学;背诵时,必须收拾放心、专心一志,这是修根本定学;背诵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是修根本慧学。直至背过千遍万遍,三学成就,三慧顿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识成智,顿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胜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诸佛也是说之不尽!背诵经典乃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圆满的修法,好老师无不劝导学生背书,就是这个道理。背书的目的,不是在熟记书中文辞义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彻大悟。背诵是完成三学三慧的方便法门,这一点是必须明白的。(净空)
考研状元传经:老实背书吧
http://www.aIhUaU.com 2004年11月03日13:08 海峡网-厦门晚报
昨天上千考生挤进只能容纳300人的房间取经,老师对状元们的经验不以为然
本报讯(记者查本恩)昨天晚上7时,厦大博学报告厅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原本只能容纳300人的报告厅,挤进了近千人,许多学生只好站在窗外,有的甚至爬到窗户上。除了非常著名的专家演讲和举行关于就业指导的讲座外,难得见到这种拥挤的场面。
这些学生是来向7位考研状元取经的。现场氛围非常热烈,来自新闻传播系、法学院、经济学院等院系的七名状元不仅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还回答了考研者提出的诸多复习方法的问题。因为人太多,传递纸条不方便,交流会还启用了短信提问,学生把问题发到指定手机上,状元在现场马上作答。
死记硬背成了成功法宝
但令人担忧的是,几位状元直接或间接地认为,他们的成功法宝之一是死记硬背。一位状元说,她到11月份才开始复习政治,主要是背书,有的专业书都背5遍了,一天要读十几个小时的书,把能逃的课都逃了。
一位考上法学院的状元说,知识点要记住,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概念题和简答题,因为根据自己理解的去表述不全面不严谨,会被扣分,如果会做的题目因为没有背下来被扣分,这门课就考不出高分。所以他建议文科生还是要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扎实。
增加复试成绩考核学生能力
但是,这并不能怪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大部分考题都要求有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死记硬背。
厦大考试中心说,现在很多考生背书很厉害,分数也考得很高,但不会做研究,动手能力差。厦大将倾向于录取在正规本科院校受过良好教育的本科生,以此来减少靠死记硬背考进来的学生。
事实上,这一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可能更会背,除了理工科外,研究能力的强弱与是否正规本科院校毕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需要对试题进行改革,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但也有研究生导师对此提出异议,较少死题目,增加活题目,阅卷就更没有标准,公正性难以保证。
不过,厦大决定通过增加复试成绩来平衡考分与能力的关系。厦大考试中心负责人说,2005年厦大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而不是2004年的20-30%,理工类专业因为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复试成绩可能会超过这个比重。
都爬到窗台上了,取来这样的经,不知考生做何感想。 查本恩 摄
(厦门晚报)
印藏佛学大师们的神奇记忆能力!及其严格的佛学训练!
(一)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 :
藏传佛教无论学院或禅院,都十分重视经典。
禅院式寺院,要求背诵日常课诵的经文、仪规,一般不允许在集体法事活动中带经典法本。
学院式寺院,更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班级的基本课程教材都要背熟。
在辩论中,需要运用到储存在记忆中的大量论点、论据和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论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不通过答辩难以学精五部大论,也取不到格西学位。
藏传佛教中,有特殊的背诵传统。
据史料记载:
印度的世亲大师,能背诵十万颂论九十九部。
藏地噶当派格西夏热瓦,能背诵一百零三函的大藏经《甘珠尔》。
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七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有一次,给一万多僧人开讲经论十七部(约二十函),偈颂、疏论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诵经书讲解,共讲了三个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迹之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诵经论六十四函(约一千九百万字)的优异成绩,曾传爲佳话。
像这样记忆力超常的善知识,虽然不多,但能背诵三五部或十来部的人,不算稀有。
背诵这一学习方法,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用大脑作知识的宝库”,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