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中文”——“情理层次”语文思维,写作、阅读和鉴赏“三位一体”,高度可操作的思维层次训练,成就语文自我成长之道。
-------------?-----------
【王师讲堂·01期】
“抛砖引玉”
-----议论文的完美逻辑(Ⅰ)
高中阶段,除非你自身叙事写作非常成熟,能做到情节层次多变、内在层次语言细腻(可训练),或者情感细腻丰富(非外力),否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议论文。
不过,写过的议论文有那么多,能有几篇确实能让人满意、让自己满意?!
创作一篇好的记叙文,需要情理认知、叙事断层、情绪多层次细腻化表达等等,经过长期叙事写作分层能力训练,每一个具备“情绪感知”和“情理认知”能力人,都能做到真正的“生活写作”自我表达。议论文同样可以。
能否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这涉及到学生的视野,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在“情理”认知方面基本都没有问题。因为目前学校语文教学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的情理认知成长远远超越其自我表达能力的成长。于是,头脑中想到很多,却又老虎啃刺猬——无从入手。
这也是很多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作、不愿写作的根本原因。
其实,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滞后,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思维层次不够清晰,甚至根本就没有经过哪怕最简单地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整个语文作文完全在语言修饰层面打转,语言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系统成长的桎梏。
在写作训练方面,一直以来,“王师”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思维层次性驾驭语言组织”。初中到高中,记叙文到议论文,文字组织表达方式改变了,本质上代表的却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复杂化。
相对来说,语言组织表达,写作素材积累,等等,这些倒是最次要的了。
议论文写作方面,“王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研究大量名家短篇观点表达的逻辑层次,结合《左传》《吕氏春秋》等文史经典,融合贯通,开发出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议论文思维层次训练课程,本人称之为“观点表达的完美逻辑”。
今日,“王师”详细介绍“观点表达的完美逻辑”之一:“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型观点表达“完美逻辑”,共包括6个思维层次:
“矛盾”--“论点”--“触类旁通”--“比照”--“领悟”--“点题”。
以下,“王师”将具体解释整个思维过程的每一步。
起点:“矛盾”
“矛盾”,即议论文的“论题”。
“抛砖引玉”思维逻辑中,“矛盾”只为引出“论点”,无须在后文再次出现。
该层次语言表达,简洁或富于感情,二者皆可。
核心:论点
“论点”层是“抛砖引玉”型“完美逻辑”的核心。
作者必须在此层次亮明自己的核心观点。
本层次语言表达要求简介明了。
阐释: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层,分为“触类”和“旁通”两个层次。
“触类”:事实论证,列举普遍性的包含“论点”的事实。
“旁通”:对“矛盾”和“触类”两类事实之中包含的共同“情理”(即论点)进行拓展阐释,抒情议论。
分层论证:比照
“比照”即对照现实,对核心“论点”分层论证。
作者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核心“论点”分层、细化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等,这些常用的论证手法都可以在这个“层次”展现出来。
总述:领悟
“领悟”层,即对“论点”阐释并分层论证后,作者对话题和观点涉及对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等进行总结式论证,或抒情议论。不同话题,“领悟”的方向不同。
结束:点题
“点题”层,即对照现实,重申观点,或呼吁、号召等。该层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就是“引用论证”。
议论文,首先要有论题,王师称之为“矛盾”。这个词代表了“王师”对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能力训练承继关系的认知。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有两点:
1、“情理”认知融于叙事VS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观点;
2、引导读者体验、达成共鸣VS说服读者。
在面向小学段和初中段的“叙事写作分层能力”训练课程中,王师借用戏剧剧本概念,把有“转变”层的叙事写作的其中一个情节层次称为“矛盾”,意指所叙事情的“问题层”。
叙事写作的基本逻辑就是在事情的“矛盾”和“转变”之中领悟“情理”,而议论文的论题部分,实际上也就是一件完整事情的简洁叙述。就完整文章来说,叙事的“矛盾”和议论的“话题”,在“情理”(或观点)表达的层次位置和意义上是一致的。
因此,“王师”也用“矛盾”称议论文的“论题”层。
当然,这样称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议论文的“矛盾”层的语言组织表达,完全可以借鉴记叙文的“矛盾”层叙事方式,简洁可以,富有感情倾向也可以。
另外,在上海中考语文的记叙文阅读理解试题中,有一类题目,王师称之为“观点表达”。比如:“就文中年轻人的感恩之举,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在2013年之前的上海中考试卷之中,此类题目经常出现,共8分,80字左右;也是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题型。
此类“观点表达”类题目,“王师”训练学生一种尽可能不失分,甚至能拿满分的思维层次,那就是必须回答出5各层次内容:
“事情1”--“观点”--“事情2”--“抒情议论”--“点题”
“事情1”:题目话题在文中相关情节,简洁概括;
“观点”:考生自身看法;
“事情2”:联系考生自身或生活实际;
“抒情议论”:阐释;
“点题”:重申观点,或呼吁、号召。
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抛砖引玉”型议论文“完美逻辑”的前3个思维层次“矛盾”、“观点”、“触类旁通”,外加“点题”层。
除了高考语文速训以外,“王师”目前不怎么带高中学生,主要是因为目前所做中文(母语)成长教育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绝对高效,但很难和学校的周考、月考对应起来,对家长来说,这就不是他们所看重的“有用”了。
之前所带学生,有些议论文“抛砖引玉”型“完美逻辑”练笔,今日,“王师”就给大家欣赏一篇:《把自己雕琢成钻石》
【作品正文】
《把自己雕琢成钻石》
——作者:高一·冯琦峰
矛盾
近日读到一篇新闻,颇有感触。
有家公司招聘员工,一位高才生去考试。发榜后,见没有自己的名字,便跳河自杀。后来发现他考的分数是第一名,公司在抄分的时候抄漏了。高才生跳河被人救起,闻知自己是第一名便去报到,老板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要他,高才生很不理解,老板说:“这么一点挫折便要跳河,那一旦公司遇到更大的挫折,你怎么办?”
观点
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成功的道路上就是需要弯延和曲折来历练你。
触类旁通
触类
司马迁经腐刑,忍屈辱,书就“史家之绝唱”;范仲淹历迁贬,怀天下,演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海伦·凯勒面对人生的苦难,对生命充满了渴望,自强不息,永不低头……经历了困境的磨砺,他们无时无刻不彰显着钻石般的璀璨。
旁通
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人只有在不断的超越中才能进步,而困境和挫折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比
照
层1
人人都会期待什么事都一帆风顺,但有时一路上的顺风顺水在另一种意义上也许意味着挫折,甚或是大挫折。那位高才生曾经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从小就活在让人羡慕的环境里,他想要得到的几乎都能得到,一帆风顺养成了他与生俱来的骄傲,骄傲的心往往脆弱如玻璃,一旦不小心跌落,便会粉身碎骨。你是木头,是璞玉,还是钻石?经历了挫折和困境的雕琢,就能见分晓。【比照之论证1】
层2
说到下面这个人大家一定都认识他,他便是游泳名将——孙杨。他因参加了过多的商业活动没能好好训练遭到了教练朱志根的批评,他也因此和教练闹不和。这成为了孙杨追梦 路上的一道坎,越过去就成功了,很快他便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与教练和解了,并加紧训练在全运会上取得了五金的卓越成绩。
层3
如今,正值青葱岁月,风华正茂的我们,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
领悟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因为每个人有很多璀璨面,不要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点题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附注:全篇,925字
本篇练笔,课上以阅读文章中片段为话题,即兴构思,按照“抛砖引用”完美逻辑,逐层展现。
不过,此种练笔,必须经了大量的生活练笔训练,才能更有效地灵活应用于实实在在的考试写作之中。
写作不是那么简单训练就可以有效用于考试的,“有效”性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灵活性才能实现。
这是“王师”必须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