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膝顶住患者膝关节,经过几天站立后,辅助者可试行双手撤离,病人靠墙独自站立后逐渐扶床栏站立,进一步不靠帮助而独自站立。然后在辅助者保护下,让病人双手扶床栏,进行躯干左右旋转运动,再进—步可做左右摆动,而后扶床栏,两足交替提起,进而横向移步,为行走打基础。
第四步行走锻炼 患者用健手扶住辅助者肩部,辅助者以手扶住病人腰部,从原地踏步开始,缓慢小步行走,经过数天锻炼后,可逐渐撤离辅助者的帮助,改为扶拐行走。扶拐行走的距离宜由短到长。弃拐行走锻炼的途中要有依靠物,以便在有依靠的情况下徒手行走,逐渐加长行走距离。不过,偏瘫病人肢体能否恢复和恢复程度,得视肌力的情况。
临床医学将肌力分为六级:
0级——完全偏瘫,无肌肉收缩;
I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
Ⅲ级——肢体能对抗地心引力,抬离床面;
IV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部分阻力运动;
V级——正常肌力,运动自如。 一般说来,Ⅱ级以上的肌力经过积极锻炼,可以恢复走路。如果通过锻炼,瘫痪肢体在一年内仍不能达到Ⅲ级,那么恢复正常行走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对中度或重度瘫痪病人和各个患肢进行早期被动锻炼十分重要。
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气虚血淤、脉络不通型的患者,服用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阴虚阳亢、脉络淤阻型的患者,采用养阴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法,服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痰热腑实、脉络淤阻型的患者,服
服用温胆汤、导痰汤加减;阴阳两虚型的患者,则服用地黄饮子加减。以上各型伴有语言不利者酌加解语汤,伴口眼歪斜者加牵正散治疗。
针灸治疗: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创建的“醒脑开窍法”为主,结合中医辨证分期分型治疗。“醒脑开窍法”在治疗脑中风方面改变了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中风所沿用的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从而使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最为普遍的理论。处方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手法操作上基于中风病“神窍匿闭”病机说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提出行针施术以泻为主,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0~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水沟,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委中仰卧 位抬腿取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 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按摩治疗:《证治要诀》所载:五脏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肝阳易升、易动,迫使血液上升冲于脑,涉及清窍。同时损伤督脉,因为督脉上通于脑,是人体支柱,它总督诸经,督脉受病,诸阳经均废而不用。为治疗本病,重点要对颜面部、背部、四肢及督脉经穴推拿治疗,促使督脉通,达到通经活血、气血通畅之目的。
功能锻炼:脑卒中意识障碍消除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主要采取PT(运动治疗)、OT(作业疗法)、ST(语言疗法)为主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起生活自理的信念,使患者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这对于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再中风都是很重要的。
康复治疗和训练宜及早开始。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是:脑血栓形成病人在发病后1周,神志清醒的病人在发病后第2日;脑出血病人在发病第3周后,即急性期过后。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稳就可开始功能恢复训练。
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治疗的早期进行轻缓的按摩与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可以伸展处于缩短状态的瘫痪肌肉,降低肌张力及兴奋性,松弛关节周围各种纤维组织,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的发生;早期活动还可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刺激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废用性萎缩。当然,也不能忽略病人健肢的主动运动。因为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中风病人的恢复常在发病后数天开始,l~3个月内达到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挛缩形成,恢复过程变得缓慢,半年后恢复的可能性变小,1年以后就很难恢复了。因此,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康复治疗,可以使局部受损的范围缩小,从而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中风病人功能康复的程度与早期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时间有直接关系。临床上有一个“时间窗”的概念,即从发病时起,力争在3至6小时内给予药物治疗,尽可能保护脑神经细胞,减轻损伤程度。康复训练也有个“时间窗”,发病3个月内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段”,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因此,中风病人的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应同步进行,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丹麦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1197例在急性期就开展康复训练的中风患者,95%的病人患病6个月后功能得以恢复,80%的病人在发病6周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资料显示,中风患者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训练,其功能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需要100天以上,有时效果还不满意。
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李主任举例说,中风病人脑损伤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手指、手臂不能伸直,科学的训练方法应训练肌张力低的肌群,抑制肌张力高的肌群。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却拼命地练手的握力或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越练手指和肘关节越伸不直。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就像教小孩子一样,要从翻身、坐、站、走练起,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同时家人也要积极配合,鼓励病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坚定重建人生的信心,按照要求完成家庭作业治疗,做到帮而不代,千万不可让病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1 早期的功能恢复训练
在训练前由康复医师对患者作出运动功能、ADL、语言、肌张力、高级脑机能等方面的评价,并制定训练方案。
早期一般以被动运动为主,辅以主动运动,如病人意识欠清或肢体麻痹不能自主活动时,此时应进行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时主要训练患者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曲及手指伸屈,髋关节屈、伸展、旋转,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曲等。患肢各关节都应活动。如果患肢肌张力低时,活动范围不应超过正常关节活动的80%,以防新的损伤。关节被动活动的顺序一般是从近端到远端,动作要轻巧,活动范围逐渐加大,如出现轻微
疼痛属正常现象,应鼓励病人坚持,但应以能忍受为度。被动运动可正确指导家属或陪护进行,这样患者可以一天反复多次训练。早期主动运动上肢以好手带患手向上下左右活动及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上下左右摆动时,动作应到位,双手肘关节尽量伸直。下肢主动运动以桥式运动为主,方法为病人仰卧!屈膝,将臀部抬起,保持骨盆呈水平位,并停留数秒钟。这个动作能提高患肢的肌力,降低肌张力,防止髋关节外展,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
偏瘫早期患侧无主动活动,翻身困难,如果在床上固定一种姿势,易出现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故患者需要经常作翻身活动。翻身有向健侧及患侧两种,床上活动包括向侧方移动及后方移动、抱膝运动、桥式运动、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卧位等。
偏瘫病人易出现肩下沉、后撤、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手腕手指屈曲,骨盆向后向上提,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故应在偏瘫早期,特别是肌张力低下时注意患肢的摆放。
2 针灸治疗
偏瘫的针灸治疗以手足三阳经穴为主,尤其是阳明经穴,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经脉通畅,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取穴:上肢以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为主,下肢以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伏兔、血海、解溪、太冲、悬钟为主。以上穴位交替使用,宜中等刺激,平补平泻,早期肌张力低时,可用电针通电,肌张力高时不宜用电针,以防加重痉挛。若患者症状较重,则配合头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偏瘫后期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针刺选穴时上肢应以伸侧穴位为主,下肢以屈侧穴位为主,以拮抗痉挛。
3 中药治疗
偏瘫患者多有肝肾不足,气滞血瘀,治疗以养肝补肾、益气活血为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主方选用传统的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早期出血性卒中,活血药宜慎用,恐其活血动血,如桃仁、红花等,可改用田三七活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留瘀。辨证偏寒者加桂枝,偏热者加桑枝,以通经络,利关节;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当归、熟地,以养血通便; 咳嗽、咯痰者加杏仁、芦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