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镇
一、 前言
长汀县,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长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
二、长汀古镇概况及历史沿革
1、自然地理
长汀是福建省龙岩市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
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段,闽赣边界。东距
省会福州532公里。介于东经115°58′—116°
43′,北纬25°11′~26°51′之间。东临连城
县、上杭县,西南与武平县接壤,北接宁化县,
东北和清流县相邻,西和西北同江西省瑞金市、
石城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60公里,南北最大纵
距86公里,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2006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17万人。长汀县政府驻汀州镇,位于县境北部,距龙岩市130公里,距江西瑞金市40公里。现辖汀州镇、大同镇、古城镇、童坊镇、新桥镇、馆前镇、河田镇、南山镇、濯田镇、四都镇、涂坊乡、庵杰乡、策武乡、宣成乡、羊牯乡、三洲乡、红山乡、铁长乡等10个镇8个乡。2006年总人口50万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客家人),也有少数族。境内地势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海拔238—1459米。北部山岭有鸡公岽、天华山、大悲山、吊子脑、梁石山等,东部山岭有白砂岭、石壁山、云峰岩、观音山、菇莲嶂、龙湖山、鹅公岽等,西部山岭有梅山顶、石水牛、归龙山等,千米高峰共19座。中部丘陵主要有卧龙山、东华山等。除城区为盆地外,还有河田盆地、三洲盆地、濯田盆地、南山盆地、中复盆地、新桥盆地等。河流主要为汀江,全长220公里。汀江支流主要有濯田河、刘源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闽江水系有童坊河、陈连河。赣江水系有古城河。地貌结构基本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685.6毫米。
2、历史沿革
西汉时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新罗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长汀县,隶属汀州。唐、宋、元、明、清,长汀城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民国2年(1913)废府,长汀县属汀漳道。1929年3月,红军入闽,建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10月,设立汀州市。1932年3
月,在长汀成立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区建立汀东县。1933年9月,分长汀县部分城区建兆征县。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恢复长汀县,隶属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改属福建省第七区专员公署,专员驻长汀。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长汀,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 3、社会经济
长汀县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汀区位优势明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长汀县以农林为主,轻纺与机械工业近年发展较快。赣龙铁路与龙长高速公路和319国道在长汀过境,连接江西、广东两省。邮电通讯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区居民全用自来水,街灯通明,电力联网。县城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现有中小学301所,小学教学点393个,在校学生9万人。1995年经福建省政府验收,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体育运动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三、长汀古镇物质文化
穿过三元阁宽厚的门洞时,忽然之间,高楼大厦和车马喧哗在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展现在眼前的古朴小巷,柳暗花明之间,竟已踏入长汀的老城区。徜徉在老街和古建筑之间,很容易就忘记了今昔何昔。走进这些民居,仿佛走入了一段历史,走入了一件件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从陈氏宗祠到赖氏坦园宗祠,再到紫云公祠,从门牌到屋里每一处的雕梁画栋,无不精美绝伦,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当年的辉煌。曾听人说福建客家民居十分重视门楼建筑,有“千斤门楼两屋”的说法。凤凰在烈火中重生,经历了革命的圣火沐浴的长汀古城,在天地山水之间越来越灿烂,越来越美丽。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有着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古迹,比如说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的古城墙、古城楼,宋代汀州试院、汀州文庙、天后宫,唐代双柏树、古井奇观——“双阴塔”,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苏旧址、福音医院、辛耕别墅、瞿秋白纪念碑以及新建成的杨成武将军广场等。其中不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红色印记的古迹。以下简介几个著名的古迹。
汀州古城墙:位于长汀县汀州镇。 在长汀县城关。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大丘头(距城关约5里)迁移至今址,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刘均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基宽3丈,高
1.8丈,城壕深1.5丈。辟城门六处: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并将城墙包以砖石,封闭“颁条门”,“济川门”改为“丽春门”,“秋成门”改为“通津门”,“通远门”改为“镇南门”,“鄞江门”改为“广储门”,“兴贤门”改为“朝天门”。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崇祯九年(1635年)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清顺治以后,经几次重修,至1924年,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余者十之二三。 现存城墙自朝天门至惠吉门近河一带,长1125米,还有城门楼3座。城门楼皆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气势雄伟。广储门楼,位于城区和平路,花岗石砌基,青砖斗拱,三重递进,长8.55米,拱门高3.4米,一
重跨度4.4米,二重跨度6.1米,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石柱础;朝天门楼,位于东大街,砖砌城门,甬道长4.88米,跨度3.3米,清代重建,楼阁式双层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顶;宝珠门楼经南大街,双重城门,中间有天窗,两廊马
槽连接,建筑
风格独特。
1996年,福
建省人民政
府公布为第
四批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至2010年已
修复汀州古
城墙2023
米。
谢公楼:
唐玄宗开元
年间,著名诗
人张九龄就
来过长汀,有一回从京城回家乡广东韶关,途经长汀,住谢公楼。谢公楼位于风光旖旎的汀江之畔,是汀州第一家酒楼。楼旁石桥流水人家,楼前烟柳掩映古道。张九龄非常满意,下榻的当夜又畅饮长汀美酒,之后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一首七绝《登谢公楼》:“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辟绿蚁浮,玉碗馋倾黄蜜剖。”极力称赞长汀美酒。
朱子祠:卧龙山下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平房(今坐落在长汀一中校内),人们称其朱子祠,这是北宋理学名家朱熹来汀讲学的地方。当时汀郡长汀邑主簿刘子翔素师事之,特邀请他莅汀讲学。慕名前往听讲者众,座无虚席。朱熹在长汀的讲学深受人们的欢迎,为纪念朱熹在汀的讲学,特将其当年讲学之院称为朱子祠,并在历代中得到修缮保存,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省苏旧址: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瞿秋白纪念碑:瞿秋白烈士纪念
碑位于长汀县城罗汉岭,1935年2月
23日在福建长汀被捕,6月18日英勇
就义,年仅36岁。1951年在瞿秋烈
士就义地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1982年重修,1985年又重建。碑总高
30.59米,碑名为陆定一所题,碑文由
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敬立。
碑座下分四个层次设平台,周围不坪
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坪地上建
有方形、六角形几处花池。六角形花池中央,为瞿秋白就义处,旁有瞿秋白烈士
事迹陈列室。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成武将军广场:2004年2月14日17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杨成武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为
了缅怀杨将军,长汀人民在罗汉
岭建造将军广场(距西侧瞿秋白
烈士纪念碑仅十余米),并且在广
场上塑了杨将军的半身像,在塑
像的基座正前方刻有由中央军委
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亲笔题写了
“杨成武将军”五个大字。2008年
5月,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途经了
杨成武将军广场。
各类传统建筑保存质量都
较好,在新旧建筑的协调上,其
指导思想是:以保为主,全面兼
顾。重点保护“三山一水一轴”的
古城格局。三山为北山、塔山、乌石山等汀州名胜景区;一水为汀江,形成江滨绿带;一轴为卧龙山金沙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元阁古城楼—宝珠门古城楼的城市历史发展轴。以此轴为中心,周围为名城重点保护区。把南大街辟为旅游文化步行街,其建筑、街容尽量保持原貌。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样板房”,把一些民居危房改造成青瓦屋面,层高统一,使居民既能改善生活条件,又不破坏名城建筑风貌。同时转移一部分居民人口,将卧龙山北辟为新城区。开辟四条旅游线路,把所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联为一体。
四、长汀古镇非物质文化
长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1、民间文学
长汀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诙谐有趣,语言流畅,性格明朗。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有《河龙布雨》、《牛的传说》、《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晋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传说》、《九斗冇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楼》、《钱财与人意》、《太平军在汀州》等;寓言笑话主要有《人为财死》、《三个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员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敌探》、《枪的故事》等。
长汀民间歌谣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长汀客家语言色彩和风格。主要有长篇叙事歌《赵玉林与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灯笼送郎归》、《十二月长工》、《苦情歌》、《怨娘歌》、《长工苦》、《讲了要恋就要恋》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谣。
长汀民间谚语大致可分为外来谚语和本地谚语两类。外来谚语大多与各地通用。本地谚语是长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典型的长汀地方文化特点。
2、风味小吃
长汀客家菜之所以会成为福建省久负盛名的菜系而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享誉海内外,主要在于长汀客家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长汀特色)。长汀客家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如芋子饺、芋子包、蒸满圆、苦斋汤、炒马齿苋、鸭爪
草、鸡爪草、炒马兰草、、罗汉豆、炒苦瓜、
酿青椒等。二是具有多汤、清淡的特点。长
汀人宴客,一桌菜中汤占了五六道。长汀菜
肴汤多,还讲究清淡,忌浓烈咸辣,像猪肚
汤、鸭母汤、排骨汤等都以清淡见长,这与
长汀人喜欢淡消火的饮食习俗有关。三是具
有滋补的特点如苦斋豆腐汤,消暑、解气;
香藤根炖排骨,吃了健胃、清脾、化气;百
合蒸猪肉,可用于止咳。
3、客家妇女
长汀客家妇女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的脚掌宽厚有力,她们的胸怀宽广无比,在广阔的南方天空下,妇女们承担起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她们是养育客家民系的良好胚胎和母体。客家妇女在众多书籍中,都被描绘成纯朴、勤劳、聪明、能干、坚韧、善良的形象。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兼诗人黄遵宪记述客家妇女:“客民,其性温,其俗简朴,而妇女之贤劳,竟为天下各种类之所未有。”美国人爱德华《中国访问录》则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仁毅又仁爱的民系,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典型。”
4、丰富的民俗
长汀的习俗丰富多彩,多是中原汉族的风俗习惯的延续,如元宵吃汤圆,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过年舞狮、舞龙灯等与北方风俗相似。不同的是他们更加认真,对崇敬祖先、修订族谱更为重视。慎终追远、崇敬祖先是客家人一贯传统特点。
五、长汀古镇保护现状
.
经过实地的观察和当地知识分子的解说,长汀的部分人只识得保护“汀州试院”等一些近代史闻名的建筑,却不会保护民宅建筑。一些古迹被保护的完好,但一些却已面目全非,例如唐代古城门三元阁被保护的非常完好,但是古城门图片里的样子已不复存在。古城门的子洲古建筑已清拆一空。附近的建成崭新的3层商住铺。还强行修了一条黑水环流的护城河,还有金水桥,听说是要模仿“天安门城楼”的古城门。
对于古迹的保护,当地政府
采取了以下措施:1、总体规划,
重点突破。长汀县政府最近已完
成了《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长汀历史街区控制性详
细规划》、《长汀历史街区修建
性详细规划》、《长汀县历史文
化名城城区保护与旅游发展概念
性规划》和《长汀历史街区沿街
建筑立面整改设计方案》等,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希望这些规划能够得到完
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笔珍贵的资源财富,是长汀的一大优势;充分认识到抓古城保护开发,就是抓经济发展。同时打好对外宣传牌,通过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和市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省海峡旅游品牌、红色旅游联盟网等平台和窗口,加强策划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把长汀古城“客家首府”、“红色小上海”品牌打响。4、依法整治,严格监管。

而在访问当地人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他们对古迹的态度:在不威胁他们的生存和住房的前提下,当地人对古迹还是有着满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他们也会很热心的想外地人介绍属于自己家乡的古建筑,古文化。例如一些亭子,古庙等都保存的较为完好。
通过这次汀州的走访,我不仅领略到了汀州的美丽风光,也学到了许多经验,收益颇丰。历代的建筑不仅是一个地区历经历史沧桑变化的证明,更是一个地区、民族的骄傲。政府、百姓都应该各尽所能,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开发这些古迹,达到双赢的效果。
附诗一首: 幽幽古镇,斯是长汀。建府有唐,历史悠长;不乏古迹,文人墨香。革命老区,红色印伤;长征起点,起帆远航。名胜风景,藏诸于山;碧玉小家,秀色可餐。遥想当年,北多战乱;金戈铁马,烽火狼烟。慎终追远,始祖中原;先民南迁,遂成客家;文化璀璨,源远流长。首府本营,支脉四方;同室子弟,广布南疆。客菜小吃,非比一般;风味独特,俱味色香。围屋广博,家族兴旺;兄弟和睦,共处一堂。客家母亲,伟大可堪;养育恩深,持家有方。幽幽古镇,斯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