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破浪志千里
----记我敬爱的南充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王文雷 范小春
王文雷,丁丑年生,启蒙时值抗日烽火燃烧的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其父患病无治而终,一生抱憾,立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幼承祖训,饱读医书,满腔热忱,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学无止境,终大医精诚 ,杏林春暖,悬壶济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用药医穷理。博学厚德,谨慎行医。瞻其一生,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坦坦荡荡,坚守一线,无怨无悔,奉献一生。赞美之言,无从言语,以诗为表:
尤来志凌云,得以展宏图。胸襟之宽阔,眼底藏万物。
海纳百川水,决胜千里外。深思亦熟虑,睿智多谋略。
实践出真知,教学与相长。仁心与仁术,悬壶济万世。
百年正骨术,仁术解患愁。继承与发扬,功德赛王侯。
一、幽幽杏林道,仁心誉果州
王老奉承“大医稿诚”,治病不问贵贱贫富,急患者之所急。技术精湛,态度诚恳。南充市一军属蒋氏,摔伤致骨折,无法行走,因贫困潦倒,无人照料,放弃治疗。王老闻讯,慷慨解囊,为其正骨,问寒问暖,体贴入微。蒋氏痊愈,感激涕零,赠以锦旗。南充县城关镇罗氏,长期胸痛欲亡,用尽钱财,慕名就诊,王老诊断其病已入膏肓,垫付住院费,留院治疗,缓解病痛,安度余生。王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事迹为世人所乐道。 一青年,两颧高耸,两眼凹陷,腹大如鼓,四肢枯瘦如柴,仰坐在椅子上,声音低微,身体极度虚弱,
无治欲终,恰王老路过,认为"蛊胀",临证处方,上山采药为药引,守候其旁,连服四剂,肿胀的肚子有所减小,脸上有了微微的红晕,病情开始好转,逐渐病好如初。王老感人事迹诸多,举不胜数,热人肺腑,激励世人。
二、漫漫悬壶路,仁术川东北
王老临证50余载,理伤续断重实践,内外科一理贯之,力求明其病理,察其病机,撮其要旨,结合骨伤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容古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擅长气血兼顾,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内外并重,脾肾同治,治病求本。临床用药颇具特色,内服配伍强调君臣佐使,尤以药对运用而屡建奇功;外用配伍讲究辛窜走窍,注重剂型改革,疗效颇著。先后参与主持完成了多项伤科经验方中成药制定,如“损伤初期合剂,复方三期消肿胶囊;损伤中期合剂,接骨疗伤胶囊;损伤后期合剂,龟甲健骨胶囊;乌血经络酒”等,目前临床广泛使用,成为我院伤科用药经典。
斗胆揣摩王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筋骨并重、肝肾同治
《内经》说:“诸筋者皆属于节;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筋的主要功能是连属关节。骨是立身之主干。人体的俯、仰、屈、伸等一切动作需筋来支持。所以骨的主要功用是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免受外力损伤。
筋骨与肝肾两脏是密切相关的。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乃至损伤以后的修复,要依靠肾脏精气的滋养。肝血
充盈,使筋有充分的濡养,筋强才能束骨而利关节。凡外伤疾病,从现象上看来是受外来暴力所造成,而实际上,不健康的身体虽受轻微之外力,亦能引起伤筋伤骨,年老体弱者,肝肾精血较衰,稍受外伤,即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愈合较差,这就是肝肾不足的关系。青年人肝血肾精旺盛,也就不容易外伤筋骨,即使伤了也容易恢复,临床上有些病例不能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肝血肾精盛,筋骨亦劲强有力,肝血肾精衰退时,骨也随之衰退。
王老认为筋束骨、骨张筋,筋与骨的关系殊为密切。因而在治疗上就要筋骨并重。临床存在的误区是骨折、脱位的治疗,强调复位,而忽略治筋。伤科传统在骨折复位同时是要理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手法中也有一条是推拿按摩,顺骨捋筋。早期的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也是治骨同时治筋。这对疾病的痊愈、功能的恢复是很有关系的。
筋骨损伤,垂青气血
王老认为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在。对于因损伤而成的疾病,其辩证论治原则,总不离乎气血,故伤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气血并重”之上,不能专主血或主气而有所偏。气血的重要性。气属阳而血属阴,故气血是阴阳的物质基础,气血不和,即是阴阳不平而有偏性;所以因损伤而致的疾病,亦关乎气血阴阳之变。
王老理伤的基本原则,垂青气血,气血兼顾而不偏废的。其含两种意义:一是说如果受到外伤,筋骨皮肉固然首当其冲,但气血亦同
时受到损伤。第二个意义:在损伤治疗中强调气血的辩证和治疗。然而形体之抗拒外力,百节所以能屈伸活动,气之充也;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作用,所以气血兼顾而宜“以气为主”。不过积瘀阻道,妨碍气行,又当祛瘀,则当“以血为先”。临床所见,症情变化多端,必须随机应变。总之,“以气为主”是常法,“以血为主”是变法。这是王老理伤对内治所掌握的原则。
劳损杂病,唯重痰湿
王老提出劳损杂病就更着重在从病人的全身情况入手辩症求
因而治。痰本为人体津液,由于气血滞凝而致津液输布受碍,聚而成痰;或郁瘀化热则灼津成痰。骨伤科多见于损伤气血不和,内生痰湿留络,与内科疾病中脾虚生湿酿痰有所不同。新伤多为痰瘀互结,劳损杂病多为痰湿入络。
王老认为伤损之后气血不和,痰湿每能凝滞经络。风寒湿三者,唯重湿邪,在痰湿的论治中,结合损伤的特点,特别强调与脾肾的关系。主张其治宜温补肾阳,补火生土以化散痰结。王老伤科历来重视痰湿的化散,牛蒡、僵蚕等即为中医治痰湿之常用要药,若痰湿甚者,尚可加入制南星。大凡损伤病程较长者,临诊每见痹痛缠绵、关节僵凝,天气阴寒则更加剧,并可移行到损伤肢体以外的部位。对此气血不足,脉络久瘀,而风寒之邪留缠不已之证,治非辛温不能活血通经除痹,临床应用时,又多加入益气之参芪及温经止痛之川草乌等。如头部内伤,瘀阻于上,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神
明被扰,瘀阻不散,使津液周流障碍,聚而成痰,痰瘀交凝,致使症情重笃难已。其治惟以祛瘀生新,升清降浊合豁痰开窍为法。其昏愦期,瘀热夹痰者,拟逐瘀醒脑,清热豁痰,取至宝丹清热开窍。恢复期,痰浊阻滞者,治以化痰健运为主。胸胁内伤,常常出现气闭痰湿蒙蔽心窍,在柴胡疏肝散基础上,喜加白芥子去除由气血凝聚而聚积于心窍的无形之痰。新伤骨折伤筋,益气活血散结之外,常用南星、半夏等祛痰湿,以达消结散肿之效。痰瘀流注经隧所致者,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法。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配桂枝、南星、泽漆之类以温经化痰。痰湿入络者,宜祛风豁痰通络。王老喜投牛蒡子汤方治此证,方中牛蒡子能豁痰消肿,通十二经络,白僵蚕,化痰散结。两味合用,专治湿痰流注经络。腰腿痛,多用薏苡仁、白芥子、茯苓、以化痰利水消肿。王老认为,虫类药,如地龙,全蝎等都有化痰散结的功效。骨折后期患肢肿胀不消,常取益气活血、健脾利湿法,或温化痰瘀,其效甚佳。对于髋关节先天性脱位、网球肘、腰椎退行性变等,除治以祛风活血、益气温阳之法外,常用健脾化痰之品治疗,如半夏、僵蚕、地龙、南星、威灵仙、半夏、陈皮等。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则常取熟地、山萸肉、巴戟肉、附片等。痰之为患,变化多端,还须辩证施治。
审视虚实,补泻兼施
诸损伤之病,皆有虚实。秉赋素弱而损伤者,属邪实正虚,虚中挟实之证。王老以为损伤之病,虽非外邪所害,七情所伤,然气血离经,瘀滞既成,则气血本源亦必因损而弱,甚至亦有重伤久不
愈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虚弱。一般而言,往往祛瘀在先,后调补肝肾以壮筋骨,扶助脾胃以资化源而养气血。损伤后由气滞血瘀的实证转化为虚实挟杂之证,甚至因气散血失而虚脱,调补脾胃与肝肾命门,顾护正气。
王老临诊审视虚实,补泻兼施。他认为凡初损之后,久之由实转虚,或者虚中夹实,此时纵有实证,亦多宿瘀;气多呈虚象,气滞之时,便有耗气之趋向,往后发展 “以气为主”必着眼于一个“虚”字。王老借 “补中益气汤”之意,临证加减,用补益之法方为本,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中寓补,或攻前预补,王老用方总以温补脾肾为主。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脑髓均能得到温养灌注。又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因此,取益脾健运以促资化、滋补肾元以壮骨生髓的治则,可使耗损之气复原。在伤损后期或慢性损伤时,王老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喜添补骨脂、肉桂、熟地黄之类,充分体现了温补脾肾的学术思想。
医学无涯,贵在创新
王老认为:医学之路无涯,观点各异,单一继承,并不可取,贵在创新。骨科医师的挑战不在于诊断,而在于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肩胛骨出”是一种门诊常见病,反复采用手法复位失败后,致使肩关节肌群紧张,再次复位成功率降低。王老结合《解剖学》,并四处寻找民间手法,给合自己的实践,认真探索,整理笔记,从理论上找依据,并理论运用于临床,屡试不爽。撰写成文,北京《中医骨伤》杂志于1989年6月以题为"王氏手法治
疗肩关节脱位"给予了刊登。王老《颈肩腰腿病的诊断与鉴别》论文在首届国际项肩腰腿病学术交流会获一等奖,论文译成英文收集到《1992年北京首届国际颈椎肩腰痛学术论文集》一书中。
王老弟子遍布川东北,他常常对弟子说:医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目前,他正在潜心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所经历的疑难病症的医疗过程整理成册,奉献给祖国的中医事业!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