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水墨黄山》是笔者模仿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探索性的摄影艺术作品。众所周知,摄影界的老前辈郎静山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模仿中国山水画进行摄影创作,并创立了“集锦摄影”(COMPOSITE PICTURE,直译为合成画),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后来,香港的陈复礼、简庆福两位前辈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国画和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殿堂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我们的摄影艺术由于种种原因,较之国画和书法艺术相差甚远!吸取国画和书法的精髓为我摄影所用,一直来是笔者努力探索的方向,《水墨黄山》便是探索道路上的一个习作,限于笔者的水平,以及受输出材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作品还比较粗糙,近日在POCO网上发表后,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出人意料!现应编辑之约,本着互勉共进的原则,草拟拙文,抛砖引玉。
《水墨黄山》 作者:苏哈老先生
二、前期准备
(一)文化积淀
中国的国画和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国粹”,是世界艺术丛林中的奇葩!中国画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在透视处理、画面比例、线条结构等造型方法上都有独特之处。摄影艺术是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建立的。从造型效果看,和西洋绘画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摄影造型艺术理论没有完善的时候,很多摄影家的作品都在尽量追求西洋绘画的艺术效果。而笔者以为中国当代的摄影家只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二)选准拍摄时机
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笔者今年11月初第三次上黄山,前两次因为没有把握好气象条件,收获不丰。今次再上黄山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提前做好功课,尤其是把握好气象条件。笔者于今年11月8日出席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西递•宏村杯’中国黟县摄影大展”开幕式时,适逢大雨。9日又下了一整天大雨。据气象部门预报黄山地区10日天气转晴。10日一早,笔者便和几位朋友出发登黄山。中午到达黄山时,果然太阳出来了。一幅幅奇松、怪石、云海的美景尽收镜下。
三、拍摄过程
(一)找准角度
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9个管理区,包括200多个大小景点。黄山一年四季皆可摄影,但是不同的季节最佳的拍摄角度千差万别。尽管与笔者同行的朋友是几上黄山的六、七十岁的老摄影家,但大家觉得要快速找准机位还是力不从心。因此,大家最终决定聘请一位在黄山上工作多年,对摄影有经验的朋友做向导,这就为我们这次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选好镜头,精心构图
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经验,由于120中画幅相机集大画幅相机的高质素与135相机的灵活性于一身,是拍摄风光作品的利器。笔者今次上黄山与以前一样,带了一套哈苏120中画幅相机和一套尼康135相机。摄影师选用什么样的相机拍摄作品,是要根据拍摄对象、拍摄环境和作品用途以及客户要求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的,笔者在此不做详述。笔者认为拍摄类似《水墨黄山》的摄影作品,首先是要选好镜头精心构图,要设计预留好题字的位置。本次拍摄中最常用的是135相机的70—200的镜头焦段。
(三)曝光技巧
《水墨黄山》中有高调和低调两类作品。原则上高调作品需增加曝光,低调作品则需要减少曝光。由于黄山的云海与奇松和怪石反差较大,正常情况下应使用渐变滤镜调整光比,但由于笔者一个人要管理两套设备,忙不过来,故135相机就没有使用滤镜拍摄,个别作品则使用了HDR技术,所有作品均经过后期数码暗房精修。
四、后期思路
笔者摄影创作的座右铭是“苦摄,精修,气韵至上”。也就是说摄影创作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做好前期的拍摄工作,而后期的数码暗房工作也不能忽视,尤其是“集锦摄影”的后期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水墨黄山》的拍摄是采用常规的彩色摄影技术,后期则首先利用Camera Raw进行一般的润色,然后,再用Photoshop退色、叠字。《水墨黄山》这组作品后期创作的重点应放在“水墨”这两个字上,通过参数的设置和调整把国画的效果调出来,其次是要充分发挥书法的魅力使题字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但由于目前的Photoshop技术对中文书法的模拟效果欠佳,致使作品的整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值得庆贺的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后期输出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集锦摄影”的3.0版会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