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最后的儒家”、“大清圣哲”、“一代儒宗”,短短140年时间,他成了“粉丝”最多的草根成功者。人们自然以为他自幼天资聪明,其实他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比贼还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向成功之路的呢?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可曾国藩没有气馁,仍旧坚持背下来才睡。
故事中,曾国藩并不聪明,但他留名千古,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很钦佩的人;贼记忆力虽好,却做着鸡鸣狗盗的勾当。为何如此呢?究其原因,曾国藩虽笨,却能“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才获得了成功。而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空有天赋没有勤奋,再加上走歪了路,聪明用错了地方,变得默默无闻,充其量也就是当地一个偷技高明的“名贼”而已。
诚然,既聪明又肯用功的人获得成功者也大有人在。譬如“融四岁,能让梨”的孔北海、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12岁当宰相的甘罗等。然而古往今来,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获得成功者比比皆是。
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小时候,一点也不聪明,人们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他的父亲很着急,为他四处寻找名医治疗。王守仁6岁时终于把病治好了。虽然治好了王守仁的病,但他的智力却显得一般。因为小时候不会说话,也没有读过书,因此比起别的孩儿,他显得更笨拙一些。王守仁因此很自卑,后在父亲的鼓励下有了信心。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三遍甚至十遍。白天他认真听先生的课,放学后,趁着还没有吃饭或者吃饭后的时间,他一个人跑进父亲的书房,认真读书,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饭,睡觉。年年如此,从不间断。父亲见小守仁如此争气,心里很是高兴,他也耐心给小守仁辅导功课,有时还请一些大学者给他辅导。家里来了客人,讨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也让王守仁站在一边,向别人学习。与曾国藩一样,王守仁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的精神,长大后成了中国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完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清朝学者阎若璩自幼口吃,“入学,读书千遍犹未熟”遭到同学耻笑。但他并不灰心,每夜读书,如有不懂,立即思考,却不马上请教。终于30岁时,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一一只“笨鸟”先飞的姿态,成为比众人强的“灵鸟”。此外,爱因斯坦、爱迪生、陈景润等科学家也是笨鸟先飞,刻苦勤奋获得成功很好的例证。
“笨鸟先飞”是勤奋肯用功的另一注解,而勤奋是通向成功最短的途径。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强闻博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就能走多远。比如伤仲永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伤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反倒是王守仁、阎若璩、曾国藩这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迟钝笨拙之人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如果谁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还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和被人误以为是哑巴的王守仁吧。
作者:闹市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