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长大,你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小编祝愿天下所有老人幸福安康!今天,小编要带大家看看重阳节的那些“关键词”,一起来倾听老人们的心声。
“老漂族” :老人也有”甜蜜的负担”?
现代社会,有一种老年人被称为“老漂族”,他们在年迈时离开故土,来到儿女所生活的大都市,帮助他们照顾孙辈。“老漂族”固然能享受到“含饴弄孙”之乐,但很多情况下,也要直面体力衰弱、力不从心、与新一代育儿理念有冲突等现实。
微型网络快调结果显示,74%的网友,身边有“老漂族”;而“没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认为是漂妈、漂爸们最大的烦恼。
最难过:没有朋友
对于步入中老年的“老漂族”来说,离开家乡的最大损失,就是与原来的社会支持系统相脱离,感觉自己像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李阿姨有四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各地安家,弄得她像候鸟一样,前两年在北京,这两年在上海,而接下来的两三年,已经早早地被在成都定居的小女儿“预订”了。正是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她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疏离了许多,有时好不容易通次电话,聊着聊着会发觉居然没话说了。
最牵挂:老夫妻分两地
“老漂族”里还有相当多不是夫妻俩结伴同行的,分居两地的现状,会让身在上海的“老漂族”备感牵挂。
从甘肃来的唐阿姨,年前是和老伴同车来到上海的。但老伴对上海的饮食和天气都不习惯,没到半年就打道回府。大半辈子从没分开过的恩爱夫妻,只好分居两地。“从那天起,我的心就碎成了两半,两头都放不下。”唐阿姨难掩牵挂。
最现实:本地没医保、有病自己扛
由于在本地没医保,这些“老漂族”最怕上医院,更怕住院,因为异地报销耗时耗力,实在“伤不起”。
马阿姨为照顾孙子,在上海已经待了四五年。从去年年底起,她感觉心脏很不舒服,儿子陪她看医生,医生说她心脏的确有问题,需要做全身检查,但马阿姨坚决不同意。因为自己的医疗保险不在上海,如果在上海看病,基本要自掏腰包。
最纠结:想放手又不忍心
有着种种的不适和牵挂,大多数“老漂族”都表示,很想家,希望能够早一点卸下担子。可是,现实让这个担子不是说丢就能丢的。有的老人甚至下了狠心要撒手不管,但事到临头,还是回头帮孩子,回家的期限又变得遥遥无期。“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现在都是三十出头,正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刻。如果我走了,谁帮他们带孩子、照顾家?找别人,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按照原来的约定,李阿姨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上海的二女儿了。但二女儿工作表现不错,公司打算派她到国外进修一年。听到这个好消息,李阿姨却急得睡不着觉了:“如果我走了,女儿在国外,那小宝宝怎么办啊?女婿一个大男人,要上班,忙不过来的啊。”
“失独老人”:晚年幸福何处安放?
全国老龄办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个,且每年将新增7.6万个。正在步入老年的这一代人,恰逢“计划生育”的最严格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失去了独生子女,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在哪里安放?
一项针对失独父母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显示,60%以上失独父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处于抑郁状态的、饮食及睡眠不好的均超过60%;有强迫症状的超过50%;有精神分裂症状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偏执的、敌对的,均超过40%。
著名作家毕淑敏表示:“面对失独,我想还是要去接纳。你已经步入老年,不可能再生育一个孩子,除了极少数人群借助高端的技术,绝大多数人,都要接受唯一的孩子已经远去这个严峻的事实。退一万步说,有一些人的孩子,虽然生命还在,但是和父母并没有坦诚的交流,一定能让父母幸福吗?”
因此,毕淑敏建议失独的中老年人,不要让自己的余生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毫无光彩,要向前看,走出自己的路来。
“空巢综合征”: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有人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延迟退休”:老年幸福感会打折扣吗?
前不久,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这种观点一经传出,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后”、“80后”,更是议论纷纷,表示受延迟退休的影响最大,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也将大打折扣。
对此,毕淑敏表示,幸福感和退休早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延迟退休并不一定不幸福,而提前退休也不一定幸福。
“一个人读完博士差不多快30岁了,如果女博士55岁就退休,那只工作了25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既要保证年轻人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也要顾及仍处于黄金年龄段的中老年人,给他们保持活力的机会。”毕淑敏表示。
“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跟不上潮流了”?
“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交上电话费,不会用自助缴费机,网上缴费更不会,子女没空帮忙就只能自己来银行排队了,费时费力。”78岁的北京市民张百升从银行办理完业务后向记者抱怨道。
记者了解到,虽然,近年来网上自助缴费等业务已走进人们生活,但是像张百升这样的老人却还是因为无法学会操作,不能享受这些便利。
“现在挂号看病、订火车票都在网上,不会用电脑,这些都做不了,还是只能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 张百升承认,有时候越来越觉得自己“跟不上趟”了。
记者发现,不仅像张百升这样的高龄老人对一些网络操作不熟悉,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也受此困扰。
“前两年刚刚学会用ATM机,现在又有网银支付缴费了,我以前没学过电脑,这些功能都不会用。”53岁的李萍是北京西城区一名普通退休职工, 她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在家后偶尔也会上网,但是像网购、网上预约挂号这样的操作自己都无法独立完成,还是要等女儿回家来帮忙,很不方便。
除了“触网”难,如今智能手机里花样繁多的功能使用也令老年人感到难以掌握,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并不“智能”。
52岁的北京市民周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儿子前不久给他买了部新手机,但是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以及勉强会用微信,别的功能都不知道怎么用。
“我知道手机能装打车软件,叫车很方面,但我从来没用过,也不知道怎么下载和安装。智能手机对我来说不过是一部与家人联络的电话而已。”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但数据同时指出,在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仅为2.4%,虽然较2011年的0.7%有较大增幅,但是整体比例仍然很低,大部分中国老年人还是纯粹的“脱网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似乎已经被“忽略”。
“重阳放假”:到底该不该落实?
在吃重阳糕、插茱萸辟邪等各类节俗之外,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敬老。近年, 除了“常回家看看”已入法之外,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但不少网友表示,多数时候重阳节正处上班时间,无法陪伴父母。
或许正是因为该原因,将老年节(重阳节)升格为法定假日的呼声一直存在。记者随机采访16人,其中有14位受访者表示,老年节当天应该放假,多给年轻人一个回家陪伴父母的机会,让“重阳敬老”名副其实。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已经工作数年的小陈表示,不一定要放假。节日的目的是呼吁人们铭记以及传承美德。敬老是个道德范畴,但是现代人似乎只做到了法律要求的赡养,虽养之但未必待之以善。心里有老人,天天都是重阳节。
对此,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假日制定应该适当,也不应过多,“目前三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等均作为假期,真正弘扬敬老的意义或许并不需要每天在一起,而是要做到将其融入进内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
说了这么多,其实小编就是想让社会对老人们多一点关注、多一份帮助、多一丝关爱,不要只在节假日才会想到他们,多给他们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