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当父母们想去订正孩子的行为时


这不仅是个“拼爹”的年代,更是一个“拼孩子”的年代。父母们在享受孩子们可爱的行为带来的欢乐时,也经常被他们带入恐慌:

孩子时不时吸允手指头,是不是有强迫症?小手随便乱摸,到处都是细菌怎么办?玩泥巴是挺开心的,可是泥巴终究是很脏的东西呀!

他们想及时订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但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不幸的是,当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强行禁止,或者用颁布指令似的口吻命令道:

“放下,不准摸!”

“不要玩xx!”或“不要动xx!”

“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

“再xx就打小手,知不知道!”

而更为不幸的是,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孩子逐渐学会了见招拆招,而忘记了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丢失了做自己的机会。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当父母们想去订正孩子的行为时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父母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玩泥巴,用脏话表达情绪,吸允手指等不合理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孩子的部分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要通过这些行为获得满足来达到平衡。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尊重,且一味遭到禁止,那么,这就是一种指责和控制。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利用自己是孩子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的供给者的权威角色,给孩子压力:我给你供给,所以你要听我的。这种父母会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并要求孩子即刻停止某种行为。这时候,孩子为了能继续获得父母的爱而不得不暂时委屈自己放下需求而去讨好父母,如果孩子处于第一逆反期(3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反抗父母的强制。反抗失败时,孩子会逐渐陷入孤僻或陷入更深地讨好。

有些父母则反其道行之,因为宠爱孩子而无休止地满足他,纵容种种不良行为。而这只会促成类似李天一的教育悲剧。这种因宠溺而不忍心订正孩子的行为,是一种“讨好”,父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无比至上的位置,为了让孩子开心而忍耐了自己的管教。殊不知当父母把自己放得卑微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依靠,而只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还有些父母看似开明,会非常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是非对错,这种叫做“超理智”。不该玩泥巴、不该啃手指等等,不严厉打骂而是理智地讲道理是正确的,但是过于理智反而会伤害孩子。这种沟通方式的滑稽之处在于,孩子尤其是幼儿期的孩子尚处在“直觉行动思维”的阶段,他们采用直观的行为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该阶段的孩子是无法判断对错的,他们唯一懂得的就是当有需求的时候需要得到满足。所以,此阶段“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我们都知道,当人际沟通采用了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时,人际关系就会效率很低甚至负向亲近。亲子关系亦然,当父母采用不健康的沟通方式去应对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只会日益凸显出问题。而采取有效的、健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及时地订正错误行为,则能避免陷入控制、讨好、超理智的怪圈。


哪里来的“不对”呢?不要让自己的固有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别人的意见和做法与你不一致在生活中太过于常见。成熟的人的做法是虚心向对方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不成熟的人的做法则是“我才是对的,你肯定错了”。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否大人比孩子多了二三十年的经验就一定是对的呢?

邹奇奇,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曾经发表《成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的演讲震撼全球,她向全世界的大人们发出疑问:“你上次被评价为‘幼稚’是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孩子,被称作‘幼稚’是件常有的事。每一次我们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者是做出异于常人的表现时,我们就被称作‘幼稚’,这真的很让我为之烦恼。”其实,当孩子在用自己视角看待问题的时候,只是与大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已。除了那些危及他生命的行为需要被制止之外,大人们也需要向孩子们学习,他们的视角里自有你意想不到的美丽。

是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认知经验,就是不对或不好的呢?这不得而知,我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玩泥巴啃手指从来没有人制止。当长大后回忆起童年时光时,我觉得那时候的泥巴给了我无比的快乐。成年人“自以为是”地只看到了消极一面,比如“脏”、“细菌”,而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用心感受那些游戏带来的乐趣。

也许,父母可以试着放下“我是大人,我的话就是权威”的观点,试着去尊重孩子的视角,带着尊重和平等去沟通意见,孩子就能用开放的态度接受观点。

是陪伴,是鼓励,而不是强求与控制。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父/母”是一个高难度的角色。因为既需要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开心相处,懂得尊重彼此的观点,又需要维持做父母的“供给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甚至还得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扮演上帝,对孩子的需求无限满足,尤其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心理同样有需求,像身体对于食物有需求一样。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需求都需要依赖于父母。

无条件的、有安全感的爱是孩子的第一心理需求,也是低层的需求。孩子需要感受到爸爸妈妈这样的爱:无论我好与坏、对与错,你们都是爱我的,都不会抛弃我。有如此信念的孩子才会敢于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快乐,自由地成长。但是在“控制”、“讨好”与“超理智”里,孩子会渐渐感受不到这种爱。

在“控制”里,孩子很容易就感受到做哪些行为才是被爱的,而哪些不是,仿佛再不听话就会被抛弃。甚至,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赤裸裸的威胁,“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虽是玩笑话,但可想而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几多涟漪。

在“讨好”里,父母把成年的自己放在过于卑微的位置,一切以孩子为重,却让孩子无法感受到如大树般高大安全的庇护,只觉得自己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而无处可逃,被放任自流而无人帮他树立一个有威严,有爱和安全感的形象。

在“超理智”里,那些大道理被理所当然地提升到训导的层面,而此时,爱就不自觉地被隐藏了。这一点在家庭伴侣的亲密关系中也很常见,例如当你过于和伴侣讲道理、分析对错的时候,爱恰恰就被忽略掉了。

这时候,父母需要带着无条件的爱和坚实的安全感去和孩子相处在一起。先表达爱,然后沟通。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爱的,不会被抛弃的。而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成长和探索是人成长的基石,是孩子的第二心理需求,也是高层的需求。需求的背后是认可。孩子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象征性的游戏来完成对世界的探索,并期待父母可以表达“你很棒”的认可,并不吝用鼓励推动自己继续探索。玩泥巴、爬桌子、说脏话等行为都属于象征性的游戏,是孩子自发选择的一种方式。这时候,父母需要在认可的基础上去鼓励孩子做一些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事情,而不是强制禁止。阻止一个行为的最好方式是替代,而不是强行禁止或纵容。当他的需求在另外一件事上渐渐被满足的时候,原先的行为就自然被替换而没有留下任何伤害。


所以,当父母们想去订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需要反思自己惯用的那些话语和行为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反思是否要把自己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孩子,反思是否可以选择一种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方式来替换错误的行为,而更为重要的是要确定孩子的心里此时仍然充溢着满满的爱和信任。


丛非从《学前教育》杂志供稿。转载请署名作者,侵权必究

_____________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9851/891995135026.html

更多阅读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让孩子最害怕的行为

  问题一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要当心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最让孩子反感的父母六大行为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为了让我们的家长不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三种行为最让孩子伤心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红楼梦》“不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一)孩子生活的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事物,对幼儿的重要性远远地超过成人。例如,一个2—3岁的幼儿对其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性和探索精神,一个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内容的环境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去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

声明:《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当父母们想去订正孩子的行为时》为网友比你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