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生 细数精彩<?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李大潜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12-09-25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林炮 摄
复旦大学数学院李大潜与苏步青像合影。
三代数学家合影,前为苏步青,后右一为谷超豪,右二为李大潜。 洪玉畅 摄
人物名片
李大潜
数学家。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道组 黄剑萍
9月19日,2012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正在天津召开,早在1997年就当选为该院院士的李大潜,理所当然在应邀之列,他却请了假,专程来到平阳县腾蛟镇,参加苏步青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活动。
李大潜沉静、彬彬有礼,言行处处流露着经年累月积淀而成的书卷气。当话题转到恩师苏步青和数学,他变得热切而充满感情:苏步青是“影响、造就了我的一生”的师长,而数学则是他毕生的挚爱。
结缘苏步青:
三件小事,影响一生
1952年,因全国高校调整,苏步青离开浙江大学到复旦大学;1953年,李大潜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就读。李大潜在上大学时开始接触到苏步青,此后数十年间一直保持密切的师生关系。如今,在这特殊的日子,来到老师出生、成长的土地上,往事蜂拥而至。最令李大潜难忘的,是三件小事。
1957年,在数学学习中初露锋芒的李大潜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他来到苏步青家中,“说起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途径,他叮嘱我要贵在坚持。”此后交往的时日多了,他发现了苏步青的一些小秘密:每天要看两小时的书,多忙都要争取时间,实在没办法,次日也要把读书的时间补回去;睡前翻一番旧体诗集;在一些并不要紧的会议上,在不影响他人的同时,苏步青会偷偷看书或者思考数学问题。
李大潜慢慢领悟到老师话中的含义:“所谓的贵在坚持,就是不仅要积极努力,而且要坚持不懈,不要让时光虚度。”已经取得那么大成就的老师尚且如此勤奋,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学生怎么可以偷懒松懈?李大潜把老师好学不倦的身影,当作奋发向上的动力,把老师说的“贵在坚持”当作座右铭。这在顺境中固然使人受益匪浅,而在逆境中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革期间,大学关门,教学与科研全部终止,李大潜下放工厂劳动锻炼,接触到大量的生产课题,自学了物理、力学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思考数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从此跨入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应用数学领域。他还自学了法语,为后来顺利前往法国留学创造了条件。当时这样做,没有任何功利的动机,只是老师多年教导所形成的习惯在顽强地发挥作用,但却为后来面临的机遇作好了准备,影响巨大而深远。
1958年,复旦数学系招了8个班,250多名学生。李大潜担任解析几何的辅导老师,这是他首次担任教学任务。这批学生中有很多工农兵学生,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他发现不少学生听不懂课。为此,他精心设计了课程,使课堂知识更加深入浅出。那一节课,平时一头雾水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知识。上完课,他正要收拾材料走人,忽然发现在教室不显眼的角落里,赫然坐着苏步青!他对李大潜微微笑了笑,不发一言离去。
李大潜愣住了,这不是微服私访吗?苏步青未置一词,是默默的肯定;如果这节课上不好,那可要挨批了。苏步青对教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时隔多年,李大潜始终牢记老师的不言之教:“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往往影响到成百上千的学生,万万不能粗枝大叶。这就是那一堂课给我的启示。”
文革之后,学术界百废待兴,李大潜将首次走出国门,去法国留学。临行前,苏步青正好在北京开会,周末约他一起去白塔公园,意在送别。后来苏步青又赋诗相赠《偕李大潜游北海公园,赋此赠别》,其中一句:“此日登临嗟我老,他年驰骋待君还。”师长自言垂垂老矣,期盼着李大潜学成归来,他年驰骋学界,为国家再创新成就。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李大潜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我的事业在国内、在复旦”。此后,他一直坚持这个信念,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祖国。
李大潜是谷超豪的研究生,谷超豪又是苏步青的学生。从苏步青到谷超豪、胡和生夫妇,从谷超豪到李大潜,这“三代人、四院士”薪火相传的佳话,至今仍在数学界流传。
数学家谈数学:
无处不在,别具魅力
数学是什么?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无穷无尽的推理和纷繁莫测的逻辑?学好数学需要什么?是教师盯紧高考范围、学生苦做数学习题?
“如果给人们带来上面的感觉,我们这些数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是有责任的。”李大潜颇为歉然地说,“数学充满了魅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数学带来的恩惠。”在他而言,放眼所及到处是数学,人有十个手指,涉及到数;去银行存款,涉及到数;建设房子,需要进行各种计算,涉及到数……衣食住行,天文地理,无一不和数学有关。
“由此可见,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技术,还是充满人文内涵的一种文化。”李大潜特地举了我们常见的CT技术为例。CT出现之前,检查人体内的肿瘤,采用的是拍片,其效果只是看到一个角度上的投影,无从知晓整个肿瘤的体积和具体形状。CT机根据数学上“拉东变换”的原理,把物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投影从数学上进行处理,就能显示体内肿瘤的真实形状。
“对各个方向上投影的处理,是CT技术的核心。如果没有数学原理的应用,CT机就是一堆没用的材料。”李大潜说,数学的发展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灿烂的数学文化。
就自身的体验,李大潜还认为数学是一门能让人变得更有智慧的学科。数学讲究逻辑性,讲究精确性,一道数学题目往往只有一个答案,任何微小的差池都会谬之千里。在数学思维方式的浸润之下,人们在生活中就会有条有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早在十七世纪,西方就出现了现代数学,中国则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把现代数学引入中国,苏步青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要建成一个数学强国仍需艰苦奋斗。让李大潜颇感欣慰的是,近十多年来,复旦大学数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是全校各院系中最高的。李大潜说:“学好了数学,可以很出色地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但从其他领域进入数学则困难得多。复旦数学类专业长热不衰,是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数学的好处。培养数学方面的学生,我们并不一味地希望他们都投身数学研究。一些人学好数学后进入各行各业,会更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会别开生面地做出成绩,也会对数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数学的发展同样十分有利。”
对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正在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学子们,李大潜满怀期盼:“数学这么美好,怎么可以仅仅为了高考而学数学?”他希望能尽量避开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让知识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趣味性,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研究数学。
数学之外的数学:
好看小说,善改文章
李大潜在生活中有很多爱好。他喜欢旧体诗,到国外访问时,包里常塞本《唐诗三百首》,偶尔还动笔写诗,曾多次与苏步青、谷超豪等人相唱和;喜欢音乐,大学时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会唱好些苏联老歌;看小说更是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业余爱好,尤其喜欢历史小说、武侠小说和推理小说。
李大潜记得自己大概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看小说。“小说可以调剂身心,是很好的娱乐。”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李大潜认为,个人的阅历总是有限的,好的小说反映了人生百态,可以给人带来很多启迪,是生活的教科书。严谨而专注的数学研究同样需要激情和遐想,小说能令人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带来灵感。
熟悉李大潜的人都知道,李大潜所有的发言稿,从不找人代笔。“我对会场发言觉得很头疼,但如果一定要发言,我会很认真地去写发言稿,并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李大潜觉得公开发言就像上课一样,必须对受众负责,有许多感受是别人无法代为表述的,只能自己写。
早在中学的时候,他曾到同学那里“偷师”:同班有几位作文特别好的同学,他很是敬佩他们的文才,有次无意看到其中一位同学的作文草稿,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满是修改的痕迹。他恍然:原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许多文字工作者可能都有改文章的习惯,作为数学家的他,也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稿子撰写和修改的过程很痛苦,很花时间,一遍一遍地摸索,寻找较好的表达方式和突破方向,但最终定稿时很享受,像是一种成就。”他承认,这么执着地寻求最佳效果,无形中也受了数学上要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思想方法的影响。
虽然如此,在李大潜心中,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如写数学论文有意思。他从小就喜欢数学,成年之后能够以数学为业,并且取得成就,就是非常幸福的人生。至于其他的爱好,都属于次要的。李大潜说得很直爽:“就像老师曾经对我说的那样,要贵在坚持。人的精力有限,既然选择了数学,就要一直坚持,有献身精神,别的只能是调剂、是陪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