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42谋略之(28)--燃燥濡湿
持续更新,敬请订阅关注
原文: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 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
解释:
物以类聚,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如点燃柴火,肯定是干柴更容易被火点着; 在平地上倒水,肯定是湿地首先被浸润。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经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有共同生活经历或不幸遭遇的人,话容易说到一起,心也容易绑在一起,极易联合。此谋略的关健是找到事物或人的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并找出关健的部份或领头的人,然后再加以利用,达到目的。
故事:康熙文治安天下
1644年,满清乘明末之乱入关,仅以区区30万之众,入主中原,统治4万万汉人。然而当时,满清贵族本身就危机重重,顺治皇帝很年轻就死了(也有出家之说)。康熙不得不以8岁幼龄登基。不仅仅是年龄以小御大,还要以小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所以就连满清贵族本身自己都没有在关内长期统治下去的信心和准备。
从8岁登基到14岁正式新政,康熙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位汉文化大家。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主张反清复明的人众很多,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李颙,王夫之,傅山。他们不但不肯投降,而且在思想上,学说上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康熙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弘扬的孝道,教化民众,争取汉人的好感。在巩固剃发易服武力镇压的同时,又大力推广儒家教育,使广大民众对朝廷看法不再局限于满汉之分。康熙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叫(圣谕宝训),每月初一,十五让祠堂里的族长,乡长等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宣讲圣谕,讲解儒家思想,尤其提倡孝道。同时明知顾炎武,李颙,王夫之,傅山等人的反清复明活动,却不予追究,反而征召他们做官。虽然,李颙不肯出山为官,康熙仍然不杀他,反而交代地方官不得勉强李家,更要妥为照顾。
康熙把中华文化好的一面利用到他的权术上,又不断把中华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到治理国家中,开创了清初的康乾盛世。
康熙发现了孝为共同属性,文人,族长,乡长为代表--实为柴中干燥部份,一点即燃,达到了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