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北桐乡市杭嘉湖平原上的乌镇,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成为江南古镇中的佼佼者。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人称东南西北四栅。最早开发的是东栅,而比东栅大三四倍的西栅景区,却真是能带给人们一番“全新”的古镇游体验。
西栅的商业化程度极高。我们先是在在网上订了房间,预付了68元。到游客中心后,中心统一安排住宿。给了房间以后,大件行李可以免费办托运,由工作人员用船把行李直接送到房间。
游客中心有一些西栅旧时景象的蜡像。
草木本色染坊,这是一座在乌镇经营的大型手工染坊。跨进染坊大门,一眼就能看到竹杆林立,上面密密麻麻晾晒着的都是工坊中印染的布料,其中又以传统的蓝印花布最多。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晒布场地以青砖铺就,自有一份清凉在。
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这也正是草木本色染坊得名的原因。
去的那天,风比较大,晾晒的布全给扎起来了,拍不出效果。次日,走的时候,再过染坊,天下着蒙蒙小雨,但扎着的布料全放开了。
我们住的是民宿,房间很小,但设施还不错,340元一晚。我们的那个房间临水,LD很喜欢。
同样是水乡,乌镇与南浔最大的不同,是乌镇水边的房子,有半间是建在水上,称为“枕水人家”。
这里边,现在是个图书馆。
龙形田,不过从平面上看不出来,估计需要从空中看才能看出效果。
这个展馆展出了很多小鞋,但是不让拍照。有一双小鞋鞋跟处有个小抽屉,跳舞时里面放上香料,随着舞步轻摇,会散发出阵阵清香。
乌镇西栅月老庙有着300多年历史,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下塌于石门镇“营盘头”,其中有3天神秘失踪,其实乾隆皇帝是沿京杭大运河一路私访到乌镇,在西栅运河之畔与民间村姑相识,赠与龙凤船匾并在西栅月老庙牵了红线,月老庙及此段佳话流传至今。
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历史: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乌镇成立老协兴民信局,民信局以营利为目的,但邮资比较低,业务很广,不仅可以传递国内的信件,还可以传递海外的华侨和家属之间的通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决定“裁驿归邮”,开办“大清邮政”。乌镇邮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九日,当时只经营信函业务,后逐步兼营包裹,汇兑等业务。那时候开办邮政,仅配备一些简单的工具,邮运业务是靠邮差凭借双脚,艰苦跋涉出来的,步行的邮差肩挑邮件,打着绑腿,风尘仆仆地行走在邮路上。不过由于乌镇水路交通发达,所以乌镇的邮运方式更多是以船只代运的。抗战期间乌镇邮局停办,有私人设立的寄信处两处,进出信函都需要加收手续费,抗战胜利后邮局恢复。
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乌镇的佛教传入较早,在南梁时期就已出现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在乌镇历史上寺、庵、庙、祠最多的时候有53处之多。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2005年,白莲塔在西栅大运河畔环河岛得以原样易地复建。现在的白莲塔高有七级,塔高51.75米,为乌镇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莲广场,广场中有放生池,东侧河岸边有一条石舫。从运河坐船来乌镇,远远的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就知道乌镇到了。
关帝庙所供奉的是关武大帝,武财神之一,而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公,人们俗称文财神,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城市都有供奉,为什么在乌镇的西栅最西端供奉着关帝和文昌公呢?原来,从此西行数步就是京杭大运河,每年路过此地的官家客商舟辑十分繁忙,特别是南来北往、赴京赶考的文生和秀才更是频繁,再加上西栅有如此宏大的商贸市面,所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上京赴考,都要在这里上岸敬拜关老爷和文昌君,这其中有求财、求功名的,有求保佑和求仕途的,也有求平安和健康的,他们拜完了关老爷,再拜文昌君。因此,不要小看当地人称之谓的西栅头,这庙前临河的码头上,常常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这里的香火也更是旺盛。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水剧场位于乌镇西栅西端,主舞台在新月形湖泊的围绕下,以明清老建筑作为舞台背景,自然天成的格局,古典的气息和TIGI的理念相互碰撞,彼此完美融合。
关于“乌镇”镇名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乌镇的老百姓更多的认同“乌镇”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乌赞将军而名。为纪念乌将军,当地百姓集资建造了乌将军庙,乌将军成了乌镇的地方保护神。将军庙占地3600平方米,分前后殿,两侧有耳房偏殿,园林假山。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户晓的乌将军,身后是将军的书童,而两边则分别是火神和水神。典故:传说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乌镇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唐宪宗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乌赞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乌将军乘胜追击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乌将军就原地扎营,待机再战。当天深夜,叛军偷袭营地,乌将军匆忙迎战,李琦佯退至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乌将军过桥时一阵乱箭飞来,把乌将军及他的青龙驹射死。原来是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吴起率兵赶到,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的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并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当地百姓说,这银杏就是乌将军的化身。
一个工坊,花50块钱,可以自己制作一块青花布。
从住宿的旅店窗口拍到的景象。
每家都有这样的小码头,供装卸货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