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接口类型 可换接口系列镜头

提起可换接口系列镜头,人们可能都会想起 Tamron (腾龙)的 Adaptall(百搭)接环系列。更确切的说,应该是 1979 年推出的 SP 系列镜头配的百搭可换接口更为大家所熟悉。

先看看可换接口镜头的历史:早在 1957 年,Tamron 公司就看好了可换接口镜头(一支镜头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接口以用在不同卡口的机身上)市场,第一个推出了 T 口镜头,开创可换接口镜头的先河。T 的意思有些人说是 Tamron。但我个人更倾向于 Thread(罗口)的缩写的解释。当时的设计是可换接口和镜身的联结用罗口。这是一个最简单的 42mm 直径 0.75mm 罗距的设计,没有自动光圈,缺点很突出。稍后又有 T2 一起上市。T2 是由里外两个环组成的,这样就可以调整不同的机身和镜头的准确定位。现在我们通常把这两种手动接口统称 T 口。当时的 T 口镜头各个焦段都有。到了 80 年代可换镜头市场发展到最后就只剩下不太常见的超广角和超长焦镜头都还是用 T 口设计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如 Spiratone (Sigma 生产)的 12mm 鱼眼 和 18mm 镜头,还有很多牌子的 300mm 以上的镜头,折反镜头等等。现在一支 T 接口要 15 美元左右。

时间步入 60 年代中后叶,当时单反相机市场也步入成熟期,镜头也有了自动光圈功能。当时的镜头上有 Auto 字样的就是 Auto Apreture 自动光圈意思,可不是自动对焦。市面上许多品牌相机都也已经使用自己的卡口:如 Canon FL,Nikon F,Minolta MC,Miranda,Petri,Konica,Topcon等。唯有 Pentax 阵营(Mamiya/Sekor,Yashica,Chinon,Cosina,Contax,Ricoh,Fujica)还使用 M42 罗口。

顺应潮流,Tamron 推出 T 口的改进产品 Adaptamatic 可换接口系列镜头。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镜头厂家也都看好了这块饼,也开始纷纷进入该市场。其中比较有竞争力的是 Sigma 的 YS 镜头和 Komura 的 Uniadapt 镜头系列。Adaptamatic 虽然已有可实现自动光圈设计,但镜头又大又笨,接环设计也不太方便使用,所以没能成为市场主流。但是当时的经销商确实是非常喜欢这个产品,因为他们不用进太多的镜头做库存,只多进些接口就是了,节省了大量流动资金。

现在进入正题。这时候 Tokina 吸取了 Adaptamatic 的不足,推出了 T4 设计。有的文章说还是 Tamron 设计的T4...... 但由 Tokina 来生产并挂 Soligor 和 Vivitar 的牌子就太不合Tamron 的一贯独家经营逻辑了。或许是由 Tamron 设计的,卖给了 Soligor 和 Vivitar 然后由 Tokina 来生产...等等很多假设。不管怎莫说,这个 T4 设计比当时的所有对手都好。可配合当时市面上的几乎所有相机厂家的卡口实现了全开光圈测光和自动光圈功能。Tokina 的这个系列镜头是通过当时在北美的两家摄影器材经销商 Allied Impex Corporation (简称 AIC)和 Ponder & Best (简称 PB)以 Vivitar 和 Soligor 品牌销售的。AIC 当时主营 Miranda 相机和 Soligor 镜头。PB 则经销 Vivitar , Mamiya/Sekor 相机和镜头。T4 系列镜头比当时 Tamron 的更加紧凑和容易使用,制造质量很好,光学质量也非常好。此系列镜头一推出就大获成功。有趣的是这两家经销商所卖的 Soligor 和 Vivitar 的 T4镜头都是 Tokina 生产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在北美市场上的零售价格也只差 1 到 2 美元。所不同的只是外观上的,Soligor 的光圈环是白色的,比较好辨认。Vivitar 的则是和镜身一样的黑色。我个人觉得比较喜欢 Soligor 的,用料比较扎实些。

左面两支镜头是 T4 的 Soligor 和 Vivitar ,右面的是 TX Vivitar 的(图)。

T4 镜头定焦有:21mm/3.8; 24mm/2.8; 28mm/2.8; 35mm/2.8; 105mm/2.8; 135mm/3.5; 135mm/2.8; 200mm/3.5; 250mm/4.5; 300mm/5.5; 400mm/6.3;
变焦有:55-135mm/3.5; 90-230mm/4.5; 75-260mm/4.5

这些镜头直到 70年代依然十分流行。今天的二手市场也常见。28mm,35mm 和 135mm 镜头较多。200mm 和 300mm 比较少。24mm 和 105mm 更少见。21mm 和 250mm 的就罕见了,碰到一定拿下。几支变焦镜倒是常有,但因为都比较大和重,不太方便使用,除非你的胳膊比较粗。

可换接环有:Canon FL,Minolta MC,Topcon RE,Olympus OM,Leicaflex SL,Petri, Exakta, Nikon F,Pentax M42。Miranda 有两个接口 FG 和 Automex 分别配合 Sensomat 和 Sensonex 相机使用。Konica Autoreflex 接环也有但是不能实现自动曝光。这是 T4 接口唯一的不足。

时间到了70年代初,各家相机厂又改进了自己的卡口,可以将光圈信息传递给机身以实现自动曝光(AE)功能。如 Canon 推出了 FD 卡口,随 Pentax 推出的 ES 口,Mamiya 和 Fujica 也都推出了可全开光圈测光并可 AE 的 SX 和 ST M42 接口。在 Konica 之后,Miranda 和 Petri 也改进了卡口增加了自动曝光功能。Minolta 和 Nikon 也相继推出 MD 和 AI 卡口。到了 1973 年,T4 设计已经跟不上潮流。

1974 年,Vivitar 一枝独秀的在 T4 基础上推出了 TX 接口镜头。这次 Soligor 没有跟进,而是晚两年推出自己的 U/S 可换接口镜头系列。TX 接口镜头实现了 AE 功能以配合当时单反相机的发展。而 Tamron 在 这段时间里没有与 T4 和 TX 相竞争的产品。直到 1976 年 Tamron 推出 Adaptall 才抢回了市场。可见 Tamron 在可换接口镜头方面曾经落后于 Tokina 近 5 年。虽然 TX 镜头何时停产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当 Tamron 的百搭接环推出来后,由于 Tamron 具有整合的供应链和设计优势而赢得了可换接口镜头市场。当然,到了1985 年单反相机进入自动对焦(AF)时代后,这种一镜多用的理念就无法再继续实现下去。各独立镜头厂家只能又回到固定卡口镜头市场。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说:延续了近 30 年的镜头解放运动终于被以技术进步为表面现象的金钱目的(市场赢利)所扼杀。

看看 TX 镜身和可换接口的联结处与 T4 的区别。右面的是 T4(图)。大多数 T4 接口可以用在 TX 镜身上,但TX接口和 T4 镜身不兼容。

TX 镜头定焦有:24mm/2.8; 28mm/2.8; 35mm/2.8; 135mm/2.8; 200mm/3.5; 300mm/5.6; 400mm/5.6
另外有两支折反 600mm 和 800mm T 口的这里就不算了。

变焦:35-105mm/3.5; 90-230mm/4.5; 70-150mm/3.8; 100-300mm/5.0; 80-200mm/4.0

以我的经验,T4 镜头 Vivitar 牌子的比 Soligor 的在二手市场里多一些。TX 比 T4 又较常见。而 TX只有 Vivitar 有,所以总的来说 Vivitar 比Soligor 常见。在很多网页上见到的 TX 镜头的资料里定焦镜的光圈都是 2.8 的,可俺淘到的 2.5 的却占多数。可能 2.5 比 2.8 的更早一些,从可换接口的镜身锁扭处可已看到。2.8 的锁扭已经比 2.5 的小很多,也精致很多。而 2.5 的和 T4 的是一样大的(图)。


我认为用 TX 镜头比较好,毕竟年代也比较接近现在。可实现 AE,成色也好一些。特别是后期的 TX 镜头,镀膜也和现在的镜头以没有什莫区别。镜头整体感觉非常棒。金属镜身,光学玻璃加镀膜,一丝不苟的做工,定焦成像不比现在的镜头差,有些指标还更好。加上便宜的价格,还有一大堆的可换接口,俺认为这是最好玩的镜头系列。成像方面俺倒是没拍格格表表的,就配俺的 300D 实拍来看,绝对都是好镜头。

过几天我再翻译一段在 http://medfmt.8k.com/third/variations.html#tx 上的关于 TX 镜头光学质量的评测以供大家参考。

这是我有的 T4 镜头:
上排左起: Vivitar135mm/2.8;Vivitar 21mmf3.8
下排左起:Vivitar 105mm/2.8;Soligor 28mm/2.8

TX 镜头:
上排左起:Vivitar 24mm/2.8;Vivitar 35mm/2.5
中:Vivitar 35-105mm/3.5
下排左起:Vivitar 28mm/2.5;Vivitar 135mm/2.5

事先说明:以下文章是翻译的,没有加进我的任何观点。文章作者 Robert Monaghan,时间应该是 1998 年(看第一个回贴来判断的,也许不准)。原文可以通过上面的链接看到。测试标准和方法也不详(或许俺还没看到),所以结果只供大家参考。注意看结论。因为意思的重叠或语法上的不同,有几句话没有译出。

------------------------------------------
把上面一些测试参数列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看看这些老的 Vivitar TX 镜头的实际光圈和焦长是多莫的接近标识值。还有畸变控制都在 1% 以下,要好过可接受范围的 2.5% (4% 的标准)很多。今天的许多变焦镜头都无法达到这个水准。

现在看看这些镜头的锐度如何。24mm 镜头中心解像力很好到优秀(57-64lpmm)。边缘好(1只)到优秀(6只中的5只,32-51lpmm)。通常你会认为24mm镜头是非常难设计的镜头,光学表现也应该较差。但事实是这支 24mm 的镜头是在这次的测试中所有镜头里表现最好的。

28mm 在中心解像非常好(3只)到优秀(6只中的3只,53-66lpmm)。我们惊讶的看到边缘的解像力高于平均水平。有1个非常好和5个优秀的评分(33-47lpmm)。出乎意料的是,这支镜头的边缘解像竟然非常好。通常大家会认为这样便宜的28mm广角镜头的边缘解像是最差的。

35mm在所有光圈下的边缘解像力优秀(39-50lpmm),但中心只有在 f2.5 和 f16 最好。F4降到非常好,到 f5.6 就只是可以接受的程度。在 f8 中心回到好。后期的镜头更是一个好例子。这就是我所提倡的要测试你手中的镜头而不要一味依赖传言的原因。这支镜头就是一个好样板,是一只次品?如果你相信 35mm 镜头因为设计简单就会比 24mm 和 28mm 镜头的表现好,那你就错了。还有,你通常会期望镜头在 f5.6-f8 的光圈下光学表现最好,但实际上这支镜头的表现是最差的。你也会期望在全开光圈下表现最差,但实际上这支镜头的表现却是最好的。

现在看看 TX 长焦镜头的表现。135mm 全开光圈边缘解像优秀。但在中间的几档光圈表现下降,直到 f11 和 f16 时又回到优秀。这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你通常会认为这支无APO镜片的便宜的长焦镜在全开光圈时的表现无论在中心或是边缘都不好。但事实上时最好的。你也同样会认为中间光圈的表现应该时最好的,但实际上这支镜头的表现却最不好。

及其类似,200mm f3.5 Vivitar TX 镜头在 f3.5 和 f11 时边缘非常好,但到了 f16 和 f22 时有所下降。全开光圈时中心非常好,在 f8,f11 和 f16 时降到好。又是令人惊讶的结果,这支长焦镜头在全开光圈时的表现最好,缩小光圈时却有所下降。最好的表现范围从光圈全开到 f8。

总结:这些 TX 镜头和我们认为的通常的固定接口的镜头有很大不同:
·        24mm 镜头表现最好,不是最差。
·        广角镜头的最好表现在全开光圈和最小两档光圈,不是在通常的中间光圈。
·        两支长焦镜最好的表现也在光圈全开(135mm缩到f11-f16)时。
·        全部镜头边缘解像非常一致达到非常好和优秀(200mm f16-22除外)。
·        中心解像变化大,通常在中间几档光圈时评分最低。

在测试这些镜头之前,你如何能知道他们的实际表现呢?

对于这些定焦镜的相对价值我最后要说的是:注意有多少非常好和优秀的评分,看看非常低的畸变,想想全开光圈的优秀表现,这些都是TX镜头表现最好的方面,也正是我们所最需要的。
-------------------------------------------
我写的另外几篇关于可换接口的文章:
说说Soligor/Vivitar的可换接口 T4和TX 系列镜头
老适马 Sigma YS 镜头 – 可换接口单反镜头系列之二
T 口镜头: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时代 - 可换接口系列之三
Tamron 腾龙镜头的演变:理想主义的领袖 - 可换接口之四
话说 YS 镜头家族 – 可换接口镜头之五
有趣的 Kalimar Auto T 系列自动 T 口镜头 - 可换接口之六
Soligor U/S 系列镜头 – 可换接口系列之七
Soligor I/S 系列镜头 – 可换接口系列之八
《话说 Komura 古村镜头 – 可换接口镜头之九》

人在风雨中用 135/2.8 T4 口镜头拍的:


镜头接口类型 可换接口系列镜头

上回说到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流行的 Vivitar 和 Soligor 的 T4 及 TX 系列镜头,给广大的单反相机用户提供了节省投资的好选择。本来嘛,作为消费者来说,谁都希望所有的机身和镜头都通用。这个理想主义在现代的人类社会以金钱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现实主义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自从 50 年代中后期 Tamron 的 T 型可换接口镜头设计的推出使得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理想主义的实现。于是大家都欢呼雀跃。自然就会有很多厂家也纷纷跟进。时间推进到了 60 年代中期,各个厂家都进化到自动光圈,那 T 型口就满足不了这个自动光圈的需要。所以各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动可换接口设计。如领袖 Tamron 的 Adapt-A-Matic,Vivitar/Soligor 的 T4 等等。

这回说说当时另外一匹黑马 Sigma 也推出的可换接口系列 - YS 镜头。YS 中的 Y 是当时 Sigma 公司总裁 Yamaki 的第一个字母,S 自然是 Sigma 的意思。以总裁的名字命名产品系列还是第一次听说。

Sigma 依仗自己是镜头生产商的优势,一口气推出从 16mm 鱼眼,18mm 超广角 到 400mm 长焦的这一套镜头。并且在后来的 XQ 系列镜头设计中还在除了广角镜外的镜头上统统加上了微距功能。从焦段和功能选择上彻底打败了 Vivitar,Soligor 和 Tamron。看看 Vivitar T4 最广只到 21mm,到了 TX 时候就只到 24mm,有些底气有些不足的感觉。

和 Sigma 同期,还有日本另外几家公司也都出品了不少的 YS 接口的镜头。如 Accura, Sun, Spiratone 等等。

今天拿到一只 Sigma YS 18mm f3.2 的超广角镜头。就以它为例子说一下。刚拿到时觉得镜头的盒子还很正常,可那个遮光罩的盒子就比较大。打开看这个镜头比我想象的要小不少。和我的 Vivitar 21mm f3.8 T4 镜头一样滤镜口径都是 72mm。比它高了一点点。配的是 Nikon  F 接口。看图:


镜头一套应该有的盖子,罩子:


另一个角度看:


装上遮光罩立刻变成威猛无比,只能配我的 Ricoh Singlex 那样大的机身还行。要是装到 FM2 上马上就会头重脚轻。


拧下接口看到这完全是 T 口的,只是多了一个实现自动光圈的顶针。所以它实际上是带自动光圈的 T 口。所以又叫自动 T 口,Auto T。所以你要是看到其他牌子标有 Auto T 字样的老镜头就都是 YS 可换接口的。它完全兼容 T 口的所有接口。如果装上 T 口一样可以使用,只是无法收缩光圈而已。下面这两张图是我后补上的,所以用的是我的另外一支 YS 镜头,接口是 Praktica 罗口,所以看上去不太一样。


这是 YS 接口面向镜身安装的那一面。可以看到这也就是个 T2 接口,也只是多了个光圈顶针。和 T2 口的安装操作一样,先拧紧接口再松开外环上的三个螺丝调整好外环的位置后拧紧螺丝固定好即可。


拧下外环上的那三个螺丝就可以把外环和内环非开来。


这样就可以看到接环里面的结构。只有一个将圆周运动装化成垂直运动的一个环片。


安装的时候要把先把自动光圈传动杆卸下来(如果有的话),然后拧上接口。然后拧松外环上的螺丝,调整好外环位置(图中的绿色的箭头对准镜头的中线),再柠紧螺丝就行了。


可以看到这个 YS 口的设计和 T4/TX 的一样,都是用一个顶针来实现自动光圈。区别只在于装卸方式。在美国 Spiratone 商标进口全系列的 YS 镜头销售。Sigma 的这一系列可惜到了 80 年代初期就和 Vivitar 的 T4/TX 系列一样,败在了 Tamron 的百搭型可换接口下。等到了 80 年代中期各厂家的自动对焦的出现,腾龙的这个 百搭2 也真的成了白搭。就此延续了近 30 年的镜头解放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人们又痛心的看到军阀混战的局面:大家都各有各的卡口,互不兼容。用户不能集各家所长的来选择,只能跟定一家。如果想要大同,重复投资就在所难免。真是世风日下!

大家要注意,很多的 YS 镜头接口由于年纪大,接口里面的油老化发粘很难拧下来。倒是很容易把外环用螺丝卸下来而误认为那是 YS 接口。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要把接口拧下来可以用台钳夹住接口内环然后拧镜头的办法。在此要特别感谢吃兄的指导。

1974 年美国现代摄影 9 月刊列出的 YS 镜头如下仅供大家参考。74 年以后 YS 镜头也有生产并有新的镜头问世。

16mm f/2.8 Sigma Fisheye
18mm f/3.5 Sigma
18mm f/3.5 Spiratone
18mm f/3.5 Spiratone I ($115)
18mm f/3.5 Spiratone II ($125)

24mm f/2.8 Accura
24mm f/2.8 Sigma

28mm f/2.8 Accura
YS Auto-T 28mm f/2.8 Sigma

35mm f/2.8 Accura
YS Auto T55mm f/2.8 Sigma macro

100mm f/2.8 Sigma
105mm f/2.5 Accura

YS Auto T135mm f/2.8 Accura
YS Auto T 135mm f/2.8 Sigma
135mm f/1.8 Sigma

200mm f/4 Proxitel (Spiratone)
200mm f/3.9 Accura
YS Auto T200mm f/2.8 Sigma

300mm f/5.5 Accura
YS Auto T 300mm f/4 Sigma

70-230mm f/4 Sun
YS Zoom80-200mm f/3.5 Sigma
85-210mm f/4.5 Sun YS Zoom

前两回说过 60 年代开始伴随各大家自动光圈出现到 70 年代末的 Vivitar/Soligor T4/TX 和 Sigma 的 YS 可换接口镜头。

这回就说说 1957 年代开始的可换接口镜头的鼻祖 T 口镜头。先贴一张 T 口的 Soligor 85mm f1.5 来吸引目光:


这个 T 口是由 Tamron 提出并设计出来的。它的法兰距是 55mm,比当时市面上各品牌的单反镜头的法兰距都长,这样既可以通过换接口来用在所有牌子的单反机身上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想法。后来其他几家的 T4/TX/YS/Auto T 也都是使用这个法兰距。

T 代表 Thread,既螺丝的意思。从这个名字大家自然就知道这是一个象螺丝一样装卸接口的镜头。没错,那就是镜身和接口部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能够拧上一起,拧下分开。开始的时候 T 口就是整个一块的。很快就进化到 T2 口。就是多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外环,以配合镜头的中心线相吻合。这个外环是在上面的三个螺丝固定在内环上的。松开这几个螺丝就可以调整外环了。所以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看到的都是 T2 接口。就是配折反镜头的那种。

和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单反镜头一样,T/T2 镜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两个并排在一起的环来调节光圈。一个是预设光圈用的,所以这种镜头又叫做光圈预设镜头 Preset Lens,另一个是调节光圈大小的。所以看上去就像有两个光圈环,而且大都在镜头的前端。只有少数的是在镜头的接口处,如 Soligor 后期的 T2 镜头。

很多人把 M42 罗口和 T 口弄混了。这两个口都是 42mm 直径的。T 口的螺距是 0.75mm,而 M42 是 1mm。所以 T 口的螺纹看上去要比较密。注意这两个口是不能通用的。

还有一个区别,M42 是固定接口的,可以直接装到相机上,是为 M42 罗口相机配套使用的。T 口则是可换接口的镜头,必须有接口装上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镜头来接到相机上。所以只要有不同卡口的接口,T 口镜头就可以用在所有的机身上的。可见这两种镜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个 T 口镜头吧。下图就是一个 T 口的 35mm f2.8 镜头和一个 T-EOS 接口。这个口是原配我的 500mm 折反镜头的。不过都是 T 口的,可以通用。大家可以看到没有接口的这个镜头是不完整的。


镜身那面光光的什莫都没有。原因是当时的镜头都是全手动的预设光圈。自然接口处没有任何需要和镜身联动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T 口镜头可以做的很小。看看这个镜头装上接口的样子。这个接口还是体积比较大,因为是配合现在的相机的大口。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可以用在机身上的镜头。


装在我的 EOS 相机上就可以拍照了。打到光圈优先暴光,就可以用实际光圈测光。


这是原配的 T-M42 接口:上面刻的是 CS,即 Contax S 系列的 M42 接口。这个系列是 1945 年问世的。这是配这个接口装在我的 Chinon CM-3 M42 相机上的样子,很是速配。


可以看得出这个 T 口是个万能口。只要配上不同的接口就可以把一只镜头用在不同的机身上。那个时代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是镜头理想主义的巨大成功。Tamron 在这个镜头自由解放运动****不可没,并且从开始到结束都起到了领袖的作用。

当时除了各个原厂外,其他的独立厂家几乎都出品过 T 口的镜头。真可谓是理想主义的天下大同的时代。如日系的 Tamron,Tokina,Soligor,Sigma,Spiraton,Sun, Vivitar,Komura,Accura, Aetna, Rokunar, Cambron,Kalimar,Hanimar, Panagor,Juplen,Kaligor,Sonnagar 等等。德国的 Kilfitt, Optische,Fabrik,Astro,Tewe 等名厂。光学素质不容置疑。这些镜头还有一个特点是光圈的叶片都在 10 片以上,不管在任何光圈下都是圆形的。等到了自动光圈的时候就没这个优点了,因为不利于自动化的操作。真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是我的另外一只 200mm f4.5 Tc 镜头的光圈,有 16 片:


这是 35mm 的镜头的蓝色镀膜:


T 口镜头有资料记载的开始大量上市的时候要到 1960 年。当然是 Tamron 领头的。刚开始的时候各个焦段都全。但在规格上是原厂基本上没有的。所以也通常是一些现在不常见到的镜头。如前几天我跟踪了一只 12mm 鱼眼和另外一只 100mm 柔焦镜。前面那只不能调焦,后面那只就只有柔焦效果。这些镜头虽然用的不多,但只要换上相应的接口就可以用在几乎所有的相机上。也不失为很划算的好选择。我见过有人把一只 T 口的 16mm 镜头用在 Leica M39 口的旁轴上。当然是图个物美价廉。别忘了 Leica 的同样一只 21mm 镜头没有上千美元是拿不下来的。和这样的天价相比,那个 T 口的镜头也就 150 美元左右。成象当然也不会是天上地下。虽然取景器联动就没有了。不过这莫广角的镜头真的也不需要对焦。只要把光圈调到小一点,那广阔的景深就把一切都覆盖了。所以说在两个极端,真的用可换接口的镜头要经济得多。这也是为什末原厂不愿意在这两端和这些厂家竞争的原因之一。

这是上面那只 200mm f4.5 的镜头装在 EOS 100 相机上。滤镜口径只有 55mm,相当的小巧,还配有脚架接环。这样规格的长焦镜恐怕原厂里找不出来:


由于 T 口的通用性极强的特点,不但当时的镜头有,而且其他的附件也一应俱全的都有 T 口的。如近摄皮腔,增倍镜,近摄接环等等,甚至还有暗房用放大机及其他光学设备,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今天我们最经常见到的就是长焦折反镜头和望远镜用 T 口。那些附件我倒是觉得应该拥有 T 口的,因为不管你用什末机身,只要买个接口就可以用了。这样对系统的依赖性要小很多,也减轻你换系统时的经济负担。下图就是我的 T 口的近摄皮腔加 T 口 专用微距镜头。


之后到了 60 年代中后期的能够配合自动光圈的接口时代,大家就各自使用不同的设计而没有象 T 口那样大家都一样了。所以说 T 口才是天下大同的时代。

圣经上讲的人类开始的时候都是说一种语言,神在人类建造巴比伦塔的时候就将让大家突然之间变成多种语言而互相不能沟通,以此来限制人类的力量。由此说来,单反相机的不同接口表面上是各家的私心所至,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没有想到的竟是天意!

虽然以 T 口镜头开始的镜头解放运动在 30 年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但我们还是要称赞 T 口镜头的理念,在人类私欲横流的时代硬是开创了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它不但给用户提供了方便,也让我们在今天能够反思和挑战我们心中最底层的信念 – 私或公。

说到这里,就不免让我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天下为公”。真是宽广的胸怀啊。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管是技术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其实我们要战胜的最大敌人就是人类自己。换句话说我们要自相残杀才能够进步!多莫残酷的现实。如果我们都能够站在天下为公的层面去想,去做事,那末今天的人类或许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然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什莫 T 口镜头让我来写了。

我写的另外几篇关于可换接口的文章:
说说Soligor/Vivitar的可换接口 T4和TX 系列镜头
老适马 Sigma YS 镜头 – 可换接口单反镜头系列之二
T 口镜头: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时代 - 可换接口系列之三
Tamron 腾龙镜头的演变:理想主义的领袖 - 可换接口之四
话说 YS 镜头家族 – 可换接口镜头之五
有趣的 Kalimar Auto T 系列自动 T 口镜头 - 可换接口之六
Soligor U/S 系列镜头 – 可换接口系列之七
Soligor I/S 系列镜头 – 可换接口系列之八
《话说 Komura 古村镜头 – 可换接口镜头之九》

T 口镜头的作品:
Gummiebear: [

[fruitbear 编辑于 2007-08-20 09: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0051/863693364601.html

更多阅读

可换股债券 可换股债券怎么样换股

前段时间看到福记食因可换股债券到期而被迫清盘,今天在看龙工的时候,发现他也发行了可换股债券。香港就是好,不管是配股还是发行这可换股债券,都是只要备案一下就可以找投行做,不像大陆还要经过核准。龙工可换股债券的一些摘要:本金总额为

上海回收旧衣服 回收旧衣可换新衣小店也兴折旧促销

  家电促销以旧换新不奇怪,有服装店也开始进行折旧促销。鄂城墩附近一家服饰店打出旧衣换新衣宣传,吸引了不少顾客。  “旧衣裤折40~50元现金”的横幅挂在鄂城墩一服饰店门口。店主介绍,旧衣裤折价后,顾客补足差额就可换购一条价值

爱可丁奶粉 爱可丁 爱可丁-品牌简介,爱可丁-剖宫产系列

爱可丁,是青岛索康营养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婴幼儿及孕产妇用品研究与开发的一个品牌。品牌目前拥有总计6大系列近40款单品。爱可丁_爱可丁 -品牌简介爱可丁是青岛索康营养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婴幼儿及孕产妇用品研究与开发的一个

声明:《镜头接口类型 可换接口系列镜头》为网友等闲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