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 赏元宵楼上醉花灯”有两句回末诗: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两句诗出自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据记载,有一年的正月三十日这一天,唐中宗李显在昆明池游玩时诗兴大发并做诗一首,下旨命令随从官员每人和诗一首。在一百多首和诗中,宋之问的这首奉和诗为最佳。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诗《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一首唐代的五言六韵律诗,共有十二句: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注释】
“奉和”,奉旨和诗。 “晦日”,指每月最后一日。前面不标明月份,就是正月晦日。 “幸”,皇帝到了什么地方即“幸某处”,这是某处的荣幸。 “昆明池”,唐代名胜,位于长安城东南。汉武帝为讨伐昆明国,于元狩六年(前117)开凿了类似昆明国滇池的昆明池,以训练水兵。 “应制”,指应诏制作。 “豫”,参与。《后汉书·乐夷传》:“楚灵会申,亦来豫盟。”《正韵》:豫,与“与”通。 “灵池”,池的美称,沧波灵动。这里指昆明池。 “石鲸”,石雕的鲸鱼,象征东海。《三辅黄图·池沼》:“池( 昆明池 )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 “槎”,原指树木的枝丫,木筏,这里指船。 “斗牛”,北斗星和牵牛星。 “蓂”,即蓂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每月一日开始长出一片荚来,到月半共长了十五荚。以后每日落去一荚,月大则荚都落尽,月小则留一荚,焦而不落。这一荚称为蓂。后世文学家用“蓂”字代替荚。 “溟”,形容潮湿、潮润、昏暗。通“冥”,海。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镐”,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司马迁《史记》:文王在丰,武王在镐。 “汾”,水名,即汾河,位于山西省中部。长七百一十六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赏析】
宋之问这首诗是为皇帝晦日游昆明池而作,大意是:春天随驾参加了灵池上的宴会,昆明池边设置了帐殿。池水好似银河,里面有石刻的鲸鱼,还有牵牛织女的石像。船划过了石鲸,就象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来回往复。时值正月三十日(蓂全落),春气虽然还没有到来,但已是暗催柳芽生。茫茫的昆明池水中,正好看见落日的倒影。池底的黑泥,那是劫火烧馀的残灰。周武王曾在镐京与群臣宴饮,汉武帝曾和大臣们泛游汾水之上作《秋风辞》这首著名的歌。汉武帝在昆明池救过一条大鱼,大鱼报恩一对夜明珠,因此,不怕三十夜里不见月光,会有报恩的夜明珠来照亮。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 赏元宵楼上醉花灯”描写西门庆约下应伯爵、谢希大,元宵节往狮子街房里去了饮酒、观灯、看烟火。又叫了两个唱的──董娇儿、韩玉钏儿。应伯爵见西门庆有酒了,刚看罢烟火下楼来,因见王六儿在这里,推小净手,拉着谢希大、祝实念,也不辞西门庆就走了。两个唱的也就来拜辞出门。二人应诺了,一同出门,不在话下。西门庆吩咐来昭、玳安、琴童收家活。灭息了灯烛,就往后边房里去了。接着小说描写了西门庆与王六儿的丑恶淫乱行径和来昭儿子小铁棍儿在那里偷看。于是,兰陵笑笑生在回末引用了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的诗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来讽刺西门庆日日宴饮和夜夜歌舞的豪华生活。这样的描写,与日后西门家族的没落衰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