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
(1)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两点举措。
【思路点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
●备考建议说明:就此话题在今年可考性较强, “海上丝绸之路”还体现福建地域特色。建议话题材料应让学生有所了解,但应避繁就简,重点找到该话题最重要的知识支撑。一个话题热点确定,它所立足的知识还是有迹可循的。试题类型可以意义、评析、评价、认识类等。
●角度思考
材料一: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发表演讲,提出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壮美愿景。
从文化角度
根据材料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①经济是文化基础。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丝绸之路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在贸易活动中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丝绸之路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⑤通过丝绸之路,有利于我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运用我国外交政策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为我国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和“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现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主张??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
(3)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经济意义或带来影响)
①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要求,是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推动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两只手”, 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促进各自经济发展,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④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⑤有利于形成合力,提升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共同利益。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规律具有客观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树立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
例: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如图12),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亚的骏马、葡萄,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等输入中国,佛教、
摩尼教等宗教也随之在中国传播。而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则输往亚、欧等国,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欧洲及中亚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以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运用罗经指南、天文定位等航海技术,携带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开展和平外交,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外经贸、科学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 中亚是丝绸之路的枢纽,战略位置显要,矿产、能源资源丰富,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能源、交通、农业、纺织等领域的互补性强。但该区域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也威胁着本地区的发展。为了实现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共同繁荣,中国首次提出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惠及欧亚近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如图12),加强以能源为龙头的经济合作,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合作。当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克服政策障碍,需要民间互信及基础设施的支持。 图4-11 图4-11 (1)概括材料一中所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至少回答三个不同方面,9分)。
(1)①商业贸易活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以印刷媒体为标志的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我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若答“丝绸之路呈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亦可)。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⑤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每点3分,只要答到其中3点即可,若答“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问要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文化生活知识。丝绸之路是商贸活动;印刷和造纸对应于大众传媒;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属科学技术,也体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乐器、制作技术、宗教的交流是文化传播等等。
或: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文化先行一步,加强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民心相通。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观点合理性的理由,并为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提一些政策性建议。(9分)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建议: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商业贸易,发展沿线国家间旅游,互办国家文化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
(2)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不能离开古代“丝绸之路”,两者的时代背景虽然不同,但经济意义基本相似。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2分)
(2)①“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它们都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
的繁荣发展。但两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古代“丝绸之路”处于各国间关系相对封闭的时代,
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则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5分)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它有利于弥补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确保能源安全;有利于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优势互补,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7分)
(3),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一带一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2分)
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国路”,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
(4)从政府职能角度怎样建设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9分)
①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加强政策沟通,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使我国同丝绸之路各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努力使我国同丝绸之路各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流,努力使我国同丝绸之路各国人文联系更加紧密;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道路联通,为各国经济联系和合作提供服务,努力使我国同丝绸之路各国安全合作更加深化。
13.(28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打开了“筑梦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图
图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示意图
(1)概况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多、经济规模、货物和服务出口量大,分别占全球的63%、29%和23.9%,欧亚铁路网达8.1万公里;(2分)②“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4分)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除了有利于西部实现产业升级,还使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便利。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的开拓为发展空间,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拓展了国际市场,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10分)
①有利于沿线各国经贸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互利共赢;(2分)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开放型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3分)③有利于我国更广泛的参与国际分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3分)④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2分)
材料三 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尹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全球化时代的高度开放性,不仅在地域和国别上开放,也在合作领域与项目上开放,其本质是倡导建立一个共同合作平台,体现的是和平意图,把它同马歇尔计划相比,完全是历史上的无知;中国本着与邻为善、富邻、睦邻的原则,希望建设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平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与其他既有地区机制和倡议并行不悖。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怎
样才能增信释疑?(12分)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合作平台,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良性发展;(3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推动世界和平进程,符合当今时代主题;(3分)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与既有地区机制和倡议并行不悖的倡议,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准则;(3分)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3分)
37.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后,“丝路”沿途欧亚国家将描绘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新蓝图,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中国将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人文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2)“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请阐述实施“一
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契机。(6分)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挖掘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分)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分)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
(其他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说明亦可)
39.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中国致力于将亚投行打造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的主要目标
是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成员国互利共赢;亚投行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非洲发展银行(AFDB)行长近日表示,他希望与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展开合作,以减少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非洲发展银行行长称,他希望亚投行将其工作范围扩充至非洲国家,乃至一些拉丁美洲的国家。而在上周,世界银行行长也表达了与亚投行开展合作的意愿。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表示:“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1) 从《生活与哲学》有关角度出发,分析亚投行建设的正确性。(8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亚投行符合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是对实践的正确反映。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4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建设亚投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取得一系列成功。(2分)③坚持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坚持群众观点及路线,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展开合作,有利于减少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2分)
(2) 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的道理。(10分)
亚投行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国家利一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中国与亚洲各国存在广泛的相同利益,推动了亚投行的成立于建设,实现各成员国互利共赢;中国致力于将亚投行打造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利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10分)
(3) 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亚投行将会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示例: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亚投行带动中国同各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艰涩亚投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分,围绕文化知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不得超过4分)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