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jyokan| 心理学与生活
这儿有一些能够让你感到饥饿的东西:
· 观、闻、读,或是想着食物。
· 听音乐让你想起一顿美餐。
· 路过一处你曾经享受过美味食物的地方。
· 即便你才刚刚享用过一顿丰盛的午餐,想象着那些好吃的东西也能让你食指大动。
真实的饥饿,在另一方面来说—— 一种生理上需要食物的感觉——并不是很重要。当你走过一家甜甜圈店很自然你会想要一个甜甜圈。研究表明,刚刚吃过大量东西的老鼠在想吃巧克力麦片上的欲望和那些饥肠辘辘想吃实验食物的老鼠相当。人类看上去似乎也是也没什么不同。我们摄取食物往往是因为我们想吃——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进食。最近的研究显示出我们的生理饥饿等级,事实上,与我们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或我们需要消耗多少食物的)饥饿度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在关于「饥饿意味着什么」的这一观点上这是与大众思维相背离的。以传统的观点来看,饥饿被很大程度上认为是一种生理反应:我们的身体变得空虚,因此,为了保持平衡——身体状态的维持——在血流和胃里释放出一些荷尔蒙对大脑传达一种是时候来补充资源了的信号。我们进食、消化。我们消耗光身体里储存的能量。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
“关于长时间食物剥夺(prolonged food deprivation)的行为学和生物学效应方面大约有上千项研究” 迈克尔·劳(下文或简称劳),一位7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研究饥饿的心理学家、目前正任教于德雷塞尔大学如是说。
然而食物缺乏在现代发达社会中一般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当我们的先祖奋力去获取生命所需的卡路里时,我们只需打开冰箱或是去一趟超市。结果就是,尽管新生儿表现得更像是动物、或像我们缺乏卡路里的祖先一样——婴儿在生理需要(饥饿)时才会进食(并会在他感受到的时候哇哇大哭让你知道)——这种内部性的依赖很快就不复存在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逐渐依靠建立外部性、社交性以及文化性的进食习惯了。婴儿大约在12月的时候,已经有模仿成人进食习惯的迹象——以及我们在家里学到的进食行为经常会伴随我们一生。迈克尔·劳 称其为在 体内平衡 和 享受饮食 之间的不同:为了生存而进食和为了愉悦而进食。
环境因素影响饥饿这一想法不是新鲜事物。最早在 1905的时候,伊万·巴普洛夫演示了受过训练的狗在听到铃铛响的时候会流口水。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肥胖研究者弗朗斯·贝利叶 提出人们饮食的时间和份量 “本质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 ,这反而凌驾于传输到我们身体的生理信号。生理机能,换言之,已经成为了第二考虑因素。
这些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很简单:在一天某个时间你学会变得饥饿。你会在工作到中午时分进食午餐,或者家里日常的晚餐时间及时地让你的肚子咕咕响。即使你很晚才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但在你个人进食习惯的主导下,无论你是否真的需要补充卡路里,身体已经适应了午餐时间段并开始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诸如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胃里的饥饿激素。
新的研究进展发现,你选择吃东西(或者不吃东西)的时间,可能会比你摄入卡路里的总量更容易预测你体重的增加或减少。我们身体的生物钟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醒来。其实每个器官——包括主管我们吃东西的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它对于我们何时该吃点东西很敏感。如果有两组人消耗同样数量的卡路里,但是第一组在中午之前进食而第二组在午后进食,那么后一组肥胖的几率达到前一组的两倍。在一项试验中,两组人被试会在12周内每天吃同样卡路里的食物。一组人在早餐时吃更多东西,另一组则在晚餐吃的更多。结果早餐组减重更为明显。
2011年,马克·布托(Mark Bouton),来自佛蒙特大学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系列关于食欲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调查,看看哪些 因素的出现会让人们对特定食物产生渴望,或是想吃得更多。他发现有两种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是与特定的食物相关的因素:某种包装或是颜色会让人们把偏爱的食物联系起来(与众不同的红色橙色的立体脆标志和袋子);某种声音(某个人撕开食品袋子),某种味道(薯片香味),或是某种口味(些许的咸味)。而同样重要的是与食物不相关的环境因素:在沙发上你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一次社交性的聚会比方说超级碗Party,一场体育比赛,一座购物中心。上面的这些因素反而很摆脱。如果你有在看“广告达人”时吃奥利奥的习惯,那不吃饼干看一集就会很难过。(电视事实上是一种非常难以控制的刺激;不论周围环境如何 ,只要电视开着我们就想吃得更多。)
即使是最在意自己身材、理智饮食的人也会发现,自己在周围环境充斥着吃、吃、吃的暗示里意志也会变得动摇。 “我们环境中充满了令人愉悦的食物,它们含有大量卡路里,大量脂肪而又很便宜”,迈克尔·劳说。每当我们屈服一次,下次控制着自己不吃的难度都会增加。在每时每刻都被诱惑的环境下,持续自控的成本相当高。曾经有很多次机会,你可以在拿走一大盘猪肉之前忽视他们。
更糟糕的是,如果我们终于忍不住开始吃起了零食——特别是自己喜欢吃的那种——我们不仅在开始吃的几分钟里感到饥饿,还会很快又重新变得饥饿起来。在一系列大脑图像研究中,迈克尔·劳和他的同事们观察了人们在享受美食时的大脑,以及当食物吃完时的大脑,他们发现一种令人不安的模式。
在人们品尝到新的令人愉悦的食物的前几次里,大脑的奖赏系统启动了——在我们准备吃和大饱口福之后。然而,在一段时间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继续吃同样的食物,一段日子之后,食物所产生的奖赏回报强度会缓慢减弱,而希望通过继续吃来获得奖赏的信号却在增强。” 劳说。
换句话说,我们大脑的愉悦中枢因期待一块美味食物而变得兴奋。“这是恶性循环” ,劳说,“你吃越多的好吃的,就越难抵制它。而且实际情况令人震惊,你从食物中获得的奖赏(愉快)会逐渐减少,所以你想通过吃更多来获得更多奖赏——但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会进一步降低食物的奖赏价值并强化对食物的渴求。” 环境因素变得越强,生理需求越弱。错误的饥饿循环以及非常真切的食物变得更难摆脱。
或许减肥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个人生活方式选择为中心:抑制和自控的能力。因为环境诱惑只会与日俱增,那些成功减肥的人可能会发现防止反弹会变得更难。在巨大的环境诱惑的面前,维持体重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
劳的解决方法是把焦点放在环境因素上(当心理上的饥饿已经代替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时)。“如果超重人群面对的大多数问题是把自己暴露在日益增长的大量美食之中,这就是需要重视的心理治疗问题了”,他说。
在上个月公开的一份研究中,劳 邀请132位超重人士参加一项为期12周的减肥项目中—— 一个名为「L E A R N」模式(Lifestyle, Exercise, Attitudes, Relationships, Nutrition:生活方式、锻炼、态度、关系、营养)的传统减肥方法。把快速瘦身替代餐(Slim-Fast)和指导他们改变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参与者们平均瘦了大约13.5磅。
劳 接着把他们随机安排到四组中。前两组继续遵循之前学到其中一种减肥方法。其中一组为控制组,继续按照「L E A R N」计划,但不再食用快速瘦身替代餐,而是接受指导改变生活习惯,在自己的减肥套餐中混入常规食物以维持相同卡路里摄入。第二组,继续精确地提供每天一餐和一份小吃的替代餐。
劳 会教授剩下的两组一种新的方法——“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主要聚焦于学习如何购买和烹调食物,以营养学家芭芭拉·劳斯(Barbara Rolls)已经普及开来的 “Volumetrics” 系列丛书中的方法为基础,倡导每一磅食物都要比其他食材含有更少的卡路里。每一组都要完成固定的作业以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购物和烹饪习惯,而且他们会被教导应尽量减少让自己暴露在高密度食物中的情景:汽车里、工作时、家里。
第三组继续接受快速瘦身替代餐,一天提供一餐和一份小食;第四组完全转向食用常规食物。但是会给第三第四组被试一点偷吃的机会—— 当他们开始实验时,一台食物自动售卖机会放在他们办公室 —— 但是人们慢慢有所改变,他们不再关注售卖机里的零食,而是会互相聊到自己精心准备的减肥午餐,以及他们在超市会如何购物。
研究者会及时地在三个时间点追踪每一位参与者的体重(包括其他测量数据,如血压、血红蛋白、腰围、体育运动、以及家庭里的食物),分别是在研究开始后的第十二个月、第二十四个月和第三十六月。最开始的时候,各组之间体重的差异并不大。但到了最后,出现了鲜明的对比。一年之后,各组都保持相对稳定。在第二年的时候,坚持重复替代餐的人们总体上反弹了3磅,控制组反弹了5磅。但是那些学会自己建立一个较少「能量密度」环境的人们只反弹了不到1磅。实验到了最后,在第三十六个月之后,差异更加显著。控制组平均反弹11磅,替代餐组反弹5磅。但在「能量密度」为中心的两组,同时学习将所有食物替换成低卡路里的以及完全转向传统食品来代替替代餐的那一组,只反弹了1磅。
没有任何因素是一成不变的。改变你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劳 建议人们 —— 去买低热量的食品,将立体脆放到橱柜顶上,改变通勤路线让自己不会经过甜甜圈店门口——你可以在改变根深蒂固的饥饿模式方面按自己的节奏走得很远。当问题出现在“吃”上面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少地关注自己的感觉如何,而应该更加谨慎地注重「何时、何地、如何去吃」。
就像那位英文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警句家的梅森·库利(Mason Cooley)所评说的:“我追求愉悦,但却吝啬、多疑。”
作者:MARIA KONNIKOVA
原文:WHY DO WE EAT, AND WHY DO WE GAIN WEIGHT?
来源:newyorker.com
题图:Andrew Harrer/Bloomberg/Getty.
◆ 欢迎加入心理学与生活:专注翻译趣味实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