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 课堂生成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导读:爱华网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课堂生成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aIhUaU.com的支持!

课堂生成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由一节湖北省名优展示课引发的思考

武汉市光谷二小 黄华双

“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

— 布鲁姆

3月24日 ,我们参加了在仙桃市举行的湖北省名优教师课堂展示活动,老师们精湛的教艺和睿智的课堂应对让我由衷的佩服。在欣赏和赞许之余也总想找到一点教学中的遗憾借此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一天,我们听了5节课,其中广水实验小学涂勇老师执教的一节《因数和倍数》给了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的精心教学设计、有序的课堂组织和简洁准确的教学语言以及得体的肢体语言都无不展示了涂老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素养。但在其中的一处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我有不苟雷同的处理方式。此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老师将12、15、36、7等几个数的因数一一罗列出来后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就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观察汇报交流之中,学生的回答也极 符合 老师的预设,例如:“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自己”;“它们的因数都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派排列的”;“7的因数只有2个”„„。这时一个小男生站了起来说到“这些数的因数不会超过它自己”,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数的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而此 时 老师可能是过分依赖教案了,他强有意识地将学生往因数的有限性上牵,老师牵的意识越强产生的课堂反差就越大,这位学生站在那里很漠然,很明显老师牵引的并不是他想表述的。因此,教学效果在此处大打折扣。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来处理,就将顺势引导:“你的意思是说一个数的因数再没有比它本身更大的了?”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再引导大家共同观察,达成共识,随后师即可小结并提出思考:也就是说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那它有没有最小因数呢?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后,老师最后总结出:既然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也就是说它的因数个数是数得清的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找到规律也学能亲历知识的推理过程。这难道不是一个难得的课堂生成吗?应该来说,此处应是一个难得的亮点,很可惜老师没有抓住。由此引发了我对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 —— 应是师生共建的一片真实天地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教师当演员的表演水准已充分显露。然后在一片掌声和褒奖中,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些所谓“精彩”、“完美”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数学教学独具魅力的美在哪里闪

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吗?

“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

叶谰 教授极具精辟地指出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矫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切切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更能演绎精彩。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生成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生成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生成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二、生成 —— 应是师生共点的一盏智慧明灯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善于倾听

一位老师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记得又快有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课堂上的亮点,源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倾听能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注。课堂上一次无意识的倾听,往往能使教学得以升华,使教师真正意

识到课堂上生机勃勃的一面应该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的上课应该随着学生的状态而调整、改进,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当然,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尊重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数学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快下课了,一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科学:(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对呀,我们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老师,书上错了!”“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a+b+c=a+(b+c)”“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对!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不好不好,不够准确”。“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总结的,真了不起!”老师赞许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机动设计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度;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形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例如我听的“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原来预设(教材的编排)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老师预设的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你对于这个公式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

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形设计柔化为机动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担,从而调控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精彩纷呈。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修饰,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四溢,美在它的朴实自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数学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而这些却恰恰是考验教师的课堂调控机制和应变能力,说白了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但这些也正这是数学永恒的理想和期盼,是数学的真谛和归宿,也符合我校提出的办学特色----“怡美教育”中的“怡美课堂”的理念吧。在我们大力推行高效课堂的同时让我们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的生命流光溢彩,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会达到高效。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感悟

——光谷二小 赵丽

4月21日,我很荣幸地观摩了2011年湖北省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展示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教学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效果。但每节课又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学习,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直观感受到各位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醒悟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将我的感悟汇报如下:

1、课前精心预设

老师们在课前都有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故事与学生非常和谐的交流,引发学生兴趣,拉近关系,使学生内心有一种亲切感。俗话说,有了情趣乃是成功了一半。老师们课前在教具、课件上准备得充

足,学生的水平、实际经验等都能做到充分的估计预料,有的放矢。

2、 课中精讲多练

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 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 整个课堂上,充分利用课件、学具,动手摆、拨、画等,直观、方便、快捷,节省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的思维后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是一面镜子,自己在实践中与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

3、课后回味评价

一节课讲授完,总结很重要。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予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4、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听了各位老师的课,感觉在这一点上做得都很好。每一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都很紧密,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这几节课都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课件制作科学、实用、美观,让教学更加直观,化解了难点,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和乐趣。教师的个人素质都很高,语言丰富,点评及时、到位;教学设计新颖

独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关于二年级的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

下面我以万睿杉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结合听课情况,浅谈一下自己收获。

1、教师通过多种学习材料的呈现,如小方块、报告厅在坐的老师等。丰富了学生对于1000这个数的感官。让学生初步感受因为物体个体大小的不同,所以1000个物体的整体大小也会不同,多层次的进行了体验。

2、整节课上教师很好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状态,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过程。在学习拐角数数时,先让学生看小正方体,再到学生自己数一数,然后一边数一边拨,再写数。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课的精彩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梳理。从课的伊始,教师通过课件很好的呈现了学生数的方法,并对以前学过的10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梳理;第2次对知识的梳理是在认识了1000之后,通过梳理100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头脑中完整的呈现出了1—10—100—1000这些数之间的关系。

4、图、计数器和板书三者有机结合,突破重点和难点。先数多媒体上的小正方体,在数的基础上到十调整小方块的位置,然后再读数,写数相结合。有了多媒体的依托,最后脱离具体的图形,进行尝试独立的数数、拨数,先同桌合作数,再个体数。做到人人过关,扎实有效。

5、注重估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课上先后出示了1000个小正方体,进而想象1000人是多么一大片,学生是有目的的想象,一节课上可能体现不出学生的什么,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在的数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个承载着固有知识点的一潭死水,而是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激活的一眼活水,每天都在经历着更新,每一次的涌动都闪现着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只有有所需求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学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每一次听课、学习都会使我感悟颇深,会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在于教材。教材所给我们呈现的知识大多是由问题情境中来,然后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其实教材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与结果的展示,我们要深入教材,究其根源,才能对教材地真正理解。而我却忽略了这个探索的过程,有时是探索过程程式化,我关注更多地是结果的多样化及优化。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也学会知识,却缺乏探究意识,缺乏在探索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我要深入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地发展。

赴仙桃学习之感想

李丹

3月24日,学校安排由黄主任带队的一行8人赴仙桃学习,参赛的所有老师均是湖北省名优教师,听了他们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值得深思。

本次活动反映了新课改以来,老师教学方式的多元;数学教学以生活为源泉,更重视数学本质,注重挖掘蕴涵的数学思想;重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围绕数学本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赛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很多老师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从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出发,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荆州市一名老师讲的《数学广角--重复》,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通过让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的这样的问题,从中找到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育才小学的李老师教授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和我也能知道,怎么能更合理的贴好邮票,虽然说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用写信的方式来与人沟通,但是这类知识是孩子们喜欢的;还有仙桃的一位老师讲的《完美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完美数,即把除自己本身外的因数相加等于本身的数就叫完美数,我想一个小小的数学知识,都让老师们能别出心裁的设计成一节完美的课,说明老师确实是费了很大的心思。在这几节课中,更让我看到的是老师们的干练,老师们语言的精确简练,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和自身的素质,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能切身体验到,也能从中受到熏陶,真希望这样的机会常常都有。 在这6课中,参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都是气氛活跃,学生参与互动性强,每节课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

我的思考

我对此次学习感触颇深,认为短短的一天多的时间,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习的感悟深,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反思我的

工作,虚心向黄主任、夏老师、王老师、陈珊等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争为我校小学数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湖北省名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会学习心得

武汉市光谷二小 夏宜昌

3月25日我们在仙桃参加了湖北省名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会,一共听取了来自省内不同市区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加展示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肖艳老师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羊村运动会的情境,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邮票中的数学》时,李耿老师利用给同学们寄信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邮票中的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给每一位同学都使用计数器,利用拨、读、写、说的方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三年级的《数学广角——重复》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兴趣小组报名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重复,从而享受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

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一些老师提出,课堂越“活跃”越好,宁活不死。是否真能这样,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一,为什么要“活跃”;二,“活跃”是什么;三,怎样“活跃”。实际上对“活跃”是什么,我们要区分“活跃”是什么,“活跃”应当是什么。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略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把人异化为考试的机器。我们曾听到这样的笑话,一个大学生去应聘工作,单位负责人问他,你会干什么。大学生回答,我会考试。我们经常感叹,道德与知识无多大正相关性,道德不是从天才中来。一个有很大本事但道德不强的人反而是很危险的。

我想课堂活跃应当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这种课堂活跃是对双基的落实起正作用而不是负作用

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全球闻名。应试教育有它的优良传统。我们在落实素质教育时应当要发扬应试教育的伟大传统,取其精华,改革要改革的,不能全部否定应试教育的一切。老师发现当课堂活跃时,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下降了。比较中美教育,美方输掉基础,赢得创新;中方输掉创新,赢得基础。由中美教育的互补性我们知道在基础与创新之间是有平衡点的。我们老师在这方面可能考虑不多,或过了或不及。

二、这种课堂“活跃”应当是“真活跃”而不是“假活跃”

学生在课堂中能力是确实得到提高的。对一些老师提出的课堂越

“活跃”越好,宁活不死的现象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的。我们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对于课堂提问,一些老师准备了几十个问题,是值得反思的。“活跃”不是放纵,不是放任自流。我们要把握“活跃”的度,不偏不倚。

三、这种“活跃”要向学生渗透做人的道理

人有再大的本事,无道德不行。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的内省智力与人际交往智力对人的为人处事有很大影响。内省能自制,人际交往能力强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跃”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反思自己、反思周围环境。在交流与碰撞中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宽容别人。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思想是多样的。这个世界除了自己存在,还有千千万万个人的存在,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他人的思想、行为不对他人、环境造成危害,我们应当宽容他,承认他的存在。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

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

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 三联阅读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

心得一:教学生做一做读书笔记。

做过学生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学生嘛,大都讨厌去做枯燥无味的课堂笔记,但是很多学生都喜欢歌本,一旦老师不在或者受到感情挫折的时候就喜欢把歌本找出来唧唧歪歪的唱个不停,其实他们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啊。学习语文一旦动力不够,兴趣不足,剩下的就只是伤感了。因此很多学生估计三年初中读完连苏轼,李白是谁都搞不懂,跟不用提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比中国老太婆裹脚布还长的又别扭又难记的名字了。但是你要是问他周杰伦、张笔畅、李宇春是谁,那可不得了,乖乖的,你简直不是他的老师,你是他的学生。哎,得了,为什么,因为他天天看,天天唱,重复过多,能比你差吗? 哥就想了,要是学生也能像看歌本这样积极的去看笔记,这语文还用得着去卖命的教吗?哥天天打游戏,天天玩球,天天逛大街成绩也准差不了。其实初中学生学习压力蛮大的,压力一大难免就寂寞,寂寞了难免就无聊,无聊了难免就想找点无聊的事情做做,可是抽屉里,书桌上都是与学科有血缘关系的,烦不得,太无聊的事情又不太敢去做,上网,谈恋爱,打架,这做了会良心有愧啊,被老师逮住,搞不定还要受肢体摧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估计只有选择装点一下读书笔记了——语文读书笔记!说实话,我当年大概就是这样发明读书笔记的。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懂得创造的(暂时先自恋一下哦)。这笔记呢,你要先熏陶,让他们做笔记的时候感觉没有太大压力,并且知道老师会关注他的本子(最好两个周就检查批阅一次),这样他会有动力。笔记呢,可以抄歌,可以搞英文,可以搞美术,可以练书法,可以贴沾画,不过,特权太多就没有意思了,天才都是学有专长的。还是要像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一样,共产党才是老大,读书笔记当然也得要靠语文领导,在读书笔记中,所有的与语文无关的东西只能用来做陪衬。歌要有内涵一点,并且规定不准喧宾夺主,否则格杀勿论(重做啦,法治社会还是要文明点),其他与此类推。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得语文笔记美观化,艺术化,生动化,幽默化,实用化。至于如何具体做,这里省略3000字,请连接以下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233621995

心得二:课堂教学知识扩展。

我不知道,编排语文教材的人到底咋啦?有的课文,连老师看着都想睡觉,偏偏拉来让中学读,孔夫子尚且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这些人就是这么不懂教育呢。不过话说回来,骂水平低的人骂多了,反而显得自己心胸狭窄,不鸟他们,按自己的章法去搞,黑鸟白鸟,捉得到虫子的鸟就是好鸟。能教好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挺多,我们用的是语文版跟人教版。个人比较喜欢人教版:难懂的课文多啊、诗歌多、文体杂啊,这挺好,很多人就教不来,教不来就会乱教,一乱就出文章了,逼人啊,知道吧?人大多都是被逼出来的,这时候很多人就会教一些与课文沾边的东西,反正管他呢,学生都是唯你独尊,博学的感觉好啊。你倚天屠龙在手,想咋舞就咋舞动,千万别去看什么优秀教参啊,会受影响的。其结果就是你再也离不开教参了。不过,你可得拿出真才实学来,不然时间长了脱胶就不好了,没有人会帮你补的。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呢,大都会是这样的情况,许多老师文言文都上完了,我还在带着学生玩现代文,并且玩得津津有味,玩什么呢?玩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玩与课文主题接近的小文章小故事,玩与课文八竿子打不着但一杆子钓得到的古诗词,玩文章作者,连他们的祖宗八代的生辰八字都侃出来,或者只要与作者有关的东西都拿来吹吹,有意思啊,学生聪明一点的以后学到苏轼就知道他爸他妹

他弟,学到韩愈就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韩愈被选为老大。学到鲁迅就知道老舍、巴金、茅盾,学到高尔基就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不过,还是要适可而止,否则走火入魔,要是有老师听课的话人家还以为你他娘的是大学讲师。另外多兼顾到基础性的生字生词。还有就是课文朗读,至少要让学生读着,自己能享受一下,不然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怎么?不太明白?得,哥给你讲详细点,好歹也学了几句《论语》,知道诲人不倦。

简单一点,比如文学常识,涉及课文的文体,比如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以及这些文体的特点,谁谁谁又写过那些这类型的优秀文章,就可以找来读读给他买听听,反正就当自己也温习一下,比如散文,就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个人喜欢叙事性散文,又可以读故事,又可以欣赏句子,一个字:找!找一两篇读读,顺便捏造几个像模像样的问题来问问学生,不懂,那就简单告诉他们,有利于做阅读理解啊。你是不是觉得还该讲一讲散文的特点?那就讲呗,不鸟“形散神不散”这么故作高深的屁话,你教给学生他们也不懂,直接告诉他们散文特点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权当内功心法暂时记着,考试别用,太老套了,看着不爽,告诉他们“行”是什么,“神”是什么就OK了。多讲一讲语言特点,多赏析一下语言内涵,如修辞、写作技巧、分析术语类,一句话,考试必杀技巧全教。然后,挑点好文段抄抄给他们做读书笔记。别忘了告诉他们,有些很有内涵,很优美的文段不但现在写作文用得上,想早恋的也可以尝试用,再想长远一点,以后读大学写情书什么的还用得上,学以致用嘛。否则又不帅又无才不适应在桃花盛开的社会生存,早点撞死算了。举例嘛,这里就不举了。自己去找。

至于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那更简单了,就像在鸡窝找蛋一样,每天对着鸡窝,翻翻找找,虽然鸡窝难挨,但是找到蛋感觉就不一样了。每篇课文都会有一些文字或者句子或者思想与某些古诗词有牵连,那等什么,拉出来用啦,不过找出来的古诗词不要太晦涩,好听,好记,易考就行。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陈规,敢扩敢想,敢讲敢变,围绕一个中心,多加几个基本点就OK啦。相信,有一天你会累个半死不活的,但是——会累着乐着。

心得三.坚持听写。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 课堂生成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难捉摸的就是坚持这个东西了,看过战争片的人都知道,无意义的高喊:“要坚持住,同志们”的人,往往最后都死翘翘了,可悲又可叹!坚持买彩票的人也大多如此,一旦疯狂,不中奖就倾家荡产,搞的人人都拍手称快。不过你放心,坚持听写不会要你命,偶尔会被学生的愚昧无知气得七窍生烟,一般不会吐血而亡,而且有助与你了解学生的基础,了解基础好啊,可以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医不好,也不至于考试毙命。不过,听写内容可要有针对性,一般没有意思的东西我是不会去听写的。对自己对学生没有帮助的东西我也不会去浪费白白浪费5分钟的青春。要听写就要听写实用性强的,比如字词,字词这东西有用,小学生都知道,组词造句都要用到。只要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勾好,顺便高深一下,补充点课文中没有的生字生词,比如重点成语(容易写错的,不小心就理解歪掉的,容易读错的,考试常考的)。并学会多此一举的告诉他们——这是听写内容!怕受罚的同学就会记啦。想学好的就更会记了,顺便每次要听写前有意识的迟到几分钟,没关系,领导逮到也有借口,我是故意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再记一遍。知道吗?那些视玩如命的学生在铃声响起后会幡然醒悟:忘记记要听写的内容了!此法,酌情考虑,奶粉钱不够就放弃吧!如果被扣钱,哥就罪过了。

别急,这还不算完。尚未到关键。300字后再说关键。 听写内容结构也要有规定,我一般在听写的时候是这样的:两个字的词语5个。四个字的词语,包含成语,5-10个,然后是另外起行,标号序号1.2.3.4.5……不超过10条.这部分可以写文学常识,古诗词默写,或者好的读书笔记文段、优秀作文题目等。这样,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课堂下记的知识就

派上用场了。也不会让学生或者自己有厌烦感,灵活性强本身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这其实也是顺着骡子毛捋,不至于被踢到。

画龙点睛的东西总是要留到总最后的:如何批改学生的听写本?建议:该“懒”的时候要懒一点,不要总是自己全部包揽,新课程不是强调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这个观点提得好,不是一般的好?为什么呀?老师也可以解放一下自己嘛,尽管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是很先进,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可以尝试着用的,我们让学生自己修改听写本?他不就是学习的主人了吗?但是主人还是要听园丁的话的,在修改的时候组与组之间交换批改,规定好时间,让他们自己翻阅课本,自己查找。但是不要上到哪听写到哪?尽量赶后一点。学生在批改的时候无形中就又看了一遍课本,你说,次数多了,有些课文还要你吐沫横飞的强调吗?当然不要了!懒,都是懒,让你的学生成了主人。

不过还有要求,就是批改的时候不许出错,否则就是对同学不负责,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要负责任的嘛。听写本批改完返回到各自手中的时候,你就叫同学看看有没有批改错的地方,如果有,就叫改错的同学抄写30-50遍,发现错误的同学就免抄,他都知道错了还要改了干嘛?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如果批改的同学批改无误,正误分明,那就叫有错误的同学下去自己修改3-5遍足矣,吃饭尚且会撑着,改多了就会鬼火,适可而止。但是肯定有学生过后不修改,严惩,一定要严惩啊?给脸不要脸,三遍嫌少,一百遍不少吧?听写就这样OK啦,如果听写的时候有学生眼睛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没关系,施加压力,让他们不管瞄还是看都要艰难,那样他们才会对瞄到看到的知识倍加珍惜。

心得四.每周给学生念2篇课外习作。

当你饱含深情的站在讲台上,手捧一本类似圣经的书本,面对一大群学徒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是个传教者。当学生

接纳你传授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是把你当耶稣。你说啥就是啥。这不但会刺激他们的阅读欲望,还是跑来向你借书,兴趣高一点的还会在数学英语物理课上看你的语文,强吧?这都是熏陶的效果。

建议你选读的文章要故事性强一点,语言优美一点,励志性高一点,亲情味浓厚一点,感恩多一点……读的时候感情要投入一点!

另外,在读文章前,要留问题,问题嘛简易结合,别伤了大伙的感情。

心得五.让学生每周都用作文本和练习本练字。 练字,不一定非要用字帖。字帖是用来参考的。美观工整是最起码的要求,一般来说,期望太高,往往打击越大。把期望值降低一点,成就感会更大一点。练字之所以选用作文本,是因为考试的时候作文都是要写在作文格子里的,那我们就未雨绸缪,笨鸟先飞,先练为上。相信到考试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说:我有信心!相信考完试之后,你会对自己说:不要灰心! 用作文本练字的时候,要求按照作文格式来练,结构必须美观养眼,另外,内容也有要求:要求以文言文、古诗词、生字生词、读书笔记内容为主要内容。这样,一举两得,你说呢? 练习本练字,我个人的做法是不拘一格,对。不拘一格,就是不把字写在格子里,写在横线上,这样可以练一练学生对字的结构把握。

最后,不要忘了批改。

心得六.每学期都举行一次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及赛,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好处啊,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算来也是一举两得。

竞赛题,其实也有讲究,山寨版的竞赛题呢就以课本为主。 现代版的呢就以课外为主。

中和版的呢就以山寨现代结合啦。

要现成版的呢就上我博客去找,一般我是不会登上去的,你要的时候Q我就可以了。

建议使用多媒体!

心得七.每两周测验一次。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以前只以为是调侃之言,不往心里去。等真正踏上讲台后才发现,这话还真他娘不假,为何?当你真正考完一次试卷,改完一次试卷,讲完一次试卷,分析完一次试卷,就会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这个时候,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然后授课时候就根据有针对性,虽然有些憨贼天天嚷着素质教育,取消考试,但是说实话,我们怕是等不到那一天的实现,该考试还是要考,难道不考试,学生就来素质了?边考试,边灌输素质,这才是我们这一代该考虑的教育之道。

考试,每两周一次,初一上学期先练习单元考,等到初一下学期或者初二你就可以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来个开学期末考或者期中考。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许,有些学生会JJYY抱怨,但是,育人之道,这些小屁孩还要领悟好多年呢,开导好就行。我刚开始接初二年级的时候,开学考期末试卷,很多学生就乱叫:老师,你搞错了!发期末试卷吓我们么?以为哥不会教?简直是开玩笑,哥考的就是期末卷,你能咋地?很多学生满满就会知道,老师考试不会按顺序,找不到试卷来作弊了。等到他们随便拉到一份试卷都能搞定的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原来真的我是一个老师。

不过,你还得注意一些问题,考试,无法逃避!那么就要训练,让学生能在试卷上反映出你的能力与严格。我一直要求学生,试卷不许空,特别是阅读理解,一定要认真写上答案。否则,下来重抄写做一遍,并且说到做到,杀鸡儆猴,这样,就不会有多少学生会空了,还有就是,一些答题技巧,要考一次教一次,刚开始很艰难,满满会很轻松,尽量争取兼顾到每个人,也就是说个个都辅导到,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无需多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心得八.课后背诵

背,一个多么残忍的字眼。

教室,操场,宿舍。

学生,老师,行人。

无须惊讶,教室、操场、宿舍是背书的教室、操场、宿舍。 学生,是背书的学生。老师是看着背书的老师。行人是旁观者,冷眼旁观。

有时,教室是一片惨淡的灯光,惨淡的灯光下是一群愁眉苦脸,悲伤欲绝的学生;有时,残阳如血,夏虫浅唱,风冷冷的吹过,有如刀削,眼前还是学生;有时,细雨如丝,天空惨淡,眼底还是学生。还有一个恨铁不成钢的老师。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都源于这幅画面的制造者——老师!

背书!不背不行!

背书也要讲究方法策略,死记硬背不行,会背不会用也不行,流水账背诵,名副其实,流水一去不复返,就如同练武功一般,高手往往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只会摆花拳架子。如果能达到背一通十,那背书有会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了。

背文言文古诗词,不但要能背完课文,还要理解文中的重点。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等。边背边提问,问答式背诵,简单实用。如果一问三不知,只会背死书,那不背也罢。打回去,抄写注释加课文,理解了再背,还不通过,再抄再背。

这样的结果就是,天天有学生来找你背书,走路睡觉吃饭都会被纠缠着;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很多老师悠哉游哉的闲逛的时候,你还得看着学生背书;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会结出果。

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有适合你的,捡着用用吧。总之,在你还没有教好学生的时候,别管那些乱叫的搭档,他们只会妨碍你超常的发挥。其实,只要你能运用好上面的方法,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如果还是不会出成绩,那一定是你所带的学生笨得惊世骇俗;如果不是学生笨得惊世骇俗,那一定是你遇到一个菜鸟级的班主任;如果不是遇到菜鸟级的班主任,那一定是你们学校校风不正;如果不是你们学校校风不正,那一定是你的竞争对手太强大,反正你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能怪造化弄人,天妒英才。多领悟,相信,有志者,啥都成。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0251/848333554361.html

更多阅读

幽默的语言智慧的课堂 生物课堂中的幽默语言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题记纵观近年浯文教学,语文教师的普遍观点是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课堂不活跃。究其原因,问题还在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过于呆板、生搬硬套、教条主义严重,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在课堂活

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课堂预设与生成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关于“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预设与生成”是时下课堂教学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教育报》上登载过这样一则古希腊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去捕什么

声明:《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 课堂生成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为网友河畔三分沉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