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分,康熙并不足以称“千古一帝”。
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不是看他扩张了什么,巩固了什么,减免了什么,而是看他开创了什么。
康熙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平定三藩,平定准葛尔丹叛乱和收复台湾。除了收复台湾,其余的都是在巩固满清帝国的统治。至于新疆,连年战争一片混乱,在乾隆手里才得到安定。也就是说,即使巩固,还是巩而不固,他管理的比较成功的还是东北地区。也就是明时期属于他们的地盘。
开疆扩土,最终还要落实在对领土实际的管辖和牵制力上,如果仅仅是打了一下,并没有切实的统治起来,那么这种功绩,还是有一定水分的。
其次,在看文化方面的统一力度。文化方面完全是“倒行逆施”,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那么混乱,还是有几个开明的少数民族君主在推行“汉化”,重用“汉臣”,前秦苻坚为了用汉臣不惜于原来民族氐族的大臣抗争,康熙的心胸远远不及。“文字狱”的实行就是最好的明证。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让下层的老百姓有了一个通过考试,改变出身和命运的机会,他的举措是开创性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到了康熙手里,《清会典》三百三十二卷,(康熙)十六年议准,乡会应试诸生文字内,概不许作大结。
文章不做大结,就是不发表议论,不做个人观点。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考试时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引起汉武帝的注意,而历代开明君主,通过科考的试卷,就能发现一些带有先进思想,提出自我主张,经世济国的人才。康熙的做法,就是文化上的“自我闭塞”,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于是八股文变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对社会发展再无用处。
而且在文化上,他从未真正做到统一。因为汉人并未真正臣服,盲目的镇压只会造成汉人与满人彻底离心,汉人中妇女为何会坚持“缠足”?说起来,只有在清朝缠足才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满人是不缠足的。因为对汉文化的缅怀和汉人的不屈服,他们提出“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所以康熙在文化的举措,应该是失败的。
如果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有点实在,毕竟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统一衡量度,书同文,车同轨。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是进步的,而分裂会让给商品经济造成很大的困难,是落后的。
再从开创性来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这不仅仅体现了秦始皇对权力的控制力,维护了大一统,也是一种开创性的举动。
从康熙而言,除了开府设县这种老一套的管理方案,似乎并未出现新的、独创的政治举措。
在经济上,实际上,唐朝就在用两税制了,把丁税摊入地租。清朝的田亩制度是抄着《万历条鞭册》来的。康熙朝的土地兼并是非常严重的,清初的土地兼并甚至超过了清中后期,至于丁口银的计丁数固定不再增加,那也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换了一句计算方法,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总之,人们没有因此变富。贪污现象严重,耗损过大,国家到因此变穷了。到了雍正,死命打压贪官污吏,抄家,累死累活的干,才让国库充实起来。
当然,康熙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是清政府于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 ,颁布了《展海令》 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法国汉学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间,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
这条举措适应欧洲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从整个世界角度来看,都是积极进步的。
这才是康熙最大的历史功绩。
不过这要是唐朝李世民,比他做的好多了,清朝的外交是小幅度开放,与唐朝的繁荣气象没法比,所以他依然算不上“千古一帝”。
至于康熙本人的博学多才,他的文化修养——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亦会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实地测量,吸取经验。康熙还以巡视之便访求民间的有才之士,例如将在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调进宫中培养深造。梅毂成亦通过学习西方数学知识,重新令在明朝被废弃的中国古代数学受到重视。
我们只能承认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帝王,他对文化的痴迷和一些著作,对社会有一定作用,但总起来看, 并没有促进社会发展。李隆基和李后主都喜欢作曲,作曲是不是对音乐的发展也有一些作用?这些都属于皇帝的个人爱好,不应该因为学代数、几何而觉得他是伟大的,学音乐就是“玩物丧志”?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皇帝的个人爱好,皇帝的功绩应该体现在对社会的推动力和创造性上,而不是雕虫小技上。
综上所述,对康熙的认定源于满洲帝国的,他所作的一切,着眼的并非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的心胸和格局并不大,一切战争、巩固、文化和经济,服务的始终只有满洲帝国清政府的利益。
所有他只能是满洲帝国清政府的“千古第一部落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