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该署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明代,这里曾做过保定府署和大宁都司署的驻所,清初改为参将署。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设立直隶总督,因当时衙署位置偏僻,清帝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人选定参将署为总督署新址,经过一年多的改建扩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隶总督署正式迁到这里办公,直到清朝灭亡。它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180余年,始终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民国年间,该署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署又分别是日伪河北省政府、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驻地。解放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市委机关曾在这里办公。1988年,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该署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开辟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清代,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因直隶地处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稍有动乱便危及京城安全,所以清朝历代帝王选派的直隶总督多为朝廷信任、倚重的大臣,致使直隶总督位高权重。在直隶总督署任职的直隶总督前后共计74人、99任次,其中著名的有李卫、方观承、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直隶总督坐镇省府,令由署发,所以自雍正以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镇压农民起义、兴农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务、办理洋务及推行新政等等都与直隶总督、总督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可以说,直隶总督署是直隶省兴替发展和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