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逐步形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承受能力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呢?
首先是在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完善语文教学目标,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在体会文章的主要意境、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的同时,加强和突出它的人文性,这才是完整的创造者和发展者的语文文化。例如,在教学《丑小鸭》时,在学生预习完课文后,就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丑小鸭的生活经历,然后用学生对话的方法,自由合作,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学生就获得独特的感悟,产生了交流的欲望,这时便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悟。如:丑小鸭太丑,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最后连妈妈也劝他走远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雁对他不错,却被猎人打死,丑小鸭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不断受到鸡和猫的奚落排挤,他不堪忍受,独自来到心驰神往的大自然当中,冬天冷得刺骨,丑小鸭几乎被冻死。一个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丑小鸭看到一群幸福的天鹅,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不顾生死飞向美丽的天鹅。然而这时水中映出的不再是丑陋的灰色鸭子,而是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也就是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比如:“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丑小鸭的生活经历这样感人,它给我的深刻启示是什么?”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还要有个拓展思维的机会,就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谈困惑、谈障碍、寻方法、找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出: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是长在鸭场里也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的信念是: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目标而努力奋斗,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的、创造性的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也逐步形成了。
其次是抓住有利于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点滴渗透。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多种途径渗透完成的。政治课是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教育,是比较系统的,而语文课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篇一篇的课文,它虽然形不成一定的系统,但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播放录音朗读带后,让学生赏析紫藤萝花的繁盛画面,再结合作者的感受,体会紫藤萝花所蕴涵的顽强的生命力精神。又如《生命生命》,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蜜蜂不屈不挠求生的精神及顽强的生命力。再如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在出示贝多芬的严肃甚至有些冷酷的肖像后,让学生欣赏贝多芬耳聋后的作品《第九交响曲》片段,思考课文为什么把贝多芬称做“音乐巨人”,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贝多芬就像“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他以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用“心”观察、思考人生,进而付诸音乐。这样通过细雨润泽,学生自然会明白:人生的挫折磨难,有自然的、人为的,也有自身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和伤害,首先要正确对待它,然后再用适当的方法攻克它,久而久之,人的心理忍耐就形成了坚强意志。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当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现行的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先进榜样、英雄人物、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的事迹,正好和学生的心理忍耐力形成相吻合。教师应指引学生用心中那一把把亮闪闪的金钥匙,打开存放着一颗颗璀璨珠玉的宝库,从而练就一颗颗钻石和金子相结合的心灵。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谈抗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置。记得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我们教育的真谛,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抗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