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倒光现象 光现象难点探析

光现象难点探析尺子的刻度会变吗?  

试题: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分析:(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1)将尺子斜插入水中时,从上面看水中的尺子,尺子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尺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向上弯折,并且似乎变短了,所以看起来变得密了,本题答案为B。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考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中的一道透镜题  

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2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    ]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处   D.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解答:如果灯丝在焦点上,出射光束是平行的;如果灯丝在焦点外,灯丝会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实像,且经过凸透镜的出射光线经过像点,出射光束是会聚光束。故选A.一道经典的透镜题  

为了比较甲、乙两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小宇先后用这两个凸透镜做成像实验.

(1)首先,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                  ,这样做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小宇调节两个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均为20cm.此时发现: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烛焰经凸透镜乙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甲的焦距范围为                                ,凸透镜乙的焦距范围为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在此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f.

解答:解:(1)在实验前,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处.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同一水平面);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实验观察.
                   (2)由题意知,v=20cm.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所以此时物距大于2f,而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f甲<20cm<2f甲,所以10cm<f甲<20cm.而烛焰经凸透镜乙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放大的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所以20cm>2f乙,所以f乙<10cm.故答案为:10cm<f甲<20cm;f乙<10cm.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实验前对光屏、凸透镜、烛焰高度的要求.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特点、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做到灵活应用.

捷径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里的传播是依直线行进的,也就是说是依最短的路径行进的。但是,当光从一点射出不是直接射到另一点,而是经过镜面的反射射到另一点的时候,光也仍旧是依最短的路径行进的。

  让我们跟着光的路径看去。假设图92上A点表示光源,MN线表示镜面,ABC线表示光从蜡烛到人的眼睛C的路径。直线KB跟MN垂直。

                 

  根据光学的定律,反射角2等于入射角1。知道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证明从A点到镜面再到C点的所有可能走的路线里,ABC是最短的一条。我们可以把光线的路径ABC跟另外一条路径比如ADC(图93)来比较一下。从A点向MN作一垂线AE,把它延长到跟CB线的延长线相交于F。然后把F、D两点用直线连接起来。首先让我们证明三角形ABE和FBE全等。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而且有公共的直角边EB;此外,EFB和EAB两角相等,因为它们分别跟角2和角1相等;这样就证明了三角形ABE和三角形FBE全等。于是得到AB=FB,AE=W。现在再来看两个直角三角形ADE和FDE,它们有公共的直角边ED,上面又已经证明AE=FE,所以三角形ADE和三角形FDE也全等。因此,AD和FD也自然相等。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路线ABC用跟它相等的路线FBC来代替(因为AB=FB),把路线ADC用路线FDC来代替。把这两条路线FBC跟FDC比较,可见直线FBC要比折线FDC短。因此,路线ABC要比ADC短,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证明的!

  无论D点在什么地方,只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路线ABC总比路线ADC短。这样,光线在光源、镜子和人的眼睛之间行进,果然是选择所有可能的路线里最短的一条。这一点,还在2世纪时就由希腊亚历山大城的机械师和数学家希罗指出了。

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

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我国西北部有座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

《光现象》学习中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眼睛与光源

  光源是指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蜡烛等。但人眼不能发光,不是光源。它只能让物体射来的达到一定强度的光,经其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该像刺激感光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人的视觉。所以我们在白天或夜晚有光的地方能看见许多物体,而在漆黑的夜晚却什么也看不见。

  二、光年、光线与法线

  光年不是年,并非是一个时间单位。它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所以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在天文学中。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 =3.0×108m/s,所以1光年=9.46×1015m。

  光线是人们为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而引进的一个物理学概念,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但不能就此认定光源发出的光就是由一根根的线条组成的,光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

  法线也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假想的一条直线,它是决定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间关系的一条辅助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故在作光路图时,法线要画成虚线。

  三、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几何光学中的这三类角都是指某种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能误看成是与反射面的夹角。所以,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反射面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与法线重合,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而不是90°。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情况。当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会沿同一方向平行射出,这就是镜面反射,比如黑板反光。而发生漫反射时,因其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当平行光射到这种粗糙表面时,其反射光线会朝向各个方向射出,看似很乱,但是每条光线仍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漫反射不是“乱反射”。

  五、像与影

  像是物体射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界面直射、反射或折射后会聚成的与原物的形状、颜色相似的图形。如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像有虚、实之分。

  影子的形成则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光线),而在该物体后面形成的阴暗区域,它反映的是物体的边缘轮廓而不是物体的具体形状。它不但没有色彩,也不能判断物体的相关性质、特征等。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水中的倒影”、“电影”中的“影”,实际上是物体的像,并非影。

  六、实像与虚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既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因直射光线、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发生了上下变化,故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七、会聚与发散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这里的“会聚”、“发散”具有相对意义。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体现在除穿过光心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外,其它光线经透镜后,相对于入射光线都有向主光轴靠拢的趋势,但并非一定要聚成一点才算会聚。如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其折射后变成平行光,虽未聚成一点,但相对入射光线已经聚拢了许多。同样,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发散一些,也不能机械的理解为“一定要使光线发散”。如指向凹透镜另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为平行光,并非是发散光。

  八、正立与倒立

  像的正、倒都是相对物体说的,不是相对观察者而言。以物体的状态为标准,若像的状态与物体的状态一致,则说像是正立的(如人在穿衣镜里所成的像);若颠倒,则说像是倒立的(如景物在照相机里所成的像)。另外,实像相对于物体,不但上下是倒立的,而且左右互置。

  九、“缩小的像”与“像变小”

  这二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缩小的像”是像与物之间的比较,是指物体所成的像的大小相对于原物而言,像比物体变小了;而“像变小”是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相对于前一次成的像而言变小了,这是像与像之间的比较。同样,“放大的像”与“像变大”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实像还是虚像                                                                            学习了平面镜成像之后,同学们观察球面镜时发现凹面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就认为是虚像。其实不然。凹面镜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位于镜异侧;物距小于2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同学们观察到的像属于第三种,但人体所成的实像,既不能用光屏接收,观察时又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误,因此就有了错误的认识。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

  ⑴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很好。

  ⑵分别把点燃的蜡烛和不发光物(例如钢笔)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同一位置,面对凹面镜直接观察两种情况下所成的像,这时两个物体的成像性质应该完全相同。再用光屏可找到点燃的蜡烛所成实像,从而说明钢笔所成的也是实像。

  ⑶借用凸透镜的两个面作为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做反射成像实验,进而比较虚、实像位置上的差异。具体做法是:在凸透镜(选口径大些的较好)前点燃一支蜡烛,控制物距,在蜡烛的同一侧对镜观察可看到两个像,一个正立缩小,一个倒立缩小。视线稍偏离主光轴,即可清楚地分辨出倒立缩小的像在物同侧,就是说在镜前方,而不是在镜后方,由凸透镜后侧的凹面反射会聚而成,是实像;正立缩小的像在镜后方,是由凸透镜前侧的凸面反射而成的,是虚像。

  通过分析和比较,同学们对像的虚实就会有正确的认识。

  凸透镜成像也有类似的问题。当面对凸透镜直接观察实像时,也会产生折射会聚所成的实像似与物在透镜同侧的感觉,误以为是虚像。仿效前面的方法,以发光物为观察对象,对镜直接观察时使视线稍偏离主光轴方向,可以较正确地看出像的大概位置。

  物体上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成像后不是停下不传了(没有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射入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发出的,这样就和看实际物体一样了(有光从物体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

  总结

  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当有光屏时,会聚在像点的光线改变方向,发生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像。我们把光屏拿去之后,光线会继续向前传播,如果我们的眼睛正好在光线传播范围之内,并且正对光线,那么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就能看到像。像就是人们用眼睛看上去是一个物体,但是实际上又不是一个真实的物体,而是由于光线会聚使眼睛产生这种感觉的东西,就是说光线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有没有实像跟“有没有光屏接收”没有关系。有光屏,光线汇聚在光屏上;没光屏,光线汇聚在空气中(然后继续向前传播)。放个光屏在那里,只是利用光屏的漫反射来帮助旁边的人也能看得见;如果不放光屏,你就只能站在像的后面才看得见.

  虚像,就是说光线不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而是从“半路”上发出来的,因为人的眼睛总是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去感知物体的存在,所以才感觉到那个地方有一个物体(实际上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释疑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里,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题目是经常出现的,虽然《物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低,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我们,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以帮助同学们能更顺利地学好这一部分。

  一、关于平面镜的结构及反光原理

  平面镜是在一块平板玻璃的一面均匀地镀上一层金属膜(以前是银,现在多用铝等),在金属膜外面漆上一层起保护作用的漆即可形成(如图1甲)。

  光射到平面镜上,先透过玻璃层,遇到金属膜再反射,反射光先透过玻璃层再进入空气里传播,光在经过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时虽有折射,但因玻璃厚度薄,一般不考虑其对光路的影响,所以在作图时,平面镜的示意图(如图1乙)主要画出其反光面(短斜线表示其背面)。

  练习1、一铅笔尖垂直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到笔尖约有4毫米,问平面镜的厚度约有多大?

  二、关于平面镜成像原理

  如图2,平面镜前的蜡烛是怎样成像的呢?在烛焰上取一点S,发光点S射向镜面的无数条光(图甲中只画三条)经镜面反射后,每一条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镜面后同一点M(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三角形全等知识可证明),而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眼睛只能感觉到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即不能感觉出光在进入人眼前的过程中是否改变过光路,只能感觉光是沿最后进入眼睛的光线所在直线上的某点发出的),所以反射光AD、BE、CF进入人眼后,人就感觉到它们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的交点M发出的,于是就看到了像点M。通过实验知道,在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能按如此原理成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在平面镜成像原理中,眼睛只能感觉到进入眼睛的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这是眼睛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理解它。

  练习2、如图3,点S为平面镜前一发光点,请作出由点S发出的一条光,经镜面反射后其反射光经过平面镜前A点的光路图。(提示:根据点S的像必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来作)

  三、关于平面镜成像大小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像与物到镜面等距的虚像的结论,从实验的角度容易理解,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有物体距平面镜越远,其像越小的生活经验,所以对“像与物等大”又表示怀疑,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因受生活经验的干扰而常常出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与我们没把“像”理解成一个客观对象有关,一个物体只要放在平面镜前方,它就能在关于平面镜对称的位置上成一个像,这个像就好象是一个物体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含长短、粗细)是一定的,但人距它越远,看到它感觉到它会越小,这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物体距眼睛越远,通过眼球凸透镜成于视网膜上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就越小,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视觉中枢感觉到的物体就越小。但不能因距它远,感觉到它小就说它的长度在变小,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量,其长度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所以,无论我们距它远感觉它小,还是距它近感觉它大,实际上物体的长度都未变。但在生活中我们能对看到的远处的物体的大小进行估计,这是根据物体在背景中的大小比例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分析而得到的。

  在平面镜前观看物体的像也是这样的道理,应把像理解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其长度是由像本身来决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始终是等大的,所以,无论我们距平面镜的距离发生怎样的变化,感觉到的像无论是变大还是变小,像的大小,它也只能是由物体本身来决定,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

  练习3、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与人间的距离将( )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四、平面镜成像的推广

  凡具有反光能力的平面,都能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只是反光能力越强的表面,所成的像越清晰,如水面、窗玻璃表面、光滑而平整的家具表面,光滑的瓷砖面、光滑的金属表面等等,平面镜因其反射面反光能力特别强,所以成像很清晰;窗玻璃面因反光能力弱,所成像不太清晰罢了。

  练习4、在平静的水面上能看到岸边树的倒影,这是为什么?(提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

辨别透镜的几种方法及利与弊  

透镜是由透明的玻璃、水晶等物质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它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

  我们怎么来区别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通常用“手摸厚薄、眼看像征和光过聚散”的方法,即:

  1.手摸厚薄

  这是从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着眼,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左图),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右图)。

 

衣服倒光现象 光现象难点探析

  2.眼看像征

  这是从透镜的成像不同的特征着眼来加以辨别的。

  (1)用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成正立、放大像的是凸透镜(左图),成正立、缩小像的是凹透镜(右图)。

  

  (2)用透镜望远处的景物,成倒立的像是凸透镜(左图),正立的则是凹透镜(右图)。

  

  3.光过聚散

  这是从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入手加以辨别的。把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放一张白纸在透镜下,调节透镜和白纸之间的距离,若能在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焦点)的为凸透镜(左图),在纸上看到一个放大光圈的是凹透镜(右图)。

  

  以上三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效,至于实际使用哪种判断方法,要随场合变化而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宜一概而论。例如,如果待辨别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厚薄差异不明显,就不能用“手摸厚薄”的方法,况且光学镜面一般是不允许用手直接去摸的;再如在有太阳光与没有太阳光的场合,所选的方法可能不同;而“眼看像征”不失为一种好的辨别方法,可用“观近望远”两法,它不易受人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巧用图解法分析凸透镜成像问题  

摘要: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比较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问题,是摆在初中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科题。凸透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产生跟那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判断所成像的性质?利用图解法分析物距就能快速直观的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 物距 焦距

  在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凸透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有些同学就会产生困惑,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产生跟那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判断所成像的性质?我们通过作图法就能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透过同一个凸透镜观察同一个物体,当物距发生改变时,就会得到不同的像,即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或等大的像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通过不断调节其相对位置,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一次缩小的像和一次等大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记录下来。如图,我们以二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二段。

  从图可知:2f是放大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2f时成缩小的像;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像;物距小于2f时成放大的像(除去物距=f时不成像)。

  然后,我们又来探究凸透镜成虚实像(或正倒立像)时与物距的关系,不断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正立的像,一次倒立的像和一个与凸透镜大小相等的圆形光斑,并把此时的物距记录下来。如图,我们以一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二段。

  从图可知:f是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时成倒立的像;物距等于f时不成像;物距小于f时成正立的像。

  在凸透镜成像中,凡是正立的像是虚像,凡是倒立的像是实像。所以,f也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时是实像;物距等于f时不成像;物距小于f时是虚像。

  最后,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所起作用与物距的关系,不断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分别以二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三段。

  我们知道,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凸透镜所起的作用也发生变化。在初中阶段,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

  如图,2f是投影仪(幻灯机)和照相机的分界点,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起照相机的作用;物距小于2f而大于f时, 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

  f是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而小于2f时,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物距小于f时,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

  把以上三个图综合起来,则如图:

  因此,我们应用交并集概念可得出结论:

  当物距>2f时,凸透镜起照相机的作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物距>f时,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f时,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一道凸透镜成像应用的题目  


某幻灯机的镜头和幻灯片之间的距离可在10cm--20cm之间调节.这台幻灯机是用下列哪一个透镜做镜头(  )A、焦距为5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cm的凹透镜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 分析: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而幻灯机正是应用了凸透镜的这一原理.解答:因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才是幻灯机的应用,而此时镜头与幻灯片距离为物距,可在10cm--20cm之间调节,即f=10cm,2f=20cm,故选择: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筷子应向何方弯折  

第10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第6题:如图1所示,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图2中的哪个图的情形?

对于此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回答。

笔者在教学中演示此竞赛题的实验时,请学生到讲台上来观察,学生的回答亦如上所说,“筷子向上弯折了”,可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却大声回答,“筷子向侧后方弯折了”,如图3。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较少,座位上的学生又会发现筷子向侧前方弯折了,如图4,这也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结果,但为什么讲台上的学生和座位上的学生看到的现象不一样呢?现分析如下。

    

     

人在讲台上和在座位上看到的之所以不同,是由于观察者的位置和观察的方向不同。前者是在杯子的斜上方向下观察,由水中筷子上的任一P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经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到达人眼时觉得光好像是从P′射来的,P′点在P点的上方,如图5所示。后者是从杯子的侧面沿水平方向观察,对照图3,若我们取AA’截面的俯视图,如图6,由于光的折射,P’点为P点的像点(ON为法线),那么筷子的虚像确实向侧后方弯折。同样对照图3,若我们取BB’截面的俯视图,如图7,由于光的折射,Q’点为Q点的像点(ON为法线),则筷子的虚像向侧前方弯折。可以预见,若筷子与水平面的交叉点在圆柱形玻璃杯横截面的圆心处,筷子将不弯折,只是由于折射而变粗了。学生试做后,确实如此。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可知上面的竞赛题是从杯子的侧面滑水平方向观察,所以应选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0751/382931487496.html

更多阅读

奇之神117 杨德贵现象浅探 杨德贵现在怎么样

被我们奉若神明的“科学”有没有可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可能存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刊登在“中国科技纵横”2012总第137期印大民副教授的关于超心理学论文《杨德贵现象浅探》获“全国职业技术研究

声现象难点探析 2010:“两栖”企业 三点探析

近年来,美容化妆品“两栖”作战现象方兴未艾,至2010年,“两栖”激战渐入高潮。创美时来了,克莱氏来了,安婕妤、雅兰国际也不约而同地来了,自然堂、丸美、汉芳、美植紧张了,外资品牌困惑了,广大代理商、加盟店兴奋了!“两栖”顿然之间成为20

声现象难点探析 马云现象探析

融贯中西的“洋士绅”   (上接第2版)   马云虽然没有“海归”的耀眼光环,却也不乏海外文化的滋养;他从小成长于“草根”阶层,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就连创业的大本营都定在了他土生土长的杭州,这个中国最庞大的民营企业集中地,在这

服装经销商杂志 服装品牌经销商培训的难点探解

系列专题:品牌经销商雄起!经销商是服饰品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产品流通桥梁,也是企业获得市场利益的中间结点,因此,打造良好的经销商团队已成为服饰品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在渠道建设及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一方

周晓光:行业探路人

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基本面:企业名称: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流行饰品、房地产行业地位:全球最大的流行饰品制造基地企业总资产:50亿元

声明:《衣服倒光现象 光现象难点探析》为网友机场相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