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抵达人心,就能抵达久远。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去世50周年的日子。他已远行半个世纪,而他的精神却始终存留神州。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双瑞 宋晓东 李亚楠
他是众人缅怀的人民公仆、干部旗帜,同时也是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作为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够养活一家老小吗?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支持他,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焦裕禄,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从身边人口中娓娓道来。
这是焦裕禄住室的一角(1966年2月22日整理的资料照片)。焦裕禄生前用的被褥上有很多补丁。他是众人缅怀的人民公仆、干部旗帜,同时也是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为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够养活一家老小吗?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支持他,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焦裕禄,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从身边人口中娓娓道来。 新华社发
高工资 无财产
上有2位老人,下有6个儿女,焦裕禄和所有男人一样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资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级别比较高,有130多元钱。”
在此之前,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数年。工友张兴霖记得,焦裕禄工资有50多元钱,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过当时物价低,他们的生活相对宽裕。“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早饭吃油条、喝粥也就几分钱。”
无论在工厂还是当县委书记,焦裕禄都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却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阳矿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他想给焦家点粮票,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有钱买不到,饿肚子也就罢了,蹊跷的是,如此高的工资,焦家却没有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工资哪去了?
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好的时候能吃到馍,有时候就吃萝卜缨子、木薯干。”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说,“他交的伙食费只多不少,碰到农民家里条件差的还会另给钱。”
原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类似的故事听许多人讲起,焦裕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
这是徐俊雅和丈夫焦裕禄的合影(资料照片)。他是众人缅怀的人民公仆、干部旗帜,同时也是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为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够养活一家老小吗?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支持他,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焦裕禄,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从身边人口中娓娓道来。 新华社发
背后的女人
人们谈起焦裕禄,却往往忽略了他背后的女人——徐俊雅。当年爱唱歌的姑娘与能拉会唱的焦裕禄结缘,携手走过兰考治“三害”的艰苦岁月,更在离开焦裕禄的漫长后半生,以一个女性的坚韧抚育6个子女成人。
“她操持我们这个家,确实不容易,有时会看见她坐在那里哭,但从没听她说过‘难’。”2005年,74岁的徐俊雅在41年的分离后追随焦裕禄而去,留在大儿子焦国庆记忆中的印象是“一辈子坚强”。
焦裕禄去世时,徐俊雅才三十出头,上有婆婆下有儿女,一贯清苦的家庭没有任何财产。“父亲去世前说,不能向组织伸手,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所以母亲非常辛苦,受了很多罪。”长女焦守凤至今记得,焦家小院里一年四季摆着破布和旧衣服,母亲浆洗后就着油灯纳鞋底。
1932年,徐俊雅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一个书香门第。18岁那年,她循着焦裕禄二胡的旋律来到那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身边,从此琴瑟相调,成为“榜样”的坚实后盾和温暖港湾。
“家里一切事由母亲管理,父亲很少在家,没时间管我们。”在焦国庆印象中,他们见不到父亲很坦然,但一会儿看不见母亲就到处找。作为妻子,徐俊雅的深情是连条手绢也不舍得让焦裕禄洗的体贴,是寒冬里把他的衣服放在两层被子中间焐热的温暖。经常不着家的焦裕禄,一有空就拉起徐俊雅喜爱的二胡,悠悠琴声成为子女们对温馨家庭的长久惦念。
“父亲最喜欢一家团聚,只要在家就陪我们玩,讲笑话甚至打牌,他走后家里很多年都没有鞭炮声。”女儿焦守军对母亲的失落印象很深,“过年时她总是一边包饺子一边默默流泪,然后在床上躺一整天。”
几十年来,徐俊雅忍受着悲痛和思念之情,把焦裕禄的品德和家风一点一滴传递给儿女。尤其是对做过县委书记的儿子焦跃进,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干得好,别人说你是焦裕禄的孩子,你干不好,别人也不会说你是徐俊雅的孩子。”
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资料照片)。 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提起这位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事迹。然而多位焦裕禄的同事和家人回忆,青年时期的焦裕禄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只是到了兰考后受客观环境所限,人们难得有机会看到他的另一面。新华社发(刘俊生 摄)
偷拍的照片
身披上衣、双手叉腰、眼望远方,这是焦裕禄照片中流传最广的一张,还曾印上邮票。如此充满意境的画面,竟是偷拍下来的。
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留下来的照片非常少,以至于在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内,很多场景只能靠绘画和雕塑再现。
“我给群众拍照片上千张,但给焦裕禄拍的只有4张,其中3张还是偷拍的。”焦裕禄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刘俊生经常跟随下乡。如今已80岁高龄的他,讲起照片背后的故事仍兴致盎然。
1963年9月的一天,焦裕禄到老韩陵检查生产,在红薯地跟农民一块挥起了锄头。“这又激起我给他拍照片的念头,可是怕他阻止,就把身子转向另一侧,把镜头对准他,偷拍了一张他锄地的照片。”刘俊生说,以前每次拍照,焦裕禄不是把身子躲开,就是摇摇头、摆摆手。
随后,刘俊生又透过人群的缝隙,偷拍下了他蹲在花生地拔草、看花生长势的镜头。当天午饭后,焦裕禄继续到胡集大队查看泡桐生长状况。时隔50余年,刘俊生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深刻。
“焦裕禄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放,说‘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啦,十年后,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林海’。我看他那么兴奋喜悦,就掏出相机,当他叉腰走到一棵泡桐树旁时,又偷拍了一张。”
这就是那张传播最广的照片,焦裕禄身后的泡桐就是著名的“焦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一同下乡的干部向焦裕禄建议合个影,焦裕禄说:“咱照相有啥用?”刘俊生趁机问出长久以来憋在肚子里的问题:“焦书记,每次下乡你都告诉我带上照相机,为什么不让我给你照相呢?”“我是让你多给群众拍些照片,这对他们是鼓舞,又很有意义!你不要想着跑前跑后给领导拍照片!”
几十年来,一想起焦裕禄,这番对话就盘旋在刘俊生心头。“焦裕禄在兰考有很多感人的镜头,我却没有拍下来,这是一个通讯干事的失职。”刘俊生至今仍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
5月5日,刘俊生在家中讲述“偷拍”焦裕禄的故事。他是众人缅怀的人民公仆、干部旗帜,同时也是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为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够养活一家老小吗?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支持他,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焦裕禄,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从身边人口中娓娓道来。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这是五十年代焦裕禄(前排左三)在洛阳矿山机器厂车间和工友们的合影(资料照片)。他们与焦裕禄的交集,可能只有“一面”“一眼”,但从焦裕禄身上汲取的正能量,一直支撑他们前行。一句话、一面缘、一段影像转瞬即逝,却换来一生的改变。万千人海中,只因见过你一眼;一面之缘,留一生回忆,谱写一世情。新华社发
焦裕禄家属合影(资料照片,1966年3月23日整理)。后排自左至右是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小儿子焦保钢、妻子徐俊雅、儿子焦国庆,前排自左至右是儿子焦跃进、女儿焦守云、女儿焦守军。多年来,焦裕禄“穷爸爸”的形象在儿女眼中根深蒂固。身为县委书记,他却几乎没有任何遗产。然而,父亲的生命哲学一点一滴渗透于子女的血脉,这些都来自值得他们一生回味的“富爸爸”。新华社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撰写的回忆录《回忆爸爸》(5月8日摄)。多年来,焦裕禄“穷爸爸”的形象在儿女眼中根深蒂固。身为县委书记,他却几乎没有任何遗产。然而,父亲的生命哲学一点一滴渗透于子女的血脉,这些都来自值得他们一生回味的“富爸爸”。新华社发
焦裕禄(前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兰考沙区现场组织抗灾(资料照片)。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回望50年前,焦裕禄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为政之道”,从铁腕反腐败到拍板做决策,从多方协调推进工作到鼓舞士气带好队伍,点滴往事透露出的圆融与求实、智慧与胆略,对今天的干部们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新华社发
1953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这是他在车间里凭听觉监测卷扬机的运转情况(资料照片)。无论是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还是在困难重重的兰考,带领全县36万群众治理“三害”,焦裕禄总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和毅力达成目标,堪称高“逆商”的现实典范。只不过,在那个年代,人们更习惯于把这种品格叫作“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新华社发
焦裕禄生前在田间劳动的情形(资料照片)。无论是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还是在困难重重的兰考,带领全县36万群众治理“三害”,焦裕禄总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和毅力达成目标,堪称高“逆商”的现实典范。只不过,在那个年代,人们更习惯于把这种品格叫作“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新华社发
1963年秋天,共青团兰考县委以爪营大队为重点,在会计、保管员和记工员中开展了“红三员”活动。焦裕禄非常重视,亲自写了这份《县委批转团县委关于爪营大队开展“红三员”活动情况的报告》(资料照片)。村民看来没架子的“大官儿”焦裕禄,也是干部们眼里温和宽厚的“焦书记”。然而“温和宽厚”并非简单的忍让或“好好先生”。面对兰考严峻灾情的考验,关键时刻焦裕禄敢于从实际出发拍板决策。新华社发
1963年秋天,共青团兰考县委以爪营大队为重点,在会计、保管员和记工员中开展了“红三员”活动。焦裕禄非常重视,亲自写了这份《县委批转团县委关于爪营大队开展“红三员”活动情况的报告》(资料照片)。村民看来没架子的“大官儿”焦裕禄,也是干部们眼里温和宽厚的“焦书记”。然而“温和宽厚”并非简单的忍让或“好好先生”。面对兰考严峻灾情的考验,关键时刻焦裕禄敢于从实际出发拍板决策。新华社发
这组拼版照片是5月5日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拍摄的焦裕禄坐过的藤椅(上)和穿过的衣物(下)。 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提起这位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事迹。然而多位焦裕禄的同事和家人回忆,青年时期的焦裕禄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只是到了兰考后受客观环境所限,人们难得有机会看到他的另一面。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青年时期的焦裕禄(资料照片)。 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提起这位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事迹。然而多位焦裕禄的同事和家人回忆,青年时期的焦裕禄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只是到了兰考后受客观环境所限,人们难得有机会看到他的另一面。新华社发
印有焦裕禄语录的宣传挂图(5月9日翻拍)。有这么一份他的语录,是经常陪焦裕禄下乡的原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记录、整理下来的宝贵资料。直白的话语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灵魂的光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印有焦裕禄语录的书签(5月9日摄)。有这么一份他的语录,是经常陪焦裕禄下乡的原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记录、整理下来的宝贵资料。直白的话语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灵魂的光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一位老人走过河南兰考一片麦桐间作的土地(2004年4月29日摄)。兰考县的麦桐间作成为豫东地区平原绿化的典范。从焦裕禄纪念陵园出发,驱车十分钟就能到达朱庄村,这里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不时会有人默默驻足凝视,细细抚摸树干,沉默不语但却若有所思。这棵树就是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防风固沙时亲手种下的泡桐,如今已经十多米高,枝繁叶茂,被兰考人称为“神树”。焦裕禄来到兰考后,为了抵御风沙,带领全县人民栽种泡桐改造生态,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电影《焦裕禄》剧照:焦裕禄(李雪健饰)到兰考上任的路上,被当地一群要饭的孩子围住(1991年2月13日整理资料照片)。在焦裕禄离世的50年中,他的形象屡屡被搬上艺术舞台,电影、电视剧、豫剧、音乐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演员一次次与焦裕禄实现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新华社发
这是电影剧照(资料照片)。 5月1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河南省委联合摄制,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大象出版社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永远的焦裕禄》在北京举行首映式。新华社发
5月9日,冯路在郑州市郑东新区的一个展厅里整理焦裕禄文献资料。冯路是郑州一所大学的老师,他业余“痴迷”收藏已有20多年,有关焦裕禄的藏品他共收藏了2000余件。今年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冯路在郑州举办展览,弘扬焦裕禄精神,展品包括书籍、新闻报道、老照片、画报、海报等。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前来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5月4日摄)。作为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三个多月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做人为官,还是干事创业,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亲民爱民、求实奋斗、廉洁奉公的正能量依然穿越时空,引发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 新华社记者朱祥 摄
5月10日,演员在大型音乐剧《焦裕禄》中表演。当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大型音乐剧《焦裕禄》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该剧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群众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作斗争,身患癌症仍坚持在工作一线的事迹。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