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命题热点 地理高考: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2009年备考冲刺必读

广东实验中学 刘忠毅

  很多同学在备考复习中经常会碰到不知从何下手,该重点复习哪些内容的问题。其实,明晰考试方向,洞察命题趋势是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加有助于广大地理考生2009年备考复习,现对2009年地理试题的走向做以简要分析,并为地理考生下一阶段的复习备考提供建议。

  一、2009年地理学科命题的趋势分析

  1.难度有所降低,基本地理知识考查为主

  高考是人才选拔性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但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原则,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学生是获得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只有能够具备这种基础能力,才可以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往往占到65%-70%。

  2.内容多维性,促进学习回归

  从试题的出题角度来说,2008年的高考试题更侧重知识面的考查。从试题统计来看,试题囊括所有的章节以及所有教材中大的重要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促进高中教学改革创新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学习,培养扎扎实实的科研、工作能力。创新是在基础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这一点受到了高中教师与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2009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在内容多维性、普遍性上仍然会保持2008年的特点,试题覆盖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

  3.命题思路清晰,对复习有明确导向性

  有的学生觉得地理很难学,初、高中加起来8本书,加上地图册,至少要10本书,复习起来特别吃力。如果真的这样,那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无疑是最大的,而从当前各学校报考地理学科的学生状况看,这样大的考查范围无疑是不现实的,必须缩小考查范围。2008年的试题明确的指引出了方向——初中地理知识只是载体,由世界地图、经纬网引出考查的内容,而考查的重点知识还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所以初中课程的复习必须大线条化,能够区分较大的区域,能够通过经纬网确定大致的位置即可,不需要太详细。选修课本是高中必修知识的扩展,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延伸,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限制,选修仍然要求的是大线条。如提到黄土高原,知道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土流失,解决办法是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就可以了。特别是在二选一问题上,建议老师和学生选择其中一门课程来学,而不是两门课都学,这样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效果就会更明显。如选择《环境保护》这一选修本,比较容易一些,因为这些知识本身也是地理常规教学要讲的内容,即使不选这一课程,大部分内容仍然要拿到课程上来学习。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中,选修教材在《旅游地理》方面出了假日调整的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出了气溶胶的问题,很显然气溶胶的问题更容易回答 ,有人说 即使没有学选修也能做对这道题,因为很多知识都是平时地理课程中的内容。因此,复习时,高中必修的上、下册是重点,初中地理知识、高二选修要大线条有重点地复习,不能占用太多时间。这个总体趋势是根据学生状况,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的,2009年的高考仍然会坚持这一原则。

  4.体现创新精神,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而这也是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创新、探究性的试题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既是教材内容的考查,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角度新,创意高,虽然得分率稍低,但却真正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要求——选拔优秀的人才。而这对于高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对学生发展自身能力的一种触动,受到了广大考生的赞扬。如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图形的判断分析能力,二者结合到一起,难度有所提高,但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素质。5.注重实践性,试题关注生活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这是对高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教学一定要生活化,为绝大多数同学未来的生活、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导向性,新课程的改革才能更加顺利,才能使教学为学生所喜爱。这类试题在难度上不是很高,但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如果多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这类题仍然会成为2009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二、2009年地理考前备考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对同学们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如下建议:

  1.注意初、高中知识衔接

  初中知识重点首先要放在经纬网的应用上,这是确定区域的基础,是时间计算的基础,是确定方位的基础,也是生活中必备的知识。识记的经线主要是:0°、30°E、60°E、90°E、120°E、135°E、50°W、70°W、120°W;识记的纬线主要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中国范围内的北回归线、30°N、40°N。 其次,要加强等高线知识的应用性分析、要与高中必修中的地质构造、地形结合在一起。第三,要注意大江、大河的特点,要与高中的河流补给、地下水、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相结合。

  2.注重学习回归教材基础

  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考查的热点,无论对哪一内容的复习,无论哪位老师出题,都无法脱离开教材。因此,熟悉教材是必须的,特别是到最后阶段,几乎每天都应该拿出教材阅读20分钟,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

  3.注意解题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是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具区分度的,复习备考中要逐渐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的识图;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地形区、地质构造的应用;特定区域农业、工业发展分析;特别要注意培养的是在答题时不能脱离试题而答题,有些试题如果不是教材中能够找到答案的,答案就一定隐藏在试题的题干中或图表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备考中的重点,平时要多训练分析此类试题。

  4.注意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试题中总会有一些备考复习中没有训练过的试题,很多学生碰到这类试题不知如何下手,不知该怎样去分析。如果在考前能够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精神,这类题也可以很轻松地解出。这类题解题都有步骤:首先,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主题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其次,要读图,仔细分析图的横坐标、纵坐标以及曲线变化;第三,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果。

  5.注意教材中生活化的知识

  教学为生活服务是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一些重要的时事新闻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像2008年的长寿村、毛毛雨、传统民居等试题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今年要关注的有:2008年春季南方雪灾问题;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问题;“神七”相关问题;人口迁移问题;铁路建设问题;粮食紧缺与土地流转、黄河流域发展的问题。

  6.备考过程中重点把握的问题:

  地理时间计算:★ ★ ★ ★ ★

  气候变暖:★ ★ ★ ★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 ★

  外力作用中侵蚀和堆积:★ ★ ★ ★ ★

  三江并流区资源利用:★ ★ ★ ★

  西北地区能源开发:★ ★ ★ ★

  珠三角工业发展问题:★ ★ ★ 

  云南农业发展问题:★ ★ ★ ★

  粮食生产问题:★ ★ ★ ★ ★

  备考是个有序的过程,把握高考趋势,认真仔细的复习,定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对2009年地理考试标准的探究,分析今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依然会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质,质中求优”的原则,在其大趋势上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立足基础,突出地理核心主干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我们都知道,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区域性、空间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规律和原理是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过程,所有地理性非常突出的内容都是考试的重点。突出地理核心主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是地理高考永恒的主题。

  2.突出空间分析,强化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考试目标和要求,不仅表达形式简明扼要,更强调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核,即体现“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

  3.重视热点,关心生活,突出热点问题的隐性或显性介入,以科学烘托地理学科的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2009年高考地理值得关注的热点有:《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新调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北极科考争夺战,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海世博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新规划、索马里海盗问题、俄乌欧盟天然气问题等。

  4.地理基本能力的计算依然是高考的大热点。地理基本能力的计算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掌握,以及对地理基本科学原理的正确应用。地理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可能在试卷中体现。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导读】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试题举例】(2008年江苏卷)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  )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1.A 2.A

  【解析】1.读图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根据轨道关系,①是火星,②是金星;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地区此时是夏季,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适合北极科考。此时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全球从南向北白昼增长,黑夜缩短。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是水星。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因素包括:①适宜的温度;②大气层的存在;③液态水。由此可见,答案为A。

  【试题举例】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回答1,2题。

  1.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类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是(  )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增多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考查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影响。太阳活动对气候、电离层、地球磁场有影响,而对流星没有影响,所以选项B错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与耀斑,所以选项C错误;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耀斑、太阳风,所以选项D错误;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因此选项A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一般情况下,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液态水、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选项B正确。

  【试题举例】

  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下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1~3题。


  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1.BD 2.AC 3.BC

  【解析】1.本题考查了地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度的判读,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方时的应用能力。由题和图示知识,因为此时甲、丙在晨线上,并且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这就充分说明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也就是说甲、丙所在的晨线右侧地区是昼半球;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即20°W以东至160°E之间为东半球,160°E以东和20°W之间是西半球;由题意和图示,丙位于160°E与0°(赤道)的交点处,丙点此时是6点,太阳直射点也就是12点所在的经度位置是在丙点以东90°的地方,即70°W上,而70°W在160°E以东至20°W之间,即在西半球,故正确答案是BD。

  2.本题考查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相关知识。由上题的结论,因为此时北半球为夏季,故甲地的昼长大于乙地;甲地在25°N上,而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界线是23°26′N,因此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可能达90°;因为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因此北半球是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而南半球是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上是终年昼夜平分,因此乙丙丁三地的夜长是乙>丙>丁;由于甲和丙在晨线上,因此日出时间是相同的,而此时乙还在夜半球,显然其日出时间要晚些,故AC正确。

  3.本题主要考查时间计算、全球气候的分布规律、地球运动特征以及太阳的移动规律。由上题的分析知道,此时太阳直射点在70°W和23°26′N的交点处,那么此时的北京时间是次日的0:40(因为此时70°W是当日12时,70°W在西五区,而北京时间在东八区,两者时间相差13小时,即北京时间是次日0时40分左右。)显然A答案错误;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阳光射入室内的面积应该是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也错误,即正确答案是BC。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导读】本部分重点考查的内容有气候类型、大气环境保护、大气逆温现象、天气形势图、气候资源的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水循环、陆地水等知识。命题形式多为以天气形势图、区域地图、数据材料等来作为命题背景,将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命题;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提供典型的区域位置,综合分析地形、盛行风、洋流、地质构造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并且根据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对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江河治理、海水盐度、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等;利用数据或图像提供的背景信息,考查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以及对气候与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多角度联系的综合考查。

  【试题举例】(2008年山东文综卷)

  如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难度较大,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由图中可知最南一座山在秦岭上,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而另外三座山位置在秦岭以北,不可能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所以A错误;四座山中的东边一座和南边一座降水量较大不可能有山地荒漠带,C错误;从山麓到山顶按照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最东一座山的海拔是2 838米,最北一座山的海拔是2 338米,则最上层的自然带不可能是山地冰雪带,D错误;山地针叶林带在四座山地的垂直带谱中均有,B正确。

  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土高原的特征和水循环的知识。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最弱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试题举例】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全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1.A 2.C 3.D

  【解析】1.本题考查了大气运动的知识和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风向应该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结合图可以得出答案是A。

  2.本题考查了等值线的有关知识。在高空,风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等值线平行。答案是C。

  3.本题考查了风向受力情况。风在做水平运动时,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三者的合力为零,所以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该题的答案是D。

  【试题举例】(2008年广东卷)

  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见下表。

  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条件

辐射雾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②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④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流雾

2017高考地理命题热点 地理高考: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 m/s);
④大气稳定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答案】(1)辐射 (2)平流 (3)辐射

  (4)辐射雾

  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1.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含义。由于是冷暖水相遇,温度不同,密度不同,所以交界面为一倾斜的交界面;又由于暖水密度小,分布在上面,所以选项D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了锋面系统。由第7题可知,冷暖水相遇形成倾斜的交界面,利用该实验模拟的是天气系统的锋面,冷水相当于冷空气,暖水相当于暖空气。故答案是B。

  3.本题考查了锋面的含义。该实验只能模拟冷暖气团相遇后的位置关系,即密度差异,从该实验不能确定主导气流的方向,也就不能确定锋面的性质,更不能看到天气现象的变化,采用排除法可以确定答案是A。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导读】从考查的内容上,侧重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从考查的形式上,多以综合题为主,强调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从考查的能力上,着重考查地图读图能力,要求能够正确阅读各种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发展过程图,考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今后有可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进行考查,如亚洲水稻种植与亚洲东部自然带分布、季风气候等结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乳牧畜业发展的影响,北美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与美、加、澳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关系等。

  【试题举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回答1~5题。

/>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  )

  A.a是城市,b是郊区

  B.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在③地建防护林带

  C.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

  D.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

  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压低于c处

  C.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3.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作用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4.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

  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5.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  )

  A.a代表岩浆  B.b代表岩浆岩

  C.②代表外力作用  D.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B 2.D 3.B 4.B 5.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以及考生的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城市热岛效应中,城区与郊区间应该建立一个绿化带,以免造成城区和郊区的二次污染。第2题,由题图,可以判断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第3题,由题图,环节③是陆地上的径流,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第4题,②洋流在南半球大陆的西海岸,其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第5题,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导读】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角度看,重点是能源和自然灾害,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猛涨,引起了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多方面的反响,应将能源问题(含能源安全)作为热点;从考查的形式上,本部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各种经济地理的统计图,配以热点文字材料来设计问题,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建设、国土整治有密切关系,因此常以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工程的施工等资料为背景,考查某区域或国家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分布与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又或者与世界典型区域资源、发展变化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

  【试题举例】(2008年海南文综卷)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

降雨量
(mm)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解析】1.本题考查了数据表格的分析处理能力及地表植被与水土流失形成的关系。从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的泥沙含量分析可知,其泥沙量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和坡耕地。即D选项正确。

  2.结合图示表格中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可知,自然恢复植被(荒草地)的生态效益优于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耕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好,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一定优于退耕还草的生态效益,即B选项正确。

  【试题举例】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景点,以防__________(灾害)侵袭。

/>

  所罗门群岛及所处板块位置示意图

/>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__波。

  【答案】(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详见下图:

/>

  (3)横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地震波的危害和应用。第(1)题,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由题图所示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是地震多发区,且容易引起海啸。第(2)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第(3)题,由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态物质中不能通过,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是横波。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导读】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口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政治等知识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考查。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也是考试的切入点。注意分析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等问题和人口迁移知识,关于人口迁移,结合有关史实,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表现及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是高考热点,重点是对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

  【试题举例】(2008年江苏卷)

  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

/>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答案】1.AC 2.AC

  【解析】1.由图可知,西南各省中,除了云南人口净迁入外,其他各省市均为净迁出,迁出量远大于迁入量,因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净迁出区。看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C答案正确。

  2.读图易知,黑龙江为人口净迁出地区,江苏人口净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吸引了人口迁入。山西因为煤炭的开采,新疆因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试题举例】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1.BC 2.CD

  【解析】本组题以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为信息,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回答问题时要认真读表,从表中得出迁入该市的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其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入对城市的影响要从正反面方面分析。

  【试题举例】

  运用文化环境关系的有关原理,回答问题。

  1.物质文化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非物质文化也被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填写表格中文化景观所属的文化区名称以及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
景观

 

 

乌篷船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坎儿井

所属
文化
区 

江南水乡文化区

 

 

 

所受
地理
环境
的影
响 

位于我国江南平原地区,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网密布,适宜于人们采用水路船运的出行方式。

 

 

 

  【答案】

文化景观

乌篷船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坎儿井

所属
文化区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文化区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所受地
理环境
的影响

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适合赛马、摔跤等户外活动。

地处云贵高原的坝子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水源丰富。

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水源,坎儿井有利于引水,减少蒸发。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文化区的分布和地理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高原牧民举行的盛会,该地地形平坦,畜牧业发达,适合举行赛马等活动。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的独特文化景观,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为了充分利用水源,减少蒸发,就利用坎儿井水灌溉。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导读】工农业区位优势选择,工农业生产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关系紧密,考试多是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的进行考查,形成题组。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高考的一个新热点,材料多以图表形式出现,联系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一般具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关我国十七大中新农村建设、新的工程建设等知识点都要密切关注。本部分内容常常突出多种能力的考查,如重视计算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等的考查,要重视中外工业地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试题举例】(2008年宁夏文综卷)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如图),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千米。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

  【答案】(1)①海域宽阔;②台风多;③潮差大;④流速急;⑤水深,风浪大;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⑦桥墩地基。

  (2)(在85~105间的值均可得分)

  (3)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增进区域经济整合);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运输油耗及尾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试题举例】

  有机农业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一种农业类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是(  )

  A.农村劳动力丰富

  B.大型农业机械广泛使用

  C.耕地资源十分丰富

  D.气候类型多样

  【答案】AD

  【解析】这道题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感强。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一种国际化产业。

  什么是有机农业?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①劳动力优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满足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拒绝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其效益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需要精耕细作以提高产量和效益。②传统农业优势:我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大国,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间作轮作、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正是有机农业的精髓。③作物品种优势: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种植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作物品种,一定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试题举例】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

  2005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__________;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__________。

  (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4)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比较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答案】(1)地铁 小轿车

  (2)平均上下班距离与平均上下班时间

  (3)BCD

  (4)拥堵问题:

  表现:都出现了交通拥堵问题,甲市更为拥堵

  原因:两市人口密集、运量大;甲市机动车总量大、道路网密度较小、出行方式中小车比重大

  建议:甲市控制私家车的增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网密度;乙市继续控制机动车的增长、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化公交线路

  污染问题:

  表现:均出现交通噪音、汽车尾气污染;乙市污染分担率高于甲市

  建议:适当控制机动车总量、采用环保技术装置、加强相关管理措施

  原因:机动车总量大、环保措施不力

  【解析】本题组考查从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城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掌握情况。第(1)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该题难度小。第(2)题的答案可从第二幅图中的文字标注中直接获得。第(3)题,机动车总量在第一幅统计图上有直接的反映,甲市大于乙市;从第四幅图可以看出,乙市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大于甲市,说明乙市工厂排放污染气体较少;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甲市汽车尾气污染比乙市重,而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所占的比重又较少,可以推断甲市工业比乙市发达;北方城市冬季燃煤取暖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原因之一,故D项叙述也是“可能”因素。第(4)题,包括三个小问题:交通问题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要结合材料和柱状图分别作答。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2009年考纲内容与2008年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地理必修1

  一、地理计算专题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 km,1°纬线长111 cosφ km(φ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Δ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有关时间计算:(1)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2)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3)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4)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5)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5.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线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6.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征。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教室门口附近就座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就能把这些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平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0851/82250102049.html

更多阅读

地理时事热点2016 2016届高考地理热点

高考地理可说是文科中最难的一科,热门考点众多,要背也要会读图。别灰心,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篇2016届高考地理热点,赶紧复习起来吧! 2016届高考地理热点:

2016年高考地理热点 2016高考地理热点整合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高考地理热点整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6高考地理热点整合(一)1.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

2016广东高考地理 2016广东高考地理热点

掌握重要的热点知识,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广东高考地理热点以供大家学习。2016广东高考地理热点(一)生态危机-保护措施环境保护宣传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

2016年高考地理热点 2016高考地理热点大题知识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高考地理热点大题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6高考地理热点大题知识点(一)我国能源发展措施:1、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工业节能;实

声明:《2017高考地理命题热点 地理高考: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为网友壹秂縯繹獨桷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