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专程跑到中山,看了期待已久的当代传奇剧场作品《等待果陀》,当晚从剧场带回了一本厚厚的节目册,它的封面是哭哭和啼啼在逆光中的身影,光线的轮廓将他们的身体与脚下的地面扣在一起,看不清神情,看不见嘴型,头上顶着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一镂空圆点下的底页,印着一行细细的字:“你确定你存在吗?”
《等待果陀》剧照
一条小路,一棵树,一个土丘,盛鉴饰演的哭哭和吴兴国饰演的啼啼从一束光中摇摇晃晃地走来。哭哭啼啼,即对应贝克特原作中的两个流浪汉Estragon(爱斯特拉贡)和Vladimir(弗拉第米尔),即Gogo(戈戈)和Didi(迪迪),破梭即Pozzo(波卓),垃圾即Lucky(幸运儿)(1)。这部剧的人物名字设计得非常巧妙有趣,既接近了原著中的发音,又对人物特征有一定的呼应。戏,就从啼啼脱靴子开始了。
舞台简洁奇幻,方方的斜面台上是一个小土丘,小土丘的斜上方挂着一棵倒吊的枯柳树。演员一开口,京剧念白从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口中传出,实在是奇妙。这部戏在风格上使用了大量京剧元素,有唱有念,在贝克特原有的内容之上,创作者编写了不少精美的唱段融入其中,使贝克特的文本被赋予了东方语言和戏剧形式的美感。同时,戏曲元素配上话剧风格的台词和表演,让整个风格既写实又写意,活力十足。加上演员们富有趣味的演绎,在舞台呈现上非常具有表现力。有趣的是,在这部戏取得授权时,贝克特版权中心明文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配乐”,于是演出中京剧特色的配乐全数由演员自己表现出来,用口头哼出,甚至用跺脚来表现鼓点,更是巧妙。
当代传奇的《等待果陀》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故事线。但在东方语境下,创作者还是做出了一些有趣的调整,比如将《圣经》替成佛经,上帝替成佛陀;在破梭弄不清楚果陀的名字时,他直接念了一连串“果”的组词:“果汁、果肉、果丁、果酱、果冻”;果陀传信人小男孩的形象是一个童子,这也令我们对“果陀”的“真实身份”有所猜想。
《等待果陀》剧照
尽管读过剧本在先,但现场观看贝克特这部剧的演出还是第一次。前段时间有幸听了台湾国光剧团王安祈老师的讲座,她说:“戏剧应当是动态的文学。”当我在剧场里看到剧本中的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活灵活现地被展现上台,看到在纸面上读不到、不好想象的行动与表情,听见声音的变化时,剧作的文字似乎才真正地被打开,顿觉剧场中有一种巨大的意义和生命力,因而有些感动。在一些段落中,创作者设计了几处颇有意味的停顿:
“我们在等待果陀。(静默)”
“-那我们在干什么?-等待。(静默)”
“多迷人的地方,多迷人的景象!(更长的静默)”
舞台在短而漫长的静默中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一般,但我们确实正在继续呼吸,先前喧闹的场所突然安静下来,空气变得膨膨的,剧场里的光线开始肿胀,原本津津有味地看着哭哭啼啼在闹,可在死寂的停顿中,却霎时感受到了空虚。油然生出一种同情。
贝克特的第一幕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这样”,第二幕则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故事的“如果”,在我眼中,这是《等待果陀》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换句话讲,如果说作者在第一幕为我们扔出的是“1”,那么第二幕的存在则并非是“2”,而是作者扔出的一个正无穷“+∞”。
《等待果陀》剧照
第二幕起,哭哭和啼啼依然从一束光中走来。倒着悬挂在舞台上空的那棵枯柳树此时如同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本完全干枯的枝头竟然多出了几片嫩绿健硕的叶子。时间是第二天,或者说,又是某一天。(可能是)哭哭在早先扔掉的一双靴子,正软绵绵地耷在台前,啼啼把它们捡起,又捡来(可能是)垃圾留下的帽子,给哭哭看,而哭哭却什么也不记得了。在土墩旁留下的东西(可能)表示着他们俩、破梭和垃圾来过,时间可能就是昨天。哭哭却说不,因为若是只过去了一夜,头上柳树突然长出来的那片健壮的绿叶子,啼啼没有办法解释。存在和时间被模糊,贝克特在他的第一幕里,为我们讲述了一日的故事,若是将这幕提出来单看,实际上留下了很多空白。在这又一日的第二幕里,如果让这个故事再发生一天,情况又会如何?
哭哭一直不记得啼啼口中那一天发生过的事情,不记得自己脱掉的靴子,不记得破梭,不记得垃圾狠狠地给过他一脚。啼啼捡过“垃圾的帽子”,三顶帽子换着戴,叠起来戴……提议他俩来扮演破梭和垃圾,怂恿哭哭学破梭来骂他……使唤他跳舞和思考……然后是对骂:“低能!”“怪胎!”“蟑螂!”“剧评家!”……“而此时此地我们就等于全人类,让我们不辱使命光荣地代表一回腐败的人类吧!”……破梭牵着垃圾上,破梭说他不认识他们,破梭和垃圾跌倒了,破梭起不来……哭哭啼啼喊他他不应,他究竟是不是破梭?于是尝试蒙着喊他的名字,因为总有可能蒙中的……
贝克特这样写:
爱斯特拉贡:亚伯!
波卓:救救我!
爱斯特拉贡:你看,他应了!那另一个兴许叫该隐。该隐!
波卓:救救我!
爱斯特拉贡:这是整个人类啊!(2)
吴兴国这样改:
哭哭:穷途!
破梭:救命啊!
哭哭:末路!
破梭:救命啊!
哭哭:他简直就是全人类啊!
传说中,亚伯和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孩子,是整个人类的祖先。那,穷途和末路又是谁的后代,又是谁的命源?也许这一笔改得有些悲情,这种“悲”在剧场里向观众扑面而来。而“穷途末路”和“等待果陀”,哪个又更令人生悲呢?
这一天的故事,依然是这般“无聊”,可是在人物自身的变化和他们各自的说辞中,创作者在他自己的这一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我感受到的东西)似乎慢慢浮出水面:存在与时间,怀疑与无奈。
《等待果陀》剧照
我们经历,我们记得,我们遗忘,我们等待。可与此同时,我们真的经历过吗?我们的记忆就准确吗?那么被忘记的东西就是真的吗?我们等待的东西会来吗?你确定你存在吗?
“从前的日子美妙极啦!有一天风和日丽,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睡梦中……瞎子没有时间观念,别再问我关于时间的问题。有一天的时间对于你们来说还不够吗?有一天活着,有一天死去,还不够吗?”瞎了的破梭又走了,使唤着垃圾提着他装满沙子的箱子又走了,可能还会再回来。果陀的童子又来了,又如一个全新的人,不记得自己来过。啼啼面对着这巨大的虚无,生气了。气的是这日日的重复,仿佛被命运戏弄,气的又也许是偏偏他却什么都记得。
吴兴国先生谈过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那场迁徙,“小时候经常看见母亲,坐在庭院的藤椅上,在黄昏暮色中遥望远方,就这样静静地,等待时间流逝,直到黑夜完全淹没了她,就这样,日复一日……”记得,盼着,却盼不来。而实际上,什么都不记得的哭哭也并没有完全忘记一些事情,他惦记着他们要上吊,上吊需要绳子。他于是责备啼啼,又没有带来那条上吊用的绳子。忘掉了靴子和挨打,忘掉了胡萝卜,却偏偏记得上吊。这一切似乎都看不清、道不明。是的啊,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件事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在等待。
光阴似水静悄悄
光阴似箭总逍遥
莫要催促
莫要傻笑
一转眼
一刹那
云散烟消
没奈何
空渺渺
走了吧,咱们走吧……
明日复明日,哭哭可能又会踉跄着从光中走来,啼啼可能又会忘记带那条上吊用的绳子,破梭可能又会鞭打着垃圾路过,果陀可能明天又不会到来。如果一夜间长出的柳树叶无法被解释,如果破梭真的成了瞎子,如果哭哭啼啼的确是在梦里,记得一天又忘记一天、度过一天又再续一天地等待未知。
制图:罗力
在看第二幕时,面对一种“如果”,情节中巨大的可能性如同陌生,仿佛未曾读过,仿佛我和哭哭啼啼是一起在等,因为幕起幕落,从“1”直接来到“+∞”,令人判断动摇,无法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哭哭啼啼在闹,我在看;哭哭啼啼在等,我也在等。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想,万一今晚,在这个剧场里,舞台上,果陀真的来了呢?可现在的我,离开了剧场回到了家中的我,已经把戏看完了,那么这样看来,至少果陀不会在第二幕这天来。因为在剧场里,我们和哭哭啼啼一起,把它给度过了,已经度过了的东西,似乎没有如果可言。可如果,如果还有下一天呢?果陀在下一天会不会就来了?
我现在在睡觉吗?
明天醒来,
或者我自以为醒来的时候,
该怎么提今天?
我们竟有时间老去,
空气中充满着我们的哭喊。
但是习惯最能叫人麻木无声。
也有人正看着我,
也有人在谈论我。
他在睡梦中,什么都不知道,
就让他睡下去吧。
如果是现实,如果是梦境,如果他会来,如果他爽约,如果你离开我,如果我们还在,如果,如果,如果……
生活中,“如果”是一种假设,在剧场,“如果”是一种实验;生活中,“如果”是一种逃避,在剧场,“如果”即是真理。当我们被说服,并相信这种真理时,那么剧场和生活,就不分彼此了。(3)
果陀的果,如果的果。
节目册的封底,是重叠在一起的“×”和“=”,在这个奇怪的符号旁边,写着:“果陀今天不会来了,明天一定来……”
我暂且信着。
(1) 括弧内角色译名参考自余中先2013年湖南文艺出版社译本
(2) 参考自余中先译本
(3) 引自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本文作者译
*配图来自当代传奇剧场
有条件的朋友可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中打开,听赏本剧更多曲目:https://m.youtube.com/watch?v=tyMzKNY0eIk&list=PLl6P4poTbYEcAUMbCOD-tG0ht4tNfkdxv&feature=youtu.be
点击以下关键词,看近期精彩内容香港话剧团2015剧季|小城之春|金龙|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最大的尴尬真的不是钱|2016年世界戏剧日宣言|南海十三郎|意淫自嗨的三大体系|白只|接送情|真正的不沉默|马文才的继承者们|2016澳门校际戏剧比赛|剧场摩天轮书单|没有他就没有《南海十三郎》| 王安祈讲座|《英雄广场》剧本解读与导赏| 东方剧场作品与现世的互文|大师解读大师|谁是南海十三郎|剧场不曾忘记(刚开始整理,之后陆续增加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