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之于人大矣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

资料来源:汗青网    作者: 胡不归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耻心”也应该人皆有之。人有了“爱美之心”就会去妆饰;人有了“羞耻心”就会有所顾忌。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把明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行为,以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明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警策的危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可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  

耻之于人大矣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意思是说一个没有羞耻之心的人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从心理学上说,“羞耻心”是人们在人格、行为等方面有心理控制能力的体现,“羞耻心”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人连羞耻都不顾及,还谈得上遵守法纪?因此,“羞耻心”是人们遵纪守法的底线。  

    人贵有“耻”,即人贵在有羞耻心。“羞耻心”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人知耻方能改过,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所以《礼记·中庸》曰“知耻近乎勇”。一个人的言行美与丑,善与恶,不是小节之事,因为小节不保,大节易失。试看一些罪犯,大都是“不虑于微”,而逐步坠入深渊的。  

    明耻是一种觉悟。有了这种觉悟,就能分清善与恶,美与丑,廉与耻,而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抵制假丑恶的不良诱惑,在世俗面前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明耻是一种勇气。知己耻,才能图强上进,正直人生,使自我修养进入新的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孟子“耻之于人大矣”一句作了发挥,说“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细想一下,还真是有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是非颠倒,追腥逐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连起码的羞耻之心都没有,又与禽兽有何区别?  

    在国民中加强羞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羞耻感可以通过是非观、荣誉感和责任心等方面加以培养,是自尊心的表现,是抵御不良诱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良方之一。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个依法治国、崇尚法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一个富有理性、胸襟宽广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人人履行道德规范,胸怀“羞耻”之心,认真遵纪守法,我们的和谐社会就能更加美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1051/11160348371.html

更多阅读

人要有自知自明 人要有自知自明…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

人贵在善,人杰在悟 善良丰富高贵在线阅读

得意时不要太狂妄,狂之则骄,骄之必败,是失意的祸根。失意时不要太悲伤,悲之则馁,馁则必衰,一蹶不振,是对生命的亵渎。  万事随缘,不可强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方能有个好心情。诸事,能为之则为,不能为之则不为。不苛求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人贵在自知之明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驼问: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贪欲的痛苦?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赏读) 政贵有恒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凿 古来注疏皆以司马牛为桓魋弟,因桓魋为乱而有此忧。《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桓

声明:《耻之于人大矣 人贵有耻——耻之于人大矣》为网友回头深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